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豆瓣日記: 2017美國電視工業報告書:熱點,大事及趨勢

本文作者“基瑞爾”,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感謝@Butt.幫忙製作

從2011年第一次開始系統性接觸起美劇以及其他的電視節目起,我就開始保持著對這個令人興奮著迷的工業學習和研究的熱情。在發覺某部劇集的精彩之外,開始有了更廣闊的視角去讀懂美國電視--分析它們的成功,瞭解它們的歷史。從最開始的劇集,到真人秀、訪談節目,再到新聞甚至是早間節目,都開始慢慢有了自己的認識與接觸。

承接去年的慣例,今年依然在年末的時候整理了這一年美國電視工業的熱點以及重點事件作為我對自己熱愛的事物一個完善總結。

雖然它並非如學術專著一樣的嚴謹研究,但這一年在努力看劇之外,也開始慢慢從書本裡進行理論性的學習,從而豐富自己對電視體系的認知。這份報告書,不僅承載著自己對電視工業的一份熱愛,也希望自己能夠利用這一年所學到的、所感悟的知識,繼續為豆瓣的美劇類文章“添磚加瓦”--讓更多劇迷在評鑒類文章以外,
能夠獲取更多其他視角的美國電視資訊。

在寫文章的過程中,很感謝友鄰@Butt.能夠提供一些製圖以及選題上的幫助,也在這一年經常和我分享不少關於美國電視的研究文章、熱點新聞。是他的無私相助,讓文章完成得非常順利--這是我的福氣,在此說一聲謝謝。這一份報告書會通過14個小標題來梳理這一年美國電視值得關注的事件、人物以及作品,

如果有錯誤,還望大家多多包涵。希望新的一年,我依然能堅持下去。

以下是一個簡要的目錄,如果只想看其中某一個部分的內容,可以通過它進行查閱:

1.流媒體格局洗牌進行時 (關鍵字:Netflix/Hulu/Amazon/CBS All Access/Apple)

2.眾多傳統電視網的重組與轉型(關鍵字:Paramount TV/A&E/USA/AMC/FX/Disney收購)

3.女性創作 女性力量(關鍵字:Big Little Lies/The Handmaid's Tale/GLOW/Lena Waithe/The Marvelous Mrs.Maisel)

4.“韋恩斯坦案”的發酵以及影響(關鍵字:Kevin Spacey/Louis C.K./Jeffrey Tambor/Roy Price/Matt Lauer)

5.社交媒體擴大的作用(關鍵字:13 Reasons Why/Facebook/Mosiac)

6.“老劇復活”反響良好(關鍵字:Will & Grace/Twin Peaks/Prison Breaks/Roseanne)

7.Netflix與Amazon的困境(關鍵字:《指環王》電視劇改編/Gypsy/Girlboss)

8.王牌製作人的變動(關鍵字:Dick Wolf/Shonda Rhimes/Alan Ball/ABC/HBO)

9.國際視野 亞洲合作(關鍵字:The Good Doctor/《蒙面歌王》/朴贊郁/王家衛/《白夜追凶》)

10.“季”的概念日漸模糊(關鍵字:Westworld/Stranger Things/Atlanta/American Crime Story)

11.廣播網再創新低(關鍵字:Inhumans/Young Sheldon)

12.逝者

13.完結的劇集

14.榮耀時刻

1.流媒體格局洗牌進行時

九月落下帷幕的艾美獎讓Hulu靠著《使女的故事》首嘗艾美滋味,

也正式代表流媒體拿到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最佳劇集;而“韋恩斯坦案”所引發的震盪效應則讓Amazon的醜聞浮出水面,數個專案面臨危機而相關人事也遭遇極大變動;至於Netflix,在原創電影遭遇數度疑問時,又定下了“一年拍80部原創電影”以及投放更多劇集的宏偉計畫... 三大流媒體在去年透過不同的事件有了不小的格局變化。在本篇文章的第七部分就談到了之前排名第一第二的Amazon與Netflix所會面對的困境,而受益於對劇集不同側重、均衡的發展關注,Hulu在這一年收穫了不少的成績。

除了“老三大”的交戰之外,這一年流媒體引入了更多新成員:年初二月《傲骨之戰》以及九月《星際迷航:發現號》的開播讓CBS旗下的流媒體平臺CBS All Access更為人熟知,新一年的目標是以穩定的頻率爭取在每個季度有1-2部劇集出現,也將CBS王牌綜藝《老大哥》的周邊節目收入旗下;剛剛拿下Reese Witherspoon/Jennifer Anniston以及《驚奇故事》改編的Apple也已經準備在明年大幹一場;

Titans

此外,與Kerry Washington合作並確認開發美版《羞恥》的Facebook的流媒體網路也將正式登陸,與其他幾家流媒體不同的是,它的強項在於坐擁龐大的用戶群;DC的流媒體平臺也將在明年亮相,“小丑女”的動畫版以及《泰坦》已確定作為首批節目出街;剛剛完成收購的迪士尼也確定設立自己的視頻點播網路,從陸續撤出Netflix內容庫,再到確認開發《歌舞青春》以及《星球大戰》的IP劇,一系列動作也頗顯高調。以使用者訂閱制為主、製作某類特定內容的流媒體開始慢慢成為各家單位青睞的形式,但究竟有多少能留下,劇迷有限的預算必然會產生淘汰,這些實情都是在新一年值得思考的問題。

2.眾多傳統電視網的重組與轉型

流媒體飛速發展的同時,傳統的電視網尤其是有線電視網也順應時代感召做出了變化:

這當中最具野心的莫過於依託於Viacom公司和派拉蒙電視為背景的Paramount TV,在經過了多年的調整後,將于明年一月份正式開播,首批劇集包括了來自TVLand的黑色幽默喜劇《希德姐妹幫》、紀錄邪教事件的《韋科慘案》還有奧斯卡獎得主Kevin Costner領銜主演的《黃石》。新的Paramount TV將全面整合Spike TV(《假唱大比拼》的播出方)、TVLand(《年輕一代》的播出方)以及VH1等電視臺的內容,成為一個綜合的有線電視網--這種依託製作公司為背景成立的電視,在劇集的開發及製作上會有更便捷的模式,會是接下來的一個熱點;

此外,透過對劇集的清理以及《駭客軍團》等電視劇,曾經主打“雙男主輕罪案喜劇”的USA(《妙警賊探》、《靈異妙探》等)在今年正式轉型,新的劇集都開始與“高科技”、“罪案”等元素掛鉤;以《行屍走肉》和《廣告狂人》的AMC則完全取消了非劇本節目的製作,明確了“每個季度播出2-3部,開發精品劇情劇”的宏觀節目策略。一些這兩年曾投身過有劇本節目製作的電視網也及時止損,意識到這一塊區域競爭激烈,轉而專注于真人秀等其他節目的發展,比如A&E就在送走了《貝茲旅館》之後,專門做起了罪案紀實類節目;CMT也在播出完《音樂之鄉》,回歸到鄉村音樂頻道的定位。

圖源:Variety

於不久前傳出收購消息的FOX與Disney,雖然在計畫中不包括FOX廣播電視網,但旗下主打精品劇集的FX將會在全新的東家領導下有新的發展;即使是FOX目前的《嘻哈帝國》等劇集不會有顯著的影響,但由於原先的電視製作公司已經劃歸Disney,未來在進行劇集選擇會發生許多的變化--因為電視網主要透過製作公司來進行開發/選擇劇集和節目,在全新的權力更替下,FOX廣播電視網可能不會再與二十世紀FOX電視製作公司再有現在深厚的合作關係,而會轉向協力廠商劇集製作公司(如Sony)尋求節目發展。

3.女性創作 女性力量

相較於去年提到的《神探南茜》試映集開發遭阻、《好女孩的反抗》意外取消,2017年絕對是女性題材及女性創作收穫豐富的一年:艾美獎上大獲全勝的《使女的故事》和《大小謊言》以及收穫眾多提名的《宿敵》均是女性相關的故事,或由女性電視人掌舵;此外,年底播出收穫好評的《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提前獲得兩季續訂的《女子無畏》還有《美爪屋》等劇集,讓女性題材在流媒體、廣播網以及有線電視網均有不俗的表現。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 第一季 The Marvelous Mrs. Maisel Season 19.3主演:瑞秋·布羅斯納安/艾利克斯·布諾斯町/瑪琳·辛科/托尼·夏爾赫布/邁克爾·澤根/貝利·寶頓/Matilda Szydagis/馬提歐·巴斯卡/布賴恩·塔倫蒂諾/吉伯特·戈特弗雷德/盧克·科比 /辛西婭·達洛/凱文·波拉克/卡洛琳·阿隆/愛琳·達克/羅裡·達菲/Joel Johnstone/Caitlin Mehner導演:埃米·謝爾曼-帕拉迪諾/丹尼爾·帕拉迪諾/斯科特·艾理斯類型:美劇/女性/喜劇/美國/復古/電視劇/2017/有趣/劇情/愛情

