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貝爺贏了,20年後我們可能都得靠吃蟲子續命!

誰都有臉黑吃蘋果吃到蟲子的時候,

但是有誰能在棒棒糖裡面吃到這麼大的蟲?

這是美國公司Hotlix生產的棒棒糖,

琥珀般糖果中躺著的是人工飼養的高蛋白質蟲,

恐怕所有人都會把它當作手榴彈立馬撒手扔飛,

然而它的包裝袋上寫著這樣一句話:

「不許哭,吃掉它!」

看都不敢看的棒棒糖竟然還有多種口味,

草莓、蜜瓜、藍莓、香橙,

你更偏愛哪一種?

如果你連這塊棒棒糖都不敢吃,

那麼你可能無法在未來的世界生存下去了,

隨著世界人口的澎脹與糧食短缺問題的日益嚴重,

將出現一大批吃不飽的困難群眾,

大批業內人士都紛紛發表了同樣的看法:

「未來20年內蟲子會成為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也許貝爺早就悄悄地贏在了生存的起跑線上。

這一預言讓蟋蟀在2000多種可食用昆蟲中脫穎而出,

以後下館子可能再也吃不到你最愛的小龍蝦了,

取而代之的極有可能就是一盤「紅燒蟋蟀」。

最近各國的食品企業都把目光鎖定到了蟋蟀身上,

美國Exo公司推出的「蟋蟀能量棒」就大獲成功。

將乾燥的蟋蟀研磨成粉並添加進一系列穀物,

後由米其林餐廳的星級大廚加以烹製,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蟋蟀能量棒」。

每一根能量棒都萃取了約20只蟋蟀的精華,

滿滿的,全是蟲。

你能從中嘗到蘋果、藍莓、香蕉和草莓的味道,

但就是吃不出裡面藏著一大把蟋蟀。

據悉「蟋蟀能量棒」嘗起來就像巧克力一樣,

不過大部分人面對著它依然是開不了口。

然而這種能量棒卻十分迎合健身人士的需求,

他們中肯地表示吃它比喝蛋白粉有效得多。

士力架的廣告用在「蟋蟀能量棒」上剛好合適:

「餓了,把它吃掉!把它吃掉!」

美國的Aspire公司旗下的食用品牌Aketta ,

也是專門用蟋蟀當做食材的一家大廠,

他們家生產的「蟋蟀粉」據說是可哥味的。

早餐來上一碗「蟋蟀麥片」,

保證讓你一天都毫無餓意。

除此之外Aketta還有著招牌「碳烤蟋蟀」,

官方描述說這種食品吃起來和瓜子無異。

「碳烤蟋蟀」也有多種口味可供選擇,

其中包括有麻辣、海鹽、奶油洋蔥等,

在此向沉迷於嗑瓜子的老鐵們隆重推薦,

畢竟蟋蟀的營養價值要比瓜子高得多。

也正是因為蟋蟀太過營養才遭此滅頂之災,

它的有效蛋白質含量約為牛肉的2.5倍,

另外它還富含脂肪酸、鈣、鐵和一系列維生素,

吃蟋蟀等於吃健康。

不僅如此,相比飼養其他哺乳動物,

養殖蟋蟀的成本要低上幾十倍,

且過程中全然不會產生危害環境的溫室氣體,

不吃蟋蟀吃啥?

2017年11月,芬蘭剛取消了售賣昆蟲食品的禁令,

當地的家族企業Fazer就上架了一款「蟋蟀麵包」。

麵包的主要原料仍來自蟋蟀研磨而成的粉末,

輔料則是一些相對普通的小麥粉。

每一塊麵包中就大約包含有70只蟋蟀,

蟋蟀的用量足足佔據了麵包整體重量的三分之一。

約30元人民幣就能買到異常營養的「蟋蟀麵包」,

嘗過的人基本上都完全察覺不到蟋蟀的存在。

這款麵包在芬蘭語中寫作Sirkkaleipä,

在漢語中差不多念做「sei la ka lei ba」,

以後如果聽到這個牌子的進口麵包一定要謹慎,

沒有什麼比吃完後才知道它的秘密更慘無人道了。

這樣折騰下去萬一把蟋蟀吃光了該怎麼辦?

其實這是目前為止最無需擔心的一個問題,

因為世界上已經出現了多家專業的蟋蟀養殖場。

Kevin bachhuber於2014年創建了「大蟋蟀農場」,

這是美國歷史上的首家蟋蟀養殖場。

從「大蟋蟀農場」的Logo推測,

《守望先鋒》中的禪雅塔也很愛吃蟋蟀。

他參考了口感、疾病傳播等多項蟋蟀養殖要素,

並用現代農業技術精准調控養殖場的溫度與飼料。

這使蟋蟀的養殖效率得到了爆炸式提升。

大部分蟋蟀會被烘乾並打包出售給食品加工企業。

此外養殖場也會收到部分高級餐廳的訂單,

這部分蟋蟀會由大廚親自料理成美味大餐。

原生態的營養與美味,誰不愛吃?

