華文網

“養蝦難,蝦難養”看完你就不這麼認為了!

廣 · 告

“養蝦難,蝦難養”,似乎已成為南美白對蝦養殖業的共識。

大多數養蝦的朋友在養殖過程中,往往陷入“亡羊補牢”的困境,也就是,當養殖的蝦出現不正常症狀後(如紅體、空腸、白尾等),才開始尋找應對的方法,而不是提前,結果有時蝦是治好了,整個蝦塘也沒有繼續養殖的意義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因為“補牢”,派生出許許多多貌似為“蝦民”服務的行當和產品……,結果呢,蝦依舊難養。

蝦是底層棲息的動物,一般是不容易看見的。

如果蝦寧願被其他動物(包括人)發現而不願呆在水的下層,說明水一定有問題。同樣,當“標粗”苗池看到幼蝦多數趴在池邊,且腸道不呈所投飼料之顏色,能說幼蝦還很健康嗎?

一、應激與養蝦:

“應激是機體在各種內外環境因素刺激時所出現的全身性非特異性適應反應,又稱為應激反應。”由於蝦是低等動物,它的應激反應要比其他動物要敏感很多,水溫及水中理化因數變化幅度過大都會引起蝦的應激反應,

當然,其他生物的影響也能引發應激反應。蝦“應激”可以觀察到的是蛻殼,有資料表明,蝦正常蛻殼前體內Vc的水準達到最高,而Vc具有抗病毒的功效;蝦“應激”蛻殼,其體內Vc的量尚未準備充足,或許是病原入侵導致患病的原因之一吧。

養蝦的整個過程都必須以防止過度應激為首要任務,具體操作就是建立一套水質變化預警系統。

二、養蝦必須掌握的三個環節:

1、建立水質變化預警系統:

大凡水產養殖物件發生疾病或死亡,總可以從養殖物件本身(內因)和其所處的環境(外因)來分析原因。南美白對蝦是低等動物,對環境變化尤其敏感,很容易產生“應激”,如高密度下的密度應激,水溫變化超過2℃時的溫度應激,環境因數變化過度時的環境應激等等……,通常我們可以通過蝦的吃食減退、蛻殼不遂、蝦肌肉渾濁、蝦殼污濁、蝦趴邊等現象加以判斷,

但這些都有“亡羊補牢”之嫌,或許我們還能找到一種提前預警的方法,那就是建立水質預警系統,將水質的變化掌握在可控的範圍內,只要水控制好了,蝦自然也就好了。建立水質預警系統,需要建立一個小型的化驗室,需要有所有蝦塘的水質檢測結果的記錄(以前,我總覺得水質的檢測無需每天都做,其實這是不對的,既然是預警,
常規項目就必須每天都檢測)。

2、準備充足的物料:

針對可能的水質變化,應該知道並準備一些常用的物料,這裡要提醒朋友們的是,調水的物料應該儘量選擇無機產品。

3、注重養蝦過程中的各個細節:

常言道:養蝦應注重細節。相信朋友們所掌握的細節可能要比我多,這裡想提醒朋友們的是,假如蝦塘的水或蝦出現異常,必須及時分析原因,及時應對,切切不可怠慢。

三、水體中理化因數對養蝦的影響

1、氨氮和亞鹽:

蝦友們關心最多的是亞硝酸鹽,這是正確的。亞硝酸鹽高可以引發魚類的“褐血症”,蝦也一樣,只不過蝦的血是無色的,不易觀察;亞硝酸鹽高還能引起水質的劇烈變化,是缺氧“泛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標粗”階段,亞硝酸鹽高會造成幼蝦鰓發育的畸形。亞硝酸鹽還有一個特性,猶如人類的血糖指標一樣,很難降,必須一開始就加以調控。 水產養殖物件所排泄的氨氮,要經過亞硝酸鹽形態後才能轉化為硝酸鹽,而亞硝酸鹽的轉化需要大量處於“激化”(或“極化”,我的化學不很好,再說,丟了30多年了,可能比喻不恰當)狀態的溶氧,為什麼這麼說呢?實際生產中,往往會碰到溶氧量很高而亞硝酸鹽也很高的情況,可能是氧氣分子不易離析成單個氧原子參與反應所致。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或許提高水體氧化電極電位是不錯的選擇。

