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浦江杭坪鎮的深山老林裡居然還有這樣一個神秘的地方!

一遇週六便化龍,那麼就趁著天朗氣清,尋一處好地方遊玩一番。

一朋友給我介紹說浦江西部深山老林裡有一古寺廟—九松禪寺,坐落在杭坪鎮的的截拓嶺上,可以去看看。不得不承認對於在農村度過童年時光的我來說,

對大自然還是有特別的情愫存在的。於是,換身衣服出發了。

上截拓嶺的路可謂鬥折蛇行,有點“蜀道難”的味道了。當地人說:現在做了路不錯了,以前上古寺都得走崎嶇的山路,一走都是幾個小時。所以那時候人們會在農曆六月十八的晚上,或點著蠟燭或打著手電筒結伴上山拜佛。

車行過半,我忍不住下車去眺望一下行過的路。眼前著實一驚,這哪裡是路,分明是哪裡飛來的巨龍趴在了這山腰上。此處零星可見處油菜花,並非梯田那樣的壯觀有序,卻也有幾筆絢麗色彩,點綴了這一路的風塵。

繼續蜿蜒前行到了截拓嶺頭,一座牌坊赫然出現在眼前。牌坊上刻著“九松禪寺”四個大字,四周刻滿了龍的圖騰。我已按耐不住要下車步行。要去領略這自然的風光,要去呼吸這新鮮的空氣。步行約三分鐘,到了石亭。石柱上寫的對聯破有氣勢:九龍威神化乾坤,兩源生靈沾利樂。我想這石亭大致是給求佛之人做納涼休憩之用的吧。

而我卻顧不上休息,急於一睹這古寺的廬山真面目。

到底被這群山包圍在當中的寺廟是怎樣的呢?

過不久,寺廟的屋簷便在樹木間若隱若現,恰有“桃花嫣然出籬笑”的意味。

於是我加快了步伐,到了寺廟底下。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條長長的階梯,81階。每一階,都記載了歲月裡信眾留下來的虔誠。階梯頂是“天王殿”。看過《西遊記》的朋友們大概都知道“天王”既是神話傳說裡的“托塔天王李靖”。

因為殿門關閉,我只得繞過天王殿。隨後豁然開朗了,整個九松禪寺盡收眼底。

除天王殿外,仍有四處大殿,而最雄偉壯闊的當屬正中的大雄寶殿。殿身主色是歷來都象徵富貴的金黃色。大門左右各有三條紅色大柱,柱子上分別題有文字,此處不詳盡敘述。大門兩側的牆上分別刻有“雙龍戲珠”圖案,栩栩如生,不由讓人驚歎於這精湛的工藝。我情不自禁走進了大門。一位頭戴黑珠、伸手張指的“如來佛祖”呈現在我面前。法相莊嚴,慈眼視眾生。旁邊十八羅漢等,不一一詳述。

隨後我在《九龍庵碑記》中略微瞭解了九松禪寺的來歷:

九松禪寺,原名九龍古庵。西元552年,有比丘尼行至截拓嶺,見九龍聚首,祥雲彩照。彼年佛德,運思頓悟,於是結廬安居,修行法門……

當然“九龍聚首”在如今看來應該只是傳說啦,我們已經無從考證。我只知道置身于這高處,四周樹木蔥郁,竹林青青,油然而生一種無可名狀的情感。此處是靜謐的,愜意的,讓人有一種隱居於此的衝動。

極目遠眺,群山矗立眼底,又會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清風徐來,城市生活的疲態一掃而除。

雖然說浦江算不上都市,但是它的發展速度在加快,生活節奏也在慢慢加快。很多時候會讓人跟不上腳步。那感覺就像是你在車上睡的太久了,一醒來,發現周圍的人都不見了,只剩下你自己。然後,你或許會有偶然的焦躁,偶然的迷茫,偶然的疲憊,甚至偶然的失意。

那麼去吧!去放空,去陶冶,去頓悟,去休憩,去調整你的心態。然後繼續起行你的人生,去經營,去拼搏,去奮鬥!

一位頭戴黑珠、伸手張指的“如來佛祖”呈現在我面前。法相莊嚴,慈眼視眾生。旁邊十八羅漢等,不一一詳述。

隨後我在《九龍庵碑記》中略微瞭解了九松禪寺的來歷:

九松禪寺,原名九龍古庵。西元552年,有比丘尼行至截拓嶺,見九龍聚首,祥雲彩照。彼年佛德,運思頓悟,於是結廬安居,修行法門……

當然“九龍聚首”在如今看來應該只是傳說啦,我們已經無從考證。我只知道置身于這高處,四周樹木蔥郁,竹林青青,油然而生一種無可名狀的情感。此處是靜謐的,愜意的,讓人有一種隱居於此的衝動。

極目遠眺,群山矗立眼底,又會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清風徐來,城市生活的疲態一掃而除。

雖然說浦江算不上都市,但是它的發展速度在加快,生活節奏也在慢慢加快。很多時候會讓人跟不上腳步。那感覺就像是你在車上睡的太久了,一醒來,發現周圍的人都不見了,只剩下你自己。然後,你或許會有偶然的焦躁,偶然的迷茫,偶然的疲憊,甚至偶然的失意。

那麼去吧!去放空,去陶冶,去頓悟,去休憩,去調整你的心態。然後繼續起行你的人生,去經營,去拼搏,去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