在艾美獎上,更多的見證了幕後女性電視人的崛起:劇情類最佳導演及喜劇類最佳編劇的獲得者分屬《使女的故事》的Reed Morano以及《亞特蘭大》的Lena Waithe,她們均在相關獎項上收穫了極具意義的“0的突破”。諸如《不安感》的Issa Rae等青年編劇也透過HBO、Sony以及NBC不同的多元化編劇項目獲得了更多機會。

此外,電影圈的女性電影人比如Reese Witherspoon、Nicole Kidman還有Margot Robbie都通過自己的人脈以及關係,建立了自己的電視製作公司。“讓女性講出自己的故事”不約而同成為她們的訴求。這些不同的專案給予了女性電視人更多的機會,也是去年電視圈不可磨滅的一個亮點。

4.“韋恩斯坦案”的發酵以及影響

一篇《紐約客》的文章在下半年為電視圈乃至整個娛樂圈帶來了巨大的震動:“韋恩斯坦案”對電視圈的影響包括了Amazon的“Robert de Niro-Julianne Moore-David O'Russell黑幫題材劇集專案”的全面停擺,也讓Paramount TV的登陸蒙上一層陰影。

“韋恩斯坦案”也推動了#metoo行動的發展,不僅僅是女演員,包括《23號公寓的壞女孩》James van der Beek、《神煩警探》Terry Crews以及《星際迷航》的Anthony Rapp都透過媒體公佈了自己曾遭遇的性騷擾以及侵害。當中以Anthony Rapp對《紙牌屋》男星Kevin Spacey的揭露影響最大;作為該劇的絕對主演,劇集的相關拍攝工作停擺超過三個月,也在之後火速確定了最終季,由Robin Wright承擔絕對主角的決定;

此外,《透明家庭》的Jeffrey Tambor、《群策群力》(Wisdom of the Crowd)的Jeremy Piven、《緋聞女孩》的Ed Westwick、《七十年代》的Danny Masterson等演員均面臨了不同程度的性侵/騷擾指控。有些指控到最後也包括了對於整體工作風格的反對,尤其是在劇組的不當言辭以及疑似肢體衝擊行為,喚起了大家對安全、透明的拍攝環境的重視。但在人人自危的環境下以及基於“我說/她說”的控訴模式下,Piven通過測謊測試、Tambor更多是工作風格問題,也讓更多人呼籲更加公平、高效以及明確的調查方式。

事實上,從去年FOX新聞網Roger Ailes以及再早前的Bill Cosby事件,就引發了對於相關問題的重視以及關注。除去演員,包括Charlie Rose、Matt Lauer等新聞節目主持人也面對指控,紛紛得到了炒魷魚或節目停播的處理。幕前尚且如此,幕後也是重災區:Amazon的高層Roy Price不僅被爆出用姓氏梗言語騷擾Philip K.Dick的女兒,也在《好萊塢報導者》一篇深度文章爆出更多在管理上的“厭女”、打壓女性創作的問題;《海軍罪案調查處:新奧爾良》主創Brad Kern、《閃電俠》主創Andrew Kreisberg等劇集的負責人也都紛紛落水。

喜劇演員Louis C.K.之後對猥褻的承認,也讓其日益上升的演藝生涯遭遇停滯。他監製的劇集《更美好的事》、《密西西比》以及《小丑夢搖籃》紛紛將他除名;而其參與的TBS新劇《The Cops》也最終停工,絕對是今年電視圈一個黑暗時刻。

5.社交媒體的力量

從尼爾森引入了“推特即時收視”起,社交媒體的影響與力量就保持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少劇集雖然在收視上表現差強人意,但受惠於社交網路的高人氣,依然能夠保持續訂--如擁有強大粉絲群的《暗影獵人》。主演通過社交網路的密集曝光於頻繁互動,也能帶火劇集本身的人氣--比如CW的《河谷鎮》就在第二季回歸時,不跌反升,成為廣播電視網幾十部劇集裡唯一比上季收視有進步的劇集。

於今年三月開播的劇集《十三個原因》的熱播也在開播之後,為主演群帶來了龐大的人氣;透過社交網路的口碑發酵,這部劇為校園霸淩問題引起了巨大的關注,Netflix也適時的製作了相關的紀錄片和增加問題求助熱線助力劇集產生更廣泛更深刻的社會影響。甚至到最後,一些學校不得不選擇“禁播”該劇,以期回避劇集中的負面情節所帶來的可能性傷害。

社交網路的興起也挑戰了傳統劇集的制播(敘事)模式和宣傳策略--Facebook就計畫推出一部完全由觀眾選擇後續情節發展、人物性格的劇集,期望在已經被挖掘完全的用戶交流以外,創造新的增長點;此外,大導演Steven Soderbergh預計在明年一月推出的HBO劇集《馬賽克》(Mosaic)也採取了App的“沉浸式”體驗,讓觀眾能夠先行以主角的身份“選擇自己”的故事,通過專門設計的App點選自己喜歡的情節;而待到劇集正式開播後,劇迷還能通過電視網播出的正式官方版本與自己的故事進行比照,真正的有了追劇的樂趣,也是這一年值得一提的劇集創新。

馬賽克 Mosaic主演:莎朗·斯通/加內特·赫德蘭/戴文·雷特瑞/詹妮弗·費林/瑪雅·卡贊/傑瑞米·博布/保羅·雷賓斯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類型:StevenSoderbergh/HBO/garretthedlund/2018/美國/電視劇/未下

6.“老劇復活“反響良好

2017年對於老劇重啟也是一個不錯的年份:四月開播的《越獄》雖然在即時收視資料表現一般,但引起的社交熱度以及延時收視依然表現不錯,新一版的重啟計畫已經在策劃當中;一個月後,《雙峰》新版在坎城首先亮相,其後在電視網的常規播出中獲得了亮眼的延時收視,“拯救”了全年缺少亮點的Showtime,也在《電影手冊》的年度盤點拿到了冠軍;九月,曾經稱霸週四喜劇夜的收視王者《威爾與格蕾絲》時隔十多年再度回歸,首播3.0,之後穩定1.8-2.0的成績已經是NBC這幾年極其渴望的喜劇收視高峰,也迅速的確定了新一季的製作。觀眾對幾部老劇的熱情遠遠超過了前面幾年,像《吉爾莫女孩》、《24小時》等劇的短暫回歸收到的爭議超出了應有的讚賞。

明年,被譽為喜劇史文化瑰寶的《羅斯安家庭生活》將會以9集的限定形式回歸,肩扛拯救ABC收視的重任;2013年已經回歸一次的《發展受阻》新一季和《X檔案》也制播完畢,預計于明年上半年於大家見面;《朽木鎮》則在不久前明確了製作重啟電影的計畫,劇本的準備工作已經全部完成;Showtime則有《拉字至上》,雖然未確定新版是否全部由原班人馬出演,但劇中的幾大主角已經率先以執行製片的身份加盟。

《羅斯安的家庭生活》新版

此外,《欲望都市》、《美眉校探》還有《醜女貝蒂》均在不同的場合談到了重啟的可能性。雖然“老劇復活”的浪潮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各家電視網對劇集創新的探索,但顯然今年各老劇的復活(以及收穫的口碑)證明觀眾對情懷依然願意買帳。

7.Netflix與Amazon的困境

去年的報告書點出了兩家制播單位將面臨創作及運作上的困境(HBO與Showtime),今年則輪到了兩家日漸興起的流媒體:Netflix與Amazon。雖然“表面風光”,兩家的劇集早已蜚聲在外,但背後卻是一部沉痛的金錢時間賬:

Amazon在今年下半年遭遇了開辦流媒體以來最慘痛的變化:高層Roy Price的失當行為讓公司更多關於性別歧視、製作歧視的行為被爆出,Joe Lewis等喜劇、劇情劇以及兒童節目的主管也紛紛離職。這家去年高調不斷攬下重量級專案不斷面臨預算問題:老劇來講,耗費鉅資製作的年代劇《緣起澤爾達》、《最後的大亨》均在人氣和口碑遇冷,想靠年代劇打出名頭的Amazon終究犯了不夠瞭解市場的錯;6000萬投給Woody Allen、7000萬投給《廣告狂人》的Matthew Weiner、1.5億砸向David O Russell、Robert de Niro以及Julianne Moore,Woody的劇集和電影均未換來任何獎項上的肯定;MW的劇集項目則遭遇“韋恩斯坦案”的發酵,連他本人也在不久前面臨騷擾的指控;至於DOR的專案,尚未起跑,就因為韋恩斯坦全面流產,雖然不至於全部賠完,但有媒體保守估計至少有5000萬已經在劇集前期花掉...

