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看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思歷史

點擊上方“自貢網”可關注我們

在收視正熱播中的40集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之時,筆者腦海裡禁不住浮現出10年前被呼吸道疾病日趨嚴重所逼,不得不遠離久紮喧囂城市中的家,

接連續三個夏季都“逃”進了那座享譽神州“青城天下幽”的青城山,受用那兒的“天然氧吧”中大自然生髮的純淨氧氣,幫我改善肺心功能的一幕幕情景...... 其中,令筆者最難忘懷的是飽讀了一大堆書。

每週必下山一次,是到青城山鎮上去“掏書”——不是在書店,

而是每逢趕場天都有書販開著小卡車滿載圖書來擺地攤。筆者既驚詫又驚喜:驚詫,是因為城裡喜讀書的人何以會越來越少,而書販因賣不掉竟拉到如此邊遠的山裡來“解套”;驚喜,是因書目太豐富了,而且價賤的驚人;古今中外名著書籍便宜到像買賣小菜似的用秤來稱,幾十萬字的一本書只花幾元錢便可成交,如果挑上10本還可打折買到手。

熱播中的40集電視連續劇《人民的名義》的編劇者是周梅森先生,

他的大名就是因10年前的三個夏季,筆者在青城山幾乎讀遍了他的官場反貪腐揭黑惡系列長篇小說後,便鐫刻於腦海中至今尚未遺忘過。筆者曾經讀過他的書,有長篇小說《夢想與瘋狂》《國家公訴》《至高利益》《絕對權力》 《黑墳》《我本英雄》《神諭》《原獄》《我主沉浮》《重軛》《淪陷》《英雄出世》、《人間正道》、《天下財富》、《中國製造》;有中篇小說《中國往事》《莊嚴的毀滅》、《沉淪的土地》、《國殤》、《沉紅》、《冷血》、《孽海》、《此夜漫長》等。

我太佩服年齡比我小整整10歲的周梅森先生!因他不僅學歷低(1974年從徐州礦務局幹部學校附中畢業),初次參加工作是在徐州韓橋煤礦當工人。可是自從1978年發表小說處☆禁☆女作《家庭新話》後,1980年調任《青春》雜誌編輯,1985年成為江蘇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那個終生蝸居寶島專靠罵國民黨、罵孫中山、罵瓊瑤、罵臺灣愛國詩人余光中等而出名的“罵人大師”“政治投機者”李敖,

曾經目中無人自吹他“著作等身”,以此狂妄地認為大陸無人可與他比肩;而在筆者眼中,周梅森先生才有資格配稱“著作等身”,而李敖只配替周梅森先生提鞋。

在青城山的那三個夏季裡,筆者養病、讀書兩不誤,收穫頗豐。後來上網註冊多家著名大型網站論壇與博客作文消磨殘年餘生。作文以雜文、評論文為主,以帶病老軀之文字參與反腐倡廉,

用綿薄之力參與推動改革和社會進步,歷時已近八年,每年365天無一日缺勤發表拙文,旨在不要辜負了極為寶貴極其有限的暮年光陰。

筆者在此重發曾在多家大型網站發表過的舊作《大明王朝覆滅之反思》,旨在配合《人民的名義》共同反腐。

大明王朝覆滅之反思

文/狼頭長嘯李樹身

中國歷史上的1662年,在歷史篇章上鐫刻著從輝煌走向沒落:當吳三桂從緬甸抓獲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永曆,並親手用弓弦勒死之後,那個統治幅員遼闊持續300年的大明王朝終於成為了歷史,同時滿清王朝也開始了新的統治。

是的,誰都無法否認滿族的祖先創造了一個人類文明史上的輝煌!他們原本只是一個僅有幾十萬人口、連自己的文字都剛發明的小部落,卻僅用了大約60年的時間,便徹底征服了當時人口是自己兩三百倍的世界第一大王朝明朝,並由此連續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開了人類近5000年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改朝換代之先河。

根據史家的各種研究估計,明末的人口應該在一億至兩億之間,而同時期整個滿族部落在經過了幾十年兼併整合以後,也僅有幾十萬人口;其中還包括不少蒙古人和關外漢人,總人口比例大致與當今大陸和香港的人口比例相近。

