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請你收藏!中國古代國家機關及職能部門如何設置的,你知道嗎?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創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為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專制制度。皇帝是中國中央政權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會的核心,

享有最高的權力和榮譽。皇帝自稱“朕”,其他人當面直接稱皇帝為“陛下”、“聖上”、“萬歲”等,私下敬稱皇帝為“聖人”、“大家”、“官家”、“至尊”等。秦朝時,秦始皇試圖將國家的全部權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但由於統治國家的事務繁多,這種制度實際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後,皇帝的權力和職能逐漸由一個中央政府輔助完成,漢朝時這種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
隋朝開始三省六部制。那麼中國古代國家機關及職能部門如何設置的哪?

故宮

1、尚書省

尚書省是中央官署名稱。秦王朝時開始設有尚書這一官職,但並未成為一個機構,屬於少府中的官職,負責管理文書。東漢時期初始成為機構,有點類似秘書處,

直到晉朝時才有了尚書省之稱,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構,其長官稱為尚書令。

尚書省下設六部,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又設四個司,作為具體辦事機構。在如今的國務院機構設置中仍可尋到部、司這樣的部門。

2、中書省

也是中央官署名稱,始設置于魏晉時期。唐代開始與門下省、尚書省並列為國家行政重要機構。通常由中書省制定政策或決策,經門下省審核後交尚書省發佈執行。

一般中書省的長官稱為中書令(監),下設中書舍人5人,統領主事10人,各類書吏200人,管理個21局(部門)的政務。

3、門下省

中央機關官署名稱,始設置于魏晉時期。門下省最初是皇帝的侍從機構,主要負責與皇帝有關的衣、食、住、行等事務,以及應對皇帝問答,有點類似總務處、後勤部之類。後來發展成為國家機關部門。唐代始與中書省、尚書省同掌國家機要,

負責審查詔令、簽署奏章、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黃門監,屬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等官員。

4、六部

是尚書省下屬的六個部委,是國家機關中重要的部門,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的工作在秦代時本由九卿分管,至晉朝之後,特別是到了唐代,由於尚書省的出現,六部功能逐漸完善,成為國家機關中的重要部門。

六部的職責分工為:

吏部負責官吏的任免、考核評價、升遷降職、調配等工作,

有些類似如今的中組部。

戶部負責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工作,集如今的國土局、國稅局、財政局職能於一身。

禮部負責禮儀、祭祀、科舉、學校等事宜。

兵部負責全國軍事武官選用、兵籍管理、兵器使用及管理、軍事訓練、發佈軍令等工作。

刑部負責刑事、獄訟、司法等工作。

工部負責工程、水利、修造、屯田等工作。

5、都察院

漢代開始在政府機構中設有禦史台,負責對各級官吏的彈劾,參與審理重大案件,巡按各州縣,考察官員言行、業績等工作,俗稱“巡案”,類似於如今的紀檢監察工作。明代時改稱為考察院,其長官為都察禦史,主要職責是對皇帝進行規諫,對官員進行考核,對財務狀況進行監督等。各地區均設有相應的都察官員,是獨立于行政之外的監察機構。

清代時除國家層面設有都察院外,都察禦史分為左、右都察禦史官職,以左都察史為主官,主管紀檢監察工作,右都禦史一職則多由各地的總督或巡撫兼任。

6、大理寺

大理寺是國家刑獄、司法機關的名稱。秦、漢時期設有廷尉這一官職,負責刑獄工作。北齊時期開始設有大理寺,成為中央刑獄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為三個司法機關,有點類似如今的檢察院、公安局和紀檢委。其最高長官為大理寺卿。

7、理藩院

是清代設置的國家機關,主要負責蒙古、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相關民族事務工作。如疆界、爵秩、徭役徵發、會盟、朝貢、宗教、貿易等等,長官為尚書,由滿族人擔任。

8、翰林院

翰林的本意是文人學者浩翰如林。唐代開始設有翰林學士,是供內廷使用的文人,並沒有什麼專門的辦公地點,也算不上什麼實職官員,可以說是一種御用文人吧,其主要工作是幫皇帝起草詔書、批簽文書之類,或與皇帝和詩唱賦,下下圍棋之類。至宋代時翰林院才有了雛形,負責管理天文、書藝、圖畫、醫官之類的工作。明代為編修史書正式成為國家機關部門之一,主管編修史書、講述經史,起草典禮文稿等工作,其長官為掌院學士。