就在所有人以為Amazon要“消停”了的時候,貴公司又確定要以1.5億的鉅資買下《指環王》的電視改編權--原因太明顯了,它也想要自己的《怪奇物語》、自己的《權力的遊戲》--因為只有《指環王》能夠帶來話題度,也有希望成為現象級劇集。但這個消息傳出,就被多方唱衰,不僅僅是《指環王》系列的改編難度之大,Amazon規劃的兩億投入其實也並不能保證收穫很好的效果啊。

A家唯一在去年做出明智決定的便是廢掉了試映集的開發模式。從創辦初期,Amazon希望通過把各個新劇的試映集公開放在網上,讓觀眾選投票擇自己想看的劇--這個想法聽起來很棒,也確實捧出了諸如《透明家庭》以及《高堡奇人》這樣的劇集,卻往往忘了實際操作上的難度,因為很有可能投票的人與最後還能保持訂閱到劇集播出(這當中往往是將近兩年的時間跨度)完全不一樣了。

Netflix則在今年開啟了“砍劇模式”,耗費鉅資的《嘻哈少年夢》、《妹子老闆》以及《吉普賽人》均在今年果斷收掉,成為第一批僅播出一季便被取消的Netflix劇集。而乏人問津的《黑子滾開》、已經播出兩季的《超感獵殺》都紛紛“領了便當”,也體現了單位開始更加追求劇集性價比的訴求--即使是其未公開詳細的收視資料,觀眾也能看到哪些劇集不盡人意。

相比Amazon,Netflix依靠更具規模的投資以及對嫡系製作人的培養,在目前來看依然是流媒體的佼佼者。結合TVbythenumbers的一個專欄作者(The Masked Scheduler)的觀點認為,兩家單位犯了一個可以避免的錯誤--風格問題。當提到HBO,人們能夠想到“精品”、“大尺度”;提到CBS,人們能想起“罪案”;當講到Netflix,也能自然的與《怪奇物語》等劇集掛上鉤。那麼,Amazon是什麼?對於每一種題材的盲目追逐,“什麼都想要”(尤其是Amazon)讓之後的發展缺乏詳細的規劃。或許著眼于建立自己的招牌劇集遠比盲目灑錢更為重要。

8.王牌製作人履現變動

Showrunner,通俗的可以理解為一部劇集的“主創”、“製作人”,他們往往把握著一部劇集發展的整體走向,並對相關的製作、聘用以及播出都有絕對的話事權。一個好的製作人往往能夠在劇集之中,將自己的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也慢慢培養出一套固定的模式和團隊對自己的各部劇集乃至是整個電視網都產生影響。由於一部新劇制播的風險日益擴大,因此電視網尤其是廣播電視網往往會依賴特定的製作人,為其打造不同的劇集,雖然創意欠奉,卻能靠著一套常勝公式在收視上穩紮穩打。

Greg Berlanti(左一)與自己旗下四部劇集的主演們

ABC是Shonda Rhimes,她與旗下團隊所開發的《逍遙法外》、《醜聞》等劇開啟了一條“大女主肥皂路線”;CBS則是Chuck Lorre,王牌喜劇如《生活大爆炸》、《極品老媽》以及《好漢兩個半》均出自他手;NBC則有Dick Wolf,他是大名鼎鼎的《法律與秩序》系列以及“芝加哥公務系統”系列的推手,靠著這兩套系列甚至能主宰劇集的檔期安排,直接和高層對話;就連CW也有Greg Berlanti,在他的打造下,CW從青春肥皂劇台轉型成為“DC漫改台”,《綠箭俠》、《明日傳奇》、《閃電俠》等劇的成功都離不開他的功勞。有線電視網有最多這樣關係的可能是HBO,《六尺之下》、《真愛如血》等劇均出自Alan Ball之手,他的新劇《此時現在》(Here and Now)也將于明年上檔。

Shonda Rhimes和自己三部劇女主齊齊登上《娛樂週刊》

對showrunner的認識其實能夠增加對新劇的判斷以及風格的大致瞭解,看多了劇集的劇迷到最後一看負責人的名字就能對劇集猜個八九不離十。在2017年中,原有的製作人格局發生了不小變化:財大氣粗的Netflix在去年找到了Chuck Lorre後,又在今年成功挖到了Shonda Rhimes,她的跳 槽對原本就危機四伏的ABC更增添一絲不確定性--好的方面來看,她的離開能讓ABC做出更多元化的嘗試;但另一方面來說,失掉她無疑是失去了搖錢樹,觀眾能否接受改變仍然是未知數。效力NBC超過20個年頭的Dick Wolf也被叫去了CBS,為了迎接他,CBS給予了直接劇集預訂的優待,在這一年完成了一次小小的洗牌。他們能否在新的環境下,依然做出與以往劇集比肩的好戲,是新一年對他們最大的考驗,也有望讓廣播電視網大膽冒險,引入新的人才,而不是不停製造流水線水準的劇集。

9.國際視野 亞洲合作

以往主要作為內容輸出的美國電視也在這幾年本土人才/故事匱乏時,開始著眼於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發展。像土耳其、以色列等國家的電視劇、綜藝節目近年來一直都是各家廣播網開發季的青睞之選,這兩年則將目光鎖定了韓國。

NBC版《花樣爺爺》

就以今年秋季的新劇情劇冠軍《良醫》來說,改編自同名韓劇《好醫生》;而NBC版的《花樣爺爺》正在如火如荼的播著第二季。接下來,韓劇《信號》、綜藝《蒙面歌王》都有“美版化”的計畫。這些新鮮的視角以及元素的注入,會讓陷入定式、套路的美國電視收穫多一種可能。相比較以往多從北歐國家、英國以及拉美國家進行挖掘,亞洲也慢慢成為美國電視學習及汲取創意的一塊“寶地”。

此外,作為亞洲影人代表的朴贊鬱接下來將在AMC與BBC聯合籌拍的《女鼓手》擔任導演工作,成為他生涯第一個電視專案;中國香港的導演王家衛則牽手Amazon,製作以黑幫戰爭為主題的新劇The Tong Wars。

一則Netflix購入口碑網劇《白夜追凶》的消息在不久前刷屏,也讓不少人對“中國製造走出去”有了些期待。雖然如《新京報》評價道這樣的成功“只能當作成功的商業個例”,而過往也有《甄嬛傳》等劇集被國外制播單位買入,卻“水土不服”的尷尬境地。新的一年中,又有怎樣的合作與變革也值得期待。

10.“季”的概念日漸模糊

Atlanta

2017年劇集播出的一大趨勢還有“季”的概念逐漸模糊。對於品質的追求使得部分制播單位並沒有嚴格要求劇集要做到“一年一季”的標準播出模式。Netflix的《潔西嘉.鐘斯》上一季開播已是2015年;FX也尊重主創的要求,讓《亞特蘭大》與《美國罪案故事》在2017年缺席;已經進入最終季的《權力的遊戲》和《副總統》都可能會在明年缺席,原因包括進行更好的創作。相比較以往長年累月的趕工模式,目前幾家主要的劇集制播單位都適時調慢了節奏,讓行業內部的創作生態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從短期來看,缺乏了嚴格的年播要求可能會對劇集的人氣造成傷害,在保持劇集新鮮度和認知度也會面臨不少的阻礙;但長期來看,這樣的靈活安排則能給予電視人更多的創作自由。就拿HBO的《抑制熱情》距離來說,這部於十月開播第九季的劇集距離上一季已經有八年之久--最終卻換來了收視以及口碑上的雙贏。

這一現象在明年將會變得更加普遍:因為拍攝難度以及製作規模,HBO的《西部世界》已經在今年停掉一年,新一季的拍攝目前仍然在進行當中;第一季有贊有彈的《美國眾神》,也在進行第二季籌備時,面對主創的離開和逐漸擴大的拍攝要求,暫時停止了製作,寄望能夠通過新一輪調整,讓劇集變得更加精細--雖然所產生的效果好壞不一,但是這樣的“真.工匠精神”有助於各家制播單位收穫更多的精品。

11.廣播網再創新低

在流媒體和有線台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同時,以NBC為首的五大廣播電視網(NBC,ABC,CBS,FOX及CW)則每況愈下,形勢愈發嚴峻。如果說去年的播出季好歹還有《我們這一天》撐場,今年9月就開始的2017-2018播出季實在是冷清:大製作如漫威與IMAX合作的《異人族》(Inhumans)、FOX頗具野心的《奧維爾號》(The Orvielle)都在開播後迅速遇冷,除去收視上的滑坡以下,《異人族》相關的虧損更是讓IMAX的老闆都叫苦不迭;此外ABC的《穀中十日》(Ten Days in the Valley)、《嘻哈市長》(The Mayor)以及《凱文救世界》(Kevin [probably] Saves the World)開播就未跨過1.0的收視線,更是在口碑上也製造了“三連撲”,使得ABC成為今年秋季檔的最大輸家。