明、清雙方在關外那場賭國運的松錦之戰裡,清軍投入了幾乎全部的男丁出戰也只湊合了10萬餘人的部隊。然而在松錦之戰兩年之後,若要滿清拿出軍隊去征服整個明朝疆域,別說打仗就算是把每個城市都攻下來,清軍也都分不出人手去佔領去統治。所以從當時的情形看,滿清征服整個明朝,簡是天方夜譚。

然而,隨後的形勢發展卻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整個局勢呈現出幾乎一邊倒的狀況:滿清隨後西進和南下都比預料中的順利,大量投降歸順的明朝軍隊人數甚至超過了滿族人口總數。更使人驚詫不已的還是,這麼多的明朝降軍,居然突地變身成為了清軍南下的急先鋒和主力部隊。

人們難免要驚問:"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何在?"

是呀,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漢人王朝裡人口和疆域面積都是首屈一指,並有七下西洋輝煌壯舉的大明王朝,為何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被一個小小部落給土崩瓦解了呢?

的確非常值得我們這些後代人去深刻反思!

西元1368年,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最值得慶祝的年份之一。因為,在那一年朱元璋的北伐隊伍,不費吹灰之力便進駐了元朝大都,宣告蒙古帝國的正式覆滅。同年,朱元璋又在南京登基稱帝,改元洪武,正式建立大明王朝。被蒙古人統治了近百年的土地,終於又回到了漢人的手中,而且其領土面積還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其它漢族統治的朝代。因此,明史中所說的“幅員之廣,遠邁漢唐”,絕非虛言。

當戰亂迅速平息之後,整個國家迎來生產力的迅速恢復,一時間全國上下河清海晏,一派蒸蒸日上景象。明朝在剛開國的幾十年裡,便迅速地達到了其輝煌的巔峰。

然而,也正是在這短暫的巔峰之後,整個國家卻從此一路下滑;不僅在科技等方面逐步被歐洲國家所超越,還因政治崩潰加上經濟破產,軍事上也被起義軍和滿清兩面夾擊而被徹底拖垮,最終因自身危機重重難以自拔而覆滅。其釀成敗局的原因,不可否認是在明朝建國之初,就已深深預埋下了的。

有史評家說的好:“大明300年間最大的危機,其實就是一直以來整個歷史時期都幾乎沒有遭遇到什麼真正的危機。”

300年間,北方的蒙古人早已失去了當年成吉思汗的輝煌與霸業,其分裂割據的各個部落,可以說沒有任何實力能與明朝爭鋒。雖然300年間蒙古人也不時縱馬南下,但在明朝眼裡始終只不過是“搶食賊”而已,他們搶夠了便會回去,大不了出讓些河套地區土地與他們,也就息事寧人了。

而當時的西歐,雖然逐漸擺脫了黑暗的中世紀,並開始了偉大的文藝復興,但彼時歐洲人的實力還是遠未能夠將戰火燒到萬里之外的東土,更別說想要燒到中原。於是,在這種長期貌似太平的環境裡,大明朝理所當然地患上了一種“富貴病”。雖然無論在政治制度、經濟模式和軍事上,從一開始就隱患重重,但卻始終都沒有得到過任何具有真正實際意義上的改良與變革。

正是因為如此,朝野上下似乎都認為危機永遠不會爆發,因而明朝統治者才會用敷衍或者拖延的辦法,去看待去處理現實潛在著的激烈社會矛盾。尤其是在對制度改革所帶來利益,還遠遠不及用於消除家族利益集團成本的時候,一切問題當然也就沒有可能得到徹底的解決,反而慢慢地積累起來,又好像是在故意地等待著危機爆發的那一刻到來。

但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幹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建立了一個以朱姓一家利益為核心的政治體系和軍事制度。

讀過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給予官員的工資是歷史上最低的。一品大員的年收入換成我們今天的人民幣也只有幾十萬元,而下邊的基層官員就低得不用說了。官員都靠低工資養活家人,同時還要自己花錢雇師爺、跟班,而且還要花錢應付各種社交來往。對此,連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都曾經感歎:“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

不過,朱元璋對待自己的朱姓子孫卻完全是另一套做法。明朝開國功勞最大的六個勳臣,都是只有在死掉以後才能享受到封王的哀榮,而且其子孫承襲還要降級。但朱元璋自己的26個兒子,除一個當太子一個在剛出生就死了外,其他無一例外的都封了王,包括他那個只活到三歲的兒子。在整個300年統治時期,只要是朱家的子孫,從出生就白白地享受國家財政供養,而且是生多少孩子便可拿多少份補貼;那些歷代皇帝的直系子孫則可以享受到更多,比如直接享有封地並同時享用整個封地的稅收。