如果你覺得吃蟋蟀還算OK,

那麼這款「蛆肉漢堡」可能會讓你懷疑人生。

這是以色列初創公司Flying Spark的傑作,

他們的目標即在2040年用蟲子喂飽90億人口,

這次他們開發的蟲子為果蠅的幼蟲,也就是蛆。

專業飼養員會在無菌環境中大量養殖果蠅,

然後讓這群果蠅大量繁殖幼蟲。

這些白白胖胖的可愛幼蟲最終會被收集到一起,

在機器的攪拌加工後變作黏稠的白色漿液。

這些白色漿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與動物脂肪,

將脂肪分離出來之後有望能作為食用油使用。

而剝離了脂肪的漿液則會被進一步加工成粉末。

這些果蠅幼蟲加工而成的粉末可以替代食用肉類,

用它們來烹製肉丸是一個絕妙的主意。

濃濃的炸肉香味仿佛已經滲透了螢幕。

狂丸前段時間安利的「蚊子漢堡」,

終於在此刻尋到了失散多年的親兄弟。

不用麵包夾著當漢堡吃的話,

滴上幾滴檸檬汁大口吃肉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看看試吃者這滿足的表情你就知道有多美味。

目前這款「蛆肉漢堡」仍處於研發改進階段,

公司計畫在未來幾個月內就讓顧客能在店裡吃到,

面對這種敢於攻克難關的敬業精神,

狂丸已經感動得痛哭流涕,說不出話。

↓猛戳左下角「瞭解更多」,更多精彩就在下方

然而這種能量棒卻十分迎合健身人士的需求,

他們中肯地表示吃它比喝蛋白粉有效得多。

士力架的廣告用在「蟋蟀能量棒」上剛好合適:

「餓了,把它吃掉!把它吃掉!」

美國的Aspire公司旗下的食用品牌Aketta ,

也是專門用蟋蟀當做食材的一家大廠,

他們家生產的「蟋蟀粉」據說是可哥味的。

早餐來上一碗「蟋蟀麥片」,

保證讓你一天都毫無餓意。

除此之外Aketta還有著招牌「碳烤蟋蟀」,

官方描述說這種食品吃起來和瓜子無異。

「碳烤蟋蟀」也有多種口味可供選擇,

其中包括有麻辣、海鹽、奶油洋蔥等,

在此向沉迷於嗑瓜子的老鐵們隆重推薦,

畢竟蟋蟀的營養價值要比瓜子高得多。

也正是因為蟋蟀太過營養才遭此滅頂之災,

它的有效蛋白質含量約為牛肉的2.5倍,

另外它還富含脂肪酸、鈣、鐵和一系列維生素,

吃蟋蟀等於吃健康。

不僅如此,相比飼養其他哺乳動物,

養殖蟋蟀的成本要低上幾十倍,

且過程中全然不會產生危害環境的溫室氣體,

不吃蟋蟀吃啥?

2017年11月,芬蘭剛取消了售賣昆蟲食品的禁令,

當地的家族企業Fazer就上架了一款「蟋蟀麵包」。

麵包的主要原料仍來自蟋蟀研磨而成的粉末,

輔料則是一些相對普通的小麥粉。

每一塊麵包中就大約包含有70只蟋蟀,

蟋蟀的用量足足佔據了麵包整體重量的三分之一。

約30元人民幣就能買到異常營養的「蟋蟀麵包」,

嘗過的人基本上都完全察覺不到蟋蟀的存在。

這款麵包在芬蘭語中寫作Sirkkaleipä,

在漢語中差不多念做「sei la ka lei ba」,

以後如果聽到這個牌子的進口麵包一定要謹慎,

沒有什麼比吃完後才知道它的秘密更慘無人道了。

這樣折騰下去萬一把蟋蟀吃光了該怎麼辦?

其實這是目前為止最無需擔心的一個問題,

因為世界上已經出現了多家專業的蟋蟀養殖場。

Kevin bachhuber於2014年創建了「大蟋蟀農場」,

這是美國歷史上的首家蟋蟀養殖場。

從「大蟋蟀農場」的Logo推測,

《守望先鋒》中的禪雅塔也很愛吃蟋蟀。

他參考了口感、疾病傳播等多項蟋蟀養殖要素,

並用現代農業技術精准調控養殖場的溫度與飼料。

這使蟋蟀的養殖效率得到了爆炸式提升。

大部分蟋蟀會被烘乾並打包出售給食品加工企業。

此外養殖場也會收到部分高級餐廳的訂單,

這部分蟋蟀會由大廚親自料理成美味大餐。

原生態的營養與美味,誰不愛吃?

如果你覺得吃蟋蟀還算OK,

那麼這款「蛆肉漢堡」可能會讓你懷疑人生。

這是以色列初創公司Flying Spark的傑作,

他們的目標即在2040年用蟲子喂飽90億人口,

這次他們開發的蟲子為果蠅的幼蟲,也就是蛆。

專業飼養員會在無菌環境中大量養殖果蠅,

然後讓這群果蠅大量繁殖幼蟲。

這些白白胖胖的可愛幼蟲最終會被收集到一起,

在機器的攪拌加工後變作黏稠的白色漿液。

這些白色漿液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與動物脂肪,

將脂肪分離出來之後有望能作為食用油使用。

而剝離了脂肪的漿液則會被進一步加工成粉末。

這些果蠅幼蟲加工而成的粉末可以替代食用肉類,

用它們來烹製肉丸是一個絕妙的主意。

濃濃的炸肉香味仿佛已經滲透了螢幕。

狂丸前段時間安利的「蚊子漢堡」,

終於在此刻尋到了失散多年的親兄弟。

不用麵包夾著當漢堡吃的話,

滴上幾滴檸檬汁大口吃肉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看看試吃者這滿足的表情你就知道有多美味。

目前這款「蛆肉漢堡」仍處於研發改進階段,

公司計畫在未來幾個月內就讓顧客能在店裡吃到,

面對這種敢於攻克難關的敬業精神,

狂丸已經感動得痛哭流涕,說不出話。

↓猛戳左下角「瞭解更多」,更多精彩就在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