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韜平:從這份報告來看,特朗普比我們想像的有野心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韜平】

前日,特朗普發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尖銳批評了歷屆政府的對外政策,稱在其忽視縱容之下,中俄兩大對手突然崛起,對美國的國際地位造成了重大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戰略》對時代重新定性,稱地緣政治已然重返,世界已然進入了以競爭為主題的時代。其中,《戰略》毫不諱言地將中俄認作“挑戰美國權力、影響力與利益”的對手(rivals)。

這一時代定性和對中俄的定調意味著,美國將長期對華進行對抗,也將長期堅持對華採取的一系列反制措施。即便繼任政府試圖淡化中美之間的對手關係、在具體問題上強調中美合作,從而對華保持平衡,

兩國間的競爭領域也並不會因此得到緩和。

但現實來看,即便《戰略》劍指中俄,在這新時代的戰略交迭期,美國也正面臨一舊一新兩大威脅:一是自911之後如鯁在喉而久久不散的恐怖主義陰霾,時刻威脅著美國的本土安全;二是中長期中俄兩國快速崛起,在軍事上反制美國的力量投射,對美軍事霸權及全球領導力發起重大挑戰。如何平衡這兩大挑戰,將是美國安全戰略實施中的重要取捨。

從美國的角度,《戰略》中也有現實主義戰略收縮的體現。自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美國再次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全球戰略也一改以國家安全為中心的地緣戰略,轉變為宣揚價值觀、同化世界的軟實力戰略,並在全球範圍積極擴張介入,從而陷入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泥潭。奧巴馬任內力圖從兩國撤軍,但也在阿拉伯之春中選擇了遵從其價值觀,

犧牲地緣盟友及國家利益。

相比之下,特朗普政府的《戰略》在價值觀與地緣利益的選擇中則十分明確,採取了輕外勢、重實地的地緣戰略,外交上則大幅收縮,將目標和能力重新對接,表態不再將價值觀強,而在資金投入上則明確一切以國家利益優先,

並稱之為“原則性現實主義”(Principled Realism)。

為此,《戰略》提出了四大支柱:國土安全、經貿投資、軍力科技及海外影響。而這四大支柱中,國土安全與軍力科技的部分則闡述得最為細緻精確,在內閣的成員配置上也最高,可見四大支柱中的重中之重是維持美國的軍事霸權及本土安全,目的則是以硬實力維持、乃至於重振正分崩離析的世界單極秩序。

考慮到中俄近年來在軍事方面取得的長足進展,

以及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美國正失去依仗傳統力量的安全感,而其國防部高級將領所撰寫的《戰略》,將中俄兩國視作國際秩序的挑戰者和對手也幾乎是必然。可惜的是,“對手”這一稱號,無論中美之間戰略互信與否,都因競爭關係板上釘釘,可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相比美俄,中美之間的衝突則更為複雜,主要存在於三個領域,也就是《戰略》中提出的後三大支柱:經貿、軍力及海外影響力。其中經貿關係中,最為迫切的是市場開放,因而美國反復強調貿易互惠原則,聯合主要發達國家對華施壓,並對內強調科技創新,吸引海外人才,同時對華擴大能源出口,從而促進本國就業,縮減貿易逆差,最終贏得經濟競賽的勝利。

在軍事上,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將裝備更新換代,加快國防採購,擴大人員規模,轉變短期的戰略思維,增強情報能力,融合盟友力量,形成全方面聯合作戰能力,並綜合政治壓力、經濟制裁等手段,以優勢的軍事力量威懾中國。在製造強基壯大軍力的同時,美軍也會願意承擔更高的風險,更加強硬地應對例如太空、核武器等戰略威脅。

但是在經貿和軍力的兩大競賽背後,最為關鍵的則是科技進步,這也是中國對美國真正的挑戰。美國及西方各國對於中國的最大優勢就在於其先進的高精尖科技,強大的創新能力,以及高端生產力。《戰略》則對華採取科技封鎖,一方面加強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對華在美投資的審查,另一方面通過各方面手段阻止科技外泄,包括拒簽來自“指定國家”的理科生,防止將美國的科技偷學回國。在此政策下,想必未來中美科技界的衝突將會愈加尖銳。

