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甲午戰爭時期李鴻章為什麼不允許北洋艦隊主動迎戰:背後有大戰略

甲午戰爭裡最古怪的一點是:李鴻章避戰保船不允許北洋艦隊主動迎戰。

很多人對此的錯誤理解是李鴻章要保住自己的軍事實力。

可是,李鴻章不但不是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而且也不是軍閥,北洋艦隊壓根就不是他個人的軍事力量,如果大戰失敗而僅僅保住北洋艦隊,他承擔不了政治追究。

有人猜測,李鴻章之所以要北洋艦隊避戰保船是正確分析了中日兩國的軍事力量對比。

1874年4月,日軍組成所謂的“臺灣生番探險隊”3000人,

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艦隊侵略臺灣,並在琅嶠登陸。清政府得知日軍侵犯臺灣消息後,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直赴臺灣。沈葆楨等到達臺灣後,一面與日軍交涉,一面積極備戰。日軍由於不服臺灣水土,士兵病死較多。經過一番外交鬥爭後,清政府與日本政府於10月31日簽訂《北京專條》,清政府付給“日本國從前被害難民之家”撫恤銀10萬兩和日軍在台“修道建房等”40萬兩。
12月20日,日軍從臺灣全部撤走。

1874年,日軍在臺灣登陸的僅僅有3000人,清軍擁有地利、人和以及後勤補給的優勢,對不起,最後是花錢買平安,這不是清政府不想打,而是,清朝的陸軍壓根就不是日軍的對手。

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的大東溝,北洋艦隊和日本艦隊進行了世界近代史是罕見的大海戰。這一戰,李鴻章沒有管控,當時的形勢也沒有給他這種機會。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

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約600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傷亡239人。

日艦受創十分嚴重。旗艦松島被打得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吉野甲板艙面設備被炮火掃地以盡,僅剩一具軀殼。赤城、比睿重傷。西京丸幾乎被打沉。其餘艦隻受創頗重。北洋艦隊受傷各艦,海戰後不到一個月即告修復,而日本旗艦松島,由於損傷過重,直到11月尚未修復。

因此,不得不以八重山彌其缺;並改橋立為旗艦以代松島。可見,日本未沉各艦有不少已失去戰鬥力。北洋艦隊損失較大,但,艦隊主力定遠、鎮遠兩鐵甲艦猶在,其餘各艦經修整後仍可任戰。艦隊尚擁有與敵作戰能力,並非一敗塗地,不可收拾。

問題在於,日本人不可能將自己的實際損失通報北洋艦隊,但,北洋艦隊被打沉5艘軍艦,這是顯性損失,敵我都知道,重傷誰能知道?北洋艦隊知道嗎?

海戰非常不同于陸戰,決定勝負的核心因素不是依靠兵員,甚至於不依靠艦艇的數量,核心主力艦的戰鬥力是決定性的,因為海戰不同于陸戰,甚至於不同於空戰,沒有躲避的空間。

李鴻章曾經是陸戰的野戰軍司令員,對於軍艦有特別的感情,他不可能不懂這個道理,不管北洋艦隊有多大的損失,只要有定遠和鎮遠這兩個裝甲巨艦,北洋艦就有戰鬥力。

很多研究中日大戰的朋友們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關鍵:海軍大戰高度依賴後勤保障,而且海軍的出動也高度依賴後勤。

因為陸戰的戰場在朝鮮展開,即使是陸戰,無論是兵力的運送還是給陸軍保障後勤,這一切都給日本海軍的後勤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清軍就不同,因為朝鮮是中國的陸鄰,陸軍的後勤保障可以通過陸路運送解決,所以,清軍的陸軍行動對於海軍的後勤壓力較小。

甲午戰爭的戰場在朝鮮和中國國土展開,中國方面是不停的丟失土地,就戰爭的最終結果看,中國是巨大的損失,但就戰爭的進程而言,反而對清軍非常的有利,日軍佔領的地盤越多,一線兵力就越稀薄,後勤壓力就越大,因為日軍很難在佔領區獲得後勤支持,頂多糧食,槍彈什麼的是不可能的。