9、軍機處

軍機處是清代設置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清雍正十年(1732年),為更好地處理國家重大政務,從大臣中選出親王、重臣若干人,在便於皇帝召見的地方成立了軍機處,作為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有點類似於政治局或智囊團之類的組織。其入選大臣稱之為“軍機處行走”,負責人則稱為軍機處“領班”。

10、樞密院

是唐代開始設置的機構,最初只是由宦官負責,管理表章奏摺之類的事宜,至宋代時則衍變成國家機關,負責管理軍事機密、邊防、軍馬及對外外交等工作,甚至一度成為國家最高政務機關。其後各代也有沿用,但職能不同,到明代則被廢除。

11、內務府

清代,順治皇帝對國家機構進行了改革,成立了專門負責管理皇家事務的內務府。負責皇家的典禮、倉儲、財務、工程、警衛、刑獄、太監等工作。其長官稱為“內務府總管大臣”。

12、內閣

內閣是從明代洪武年間開始設置的機構。朱元璋將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等大學士收攏在一處作為皇帝的顧問團,協助皇帝辦理政務,稱為內閣。清代則以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稱之為內閣。

負責對各級官吏的彈劾,參與審理重大案件,巡按各州縣,考察官員言行、業績等工作,俗稱“巡案”,類似於如今的紀檢監察工作。明代時改稱為考察院,其長官為都察禦史,主要職責是對皇帝進行規諫,對官員進行考核,對財務狀況進行監督等。各地區均設有相應的都察官員,是獨立于行政之外的監察機構。

清代時除國家層面設有都察院外,都察禦史分為左、右都察禦史官職,以左都察史為主官,主管紀檢監察工作,右都禦史一職則多由各地的總督或巡撫兼任。

6、大理寺

大理寺是國家刑獄、司法機關的名稱。秦、漢時期設有廷尉這一官職,負責刑獄工作。北齊時期開始設有大理寺,成為中央刑獄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為三個司法機關,有點類似如今的檢察院、公安局和紀檢委。其最高長官為大理寺卿。

7、理藩院

是清代設置的國家機關,主要負責蒙古、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相關民族事務工作。如疆界、爵秩、徭役徵發、會盟、朝貢、宗教、貿易等等,長官為尚書,由滿族人擔任。

8、翰林院

翰林的本意是文人學者浩翰如林。唐代開始設有翰林學士,是供內廷使用的文人,並沒有什麼專門的辦公地點,也算不上什麼實職官員,可以說是一種御用文人吧,其主要工作是幫皇帝起草詔書、批簽文書之類,或與皇帝和詩唱賦,下下圍棋之類。至宋代時翰林院才有了雛形,負責管理天文、書藝、圖畫、醫官之類的工作。明代為編修史書正式成為國家機關部門之一,主管編修史書、講述經史,起草典禮文稿等工作,其長官為掌院學士。

9、軍機處

軍機處是清代設置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清雍正十年(1732年),為更好地處理國家重大政務,從大臣中選出親王、重臣若干人,在便於皇帝召見的地方成立了軍機處,作為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有點類似於政治局或智囊團之類的組織。其入選大臣稱之為“軍機處行走”,負責人則稱為軍機處“領班”。

10、樞密院

是唐代開始設置的機構,最初只是由宦官負責,管理表章奏摺之類的事宜,至宋代時則衍變成國家機關,負責管理軍事機密、邊防、軍馬及對外外交等工作,甚至一度成為國家最高政務機關。其後各代也有沿用,但職能不同,到明代則被廢除。

11、內務府

清代,順治皇帝對國家機構進行了改革,成立了專門負責管理皇家事務的內務府。負責皇家的典禮、倉儲、財務、工程、警衛、刑獄、太監等工作。其長官稱為“內務府總管大臣”。

12、內閣

內閣是從明代洪武年間開始設置的機構。朱元璋將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等大學士收攏在一處作為皇帝的顧問團,協助皇帝辦理政務,稱為內閣。清代則以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稱之為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