良醫 The Good Doctor8.8主演:弗萊迪·海默/尼古拉斯·岡薩雷斯/安東尼婭·湯瑪斯/卓庫·莫度/碧兒·加勒特/希爾·哈勃/富田譚玲/理查·希夫/格雷厄姆·維奇爾/伊蕾娜·肯/賈西卡·妮可/狄倫·金威爾導演:賽斯·戈登/Mike Listo類型:美劇/醫療/自閉症/2017/海默/美國/電視劇/ABC/看過的電視劇/英語標籤

唯一在收視上表現好看的當屬NBC的新版《威爾和格蕾絲》,FOX的《天賦異稟》(The Gifted)、CBS的《小謝爾敦》(Young Sheldon)以及ABC的《良醫》(The Good Doctor),前面三部劇集都掛靠大IP,使得真正算是“從零開始”成功的劇集僅有《良醫》一部。而男主Freddie Highmore也收穫了金球獎最佳男主提名的肯定,要知道ABC上一次有男主入圍已經要回歸到十一年前的Patrick Dempsey(《實習醫生格蕾》)了。

SEAL Team

而2017-2018播出季各大電視網的收視滑坡也再次暴露了廣播網在制播網的問題:第一是題材的反復撞車,缺乏新意--就拿《反恐特警隊》(S.W.A.T.)、《海豹突擊隊》(SEAL Team)、《勇士》(Valor)及《衛國勇士》(The Brave)四部軍事題材的同時開播(並同時撲街),使得單純的對題材追捧卻缺乏對劇作的細緻打磨,最終全線遇冷;第二個則是制播模式依然單純老舊,長達三個月的冬歇、強行製作20集+等固有的模式不僅會讓不少電視人對此望而卻步;也讓劇集的品質在無形中被拉長。即使是面臨收看即時電視觀眾減少的大形勢下,廣播網也應該與時俱進,有著更新更好的對策。集數的縮減、更加靈活的播出安排以及原創題材的挖掘絕對是三個在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12.逝者

2017年也有不少對電視有著影響力,做出個貢獻的人物離開了我們,R.I.P.,給我留下了最深刻影響的是以下四位:

Mary Tyler Moore

1月25日,女演員Mary Tyler Moore因為肺炎不幸離世,享年80歲。作為女性電視的先驅,她是美國電視史上第一位有以自己名字冠名並擔任絕對主角的劇集的女演員;從以常駐演員身份加盟的Dick Van Dyke Show到自己播出7季168集的Mary Tyler Moore Show,她的出現打破了電視劇女性的刻板印象--女性不再以家庭主婦的單一身份出現,而開始有了職業女性等更多的描寫。她的節目也捧紅了Valerie Harper、Cloris Leachman等icon級電視女演員,更激勵了Tina Fey、Amy Poehler這樣的後輩,追逐她的步伐,讓女性電視人也在電視工業開始發光發熱;

Harry Dean Stanton

9月15日,資深演員Harry Dean Stanton逝世,享年91歲。除了在電影方面的成就以外,Harry參演及擔任常規角色的電視劇集包括HBO的《大愛》和《繼續下去》,即使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年,他還重現了自己當時在《雙峰》電影版的角色Carl Rodd,在新版的《雙峰》一共參演了6集;

Hugh Hefner

9月27日,《花花公子》創始人Hugh Hefner也安詳離世,享年91歲;作為電視人,他于1982創立的Playboy TV是電視上第一個專門針對及制播成人內容的電視網,並在紐西蘭、希臘等十餘個國家也有了拓張。此外,他也客串了《欲望都市》、《辛普森一家》、《抑制熱情》和《明星夥伴》等多個電視節目。作為他踐行的理念與主張,Hugh在生前也積極推進和支持了同性婚姻合法化;

Brad Bufanda

11月1日,青年演員Brad Bufanda也從自己的住所跳下,用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34歲;他曾經於UPN/CW熱播的青少年劇集《美眉校探》出演了Felix Toombs一角,也于Cinemax的成人劇集《男女機密》擔任了常規演員。

此外,憑藉《夏威夷神探》(Magnum P.I.)Jonathan一角拿到艾美獎最佳男配角的演員John Hillerman、《地獄廚房》等多個Gordon Ramsay節目的製片人Patricia Llewellyn等演員以及幕後主創於今年離開人世。感謝他們的貢獻,有了這麼多好的節目及劇集問世。

13.完結的劇集

The Mindy Project

於11月播畢的《明迪煩事多》在六季後落下帷幕,這部小眾喜劇歷經FOX和Hulu兩個播出平臺,憑藉不錯的口碑獲得了不少媒體的青睞,也為女主演Mindy Kaling的演藝生涯打開了一扇窗,收穫到更多機會;此外今年完結的喜劇還有在Comedy Central播出七季的《工作狂》、HBO的《都市女孩》(六季)、“小錢錢”Matthew Perry回歸CBS演出的《天生冤家》(三季)、曾經一度取得高收視的《破產姐妹》(六季)、Hulu的口碑喜劇《難處之人》(三季)以及《老友記》“Joey”主演的Showtime喜劇《戲裡戲外》(五季)。老牌喜劇演員Tim Allen的ABC喜劇《最後一人》以及為Freeform(前身為ABC Family)立下汗馬功勞的《少男奶爸》在六季後突如其來的取消引發了最大的爭議:前者的取消被認為與主角Tim Allen本人的政治立場有關,因此遭遇了非民主黨媒體的批評,認為電視網在作出決定是將政治納入了不必要的考量;後者則因為Freeform希望拿錢發展其他劇集,許多媒體抨擊了制播單位對於老劇的不尊重--尤其是《少男奶爸》作為該電視網初入半小時喜劇行業的一個重要標杆,帶來了不少收視。

The Leftovers

6月份結束的《守望塵世》也是今年許多劇迷不能割捨的年度之選,這部劇集雖然只播出三季,但憑藉其過硬的品質以及傑出的藝術表現能力在年底各大榜單均是座上客,堪稱今年最完美的告別。此外,NBC一直對戰士體現關懷而備受好評的《夜班醫生》于四季後落幕;在國內相當有名氣的《吸血鬼日記》和《識骨尋蹤》分別在八季和十二季後與觀眾告別;《格林》(六季)、《少狼》(六季)、《搏擊王國》(四季)以及《奔騰年代》(四季)等劇都在今年劃上了句號。在當今飛速發展的電視工業,連向來“心大”的Netflix都開始進行砍劇,這些劇集能夠堅持做到這樣的長度實屬不易。

Sense 8

翻看明年,目前已經有曾經稱霸週四收視的《醜聞》、Fred Armisen主演的喜劇《波特蘭蒂亞》、《紙牌屋》、《副總統》、《傑茜駕到》、《副總統》、《我愛上的人是奇葩》、《音樂之鄉》、《中產家庭》、《隨性所欲》、《美國諜夢》、《重案組》、《超感獵殺》以及《始祖家族》將正式劇終,在新的一年,希望這些劇集都能夠以最完美的方式告別,也期待劇迷與他們下一次的重逢。

14.榮耀時刻

不斷革新、口味不斷發展變化的電視工業讓每一部刷新了長度紀錄的劇集也更值得被人記住。而參與這些劇集的主演主創全情的投入和不斷奉獻的專業精神,背後是對其他項目的犧牲。以下這些劇集在2017年迎來自己劇集的里程碑:

於1999年就開播的《法律與秩序:特殊受害者》目前已播出第十九季,在今年二月迎來了全劇的第400集,成為在播劇集中,集數最長的電視劇(除去動畫片);對於時事一如既往的關注和涉及,大到對Trump的觸及,小到對社會案件的改編取材,不僅僅是對《法律與秩序》系列精神的寶貴延續,也讓性侵害、家庭暴力等社會問題一直有了關注和發聲的平臺。女主Mariska Hargitay更是十年如一日,為女性的安全及保護問題奔走呐喊,在戲內戲外都在踐行著自己的理念。此外,著名節目如《柯南秀》迎來了自己的1000集、《倖存者》500集,而ABC的王牌綜藝《與星共舞》則制播超400集...