1894年的日本的國土基本和現在基本一樣,人口比現在要少太多,大約是4114萬,而且,那個時候的日本經濟不比今天,其戰爭的動員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中日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中國廣闊的地盤、龐大的人口,決定了日本,尤其海洋日本沒有一口吞下中國的可能性,除非中國投降——李鴻章絕對不想投降。

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用極快的時間對佔領區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日軍的戰鬥力就越差勁,對後勤的壓力就越大。日本的海軍一旦不能保護日本的船隊提供後勤,跨國遠征的日軍很快就餓死的。

有人認為讓北洋艦隊去砍斷日軍的海上供應線啊!李鴻章當然不傻,他知道該去,問題是,誰敢保證一定能打贏?不要說光緒、李鴻章,就是直接參戰黃海的丁汝昌、劉步蟾也不會知道日軍主要戰艦受了重傷啊,但,北洋丟失了5艘戰艦是鐵定無疑的。如果進行戰役預推,北洋剩下的7艘軍隊對陣日軍的12艘軍艦,北洋憑什麼能打贏?中國方面可以給北洋艦隊的除了兵員補充之外,就只剩下精神鼓勵了。

如果有一個人竟然敢於預言已經損失了5艘軍艦的北洋艦隊能夠打敗日軍的艦隊,除了瘋子之外,還有一個可能,亂碰冥冥之外年的好運氣,比如,定遠艦一炮就擊沉日軍旗艦,比如,正好來了海嘯把日艦給裹了亂。

有人可能說,估計丁汝昌就是這想,北洋艦隊不出戰,日本海軍控制制海權,沒完沒了的保護船隊向戰場提供後勤支援,清軍豈不只挨打不還手?

這種思想忽略了一個要命的事實,對於日軍來講,北洋艦隊雖然損失很大,但,因為主力尚存,日本的海軍就必須集結主力才敢正面應對北洋艦隊,比如,日本海軍就不會將艦隊一分為三巡海。在這種大前提下,北洋艦隊躲在威海衛不出動,但,日軍不知道北洋艦隊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出動,他就必須不停的集結力量給日軍的船隊護航。

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北洋艦隊不出動,即使日本的艦隊沒有戰場損失,時間長了,日本的艦隊也招架不住——軍艦是必須要維修的。

也就是說,北洋艦隊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日艦的巨大壓力。

甲午戰爭有一個非常怪異的地方:日軍明明在遼東戰場取得巨大的勝利,為什麼累的吭哧吭哧的跑到山東半島榮成灣登陸?

對於日軍有限的兵力而言,另外開闢一個戰場是巨大的危險。

而且,請注意,山東不同於遼東,雖然是臨海省份,但畢竟是漢民族的核心區,清朝的淮軍、湘軍以及其他的軍隊要馳援山東可比馳援遼東容易的太多。

還有一點,1937年日軍在華北事變後,八月就在淞滬方向發起攻擊,這裡頭除了淞滬甯是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外,淞滬寧平坦的地形也是日軍選擇的重要原因。還有一點,長江航線也便於日軍深入內地對國軍完成切割。

就地理位置而論,山東距離日本是非常近的省份,應該是日軍對中國侵略的重要切入點,但,自京津而南一直到淮河以南的大別山,廣闊無邊的大平原之東側,唯獨山東中部南部橫亙著連綿的山地。山東有漫長的海岸線,尤其是山東有前出的山東半島,好處是中國的海防前哨,缺點是位置前出,容易被攻擊。

對於日軍而言,山東半島易於第一波攻擊而不利於縱深擴大。抗戰時期,中國的沿海各省,山東是八路軍、新四軍主力較晚的身份,但就一個省而言,竟然能夠成長為中一個獨立的大戰略區,除了羅榮桓的領導能力和共產黨紮根能力外,廣闊的山區便於八路軍山區屯兵和外線擴張。

1895年的日軍,如果要攻擊中國的政治中心,那麼,就應當選擇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經天津進攻北京的路線,如果要重創中國經濟,那就是沿江西進隔斷南方財富尤其是糧食的北運。可是,日軍開闢的第二戰場竟然是在榮成灣登陸,其目的非常清楚,海陸聚殲威海衛北洋艦隊。

打仗這個玩意,勝利是可以逼迫戰敗國搞戰爭賠款,歸還戰爭期間的內外債,萬一失敗了,對不起,不要說需要支付巨大的戰爭賠償,已經民窮財盡的戰敗國拿什麼歸還戰爭期間的內外債?

