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果時光倒流,如果趣店低調點,如果……現金貸的命運會不同嗎?

如果時光倒流,現金貸的命運會不同嗎?

如果可以重來,現金貸的命運也許能改變,但是歷史不會給第二次機會。現金貸的歷史是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縮影,金融科技的風口,

2015年是P2P,2017年上半年是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這些風口都重複現金貸相同的發展歷史,都經歷過“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惡性循環。

蔡凱龍 著名金融科技專家,財經作家

以下為觀點全文

沸沸揚揚的現金貸風波接近尾聲,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監管部門、業者、輿論、學者會做出不同的判斷和選擇嗎?現金貸的命運是否會不一樣?

歷史重播

“現金貸”一詞始於2015年2月15日,騰訊開始試運行手機“QQ現金貸”,嚴格意義上屬於無擔保無場景的超短期貸款。但是早在2014年,“校園貸”的方式開始流行,實質上也是現金貸的一種,只不過放貸是針對學生這一涉世不深、又無經濟基礎的特殊群體。

從2014年到2016年的短短兩年內,校園貸迅猛發展。很多校園貸利用學生的弱點,

誘導學生過度借貸,利率畸高、使用暴力威脅等非法催收手段,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發文整改校園貸。校園貸業者退出校園市場,部分轉型進入現金貸。

踏著中國消費市場高速發展的東風,伴隨著移動互聯、移動支付和大資料風控的普及,此時的現金貸已經初具規模,成為一塊令人垂涎的大蛋糕。除了從校園貸轉型過來的業者外,P2P、網路小貸、電商、互聯網公司、消費金融公司蜂擁闖入這個市場。

現金貸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曾經在校園貸中呈現過的弊端再次暴露出來:誘導非合格投資人、超高利率、多頭借貸、非法暴力催收等問題依然嚴重,再次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2017年4月10日,銀監會發佈銀行業風險防控指導意見,其中有一條專門針對現金貸,要求做好現金貸業務活動的清理整頓工作。這是現金貸首次出現在監管部門的正式公開檔中,

標誌著現金貸已經成為監管部門關注的重點。

2017年4月17日,P2P網路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關於開展“現金貸”業務活動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開始對各地區現金貸平臺開展摸底排查工作。

2017年10月18日,從校園貸轉型到現金貸的趣店在美上市,當日開盤價34.35美元,較發行價上漲43%。當日收盤報收29.18美元。趣店市值達115.12億美元,創始人羅敏身家超過百億元人民幣。

趣店的高調上市引發全社會對現金貸的關注和討論。

2017年12月1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共同發佈了《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對現金貸的過度借貸、重複授信、不當催收、畸高利率、侵犯個人隱私等突出問題開展嚴格規範整治計畫。

回顧現金貸短短的不到3年的發展歷史:異軍突起,野蠻生長,登上巔峰,最後監管重拳出手,行業一地雞毛。我們從這樣跌宕起伏的歷史中得到什麼教訓?

如果趣店能低調點

沒有人能否認趣店在現金貸風波中起到的不光彩的作用。趣店作為現金貸行業的領頭羊,其任何舉動都頗具殺傷力,尤其是在本已充滿爭議的現金貸行業。趣店在美國高調上市,早已把自己推上風口浪尖,再加上創始人有欠考慮的“回應一切”的公開言論,以及投資人極其張揚地炫耀投資趣店所帶來的千倍回報——這一切,無異於在軍火庫裡開篝火慶功晚會,一下引爆所有輿論一邊倒的譴責。據內部人士透露,現金貸和趣店的事驚動了有關高層,進而加速了監管機構出臺整頓現金貸辦法的進程表。

如果趣店能低調點,至少自身股價不會跌得這麼慘,也許趣店形象不會遭重創,行業能少點負面影響,多點迂回時間,也許監管也不會這麼快下如此重手。

如果現金貸企業能團結自律

監管部門和企業之間絕非簡單的對立關係,因為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為了行業更好的發展。在監管部門和企業之間有不同看法的時候,行業協會的作用就凸顯出來。行業協會是為了起到溝通、協調和自律的作用,終其目的也是為了避免行業出現無法解決的問題而非要監管下重拳治理。