氨氮和硝酸鹽可以直接給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利用,但微生物和浮游植物也耗氧,尤其是夜間。氨氮多,藻類旺,新陳代謝加快,世代交替和生物消長也加快,很可能產生最近蝦友們聊的最多的“藻毒”的危害。一定數量的微藻是必須的,但需要加以控制,即保持與菌相的“平衡”。

2、pH值:

pH表示水體酸鹼度,其變化過程不再贅述。當pH值一天中的變化值小於0.5時,說明藻類生長處於“平衡”狀態(類似於物理學中的“勻速運動”),一旦超過0.5時,水質就有可能發生變化,或者是藻類過旺(這點可以用肉眼觀察之,精確一點可用透明度盤測量之),或者是鹼度發生了變化,影響水體的緩衝能力,或者水體中菌類偏少,菌相和藻相不能“平衡”。 水質變化可以用pH值得變化來判斷,但它反映的是水質變化後的情況,如果pH值的變化用累計值來加以計算,是否可以預判水質變化呢?我想是可以的,但因條件所限,本人一直沒有機會來做這項工作,期待蝦友們來加以論證。

3、溶氧:

溶氧是養蝦的關鍵因素之一。前幾年看到馬總關於“溶氧氣泡病”的理論,也曾隨大流而不屑一顧,現在看來,馬總的理論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馬總指出了溶氧可以誘發“氣泡病”,但其成因則沒有具體說明。實際上,“溶氧氣泡病”是由於水體中的氧氣處於“過於穩定”狀態而不能被蝦的鰓吸收的緣故,尤其是養蝦中後期,尤其是一些容易被養蝦產品銷售人員忽悠的朋友,當養蝦水體投放諸多養蝦產品後,水體中到底是什麼狀態?誰都說不清。我把這種養蝦方式叫做搞不清溶劑的“溶液養蝦”。因此如何“活化”溶氧分子是養蝦朋友們應該研究的問題。

4、鈣、鎂:

前面提到過南美白對蝦的應激反應,它的表現方式就是蛻殼,因此,鈣對養蝦很重要。可以肯定地說,只要是養蝦的朋友,他們的蝦塘絕不會缺鈣,但是不是“有用”,不好判斷。有一個叫“木桶原理”或叫“短板理論”,說的是只要木桶裡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裡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同樣,我們往往只注意鈣而忽略了它的“盟友”▬鎂,那可能就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鈣充足是必要的,水體檢測有時鈣很充足,為什麼還會出現蛻殼不遂的現象呢?水體往往會出現鈣暫時性缺乏的情況,比如,蝦應激前使用過絡合性的解毒藥、經常使用豆漿潑灑等等。

5、重金屬:

要高度重視重金屬離子對南美白對蝦生長的影響,尤其是有污染水源的地方。為什麼有時水體檢測值不高,也會有重金屬中毒症狀呢?因為水生動物對重金屬有富集作用,生物鏈環節越多,生物量越大,蝦中毒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生物因素與養蝦:

1、菌類:

菌類在養蝦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生物群落。常用的主要有光合菌類、乳酸菌類、芽孢菌、複合EM菌類、酵母菌類和硝化菌類。光合菌類主要功用是消除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乳酸菌類是利用它的占位效應。複合EM菌是是多種有益菌的組合,作用類似光合菌,但它的效率比單用光合菌要高。芽孢菌類主要功用是分解有機物質。硝化菌類主要功用是將氨氮、亞硝酸鹽轉化為浮游植物可利用的硝酸鹽。酵母菌類主要功用是利用其分解能力將餌料轉化為易於腸道吸收的小顆粒。 南美白對蝦的養殖離不開上述菌類,如何運用菌製劑,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因為地域不同、水質不同、氣候不同、養殖階段不同、習慣不同等等,菌類使用及其效果天差地別。在菌類的使用方面,先要搞清楚您需要達到什麼目的,再去對照不同菌類的功效,比如,為了抑制藍綠藻,用EM菌或光合菌要好些,為了降PH值則乳酸菌要好些……。需要提醒朋友們的是,儘管有的菌類可以厭氧呼吸,但我認為在有氧的環境下,它們首選是有氧呼吸,所以在使用菌製劑是一定要考慮溶氧的問題。