《實習醫生格蕾》在11月9日迎來了全劇的第300集,雖然該劇已經歷經了數次人事變動,故事線也飽受詬病,但從收視來看,依然有著一群忠實的粉絲。或許該劇有潛力超過《急診室的故事》,打破最長醫療劇的集數紀錄;

《中產家庭》與《海軍罪案調查處:洛杉磯》則紛紛跨過了200集大關,雖然同時期有比他們更為耀眼的劇集(《摩登家庭》),但這兩部劇歷經數個檔期的考驗,也成為各自家的王牌劇集。至於有線台的《行屍走肉》在10月22日伴隨著新一季的回歸,播出了全劇的100集,在一向精簡的有線台實屬不易;《訴訟雙雄》、《神煩警探》、《重案組》、《少狼》、《音樂之鄉》、《醜聞》以及《戈德堡一家》也在今年達到了100集,都創造了電視工業一個值得被記得的成就。

新的一年裡,希望能對電視依然保持著喜愛,也希望自己能夠通過更多的閱讀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認識。希望新一年會有更多令人著迷的劇集出街,這一年所產生的問題能夠有著修正或是進步,保有對它的熱情,並不斷的完善擴展自己。2018你好 ❤️

a) (11-14部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2017_in_American_television

b)(IMAX與Inhumans)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imax-q3-earnings-estimates-lowered-at-b-riley-due-to-disappointing-marvels-inhumans-results-2017-10-19

c)(《白夜追凶》)http://ent.ifeng.com/a/20171207/43010954_0.shtml

d)(Netflix) https://deadline.com/2017/12/netflix-international-distribution-nbc-good-girls-star-trek-discovery-1202217186/

e)(Amazon) https://deadline.com/2017/11/amazon-end-of-public-pilot-season-1202216205/,https://deadline.com/2017/10/amazon-joe-lewis-exit-head-of-comedy-drama-1202193535/,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features/amazon-studios-roy-price-inside-fall-a-top-executive-whats-next-1049859

【發佈於微信號: 吉爾伯在看劇(ID:TelJunkie)】一份周推的美劇、港劇手冊~

(全文完)

本文作者“基瑞爾”,現居Boston,目前已發表了85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基瑞爾”關注Ta。

而受益於對劇集不同側重、均衡的發展關注,Hulu在這一年收穫了不少的成績。

除了“老三大”的交戰之外,這一年流媒體引入了更多新成員:年初二月《傲骨之戰》以及九月《星際迷航:發現號》的開播讓CBS旗下的流媒體平臺CBS All Access更為人熟知,新一年的目標是以穩定的頻率爭取在每個季度有1-2部劇集出現,也將CBS王牌綜藝《老大哥》的周邊節目收入旗下;剛剛拿下Reese Witherspoon/Jennifer Anniston以及《驚奇故事》改編的Apple也已經準備在明年大幹一場;

Titans

此外,與Kerry Washington合作並確認開發美版《羞恥》的Facebook的流媒體網路也將正式登陸,與其他幾家流媒體不同的是,它的強項在於坐擁龐大的用戶群;DC的流媒體平臺也將在明年亮相,“小丑女”的動畫版以及《泰坦》已確定作為首批節目出街;剛剛完成收購的迪士尼也確定設立自己的視頻點播網路,從陸續撤出Netflix內容庫,再到確認開發《歌舞青春》以及《星球大戰》的IP劇,一系列動作也頗顯高調。以使用者訂閱制為主、製作某類特定內容的流媒體開始慢慢成為各家單位青睞的形式,但究竟有多少能留下,劇迷有限的預算必然會產生淘汰,這些實情都是在新一年值得思考的問題。

2.眾多傳統電視網的重組與轉型

流媒體飛速發展的同時,傳統的電視網尤其是有線電視網也順應時代感召做出了變化:

這當中最具野心的莫過於依託於Viacom公司和派拉蒙電視為背景的Paramount TV,在經過了多年的調整後,將于明年一月份正式開播,首批劇集包括了來自TVLand的黑色幽默喜劇《希德姐妹幫》、紀錄邪教事件的《韋科慘案》還有奧斯卡獎得主Kevin Costner領銜主演的《黃石》。新的Paramount TV將全面整合Spike TV(《假唱大比拼》的播出方)、TVLand(《年輕一代》的播出方)以及VH1等電視臺的內容,成為一個綜合的有線電視網--這種依託製作公司為背景成立的電視,在劇集的開發及製作上會有更便捷的模式,會是接下來的一個熱點;

此外,透過對劇集的清理以及《駭客軍團》等電視劇,曾經主打“雙男主輕罪案喜劇”的USA(《妙警賊探》、《靈異妙探》等)在今年正式轉型,新的劇集都開始與“高科技”、“罪案”等元素掛鉤;以《行屍走肉》和《廣告狂人》的AMC則完全取消了非劇本節目的製作,明確了“每個季度播出2-3部,開發精品劇情劇”的宏觀節目策略。一些這兩年曾投身過有劇本節目製作的電視網也及時止損,意識到這一塊區域競爭激烈,轉而專注于真人秀等其他節目的發展,比如A&E就在送走了《貝茲旅館》之後,專門做起了罪案紀實類節目;CMT也在播出完《音樂之鄉》,回歸到鄉村音樂頻道的定位。

圖源:Variety

於不久前傳出收購消息的FOX與Disney,雖然在計畫中不包括FOX廣播電視網,但旗下主打精品劇集的FX將會在全新的東家領導下有新的發展;即使是FOX目前的《嘻哈帝國》等劇集不會有顯著的影響,但由於原先的電視製作公司已經劃歸Disney,未來在進行劇集選擇會發生許多的變化--因為電視網主要透過製作公司來進行開發/選擇劇集和節目,在全新的權力更替下,FOX廣播電視網可能不會再與二十世紀FOX電視製作公司再有現在深厚的合作關係,而會轉向協力廠商劇集製作公司(如Sony)尋求節目發展。

3.女性創作 女性力量

相較於去年提到的《神探南茜》試映集開發遭阻、《好女孩的反抗》意外取消,2017年絕對是女性題材及女性創作收穫豐富的一年:艾美獎上大獲全勝的《使女的故事》和《大小謊言》以及收穫眾多提名的《宿敵》均是女性相關的故事,或由女性電視人掌舵;此外,年底播出收穫好評的《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提前獲得兩季續訂的《女子無畏》還有《美爪屋》等劇集,讓女性題材在流媒體、廣播網以及有線電視網均有不俗的表現。

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 第一季 The Marvelous Mrs. Maisel Season 19.3主演:瑞秋·布羅斯納安/艾利克斯·布諾斯町/瑪琳·辛科/托尼·夏爾赫布/邁克爾·澤根/貝利·寶頓/Matilda Szydagis/馬提歐·巴斯卡/布賴恩·塔倫蒂諾/吉伯特·戈特弗雷德/盧克·科比 /辛西婭·達洛/凱文·波拉克/卡洛琳·阿隆/愛琳·達克/羅裡·達菲/Joel Johnstone/Caitlin Mehner導演:埃米·謝爾曼-帕拉迪諾/丹尼爾·帕拉迪諾/斯科特·艾理斯類型:美劇/女性/喜劇/美國/復古/電視劇/2017/有趣/劇情/愛情

在艾美獎上,更多的見證了幕後女性電視人的崛起:劇情類最佳導演及喜劇類最佳編劇的獲得者分屬《使女的故事》的Reed Morano以及《亞特蘭大》的Lena Waithe,她們均在相關獎項上收穫了極具意義的“0的突破”。諸如《不安感》的Issa Rae等青年編劇也透過HBO、Sony以及NBC不同的多元化編劇項目獲得了更多機會。

此外,電影圈的女性電影人比如Reese Witherspoon、Nicole Kidman還有Margot Robbie都通過自己的人脈以及關係,建立了自己的電視製作公司。“讓女性講出自己的故事”不約而同成為她們的訴求。這些不同的專案給予了女性電視人更多的機會,也是去年電視圈不可磨滅的一個亮點。

4.“韋恩斯坦案”的發酵以及影響

一篇《紐約客》的文章在下半年為電視圈乃至整個娛樂圈帶來了巨大的震動:“韋恩斯坦案”對電視圈的影響包括了Amazon的“Robert de Niro-Julianne Moore-David O'Russell黑幫題材劇集專案”的全面停擺,也讓Paramount TV的登陸蒙上一層陰影。

“韋恩斯坦案”也推動了#metoo行動的發展,不僅僅是女演員,包括《23號公寓的壞女孩》James van der Beek、《神煩警探》Terry Crews以及《星際迷航》的Anthony Rapp都透過媒體公佈了自己曾遭遇的性騷擾以及侵害。當中以Anthony Rapp對《紙牌屋》男星Kevin Spacey的揭露影響最大;作為該劇的絕對主演,劇集的相關拍攝工作停擺超過三個月,也在之後火速確定了最終季,由Robin Wright承擔絕對主角的決定;