西方國家的監管部門很少出現一刀切的現象,這跟行業協會積極溝通協調以及自律有關。然而從校園貸到現金貸,沒有看到代表現金貸的行業協會的出現。現金貸企業顯然沒有意識到傾巢之下焉有完卵、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只知道單打獨鬥,罕見齊心協力,既沒有團結起來形成行業自律協會,也沒有通過官方的協會去溝通和協調。

有一個案例讓人不得不承認現金貸企業的短視。現金貸企業由於不是正規金融機構,所以無法接入央行的征信體系,因此借款人容易出現多頭重複借貸的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企業之間試圖自發形成黑名單共用機制,但卻執行不下去。因為企業故意把本應該放在白名單上的合格投資人放在給對方的黑名單中,好避開對手的競爭,或者把預期的應該放在黑名單的借款人洗白,好讓借款人能從其他現金貸企業借到錢來還債。

如果現金貸企業能吸取校園貸的教訓,為了避免被監管一刀切而團結起來形成行業自律協會,監督自身企業成員,溝通監管,協調政策執行,也許現金貸能脫胎換骨。

如果最高法院能明確民間借貸利率規定的適用範圍

現金貸被詬病的焦點之一在於其利率高,也因此背著“高利貸”的罪名。為了規範現金貸市場,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監管機構都會對現金貸的利率設定上限,西方發達國家設定的上限一般以日利率為衡量單位,轉化成年化利率一般在150%~200%之間。雖然利率乍看較高,但是因為現金貸額度小,週期短,真正的利息總支出並非利率顯示的這麼駭人。

然而,2015年8月7日,最高法《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指出,民間借貸利率24%以下受法律保護,36%以上不受保護。稍微深入瞭解這個行業特點的人都能明白,以36%的年化利率作為現金貸的上限,是不符合行業實際情況的。對一單平均額度2000元、週期在7~14天的業務,如果按照36%年化利率,企業所有收入只有20元左右利息,根本無法承擔正常的獲客、審核、風控、資金和運營成本。這是一個極其簡單而樸素的常識。

那最高法為什麼設定24%和36%的限制利率,他們是從何計算出這個標準的?其實,現金貸更多的是這個被規定“誤傷”。

第一,最高法出臺規定並不是針對現金貸。根據最高法資料,2011-2015年,民間借貸糾紛大幅上升,每年保持20%的平均增速增長,民間借貸糾紛已經成為繼婚姻家庭之後列第二位的民事訴訟類型,最高法為了充分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並緩解民事審判工作壓力,才發佈新規。可見,最高法特指的2011-2015年的民間借貸,並非特指現金貸,甚至不一定包含現金貸,因為現金貸是在2016年後半年才高速發展起來。

第二,最高法的利率規定針對的是普通民間貸款,參照的是央行貸款基準利率。最高法發言人杜萬華在發佈規定當天回答記者提問時回答:“我們在制定《司法解釋》的時候就研究過從古到今利率的變化,特別是1990年以來10多年央行利率頒佈的整個利率的線索,我們研究以後發現,央行頒佈的貸款基準利率變化比較大,最低是百分之二點幾,最高的是百分之十二點幾,中間較多的是5%~8%,最後我們選了中間值6%,又參照傳統四倍的含義,四六二十四,就是這樣來的。” 可見最高法參考的是央行頒佈的貸款基準利率,這是針對普通貸款。而民間普通貸款一般額度比現金貸大,時間也較長,因此最高法的利率限制,並不是針對現金貸。

顯然,現金貸作為一種新型的民間借貸形式,最高法在做司法解釋是還未出現,因此該規定的出臺並沒有考慮到其特殊性。儘管監管部門深知行業的普遍利率都高於上限,但也不得不遵循最高法的規定,在整頓現金貸通知文裡稱:”應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間借貸利率的規定“。