根據《明史·食貨志》的記載,嘉靖末年就有禦史林潤言:“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籓祿廩。天下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因為,明朝當時雖有上億農業人口辛苦耕作,但也實在架不住這幫寄生蟲的消耗。可以說明朝的財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這個既得利益家族蛀蟲群體給摧毀了的。

明朝末年已經到了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危急時刻,權力卻傳到了另一個廢物皇帝崇禎之手。不過若要客觀點兒講,崇禎還是算很勤政勉力的,然而他的性格和能力使得他只能算作是一個平庸之君。如果換到相對安定的時代,他或許還可籍祖蔭當個太平年間的好皇帝,可偏偏明朝政權傳到他手裡時已經是一個徹底的爛攤子。儘管他也曾努力的去應對過,可惜他越努力卻越是添亂。除了在他執政初期幹掉過大奸臣魏忠賢之外,他的其它工作幾乎都沒有起到過任何正面的作用。

而更關鍵的問題還在於,最高決策者的無能以及逃避責任,更加導致了整個明朝幾乎處於半癱瘓狀態。在這期間,不僅李自成、張獻忠等義軍因勢日漸坐大,關外的滿清軍隊也在不斷地侵擾。特別是在崇禎9年,清軍入關共攻克12城,而且56戰皆勝,獲人畜近18萬。此時,明朝的兵部尚書親自領軍也不敢抵抗,只能尾隨清軍。當清軍押送掠獲的人畜從容出關的時候,為了羞辱明朝還故意“俱豔飾乘騎,奏樂凱歸”,並把大樹的樹皮砍掉寫上“各官免送”。整個羞辱過程持續了4天之久,而崇禎坐在北京城裡,竟依然毫無動作。

崇禎最終還是下過“決心”要御駕親征的,不過當他發出詔書說“朕今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的時候,李自成的部隊都已經把北京的外城給攻破了。這離他後來的上吊自殺,僅相隔幾個時辰。後人為此,豈不概歎:"悲哉斯君!"

其實,當李自成軍隊直逼北京的時候情況並非那麼的糟糕,明朝還有機會南撤去陪都南京,以保全半壁江山,再伺機反撲。然而,因各種內部利益的鬥爭形成內鬥內耗,最終還是把明朝徹底拉進了覆滅的深淵。

崇禎本意就想逃到南京保住一條命再說,然而在如此危機關頭他卻不敢獨斷,為了保全面子他希望獲得大臣們的襄助。按照他的心思,最好是由大臣們集體上書請求他移駕南京,這樣他逃跑也有些面子,可是大臣們卻各有各的小九九,亦即“帝欲大臣一言主之。大臣畏帝不敢言,慮駕行屬其留守,或駕行後京師不能守,帝必罪主之者。遂無人決策。”

不過喪國的另一重大因素,或應歸咎為囿於各自的利益,大臣們有的要求皇帝堅守社稷,有的建議南下,有的則提出折中的辦法——先把太子送到南京執政......莫衷一是。

而崇禎個人的心思卻和大臣們的小算盤糾結在了一處,於是互相扯皮,只可惜那若干寶貴的時間就在各種推諉、拖延之中,已悄然地盡被白白消磨掉了。當李自成的部隊佔領北京之後,當崇禎的屍體和他的幾個兒子全部落到了闖王手中之時,那城外準備好了的槽船,卻只好孤零零地飄蕩在海上,再也等不來他的主人......嗚呼!大明王朝,竟灰飛煙滅於自身的腐敗無能也!