此外,《透明家庭》的Jeffrey Tambor、《群策群力》(Wisdom of the Crowd)的Jeremy Piven、《緋聞女孩》的Ed Westwick、《七十年代》的Danny Masterson等演員均面臨了不同程度的性侵/騷擾指控。有些指控到最後也包括了對於整體工作風格的反對,尤其是在劇組的不當言辭以及疑似肢體衝擊行為,喚起了大家對安全、透明的拍攝環境的重視。但在人人自危的環境下以及基於“我說/她說”的控訴模式下,Piven通過測謊測試、Tambor更多是工作風格問題,也讓更多人呼籲更加公平、高效以及明確的調查方式。

事實上,從去年FOX新聞網Roger Ailes以及再早前的Bill Cosby事件,就引發了對於相關問題的重視以及關注。除去演員,包括Charlie Rose、Matt Lauer等新聞節目主持人也面對指控,紛紛得到了炒魷魚或節目停播的處理。幕前尚且如此,幕後也是重災區:Amazon的高層Roy Price不僅被爆出用姓氏梗言語騷擾Philip K.Dick的女兒,也在《好萊塢報導者》一篇深度文章爆出更多在管理上的“厭女”、打壓女性創作的問題;《海軍罪案調查處:新奧爾良》主創Brad Kern、《閃電俠》主創Andrew Kreisberg等劇集的負責人也都紛紛落水。

喜劇演員Louis C.K.之後對猥褻的承認,也讓其日益上升的演藝生涯遭遇停滯。他監製的劇集《更美好的事》、《密西西比》以及《小丑夢搖籃》紛紛將他除名;而其參與的TBS新劇《The Cops》也最終停工,絕對是今年電視圈一個黑暗時刻。

5.社交媒體的力量

從尼爾森引入了“推特即時收視”起,社交媒體的影響與力量就保持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少劇集雖然在收視上表現差強人意,但受惠於社交網路的高人氣,依然能夠保持續訂--如擁有強大粉絲群的《暗影獵人》。主演通過社交網路的密集曝光於頻繁互動,也能帶火劇集本身的人氣--比如CW的《河谷鎮》就在第二季回歸時,不跌反升,成為廣播電視網幾十部劇集裡唯一比上季收視有進步的劇集。

於今年三月開播的劇集《十三個原因》的熱播也在開播之後,為主演群帶來了龐大的人氣;透過社交網路的口碑發酵,這部劇為校園霸淩問題引起了巨大的關注,Netflix也適時的製作了相關的紀錄片和增加問題求助熱線助力劇集產生更廣泛更深刻的社會影響。甚至到最後,一些學校不得不選擇“禁播”該劇,以期回避劇集中的負面情節所帶來的可能性傷害。

社交網路的興起也挑戰了傳統劇集的制播(敘事)模式和宣傳策略--Facebook就計畫推出一部完全由觀眾選擇後續情節發展、人物性格的劇集,期望在已經被挖掘完全的用戶交流以外,創造新的增長點;此外,大導演Steven Soderbergh預計在明年一月推出的HBO劇集《馬賽克》(Mosaic)也採取了App的“沉浸式”體驗,讓觀眾能夠先行以主角的身份“選擇自己”的故事,通過專門設計的App點選自己喜歡的情節;而待到劇集正式開播後,劇迷還能通過電視網播出的正式官方版本與自己的故事進行比照,真正的有了追劇的樂趣,也是這一年值得一提的劇集創新。

馬賽克 Mosaic主演:莎朗·斯通/加內特·赫德蘭/戴文·雷特瑞/詹妮弗·費林/瑪雅·卡贊/傑瑞米·博布/保羅·雷賓斯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類型:StevenSoderbergh/HBO/garretthedlund/2018/美國/電視劇/未下

6.“老劇復活“反響良好

2017年對於老劇重啟也是一個不錯的年份:四月開播的《越獄》雖然在即時收視資料表現一般,但引起的社交熱度以及延時收視依然表現不錯,新一版的重啟計畫已經在策劃當中;一個月後,《雙峰》新版在坎城首先亮相,其後在電視網的常規播出中獲得了亮眼的延時收視,“拯救”了全年缺少亮點的Showtime,也在《電影手冊》的年度盤點拿到了冠軍;九月,曾經稱霸週四喜劇夜的收視王者《威爾與格蕾絲》時隔十多年再度回歸,首播3.0,之後穩定1.8-2.0的成績已經是NBC這幾年極其渴望的喜劇收視高峰,也迅速的確定了新一季的製作。觀眾對幾部老劇的熱情遠遠超過了前面幾年,像《吉爾莫女孩》、《24小時》等劇的短暫回歸收到的爭議超出了應有的讚賞。

明年,被譽為喜劇史文化瑰寶的《羅斯安家庭生活》將會以9集的限定形式回歸,肩扛拯救ABC收視的重任;2013年已經回歸一次的《發展受阻》新一季和《X檔案》也制播完畢,預計于明年上半年於大家見面;《朽木鎮》則在不久前明確了製作重啟電影的計畫,劇本的準備工作已經全部完成;Showtime則有《拉字至上》,雖然未確定新版是否全部由原班人馬出演,但劇中的幾大主角已經率先以執行製片的身份加盟。

《羅斯安的家庭生活》新版

此外,《欲望都市》、《美眉校探》還有《醜女貝蒂》均在不同的場合談到了重啟的可能性。雖然“老劇復活”的浪潮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各家電視網對劇集創新的探索,但顯然今年各老劇的復活(以及收穫的口碑)證明觀眾對情懷依然願意買帳。

7.Netflix與Amazon的困境

去年的報告書點出了兩家制播單位將面臨創作及運作上的困境(HBO與Showtime),今年則輪到了兩家日漸興起的流媒體:Netflix與Amazon。雖然“表面風光”,兩家的劇集早已蜚聲在外,但背後卻是一部沉痛的金錢時間賬:

Amazon在今年下半年遭遇了開辦流媒體以來最慘痛的變化:高層Roy Price的失當行為讓公司更多關於性別歧視、製作歧視的行為被爆出,Joe Lewis等喜劇、劇情劇以及兒童節目的主管也紛紛離職。這家去年高調不斷攬下重量級專案不斷面臨預算問題:老劇來講,耗費鉅資製作的年代劇《緣起澤爾達》、《最後的大亨》均在人氣和口碑遇冷,想靠年代劇打出名頭的Amazon終究犯了不夠瞭解市場的錯;6000萬投給Woody Allen、7000萬投給《廣告狂人》的Matthew Weiner、1.5億砸向David O Russell、Robert de Niro以及Julianne Moore,Woody的劇集和電影均未換來任何獎項上的肯定;MW的劇集項目則遭遇“韋恩斯坦案”的發酵,連他本人也在不久前面臨騷擾的指控;至於DOR的專案,尚未起跑,就因為韋恩斯坦全面流產,雖然不至於全部賠完,但有媒體保守估計至少有5000萬已經在劇集前期花掉...

就在所有人以為Amazon要“消停”了的時候,貴公司又確定要以1.5億的鉅資買下《指環王》的電視改編權--原因太明顯了,它也想要自己的《怪奇物語》、自己的《權力的遊戲》--因為只有《指環王》能夠帶來話題度,也有希望成為現象級劇集。但這個消息傳出,就被多方唱衰,不僅僅是《指環王》系列的改編難度之大,Amazon規劃的兩億投入其實也並不能保證收穫很好的效果啊。

A家唯一在去年做出明智決定的便是廢掉了試映集的開發模式。從創辦初期,Amazon希望通過把各個新劇的試映集公開放在網上,讓觀眾選投票擇自己想看的劇--這個想法聽起來很棒,也確實捧出了諸如《透明家庭》以及《高堡奇人》這樣的劇集,卻往往忘了實際操作上的難度,因為很有可能投票的人與最後還能保持訂閱到劇集播出(這當中往往是將近兩年的時間跨度)完全不一樣了。

Netflix則在今年開啟了“砍劇模式”,耗費鉅資的《嘻哈少年夢》、《妹子老闆》以及《吉普賽人》均在今年果斷收掉,成為第一批僅播出一季便被取消的Netflix劇集。而乏人問津的《黑子滾開》、已經播出兩季的《超感獵殺》都紛紛“領了便當”,也體現了單位開始更加追求劇集性價比的訴求--即使是其未公開詳細的收視資料,觀眾也能看到哪些劇集不盡人意。