至於海外影響力,美國最憂心的是,中國正通過貿易基建將小國納入以中國為中心的貿易軌道,並依此擴展海外軍事基地,從而挑戰美國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其戰略核心是傳統現實主義的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強調基於國家利益(而非意識形態)、挑重點來平衡中國在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南美、亞洲各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這一點不得不說是《戰略》的亮點。

當然除了國家理性,《戰略》也不免帶有特朗普的印記。其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使其更傾向霸道而非王道,因而“美國優先”,別國靠邊,重軍事輕外交,重單邊輕多邊,通過耍脾氣賴臉皮多方要價,並兼用軍事威嚇,迫使各國對其就範。

作為特朗普現實主義的體現,《戰略》的地緣政治、權力平衡的色彩十分明顯。《戰略》通篇權力平衡一詞在關鍵處出現7次,可說是反復強調,尤其是在文尾的具體區域政策中得以體現。整個戰略以合縱盟友,合圍中俄的意圖昭然若揭。

放眼印太地區,《戰略》試圖聯印製中,將韓國整入東北亞反導體系,拉攏東南亞的新越印馬,聯合澳新拉攏西太平洋各島,對其開展基建援助,反制中國通過太平洋島國突破第二島鏈的意圖,其重點也值得細細品味。

此外《戰略》意欲聯合歐盟經濟對華,軍事上制俄,在中東扶持沙埃兩國,聯合以色列平衡伊朗,在南亞挺印批巴,平衡中國地區影響,在拉美孤立古委,以反腐之名拉攏各國,而在非洲著重與中國競爭影響力。如此全球性的平衡反制戰略自冷戰結束後便從未有過。

當然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美國的全球戰略也正受到自身的掣肘。在放權中美國弱化聯邦政府壯大私企,造成了政府空心化,高赤字無法支持基礎研究。另外,近日共和黨推行的減稅也會加重財政赤字,不得不增加借貸,使得美國在科技創新和基建投資上嚴重依賴私企的合作,其中跨國公司在不同政府之間平衡則值得深入研究。

另外,《戰略》成功與否同時取決盟友合作的意向,尤其是印、韓、澳等關鍵國,都正試圖在中美兩國間找到新的平衡,如何與這幾國處理分歧、交好關係,則將成為中國周邊戰略態勢的重中之重。

同時,中國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儘管特朗普上臺後在內政外交上頻出昏招,但在軍事上任命了最實至名歸的將領操持國務,國防建設方面按部就班,甚至在第三次抵消戰略上小步快進。同時國防部拜幾場戰爭所賜,免於空心肢解,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動員力與長遠的遠見。應對這樣的對手,中國切不能掉以輕心。

然而更重要的並非中國對美的應對措施,某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時代已經不再,對抗競爭也意味著將中國放在了平等的對立面。因此,中國也應該時刻保持戰略清醒,在處理關鍵鄰國的問題上保持克制,積極爭取,以防各國聯合,形成具有長遠損害的對華軍事聯盟。

當然最可惜的是,儘管中國正不斷釋放善意,表達與美方互相尊重、共同合作、構建務實共贏關係的意願,中美關係仍然正走向衝突邊緣。而這衝突的背後,是美國難以調整的“世界第一”心態,以及世界權力交替這一命運所布下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國究竟應當如何應對一個敵視自身的美國,同時維護和平穩定的世界格局,將會是未來三十年最大的挑戰。

其中經貿關係中,最為迫切的是市場開放,因而美國反復強調貿易互惠原則,聯合主要發達國家對華施壓,並對內強調科技創新,吸引海外人才,同時對華擴大能源出口,從而促進本國就業,縮減貿易逆差,最終贏得經濟競賽的勝利。

在軍事上,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將裝備更新換代,加快國防採購,擴大人員規模,轉變短期的戰略思維,增強情報能力,融合盟友力量,形成全方面聯合作戰能力,並綜合政治壓力、經濟制裁等手段,以優勢的軍事力量威懾中國。在製造強基壯大軍力的同時,美軍也會願意承擔更高的風險,更加強硬地應對例如太空、核武器等戰略威脅。