既然爭議如此巨大、又如此關鍵的利率限定源於最高法的規定,而且該規定在頒佈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現金貸這麼特殊的民間借貸種類,那麼為什麼不溯本逐源,請最高法明確規定利率的適用範圍呢?正如其他很多國家,在規定普通借貸的利率最高限外,還在超短期借貸裡,規定更加切合實際的利率上限。

如果能請最高法重新審視其利率限定的適用範圍,那麼也許能找到真正適合現金貸的利率最高限,也許就能留住一些真正解決民眾短期借貸的現金貸公司,而不是把本適用於踐行普惠金融的市場拱手讓給民間高利貸。

如果可以重來,現金貸的命運也許能改變,但是歷史不會給第二次機會。現金貸的歷史是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縮影,但是絕對不是唯一的一個。金融科技的風口,2015年是P2P,2017年上半年是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這些風口都重複現金貸相同的發展歷史,都經歷過“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惡性循環。

一次又一次,我們依然沒能從中吸取教訓。

筆者曾經在今年四月讀到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熱情洋溢地讚譽中國金融科技引領全球,便忍不住喜悅地把全篇翻譯成中文與業內分享。令人不安的是,經過現金貸的風波,英國的金融時報FT,已經開始擔心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可能會以失敗告終。

如果不吸取一次又一次的教訓,中國金融科技還能引領全球多久?

登上巔峰,最後監管重拳出手,行業一地雞毛。我們從這樣跌宕起伏的歷史中得到什麼教訓?

如果趣店能低調點

沒有人能否認趣店在現金貸風波中起到的不光彩的作用。趣店作為現金貸行業的領頭羊,其任何舉動都頗具殺傷力,尤其是在本已充滿爭議的現金貸行業。趣店在美國高調上市,早已把自己推上風口浪尖,再加上創始人有欠考慮的“回應一切”的公開言論,以及投資人極其張揚地炫耀投資趣店所帶來的千倍回報——這一切,無異於在軍火庫裡開篝火慶功晚會,一下引爆所有輿論一邊倒的譴責。據內部人士透露,現金貸和趣店的事驚動了有關高層,進而加速了監管機構出臺整頓現金貸辦法的進程表。

如果趣店能低調點,至少自身股價不會跌得這麼慘,也許趣店形象不會遭重創,行業能少點負面影響,多點迂回時間,也許監管也不會這麼快下如此重手。

如果現金貸企業能團結自律

監管部門和企業之間絕非簡單的對立關係,因為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為了行業更好的發展。在監管部門和企業之間有不同看法的時候,行業協會的作用就凸顯出來。行業協會是為了起到溝通、協調和自律的作用,終其目的也是為了避免行業出現無法解決的問題而非要監管下重拳治理。

西方國家的監管部門很少出現一刀切的現象,這跟行業協會積極溝通協調以及自律有關。然而從校園貸到現金貸,沒有看到代表現金貸的行業協會的出現。現金貸企業顯然沒有意識到傾巢之下焉有完卵、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道理。只知道單打獨鬥,罕見齊心協力,既沒有團結起來形成行業自律協會,也沒有通過官方的協會去溝通和協調。

有一個案例讓人不得不承認現金貸企業的短視。現金貸企業由於不是正規金融機構,所以無法接入央行的征信體系,因此借款人容易出現多頭重複借貸的現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企業之間試圖自發形成黑名單共用機制,但卻執行不下去。因為企業故意把本應該放在白名單上的合格投資人放在給對方的黑名單中,好避開對手的競爭,或者把預期的應該放在黑名單的借款人洗白,好讓借款人能從其他現金貸企業借到錢來還債。