菌製劑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菌類可以抑制某些有害藻類(如微囊藻)的擴張,但必須是在藻類尚未進入指數生長期之前。

②菌類可以運用於生物絮團技術,但該技術需要充足的、有用的(指處於“啟動”狀態)的溶氧,應慎重運用。

③菌類屬於微生物類,其後代容易雜化、變異,需要經常補充菌種。

④菌類的擴張需要大量碳源,在養蝦開始之前應準備足夠的糖類。

2、藻類:

藻類是養蝦過程中避免不了的生物群落,即便利用“純”菌培育生物絮團的技術,其中也少不了微藻的參與。藻類的消長規律一些專業書上都有,這裡不再敘述。 藻類的調控一定要有顯微鏡,一定要掌握起碼的藻類學知識,有害的微藻類以裸藻為代表,多胞藻則以微囊藻為代表。

3、菌相和藻相的平衡:

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水生生物有一個消長規律,工作的時候,知道魚類夏花培育前要肥水,養蝦時才知道當浮游生物消長到菌相向微藻形態過渡時的水最好。好的水質通常不能保持長久,因為它是有生命的,會變。 不斷地補充菌類,同時適當地控制藻類的光合作用或直接殺掉部分微藻是目前保持優良水質的較好的方法。

五、養蝦預警系統的建立:

如前所述,當蝦出現異常症狀時,再“亡羊補牢”,實際上已經造成損失了。整個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①第一個階段,首先是水的變化,就是水質理化指標出現較大波動(比如,水溫、鹽度),或指標累計超標(比如氨氮、亞鹽連續數天超標),或其他原因影響,這些可以通過水質檢測加以預判;

②第二個階段,再就是蝦表現異常,如趴邊、食量減退、肌肉不透明(泛白),這可以通過查看蝦繒加以預判;

③第三個階段,肉眼可見異常。 因此,養蝦預警系統是可以建立的,這個系統的建立不僅需要檢測設備,還要一定的資料、經驗的積累,地域不同,結果相差很大,這就是養蝦不可能有固定操作模式的原因,也是專家、教授不可能解決所有蝦塘問題的原因,也就是蝦價居高不下的原因。 曾接觸過不少養蝦的朋友,看了他們的水質檢測設備,有兩個看法:是檢測項目不齊備,僅僅是氨氮、亞鹽、pH、硬度等:是有的設備太“先進”,電子顯示的。感覺他們養蝦基本還是在依靠“經驗”和運氣。

實際上,擁有一個小而齊備的實驗室(當然,必須要配備會操作的人員),養蝦基本就成功了一半了。測水的儀器簡單就好了,比如氨氮簡易測試盒,它不僅能測氨氮,還能提醒您水質中是否含有重金屬(具體是那種重金屬要用其他方法檢測)。我並不反對使用電子化的檢測儀器,但需要提醒朋友們的是,那些儀器使用過一段時間後需要校正,否則,資料就會有誤差,而這種誤差往往會導致整個蝦塘“全軍覆沒”。

END

1、氨氮和亞鹽:

蝦友們關心最多的是亞硝酸鹽,這是正確的。亞硝酸鹽高可以引發魚類的“褐血症”,蝦也一樣,只不過蝦的血是無色的,不易觀察;亞硝酸鹽高還能引起水質的劇烈變化,是缺氧“泛池”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標粗”階段,亞硝酸鹽高會造成幼蝦鰓發育的畸形。亞硝酸鹽還有一個特性,猶如人類的血糖指標一樣,很難降,必須一開始就加以調控。 水產養殖物件所排泄的氨氮,要經過亞硝酸鹽形態後才能轉化為硝酸鹽,而亞硝酸鹽的轉化需要大量處於“激化”(或“極化”,我的化學不很好,再說,丟了30多年了,可能比喻不恰當)狀態的溶氧,為什麼這麼說呢?實際生產中,往往會碰到溶氧量很高而亞硝酸鹽也很高的情況,可能是氧氣分子不易離析成單個氧原子參與反應所致。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或許提高水體氧化電極電位是不錯的選擇。

氨氮和硝酸鹽可以直接給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利用,但微生物和浮游植物也耗氧,尤其是夜間。氨氮多,藻類旺,新陳代謝加快,世代交替和生物消長也加快,很可能產生最近蝦友們聊的最多的“藻毒”的危害。一定數量的微藻是必須的,但需要加以控制,即保持與菌相的“平衡”。

2、pH值:

pH表示水體酸鹼度,其變化過程不再贅述。當pH值一天中的變化值小於0.5時,說明藻類生長處於“平衡”狀態(類似於物理學中的“勻速運動”),一旦超過0.5時,水質就有可能發生變化,或者是藻類過旺(這點可以用肉眼觀察之,精確一點可用透明度盤測量之),或者是鹼度發生了變化,影響水體的緩衝能力,或者水體中菌類偏少,菌相和藻相不能“平衡”。 水質變化可以用pH值得變化來判斷,但它反映的是水質變化後的情況,如果pH值的變化用累計值來加以計算,是否可以預判水質變化呢?我想是可以的,但因條件所限,本人一直沒有機會來做這項工作,期待蝦友們來加以論證。

3、溶氧:

溶氧是養蝦的關鍵因素之一。前幾年看到馬總關於“溶氧氣泡病”的理論,也曾隨大流而不屑一顧,現在看來,馬總的理論是有一定道理的,只是馬總指出了溶氧可以誘發“氣泡病”,但其成因則沒有具體說明。實際上,“溶氧氣泡病”是由於水體中的氧氣處於“過於穩定”狀態而不能被蝦的鰓吸收的緣故,尤其是養蝦中後期,尤其是一些容易被養蝦產品銷售人員忽悠的朋友,當養蝦水體投放諸多養蝦產品後,水體中到底是什麼狀態?誰都說不清。我把這種養蝦方式叫做搞不清溶劑的“溶液養蝦”。因此如何“活化”溶氧分子是養蝦朋友們應該研究的問題。

4、鈣、鎂:

前面提到過南美白對蝦的應激反應,它的表現方式就是蛻殼,因此,鈣對養蝦很重要。可以肯定地說,只要是養蝦的朋友,他們的蝦塘絕不會缺鈣,但是不是“有用”,不好判斷。有一個叫“木桶原理”或叫“短板理論”,說的是只要木桶裡有一塊不夠高度,木桶裡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同樣,我們往往只注意鈣而忽略了它的“盟友”▬鎂,那可能就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 鈣充足是必要的,水體檢測有時鈣很充足,為什麼還會出現蛻殼不遂的現象呢?水體往往會出現鈣暫時性缺乏的情況,比如,蝦應激前使用過絡合性的解毒藥、經常使用豆漿潑灑等等。

5、重金屬:

要高度重視重金屬離子對南美白對蝦生長的影響,尤其是有污染水源的地方。為什麼有時水體檢測值不高,也會有重金屬中毒症狀呢?因為水生動物對重金屬有富集作用,生物鏈環節越多,生物量越大,蝦中毒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生物因素與養蝦:

1、菌類:

菌類在養蝦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生物群落。常用的主要有光合菌類、乳酸菌類、芽孢菌、複合EM菌類、酵母菌類和硝化菌類。光合菌類主要功用是消除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乳酸菌類是利用它的占位效應。複合EM菌是是多種有益菌的組合,作用類似光合菌,但它的效率比單用光合菌要高。芽孢菌類主要功用是分解有機物質。硝化菌類主要功用是將氨氮、亞硝酸鹽轉化為浮游植物可利用的硝酸鹽。酵母菌類主要功用是利用其分解能力將餌料轉化為易於腸道吸收的小顆粒。 南美白對蝦的養殖離不開上述菌類,如何運用菌製劑,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因為地域不同、水質不同、氣候不同、養殖階段不同、習慣不同等等,菌類使用及其效果天差地別。在菌類的使用方面,先要搞清楚您需要達到什麼目的,再去對照不同菌類的功效,比如,為了抑制藍綠藻,用EM菌或光合菌要好些,為了降PH值則乳酸菌要好些……。需要提醒朋友們的是,儘管有的菌類可以厭氧呼吸,但我認為在有氧的環境下,它們首選是有氧呼吸,所以在使用菌製劑是一定要考慮溶氧的問題。

菌製劑的使用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①菌類可以抑制某些有害藻類(如微囊藻)的擴張,但必須是在藻類尚未進入指數生長期之前。

②菌類可以運用於生物絮團技術,但該技術需要充足的、有用的(指處於“啟動”狀態)的溶氧,應慎重運用。

③菌類屬於微生物類,其後代容易雜化、變異,需要經常補充菌種。

④菌類的擴張需要大量碳源,在養蝦開始之前應準備足夠的糖類。

2、藻類:

藻類是養蝦過程中避免不了的生物群落,即便利用“純”菌培育生物絮團的技術,其中也少不了微藻的參與。藻類的消長規律一些專業書上都有,這裡不再敘述。 藻類的調控一定要有顯微鏡,一定要掌握起碼的藻類學知識,有害的微藻類以裸藻為代表,多胞藻則以微囊藻為代表。

3、菌相和藻相的平衡:

上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水生生物有一個消長規律,工作的時候,知道魚類夏花培育前要肥水,養蝦時才知道當浮游生物消長到菌相向微藻形態過渡時的水最好。好的水質通常不能保持長久,因為它是有生命的,會變。 不斷地補充菌類,同時適當地控制藻類的光合作用或直接殺掉部分微藻是目前保持優良水質的較好的方法。

五、養蝦預警系統的建立:

如前所述,當蝦出現異常症狀時,再“亡羊補牢”,實際上已經造成損失了。整個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①第一個階段,首先是水的變化,就是水質理化指標出現較大波動(比如,水溫、鹽度),或指標累計超標(比如氨氮、亞鹽連續數天超標),或其他原因影響,這些可以通過水質檢測加以預判;

②第二個階段,再就是蝦表現異常,如趴邊、食量減退、肌肉不透明(泛白),這可以通過查看蝦繒加以預判;

③第三個階段,肉眼可見異常。 因此,養蝦預警系統是可以建立的,這個系統的建立不僅需要檢測設備,還要一定的資料、經驗的積累,地域不同,結果相差很大,這就是養蝦不可能有固定操作模式的原因,也是專家、教授不可能解決所有蝦塘問題的原因,也就是蝦價居高不下的原因。 曾接觸過不少養蝦的朋友,看了他們的水質檢測設備,有兩個看法:是檢測項目不齊備,僅僅是氨氮、亞鹽、pH、硬度等:是有的設備太“先進”,電子顯示的。感覺他們養蝦基本還是在依靠“經驗”和運氣。

實際上,擁有一個小而齊備的實驗室(當然,必須要配備會操作的人員),養蝦基本就成功了一半了。測水的儀器簡單就好了,比如氨氮簡易測試盒,它不僅能測氨氮,還能提醒您水質中是否含有重金屬(具體是那種重金屬要用其他方法檢測)。我並不反對使用電子化的檢測儀器,但需要提醒朋友們的是,那些儀器使用過一段時間後需要校正,否則,資料就會有誤差,而這種誤差往往會導致整個蝦塘“全軍覆沒”。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