相比Amazon,Netflix依靠更具規模的投資以及對嫡系製作人的培養,在目前來看依然是流媒體的佼佼者。結合TVbythenumbers的一個專欄作者(The Masked Scheduler)的觀點認為,兩家單位犯了一個可以避免的錯誤--風格問題。當提到HBO,人們能夠想到“精品”、“大尺度”;提到CBS,人們能想起“罪案”;當講到Netflix,也能自然的與《怪奇物語》等劇集掛上鉤。那麼,Amazon是什麼?對於每一種題材的盲目追逐,“什麼都想要”(尤其是Amazon)讓之後的發展缺乏詳細的規劃。或許著眼于建立自己的招牌劇集遠比盲目灑錢更為重要。

8.王牌製作人履現變動

Showrunner,通俗的可以理解為一部劇集的“主創”、“製作人”,他們往往把握著一部劇集發展的整體走向,並對相關的製作、聘用以及播出都有絕對的話事權。一個好的製作人往往能夠在劇集之中,將自己的風格體現得淋漓盡致,也慢慢培養出一套固定的模式和團隊對自己的各部劇集乃至是整個電視網都產生影響。由於一部新劇制播的風險日益擴大,因此電視網尤其是廣播電視網往往會依賴特定的製作人,為其打造不同的劇集,雖然創意欠奉,卻能靠著一套常勝公式在收視上穩紮穩打。

Greg Berlanti(左一)與自己旗下四部劇集的主演們

ABC是Shonda Rhimes,她與旗下團隊所開發的《逍遙法外》、《醜聞》等劇開啟了一條“大女主肥皂路線”;CBS則是Chuck Lorre,王牌喜劇如《生活大爆炸》、《極品老媽》以及《好漢兩個半》均出自他手;NBC則有Dick Wolf,他是大名鼎鼎的《法律與秩序》系列以及“芝加哥公務系統”系列的推手,靠著這兩套系列甚至能主宰劇集的檔期安排,直接和高層對話;就連CW也有Greg Berlanti,在他的打造下,CW從青春肥皂劇台轉型成為“DC漫改台”,《綠箭俠》、《明日傳奇》、《閃電俠》等劇的成功都離不開他的功勞。有線電視網有最多這樣關係的可能是HBO,《六尺之下》、《真愛如血》等劇均出自Alan Ball之手,他的新劇《此時現在》(Here and Now)也將于明年上檔。

Shonda Rhimes和自己三部劇女主齊齊登上《娛樂週刊》

對showrunner的認識其實能夠增加對新劇的判斷以及風格的大致瞭解,看多了劇集的劇迷到最後一看負責人的名字就能對劇集猜個八九不離十。在2017年中,原有的製作人格局發生了不小變化:財大氣粗的Netflix在去年找到了Chuck Lorre後,又在今年成功挖到了Shonda Rhimes,她的跳 槽對原本就危機四伏的ABC更增添一絲不確定性--好的方面來看,她的離開能讓ABC做出更多元化的嘗試;但另一方面來說,失掉她無疑是失去了搖錢樹,觀眾能否接受改變仍然是未知數。效力NBC超過20個年頭的Dick Wolf也被叫去了CBS,為了迎接他,CBS給予了直接劇集預訂的優待,在這一年完成了一次小小的洗牌。他們能否在新的環境下,依然做出與以往劇集比肩的好戲,是新一年對他們最大的考驗,也有望讓廣播電視網大膽冒險,引入新的人才,而不是不停製造流水線水準的劇集。

9.國際視野 亞洲合作

以往主要作為內容輸出的美國電視也在這幾年本土人才/故事匱乏時,開始著眼於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發展。像土耳其、以色列等國家的電視劇、綜藝節目近年來一直都是各家廣播網開發季的青睞之選,這兩年則將目光鎖定了韓國。

NBC版《花樣爺爺》

就以今年秋季的新劇情劇冠軍《良醫》來說,改編自同名韓劇《好醫生》;而NBC版的《花樣爺爺》正在如火如荼的播著第二季。接下來,韓劇《信號》、綜藝《蒙面歌王》都有“美版化”的計畫。這些新鮮的視角以及元素的注入,會讓陷入定式、套路的美國電視收穫多一種可能。相比較以往多從北歐國家、英國以及拉美國家進行挖掘,亞洲也慢慢成為美國電視學習及汲取創意的一塊“寶地”。

此外,作為亞洲影人代表的朴贊鬱接下來將在AMC與BBC聯合籌拍的《女鼓手》擔任導演工作,成為他生涯第一個電視專案;中國香港的導演王家衛則牽手Amazon,製作以黑幫戰爭為主題的新劇The Tong Wars。

一則Netflix購入口碑網劇《白夜追凶》的消息在不久前刷屏,也讓不少人對“中國製造走出去”有了些期待。雖然如《新京報》評價道這樣的成功“只能當作成功的商業個例”,而過往也有《甄嬛傳》等劇集被國外制播單位買入,卻“水土不服”的尷尬境地。新的一年中,又有怎樣的合作與變革也值得期待。

10.“季”的概念日漸模糊

Atlanta

2017年劇集播出的一大趨勢還有“季”的概念逐漸模糊。對於品質的追求使得部分制播單位並沒有嚴格要求劇集要做到“一年一季”的標準播出模式。Netflix的《潔西嘉.鐘斯》上一季開播已是2015年;FX也尊重主創的要求,讓《亞特蘭大》與《美國罪案故事》在2017年缺席;已經進入最終季的《權力的遊戲》和《副總統》都可能會在明年缺席,原因包括進行更好的創作。相比較以往長年累月的趕工模式,目前幾家主要的劇集制播單位都適時調慢了節奏,讓行業內部的創作生態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從短期來看,缺乏了嚴格的年播要求可能會對劇集的人氣造成傷害,在保持劇集新鮮度和認知度也會面臨不少的阻礙;但長期來看,這樣的靈活安排則能給予電視人更多的創作自由。就拿HBO的《抑制熱情》距離來說,這部於十月開播第九季的劇集距離上一季已經有八年之久--最終卻換來了收視以及口碑上的雙贏。

這一現象在明年將會變得更加普遍:因為拍攝難度以及製作規模,HBO的《西部世界》已經在今年停掉一年,新一季的拍攝目前仍然在進行當中;第一季有贊有彈的《美國眾神》,也在進行第二季籌備時,面對主創的離開和逐漸擴大的拍攝要求,暫時停止了製作,寄望能夠通過新一輪調整,讓劇集變得更加精細--雖然所產生的效果好壞不一,但是這樣的“真.工匠精神”有助於各家制播單位收穫更多的精品。

11.廣播網再創新低

在流媒體和有線台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同時,以NBC為首的五大廣播電視網(NBC,ABC,CBS,FOX及CW)則每況愈下,形勢愈發嚴峻。如果說去年的播出季好歹還有《我們這一天》撐場,今年9月就開始的2017-2018播出季實在是冷清:大製作如漫威與IMAX合作的《異人族》(Inhumans)、FOX頗具野心的《奧維爾號》(The Orvielle)都在開播後迅速遇冷,除去收視上的滑坡以下,《異人族》相關的虧損更是讓IMAX的老闆都叫苦不迭;此外ABC的《穀中十日》(Ten Days in the Valley)、《嘻哈市長》(The Mayor)以及《凱文救世界》(Kevin [probably] Saves the World)開播就未跨過1.0的收視線,更是在口碑上也製造了“三連撲”,使得ABC成為今年秋季檔的最大輸家。

良醫 The Good Doctor8.8主演:弗萊迪·海默/尼古拉斯·岡薩雷斯/安東尼婭·湯瑪斯/卓庫·莫度/碧兒·加勒特/希爾·哈勃/富田譚玲/理查·希夫/格雷厄姆·維奇爾/伊蕾娜·肯/賈西卡·妮可/狄倫·金威爾導演:賽斯·戈登/Mike Listo類型:美劇/醫療/自閉症/2017/海默/美國/電視劇/ABC/看過的電視劇/英語標籤

唯一在收視上表現好看的當屬NBC的新版《威爾和格蕾絲》,FOX的《天賦異稟》(The Gifted)、CBS的《小謝爾敦》(Young Sheldon)以及ABC的《良醫》(The Good Doctor),前面三部劇集都掛靠大IP,使得真正算是“從零開始”成功的劇集僅有《良醫》一部。而男主Freddie Highmore也收穫了金球獎最佳男主提名的肯定,要知道ABC上一次有男主入圍已經要回歸到十一年前的Patrick Dempsey(《實習醫生格蕾》)了。

SEAL Team

而2017-2018播出季各大電視網的收視滑坡也再次暴露了廣播網在制播網的問題:第一是題材的反復撞車,缺乏新意--就拿《反恐特警隊》(S.W.A.T.)、《海豹突擊隊》(SEAL Team)、《勇士》(Valor)及《衛國勇士》(The Brave)四部軍事題材的同時開播(並同時撲街),使得單純的對題材追捧卻缺乏對劇作的細緻打磨,最終全線遇冷;第二個則是制播模式依然單純老舊,長達三個月的冬歇、強行製作20集+等固有的模式不僅會讓不少電視人對此望而卻步;也讓劇集的品質在無形中被拉長。即使是面臨收看即時電視觀眾減少的大形勢下,廣播網也應該與時俱進,有著更新更好的對策。集數的縮減、更加靈活的播出安排以及原創題材的挖掘絕對是三個在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12.逝者

