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浙商銀行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

12月18日,浙商銀行宣佈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自上而下搭建普惠金融經營管理體系,下沉業務重心,下放審批許可權,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浙商銀行董事長沈仁康在普惠金融事業部成立大會上說,“發展普惠金融是銀行踐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舉措,浙商銀行在總行層面成立事業部,標誌著矩陣型、穿透式、三層級普惠金融經營管理體系初步建立。未來將持續打造品牌特色優勢,依託金融科技提升內涵,多方聯動夯實協同基石,

始終堅持商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鞏固浙商銀行普惠金融服務的標杆優勢。”

構建普惠金融矩陣型、穿透式、三層級經營管理體系

據悉,組織體系方面,浙商銀行在董事會和總行經營層已分別設立普惠金融發展委員會、普惠金融管理委員會,指導、推動全行普惠金融工作。

當天,該行在原有小企業信貸中心基礎上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並舉行授牌儀式,負責推進全行普惠金融業務的管理和發展;全國20多家分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分部;支行層面,

各小企業專營機構成立普惠金融業務部。依託現有機構和人員配備、依託現有小微業務專業化經營模式,由此,初步建立起矩陣型、穿透式、三層級普惠金融經營管理體系,全面提升小微金融的專業化經營能力。

記者瞭解到,配套機制方面,該行圍繞專門的綜合服務、統計核算、風險管理機制、資源配置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建立可持續的普惠金融商業模式,打造服務立體、核算獨立、風控優越、資源傾斜、考核有效的普惠金融服務“生產基地”,致力於破解小微企業、“三農”、創業創新群體、貧困人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浙商銀行董事長沈仁康在當天的成立大會上說,

浙商銀行在普惠金融領域耕耘多年,在同業中具有一定領先優勢。此次成立事業部,是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需求提升金融服務能力的要求,將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繼續探索“輸血”和“造血”並行、“盈利”和“普惠”平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具有浙商銀行特色的普惠金融模式,以進一步彰顯作為一家公眾公司的社會責任。

浙商銀行小微貸款占比居股份行首位

作為國內小微業務的先行者,浙商銀行依靠多年的探索與積累,多次獲得國家監管部門小微金融服務先進單位榮譽。做到了實質風險可控,收益覆蓋成本,基本實現了商業可持續目標。

統計顯示,從2006年設立全國第一家小微專營機構開始,截至2017年11月末,浙商銀行已設立小企業專營機構132家,小微專業服務團隊逾千人,國標小微貸款餘額達1790億元,占各項貸款30.58%,占比位居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首位。已累計授信服務小微客戶超16萬戶,累計發放貸款超6000億元,對小微企業、“三農”、扶貧等普惠金融重點服務物件的覆蓋面進一步加大。同期,該行小企業貸款不良率為1.08%,處於同業優良水準。

記者瞭解到,在小微金服領域,浙商銀行圍繞小微企業需求特點,已量身定制了40多款產品,從抵押類貸款到信用類,從單戶服務至供應鏈金融,從階段性培育至覆蓋全生命週期,不斷促進小微企業向中高端價值鏈邁進。

浙商銀行還積極運用“互聯網”、“大資料”技術,實施小微金融2.0流程再造,通過“機器換人”提升用戶體驗。特別是全線上操作的“點易貸”業務,小微企業主只需通過手機點一點、拍一拍、刷一刷,幾分鐘內即可完成貸款申請和線上審批。

浙商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負責人葉海靖表示,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後,該行將繼續堅持差異化定位、全流程管理、精准化風控、集約化經營的專營理念,聚焦金融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深耕小微企業、“三農”、智慧製造、綠色金融等領域,持續完善普惠金融管理機制,加速新興技術科技價值轉化,構建高覆蓋、低成本、多場景的數字普惠金融經營體系,實現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有機融合,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遍地“開花結果”。

編輯:桑爽

截至2017年11月末,浙商銀行已設立小企業專營機構132家,小微專業服務團隊逾千人,國標小微貸款餘額達1790億元,占各項貸款30.58%,占比位居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首位。已累計授信服務小微客戶超16萬戶,累計發放貸款超6000億元,對小微企業、“三農”、扶貧等普惠金融重點服務物件的覆蓋面進一步加大。同期,該行小企業貸款不良率為1.08%,處於同業優良水準。

記者瞭解到,在小微金服領域,浙商銀行圍繞小微企業需求特點,已量身定制了40多款產品,從抵押類貸款到信用類,從單戶服務至供應鏈金融,從階段性培育至覆蓋全生命週期,不斷促進小微企業向中高端價值鏈邁進。

浙商銀行還積極運用“互聯網”、“大資料”技術,實施小微金融2.0流程再造,通過“機器換人”提升用戶體驗。特別是全線上操作的“點易貸”業務,小微企業主只需通過手機點一點、拍一拍、刷一刷,幾分鐘內即可完成貸款申請和線上審批。

浙商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負責人葉海靖表示,成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後,該行將繼續堅持差異化定位、全流程管理、精准化風控、集約化經營的專營理念,聚焦金融需求結構“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深耕小微企業、“三農”、智慧製造、綠色金融等領域,持續完善普惠金融管理機制,加速新興技術科技價值轉化,構建高覆蓋、低成本、多場景的數字普惠金融經營體系,實現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有機融合,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遍地“開花結果”。

編輯:桑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