如果現金貸企業能吸取校園貸的教訓,為了避免被監管一刀切而團結起來形成行業自律協會,監督自身企業成員,溝通監管,協調政策執行,也許現金貸能脫胎換骨。

如果最高法院能明確民間借貸利率規定的適用範圍

現金貸被詬病的焦點之一在於其利率高,也因此背著“高利貸”的罪名。為了規範現金貸市場,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監管機構都會對現金貸的利率設定上限,西方發達國家設定的上限一般以日利率為衡量單位,轉化成年化利率一般在150%~200%之間。雖然利率乍看較高,但是因為現金貸額度小,週期短,真正的利息總支出並非利率顯示的這麼駭人。

然而,2015年8月7日,最高法《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明確指出,民間借貸利率24%以下受法律保護,36%以上不受保護。稍微深入瞭解這個行業特點的人都能明白,以36%的年化利率作為現金貸的上限,是不符合行業實際情況的。對一單平均額度2000元、週期在7~14天的業務,如果按照36%年化利率,企業所有收入只有20元左右利息,根本無法承擔正常的獲客、審核、風控、資金和運營成本。這是一個極其簡單而樸素的常識。

那最高法為什麼設定24%和36%的限制利率,他們是從何計算出這個標準的?其實,現金貸更多的是這個被規定“誤傷”。

第一,最高法出臺規定並不是針對現金貸。根據最高法資料,2011-2015年,民間借貸糾紛大幅上升,每年保持20%的平均增速增長,民間借貸糾紛已經成為繼婚姻家庭之後列第二位的民事訴訟類型,最高法為了充分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並緩解民事審判工作壓力,才發佈新規。可見,最高法特指的2011-2015年的民間借貸,並非特指現金貸,甚至不一定包含現金貸,因為現金貸是在2016年後半年才高速發展起來。

第二,最高法的利率規定針對的是普通民間貸款,參照的是央行貸款基準利率。最高法發言人杜萬華在發佈規定當天回答記者提問時回答:“我們在制定《司法解釋》的時候就研究過從古到今利率的變化,特別是1990年以來10多年央行利率頒佈的整個利率的線索,我們研究以後發現,央行頒佈的貸款基準利率變化比較大,最低是百分之二點幾,最高的是百分之十二點幾,中間較多的是5%~8%,最後我們選了中間值6%,又參照傳統四倍的含義,四六二十四,就是這樣來的。” 可見最高法參考的是央行頒佈的貸款基準利率,這是針對普通貸款。而民間普通貸款一般額度比現金貸大,時間也較長,因此最高法的利率限制,並不是針對現金貸。

顯然,現金貸作為一種新型的民間借貸形式,最高法在做司法解釋是還未出現,因此該規定的出臺並沒有考慮到其特殊性。儘管監管部門深知行業的普遍利率都高於上限,但也不得不遵循最高法的規定,在整頓現金貸通知文裡稱:”應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間借貸利率的規定“。

既然爭議如此巨大、又如此關鍵的利率限定源於最高法的規定,而且該規定在頒佈的時候,沒有考慮到現金貸這麼特殊的民間借貸種類,那麼為什麼不溯本逐源,請最高法明確規定利率的適用範圍呢?正如其他很多國家,在規定普通借貸的利率最高限外,還在超短期借貸裡,規定更加切合實際的利率上限。

如果能請最高法重新審視其利率限定的適用範圍,那麼也許能找到真正適合現金貸的利率最高限,也許就能留住一些真正解決民眾短期借貸的現金貸公司,而不是把本適用於踐行普惠金融的市場拱手讓給民間高利貸。

如果可以重來,現金貸的命運也許能改變,但是歷史不會給第二次機會。現金貸的歷史是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縮影,但是絕對不是唯一的一個。金融科技的風口,2015年是P2P,2017年上半年是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這些風口都重複現金貸相同的發展歷史,都經歷過“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惡性循環。

一次又一次,我們依然沒能從中吸取教訓。

筆者曾經在今年四月讀到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熱情洋溢地讚譽中國金融科技引領全球,便忍不住喜悅地把全篇翻譯成中文與業內分享。令人不安的是,經過現金貸的風波,英國的金融時報FT,已經開始擔心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可能會以失敗告終。

如果不吸取一次又一次的教訓,中國金融科技還能引領全球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