2017年也有不少對電視有著影響力,做出個貢獻的人物離開了我們,R.I.P.,給我留下了最深刻影響的是以下四位:

Mary Tyler Moore

1月25日,女演員Mary Tyler Moore因為肺炎不幸離世,享年80歲。作為女性電視的先驅,她是美國電視史上第一位有以自己名字冠名並擔任絕對主角的劇集的女演員;從以常駐演員身份加盟的Dick Van Dyke Show到自己播出7季168集的Mary Tyler Moore Show,她的出現打破了電視劇女性的刻板印象--女性不再以家庭主婦的單一身份出現,而開始有了職業女性等更多的描寫。她的節目也捧紅了Valerie Harper、Cloris Leachman等icon級電視女演員,更激勵了Tina Fey、Amy Poehler這樣的後輩,追逐她的步伐,讓女性電視人也在電視工業開始發光發熱;

Harry Dean Stanton

9月15日,資深演員Harry Dean Stanton逝世,享年91歲。除了在電影方面的成就以外,Harry參演及擔任常規角色的電視劇集包括HBO的《大愛》和《繼續下去》,即使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年,他還重現了自己當時在《雙峰》電影版的角色Carl Rodd,在新版的《雙峰》一共參演了6集;

Hugh Hefner

9月27日,《花花公子》創始人Hugh Hefner也安詳離世,享年91歲;作為電視人,他于1982創立的Playboy TV是電視上第一個專門針對及制播成人內容的電視網,並在紐西蘭、希臘等十餘個國家也有了拓張。此外,他也客串了《欲望都市》、《辛普森一家》、《抑制熱情》和《明星夥伴》等多個電視節目。作為他踐行的理念與主張,Hugh在生前也積極推進和支持了同性婚姻合法化;

Brad Bufanda

11月1日,青年演員Brad Bufanda也從自己的住所跳下,用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34歲;他曾經於UPN/CW熱播的青少年劇集《美眉校探》出演了Felix Toombs一角,也于Cinemax的成人劇集《男女機密》擔任了常規演員。

此外,憑藉《夏威夷神探》(Magnum P.I.)Jonathan一角拿到艾美獎最佳男配角的演員John Hillerman、《地獄廚房》等多個Gordon Ramsay節目的製片人Patricia Llewellyn等演員以及幕後主創於今年離開人世。感謝他們的貢獻,有了這麼多好的節目及劇集問世。

13.完結的劇集

The Mindy Project

於11月播畢的《明迪煩事多》在六季後落下帷幕,這部小眾喜劇歷經FOX和Hulu兩個播出平臺,憑藉不錯的口碑獲得了不少媒體的青睞,也為女主演Mindy Kaling的演藝生涯打開了一扇窗,收穫到更多機會;此外今年完結的喜劇還有在Comedy Central播出七季的《工作狂》、HBO的《都市女孩》(六季)、“小錢錢”Matthew Perry回歸CBS演出的《天生冤家》(三季)、曾經一度取得高收視的《破產姐妹》(六季)、Hulu的口碑喜劇《難處之人》(三季)以及《老友記》“Joey”主演的Showtime喜劇《戲裡戲外》(五季)。老牌喜劇演員Tim Allen的ABC喜劇《最後一人》以及為Freeform(前身為ABC Family)立下汗馬功勞的《少男奶爸》在六季後突如其來的取消引發了最大的爭議:前者的取消被認為與主角Tim Allen本人的政治立場有關,因此遭遇了非民主黨媒體的批評,認為電視網在作出決定是將政治納入了不必要的考量;後者則因為Freeform希望拿錢發展其他劇集,許多媒體抨擊了制播單位對於老劇的不尊重--尤其是《少男奶爸》作為該電視網初入半小時喜劇行業的一個重要標杆,帶來了不少收視。

The Leftovers

6月份結束的《守望塵世》也是今年許多劇迷不能割捨的年度之選,這部劇集雖然只播出三季,但憑藉其過硬的品質以及傑出的藝術表現能力在年底各大榜單均是座上客,堪稱今年最完美的告別。此外,NBC一直對戰士體現關懷而備受好評的《夜班醫生》于四季後落幕;在國內相當有名氣的《吸血鬼日記》和《識骨尋蹤》分別在八季和十二季後與觀眾告別;《格林》(六季)、《少狼》(六季)、《搏擊王國》(四季)以及《奔騰年代》(四季)等劇都在今年劃上了句號。在當今飛速發展的電視工業,連向來“心大”的Netflix都開始進行砍劇,這些劇集能夠堅持做到這樣的長度實屬不易。

Sense 8

翻看明年,目前已經有曾經稱霸週四收視的《醜聞》、Fred Armisen主演的喜劇《波特蘭蒂亞》、《紙牌屋》、《副總統》、《傑茜駕到》、《副總統》、《我愛上的人是奇葩》、《音樂之鄉》、《中產家庭》、《隨性所欲》、《美國諜夢》、《重案組》、《超感獵殺》以及《始祖家族》將正式劇終,在新的一年,希望這些劇集都能夠以最完美的方式告別,也期待劇迷與他們下一次的重逢。

14.榮耀時刻

不斷革新、口味不斷發展變化的電視工業讓每一部刷新了長度紀錄的劇集也更值得被人記住。而參與這些劇集的主演主創全情的投入和不斷奉獻的專業精神,背後是對其他項目的犧牲。以下這些劇集在2017年迎來自己劇集的里程碑:

於1999年就開播的《法律與秩序:特殊受害者》目前已播出第十九季,在今年二月迎來了全劇的第400集,成為在播劇集中,集數最長的電視劇(除去動畫片);對於時事一如既往的關注和涉及,大到對Trump的觸及,小到對社會案件的改編取材,不僅僅是對《法律與秩序》系列精神的寶貴延續,也讓性侵害、家庭暴力等社會問題一直有了關注和發聲的平臺。女主Mariska Hargitay更是十年如一日,為女性的安全及保護問題奔走呐喊,在戲內戲外都在踐行著自己的理念。此外,著名節目如《柯南秀》迎來了自己的1000集、《倖存者》500集,而ABC的王牌綜藝《與星共舞》則制播超400集...

《實習醫生格蕾》在11月9日迎來了全劇的第300集,雖然該劇已經歷經了數次人事變動,故事線也飽受詬病,但從收視來看,依然有著一群忠實的粉絲。或許該劇有潛力超過《急診室的故事》,打破最長醫療劇的集數紀錄;

《中產家庭》與《海軍罪案調查處:洛杉磯》則紛紛跨過了200集大關,雖然同時期有比他們更為耀眼的劇集(《摩登家庭》),但這兩部劇歷經數個檔期的考驗,也成為各自家的王牌劇集。至於有線台的《行屍走肉》在10月22日伴隨著新一季的回歸,播出了全劇的100集,在一向精簡的有線台實屬不易;《訴訟雙雄》、《神煩警探》、《重案組》、《少狼》、《音樂之鄉》、《醜聞》以及《戈德堡一家》也在今年達到了100集,都創造了電視工業一個值得被記得的成就。

新的一年裡,希望能對電視依然保持著喜愛,也希望自己能夠通過更多的閱讀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認識。希望新一年會有更多令人著迷的劇集出街,這一年所產生的問題能夠有著修正或是進步,保有對它的熱情,並不斷的完善擴展自己。2018你好 ❤️

a) (11-14部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2017_in_American_television

b)(IMAX與Inhumans)https://www.marketwatch.com/story/imax-q3-earnings-estimates-lowered-at-b-riley-due-to-disappointing-marvels-inhumans-results-2017-10-19

c)(《白夜追凶》)http://ent.ifeng.com/a/20171207/43010954_0.shtml

d)(Netflix) https://deadline.com/2017/12/netflix-international-distribution-nbc-good-girls-star-trek-discovery-1202217186/

e)(Amazon) https://deadline.com/2017/11/amazon-end-of-public-pilot-season-1202216205/,https://deadline.com/2017/10/amazon-joe-lewis-exit-head-of-comedy-drama-1202193535/,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features/amazon-studios-roy-price-inside-fall-a-top-executive-whats-next-1049859

【發佈於微信號: 吉爾伯在看劇(ID:TelJunkie)】一份周推的美劇、港劇手冊~

(全文完)

本文作者“基瑞爾”,現居Boston,目前已發表了85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基瑞爾”關注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