但是在經貿和軍力的兩大競賽背後,最為關鍵的則是科技進步,這也是中國對美國真正的挑戰。美國及西方各國對於中國的最大優勢就在於其先進的高精尖科技,強大的創新能力,以及高端生產力。《戰略》則對華採取科技封鎖,一方面加強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對華在美投資的審查,另一方面通過各方面手段阻止科技外泄,包括拒簽來自“指定國家”的理科生,防止將美國的科技偷學回國。在此政策下,想必未來中美科技界的衝突將會愈加尖銳。

至於海外影響力,美國最憂心的是,中國正通過貿易基建將小國納入以中國為中心的貿易軌道,並依此擴展海外軍事基地,從而挑戰美國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其戰略核心是傳統現實主義的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強調基於國家利益(而非意識形態)、挑重點來平衡中國在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南美、亞洲各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這一點不得不說是《戰略》的亮點。

當然除了國家理性,《戰略》也不免帶有特朗普的印記。其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使其更傾向霸道而非王道,因而“美國優先”,別國靠邊,重軍事輕外交,重單邊輕多邊,通過耍脾氣賴臉皮多方要價,並兼用軍事威嚇,迫使各國對其就範。

作為特朗普現實主義的體現,《戰略》的地緣政治、權力平衡的色彩十分明顯。《戰略》通篇權力平衡一詞在關鍵處出現7次,可說是反復強調,尤其是在文尾的具體區域政策中得以體現。整個戰略以合縱盟友,合圍中俄的意圖昭然若揭。

放眼印太地區,《戰略》試圖聯印製中,將韓國整入東北亞反導體系,拉攏東南亞的新越印馬,聯合澳新拉攏西太平洋各島,對其開展基建援助,反制中國通過太平洋島國突破第二島鏈的意圖,其重點也值得細細品味。

此外《戰略》意欲聯合歐盟經濟對華,軍事上制俄,在中東扶持沙埃兩國,聯合以色列平衡伊朗,在南亞挺印批巴,平衡中國地區影響,在拉美孤立古委,以反腐之名拉攏各國,而在非洲著重與中國競爭影響力。如此全球性的平衡反制戰略自冷戰結束後便從未有過。

當然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美國的全球戰略也正受到自身的掣肘。在放權中美國弱化聯邦政府壯大私企,造成了政府空心化,高赤字無法支持基礎研究。另外,近日共和黨推行的減稅也會加重財政赤字,不得不增加借貸,使得美國在科技創新和基建投資上嚴重依賴私企的合作,其中跨國公司在不同政府之間平衡則值得深入研究。

另外,《戰略》成功與否同時取決盟友合作的意向,尤其是印、韓、澳等關鍵國,都正試圖在中美兩國間找到新的平衡,如何與這幾國處理分歧、交好關係,則將成為中國周邊戰略態勢的重中之重。

同時,中國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儘管特朗普上臺後在內政外交上頻出昏招,但在軍事上任命了最實至名歸的將領操持國務,國防建設方面按部就班,甚至在第三次抵消戰略上小步快進。同時國防部拜幾場戰爭所賜,免於空心肢解,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動員力與長遠的遠見。應對這樣的對手,中國切不能掉以輕心。

然而更重要的並非中國對美的應對措施,某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時代已經不再,對抗競爭也意味著將中國放在了平等的對立面。因此,中國也應該時刻保持戰略清醒,在處理關鍵鄰國的問題上保持克制,積極爭取,以防各國聯合,形成具有長遠損害的對華軍事聯盟。

當然最可惜的是,儘管中國正不斷釋放善意,表達與美方互相尊重、共同合作、構建務實共贏關係的意願,中美關係仍然正走向衝突邊緣。而這衝突的背後,是美國難以調整的“世界第一”心態,以及世界權力交替這一命運所布下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國究竟應當如何應對一個敵視自身的美國,同時維護和平穩定的世界格局,將會是未來三十年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