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今說史:聯合艦隊的“誕生”及國際態度

自認為“世界三大國”之一的日本,無疑主要是依靠國力的強大和大海軍的威容。但是,日本加藤與英國的鮑爾弗、美國的休斯等世界著名的政治家相比,不僅毫不遜色,而且還曾多次掌握了打開會議僵局的主導權,

因而,這與世界對日本高度評價不是沒有關係的。當時在華盛頓目睹的事實就證實了這一點。加藤元帥回國後,一舉把日本海軍裁掉了一半,他忠實地恪守華盛頓裁軍條約,甘心於世界第三位的海軍力量,並期望在和平的日子裡繼續加強國家力量。當時,在掌握了這種戰略領導權的加藤面前,無論是海軍中的強硬派還是陸軍中的少壯派,
始終都是保持沉默的。

不幸的是,加藤在未徹底消除對華盛頓5:5:3 的海軍比例的不滿情緒之前就與世長辭了,日本海軍失去了一位傑出的鐵腕人物,於是,強硬派開始抬頭了,他們主張修訂三國海軍比例,如不能兌現,則乾脆廢除這一條約。1930年在召開倫敦裁軍會議時,

加藤元帥的影響仍然存在。岡田後為日本首相、財部彪、野村、山梨、堀等一些足智多謀的將官們解決了協定的關鍵條款。米內、山本五十六等也成了他們的繼承人。

但是,在1932年的“五·一五事件”日本法西斯軍人的武裝政變事件。1932年5月15 日,少數陸海軍“少壯派”軍人闖入首相住宅,殺死首相犬養毅,同時還襲擊了警視廳等機關,企圖迫使政府發佈戒嚴令,成立軍人內閣,

強化軍國主義體制。暴亂平息後,成立了以海軍大將齋藤實為首的所謂“舉國一致”內閣,軍部法西斯勢力進一步加強。和1936年的“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軍人武裝政變事件。1936年岡田內閣執政時,2 月26日,在軍國主義勢力的策劃和指揮下,少數“少壯派”軍官率領1400名士兵舉行政變,佔領政府重要機關,襲擊高級官吏住宅,殺死了內政大臣、財政大臣和教育總監等人,並向陸軍大臣提出“兵諫”,
要求成立“軍人政府”,建立軍事獨裁。由於軍閥集團內訌,政變未能得逞。2 月29日,暴亂被平息。但其後執政的廣田內閣卻更為反動,標誌著日本進一步法西斯化。以後,強硬派掌握了左右政局的權力。

在這之前,原訂在1935年召開的第二次倫敦會議,是決定華盛頓裁軍條約命運的一次會議。鑒於這次會議意義重大,協議國於1934年在倫敦召開了預備會。日本方面,山本五十六以海軍少將的身份被選為代表,

出席了預備會議。當時,不論是“條約派”還是“反對派”,都對山本寄託了很大的希望。山本從會議返回後曾坦率地對筆者說:“明年是沒有希望了( 指會議) ,必須考慮下一個良策。我和英國首相麥克唐納進行了接觸,他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同他對話,就好象與一位親切的老人在交談一樣。”很清楚,山本是繼承了加藤思想的一位將官。然而,那時他的身份還太低( 少將) ,他只能隨和“強硬派”,並暗暗地思索著將其拖住的對策。

1935年的倫敦會議果然決裂了,對這一結局,可以說早就在日本海軍的預料之中了。剩下的僅有一件事,就是把原定的到1936年12月31日期滿的限制建造軍艦條約向後延期5 年。在這期間,各方進行了幾次妥協性的會談,英美方面將此看作是唯一可以指望的措施,並企圖以此維持住和平的局面。他們認為,只要不再重新建造戰艦,海軍競爭基本上是可以防止的。

1936年來到了。全世界都在注視著日本的態度。這年秋天,日本單方面聲明延長華盛頓條約無效,並發出通告說日本決定退出這一協定。當時,這一決定在世界引起的哄動是非筆墨所能描寫的。總之,在世界政局佈滿陰雲的時刻,如果日本同意延長停止建造軍艦協定,此舉必將成為照亮東方的一道曙光,人們希望以此驅散籠罩世界的陰雲,爭取光明的到來。但是,這一光明的憧憬被打入了失望的深淵。如此重大的決策對日本來說也並非輕而易舉就能辦到的。海軍內部的“穩健派”很早就傾注了努力,元老政治家們也因世界局勢對日本不利而憂慮。然而,已經掌握了海軍權柄的“建艦競爭派”的怒濤之猛已經勢不可擋了。戰艦“大和”在吳港造船廠安裝龍骨的時間和日本退出條約的通告幾乎在同一時間到達華盛頓,就象奇襲珍珠港的消息同日本公佈宣戰詔書幾乎也在同一時間到達華盛頓一樣。

那時他的身份還太低( 少將) ,他只能隨和“強硬派”,並暗暗地思索著將其拖住的對策。

1935年的倫敦會議果然決裂了,對這一結局,可以說早就在日本海軍的預料之中了。剩下的僅有一件事,就是把原定的到1936年12月31日期滿的限制建造軍艦條約向後延期5 年。在這期間,各方進行了幾次妥協性的會談,英美方面將此看作是唯一可以指望的措施,並企圖以此維持住和平的局面。他們認為,只要不再重新建造戰艦,海軍競爭基本上是可以防止的。

1936年來到了。全世界都在注視著日本的態度。這年秋天,日本單方面聲明延長華盛頓條約無效,並發出通告說日本決定退出這一協定。當時,這一決定在世界引起的哄動是非筆墨所能描寫的。總之,在世界政局佈滿陰雲的時刻,如果日本同意延長停止建造軍艦協定,此舉必將成為照亮東方的一道曙光,人們希望以此驅散籠罩世界的陰雲,爭取光明的到來。但是,這一光明的憧憬被打入了失望的深淵。如此重大的決策對日本來說也並非輕而易舉就能辦到的。海軍內部的“穩健派”很早就傾注了努力,元老政治家們也因世界局勢對日本不利而憂慮。然而,已經掌握了海軍權柄的“建艦競爭派”的怒濤之猛已經勢不可擋了。戰艦“大和”在吳港造船廠安裝龍骨的時間和日本退出條約的通告幾乎在同一時間到達華盛頓,就象奇襲珍珠港的消息同日本公佈宣戰詔書幾乎也在同一時間到達華盛頓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