中國太大,固然經濟落後,但,經濟總量是龐大的。日本就比不過了。

如何快速結束戰爭逼迫中國屈服,是日本最重要的大戰略。

從1840年以來中外大戰的戰例看,除了左宗棠在新疆之外,清軍沒有取得過陸戰的大反攻勝利——左宗棠在新疆打敗的也不是俄羅斯的軍隊而是浩罕國等等的弱軍。以日軍在朝鮮半島在遼東的一觸即潰,沒有幾個人相信清軍能夠反攻成功——無論是淮軍還是湘軍。日軍已經實際滅掉了朝鮮,日軍為什麼就不能退守鴨綠江鞏固階段性戰果呢?

不可能!取得戰役勝利是艱難的事情,但,經營佔領區是更加艱難的事情,沒有三年兩年是極難獲得戰爭損失賠償的。一旦日軍選擇戰役的中場休息,那就是日軍的戰爭機器即將耗幹的前奏,這個時候的北洋艦隊修養的軍隊和士氣都非常的高漲——丁汝昌已經代表艦隊向李鴻章請戰。

這個時候,就是北洋艦隊戰鬥力最強的時候,也是日本艦隊最疲憊的時候,敵我力量相比,是北洋艦隊獲勝的幾率最大的時候。如果,北洋艦隊能夠重創日軍的艦隊,日本對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的補給船隊就會被北洋艦隊轟的七零八落,日本這仗還能打嗎?

反過來講,如果北洋艦隊完蛋了,即使日本的軍艦也完蛋了,中日雙方都不能控制制海權,日本的船隊就可以對在朝鮮的日軍搞補給,即使日軍不能繼續進攻,也能夠守住已經佔領的土地。

戰場在中朝的過境開打,只要中國方面沒有了還手的可能性,沒有一個國家會給中國幫助。

甲午戰後,俄羅斯搞了一個“三國干涉還遼”,那僅僅是中日的戰略方向爭奪,俄羅斯絕對不會因為中國的利益而和日本拼命。反過來講,如果俄羅斯為了中國和日本拼命勝利,俄羅斯在中國要謀奪的利益也絕對嚇死人。

所以,當日軍在朝鮮半島擊潰清軍的時候,中國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只有兩個可能性:1、陸軍“驅逐日軍”出中國,能夠出朝鮮當然更好;2、保住北洋艦隊熬死日本的戰爭潛能,因為中國有巨大的戰爭忍耐力,能夠忍耐長時間的消耗,一個太平天國就內耗了14年。

就後人而言,無法理解長期的戰禍,就絕大多數明白人而言,絕不希望戰禍,但,李鴻章是打了十幾年的仗,知道戰爭的殘酷,也知道犧牲是戰爭勝利的一種手段。

李鴻章的“保船”是1894年中國唯一的能夠戰勝日軍的可能性,只要北洋艦隊能夠獲得機會修理戰船補充兵員,只要獲得一個機會取得對日軍艦的勝利,只要切斷日本的船隊補給,中國的陸軍就可以大搖大擺慢悠悠的發起反攻,就可以收復失去的土地。

而且,北洋艦隊還可以襲擊日本本土船隊的海外貿易,逼迫日軍投降,逼迫日本拿出戰爭賠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如果北洋艦隊拼死一搏,中日甲午之戰勝負尚為可知

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裡的重要性體現在1895年2月中旬的三天。2月11日,喪失了信心的丁汝昌自殺殉國、2月12日北洋艦隊殘餘部隊向日軍投降,2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赴日議和。大清帝國承認正式戰敗。

很多研究中日大戰的朋友們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關鍵:海軍大戰高度依賴後勤保障,而且海軍的出動也高度依賴後勤。

因為陸戰的戰場在朝鮮展開,即使是陸戰,無論是兵力的運送還是給陸軍保障後勤,這一切都給日本海軍的後勤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清軍就不同,因為朝鮮是中國的陸鄰,陸軍的後勤保障可以通過陸路運送解決,所以,清軍的陸軍行動對於海軍的後勤壓力較小。