中國歷史上的1662年,在歷史篇章上鐫刻著從輝煌走向沒落:當吳三桂從緬甸抓獲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永曆,並親手用弓弦勒死之後,那個統治幅員遼闊持續300年的大明王朝終於成為了歷史,同時滿清王朝也開始了新的統治。

是的,誰都無法否認滿族的祖先創造了一個人類文明史上的輝煌!他們原本只是一個僅有幾十萬人口、連自己的文字都剛發明的小部落,卻僅用了大約60年的時間,便徹底征服了當時人口是自己兩三百倍的世界第一大王朝明朝,並由此連續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開了人類近5000年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改朝換代之先河。

根據史家的各種研究估計,明末的人口應該在一億至兩億之間,而同時期整個滿族部落在經過了幾十年兼併整合以後,也僅有幾十萬人口;其中還包括不少蒙古人和關外漢人,總人口比例大致與當今大陸和香港的人口比例相近。

明、清雙方在關外那場賭國運的松錦之戰裡,清軍投入了幾乎全部的男丁出戰也只湊合了10萬餘人的部隊。然而在松錦之戰兩年之後,若要滿清拿出軍隊去征服整個明朝疆域,別說打仗就算是把每個城市都攻下來,清軍也都分不出人手去佔領去統治。所以從當時的情形看,滿清征服整個明朝,簡是天方夜譚。

然而,隨後的形勢發展卻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整個局勢呈現出幾乎一邊倒的狀況:滿清隨後西進和南下都比預料中的順利,大量投降歸順的明朝軍隊人數甚至超過了滿族人口總數。更使人驚詫不已的還是,這麼多的明朝降軍,居然突地變身成為了清軍南下的急先鋒和主力部隊。

人們難免要驚問:"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何在?"

是呀,這個在中國歷史上漢人王朝裡人口和疆域面積都是首屈一指,並有七下西洋輝煌壯舉的大明王朝,為何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被一個小小部落給土崩瓦解了呢?

的確非常值得我們這些後代人去深刻反思!

西元1368年,應該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最值得慶祝的年份之一。因為,在那一年朱元璋的北伐隊伍,不費吹灰之力便進駐了元朝大都,宣告蒙古帝國的正式覆滅。同年,朱元璋又在南京登基稱帝,改元洪武,正式建立大明王朝。被蒙古人統治了近百年的土地,終於又回到了漢人的手中,而且其領土面積還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其它漢族統治的朝代。因此,明史中所說的“幅員之廣,遠邁漢唐”,絕非虛言。

當戰亂迅速平息之後,整個國家迎來生產力的迅速恢復,一時間全國上下河清海晏,一派蒸蒸日上景象。明朝在剛開國的幾十年裡,便迅速地達到了其輝煌的巔峰。

然而,也正是在這短暫的巔峰之後,整個國家卻從此一路下滑;不僅在科技等方面逐步被歐洲國家所超越,還因政治崩潰加上經濟破產,軍事上也被起義軍和滿清兩面夾擊而被徹底拖垮,最終因自身危機重重難以自拔而覆滅。其釀成敗局的原因,不可否認是在明朝建國之初,就已深深預埋下了的。

有史評家說的好:“大明300年間最大的危機,其實就是一直以來整個歷史時期都幾乎沒有遭遇到什麼真正的危機。”

300年間,北方的蒙古人早已失去了當年成吉思汗的輝煌與霸業,其分裂割據的各個部落,可以說沒有任何實力能與明朝爭鋒。雖然300年間蒙古人也不時縱馬南下,但在明朝眼裡始終只不過是“搶食賊”而已,他們搶夠了便會回去,大不了出讓些河套地區土地與他們,也就息事寧人了。

而當時的西歐,雖然逐漸擺脫了黑暗的中世紀,並開始了偉大的文藝復興,但彼時歐洲人的實力還是遠未能夠將戰火燒到萬里之外的東土,更別說想要燒到中原。於是,在這種長期貌似太平的環境裡,大明朝理所當然地患上了一種“富貴病”。雖然無論在政治制度、經濟模式和軍事上,從一開始就隱患重重,但卻始終都沒有得到過任何具有真正實際意義上的改良與變革。

正是因為如此,朝野上下似乎都認為危機永遠不會爆發,因而明朝統治者才會用敷衍或者拖延的辦法,去看待去處理現實潛在著的激烈社會矛盾。尤其是在對制度改革所帶來利益,還遠遠不及用於消除家族利益集團成本的時候,一切問題當然也就沒有可能得到徹底的解決,反而慢慢地積累起來,又好像是在故意地等待著危機爆發的那一刻到來。

但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幹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建立了一個以朱姓一家利益為核心的政治體系和軍事制度。

讀過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朝給予官員的工資是歷史上最低的。一品大員的年收入換成我們今天的人民幣也只有幾十萬元,而下邊的基層官員就低得不用說了。官員都靠低工資養活家人,同時還要自己花錢雇師爺、跟班,而且還要花錢應付各種社交來往。對此,連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都曾經感歎:“自古百官俸祿之薄,未有如此者。”