甲午戰爭的戰場在朝鮮和中國國土展開,中國方面是不停的丟失土地,就戰爭的最終結果看,中國是巨大的損失,但就戰爭的進程而言,反而對清軍非常的有利,日軍佔領的地盤越多,一線兵力就越稀薄,後勤壓力就越大,因為日軍很難在佔領區獲得後勤支持,頂多糧食,槍彈什麼的是不可能的。

1894年的日本的國土基本和現在基本一樣,人口比現在要少太多,大約是4114萬,而且,那個時候的日本經濟不比今天,其戰爭的動員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

中日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中國廣闊的地盤、龐大的人口,決定了日本,尤其海洋日本沒有一口吞下中國的可能性,除非中國投降——李鴻章絕對不想投降。

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用極快的時間對佔領區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日軍的戰鬥力就越差勁,對後勤的壓力就越大。日本的海軍一旦不能保護日本的船隊提供後勤,跨國遠征的日軍很快就餓死的。

有人認為讓北洋艦隊去砍斷日軍的海上供應線啊!李鴻章當然不傻,他知道該去,問題是,誰敢保證一定能打贏?不要說光緒、李鴻章,就是直接參戰黃海的丁汝昌、劉步蟾也不會知道日軍主要戰艦受了重傷啊,但,北洋丟失了5艘戰艦是鐵定無疑的。如果進行戰役預推,北洋剩下的7艘軍隊對陣日軍的12艘軍艦,北洋憑什麼能打贏?中國方面可以給北洋艦隊的除了兵員補充之外,就只剩下精神鼓勵了。

如果有一個人竟然敢於預言已經損失了5艘軍艦的北洋艦隊能夠打敗日軍的艦隊,除了瘋子之外,還有一個可能,亂碰冥冥之外年的好運氣,比如,定遠艦一炮就擊沉日軍旗艦,比如,正好來了海嘯把日艦給裹了亂。

有人可能說,估計丁汝昌就是這想,北洋艦隊不出戰,日本海軍控制制海權,沒完沒了的保護船隊向戰場提供後勤支援,清軍豈不只挨打不還手?

這種思想忽略了一個要命的事實,對於日軍來講,北洋艦隊雖然損失很大,但,因為主力尚存,日本的海軍就必須集結主力才敢正面應對北洋艦隊,比如,日本海軍就不會將艦隊一分為三巡海。在這種大前提下,北洋艦隊躲在威海衛不出動,但,日軍不知道北洋艦隊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出動,他就必須不停的集結力量給日軍的船隊護航。

在這種狀態下,即使北洋艦隊不出動,即使日本的艦隊沒有戰場損失,時間長了,日本的艦隊也招架不住——軍艦是必須要維修的。

也就是說,北洋艦隊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日艦的巨大壓力。

甲午戰爭有一個非常怪異的地方:日軍明明在遼東戰場取得巨大的勝利,為什麼累的吭哧吭哧的跑到山東半島榮成灣登陸?

對於日軍有限的兵力而言,另外開闢一個戰場是巨大的危險。

而且,請注意,山東不同於遼東,雖然是臨海省份,但畢竟是漢民族的核心區,清朝的淮軍、湘軍以及其他的軍隊要馳援山東可比馳援遼東容易的太多。

還有一點,1937年日軍在華北事變後,八月就在淞滬方向發起攻擊,這裡頭除了淞滬甯是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外,淞滬寧平坦的地形也是日軍選擇的重要原因。還有一點,長江航線也便於日軍深入內地對國軍完成切割。

就地理位置而論,山東距離日本是非常近的省份,應該是日軍對中國侵略的重要切入點,但,自京津而南一直到淮河以南的大別山,廣闊無邊的大平原之東側,唯獨山東中部南部橫亙著連綿的山地。山東有漫長的海岸線,尤其是山東有前出的山東半島,好處是中國的海防前哨,缺點是位置前出,容易被攻擊。

對於日軍而言,山東半島易於第一波攻擊而不利於縱深擴大。抗戰時期,中國的沿海各省,山東是八路軍、新四軍主力較晚的身份,但就一個省而言,竟然能夠成長為中一個獨立的大戰略區,除了羅榮桓的領導能力和共產黨紮根能力外,廣闊的山區便於八路軍山區屯兵和外線擴張。