不過,朱元璋對待自己的朱姓子孫卻完全是另一套做法。明朝開國功勞最大的六個勳臣,都是只有在死掉以後才能享受到封王的哀榮,而且其子孫承襲還要降級。但朱元璋自己的26個兒子,除一個當太子一個在剛出生就死了外,其他無一例外的都封了王,包括他那個只活到三歲的兒子。在整個300年統治時期,只要是朱家的子孫,從出生就白白地享受國家財政供養,而且是生多少孩子便可拿多少份補貼;那些歷代皇帝的直系子孫則可以享受到更多,比如直接享有封地並同時享用整個封地的稅收。

根據《明史·食貨志》的記載,嘉靖末年就有禦史林潤言:“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籓祿廩。天下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因為,明朝當時雖有上億農業人口辛苦耕作,但也實在架不住這幫寄生蟲的消耗。可以說明朝的財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這個既得利益家族蛀蟲群體給摧毀了的。

明朝末年已經到了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危急時刻,權力卻傳到了另一個廢物皇帝崇禎之手。不過若要客觀點兒講,崇禎還是算很勤政勉力的,然而他的性格和能力使得他只能算作是一個平庸之君。如果換到相對安定的時代,他或許還可籍祖蔭當個太平年間的好皇帝,可偏偏明朝政權傳到他手裡時已經是一個徹底的爛攤子。儘管他也曾努力的去應對過,可惜他越努力卻越是添亂。除了在他執政初期幹掉過大奸臣魏忠賢之外,他的其它工作幾乎都沒有起到過任何正面的作用。

而更關鍵的問題還在於,最高決策者的無能以及逃避責任,更加導致了整個明朝幾乎處於半癱瘓狀態。在這期間,不僅李自成、張獻忠等義軍因勢日漸坐大,關外的滿清軍隊也在不斷地侵擾。特別是在崇禎9年,清軍入關共攻克12城,而且56戰皆勝,獲人畜近18萬。此時,明朝的兵部尚書親自領軍也不敢抵抗,只能尾隨清軍。當清軍押送掠獲的人畜從容出關的時候,為了羞辱明朝還故意“俱豔飾乘騎,奏樂凱歸”,並把大樹的樹皮砍掉寫上“各官免送”。整個羞辱過程持續了4天之久,而崇禎坐在北京城裡,竟依然毫無動作。

崇禎最終還是下過“決心”要御駕親征的,不過當他發出詔書說“朕今親率六師以往,國家重務悉委太子”的時候,李自成的部隊都已經把北京的外城給攻破了。這離他後來的上吊自殺,僅相隔幾個時辰。後人為此,豈不概歎:"悲哉斯君!"

其實,當李自成軍隊直逼北京的時候情況並非那麼的糟糕,明朝還有機會南撤去陪都南京,以保全半壁江山,再伺機反撲。然而,因各種內部利益的鬥爭形成內鬥內耗,最終還是把明朝徹底拉進了覆滅的深淵。

崇禎本意就想逃到南京保住一條命再說,然而在如此危機關頭他卻不敢獨斷,為了保全面子他希望獲得大臣們的襄助。按照他的心思,最好是由大臣們集體上書請求他移駕南京,這樣他逃跑也有些面子,可是大臣們卻各有各的小九九,亦即“帝欲大臣一言主之。大臣畏帝不敢言,慮駕行屬其留守,或駕行後京師不能守,帝必罪主之者。遂無人決策。”

不過喪國的另一重大因素,或應歸咎為囿於各自的利益,大臣們有的要求皇帝堅守社稷,有的建議南下,有的則提出折中的辦法——先把太子送到南京執政......莫衷一是。

而崇禎個人的心思卻和大臣們的小算盤糾結在了一處,於是互相扯皮,只可惜那若干寶貴的時間就在各種推諉、拖延之中,已悄然地盡被白白消磨掉了。當李自成的部隊佔領北京之後,當崇禎的屍體和他的幾個兒子全部落到了闖王手中之時,那城外準備好了的槽船,卻只好孤零零地飄蕩在海上,再也等不來他的主人......嗚呼!大明王朝,竟灰飛煙滅於自身的腐敗無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