1895年的日軍,如果要攻擊中國的政治中心,那麼,就應當選擇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經天津進攻北京的路線,如果要重創中國經濟,那就是沿江西進隔斷南方財富尤其是糧食的北運。可是,日軍開闢的第二戰場竟然是在榮成灣登陸,其目的非常清楚,海陸聚殲威海衛北洋艦隊。

打仗這個玩意,勝利是可以逼迫戰敗國搞戰爭賠款,歸還戰爭期間的內外債,萬一失敗了,對不起,不要說需要支付巨大的戰爭賠償,已經民窮財盡的戰敗國拿什麼歸還戰爭期間的內外債?

中國太大,固然經濟落後,但,經濟總量是龐大的。日本就比不過了。

如何快速結束戰爭逼迫中國屈服,是日本最重要的大戰略。

從1840年以來中外大戰的戰例看,除了左宗棠在新疆之外,清軍沒有取得過陸戰的大反攻勝利——左宗棠在新疆打敗的也不是俄羅斯的軍隊而是浩罕國等等的弱軍。以日軍在朝鮮半島在遼東的一觸即潰,沒有幾個人相信清軍能夠反攻成功——無論是淮軍還是湘軍。日軍已經實際滅掉了朝鮮,日軍為什麼就不能退守鴨綠江鞏固階段性戰果呢?

不可能!取得戰役勝利是艱難的事情,但,經營佔領區是更加艱難的事情,沒有三年兩年是極難獲得戰爭損失賠償的。一旦日軍選擇戰役的中場休息,那就是日軍的戰爭機器即將耗幹的前奏,這個時候的北洋艦隊修養的軍隊和士氣都非常的高漲——丁汝昌已經代表艦隊向李鴻章請戰。

這個時候,就是北洋艦隊戰鬥力最強的時候,也是日本艦隊最疲憊的時候,敵我力量相比,是北洋艦隊獲勝的幾率最大的時候。如果,北洋艦隊能夠重創日軍的艦隊,日本對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的補給船隊就會被北洋艦隊轟的七零八落,日本這仗還能打嗎?

反過來講,如果北洋艦隊完蛋了,即使日本的軍艦也完蛋了,中日雙方都不能控制制海權,日本的船隊就可以對在朝鮮的日軍搞補給,即使日軍不能繼續進攻,也能夠守住已經佔領的土地。

戰場在中朝的過境開打,只要中國方面沒有了還手的可能性,沒有一個國家會給中國幫助。

甲午戰後,俄羅斯搞了一個“三國干涉還遼”,那僅僅是中日的戰略方向爭奪,俄羅斯絕對不會因為中國的利益而和日本拼命。反過來講,如果俄羅斯為了中國和日本拼命勝利,俄羅斯在中國要謀奪的利益也絕對嚇死人。

所以,當日軍在朝鮮半島擊潰清軍的時候,中國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只有兩個可能性:1、陸軍“驅逐日軍”出中國,能夠出朝鮮當然更好;2、保住北洋艦隊熬死日本的戰爭潛能,因為中國有巨大的戰爭忍耐力,能夠忍耐長時間的消耗,一個太平天國就內耗了14年。

就後人而言,無法理解長期的戰禍,就絕大多數明白人而言,絕不希望戰禍,但,李鴻章是打了十幾年的仗,知道戰爭的殘酷,也知道犧牲是戰爭勝利的一種手段。

李鴻章的“保船”是1894年中國唯一的能夠戰勝日軍的可能性,只要北洋艦隊能夠獲得機會修理戰船補充兵員,只要獲得一個機會取得對日軍艦的勝利,只要切斷日本的船隊補給,中國的陸軍就可以大搖大擺慢悠悠的發起反攻,就可以收復失去的土地。

而且,北洋艦隊還可以襲擊日本本土船隊的海外貿易,逼迫日軍投降,逼迫日本拿出戰爭賠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如果北洋艦隊拼死一搏,中日甲午之戰勝負尚為可知

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裡的重要性體現在1895年2月中旬的三天。2月11日,喪失了信心的丁汝昌自殺殉國、2月12日北洋艦隊殘餘部隊向日軍投降,2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赴日議和。大清帝國承認正式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