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烏藥的功效與作用,具有順氣止痛,溫腎散寒等好處

烏藥,拉丁文名: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別名:旁其、天臺烏藥、鰟魮、矮樟、矮樟根、銅錢柴、土木香、鯽魚薑、雞骨香、白葉柴。

為樟科山胡椒屬下的一個變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5米,胸徑4釐米。樹皮灰褐色,根有紡錘狀或結節狀膨脹,一般長3.5-8釐米,直徑0.7-2.5釐米,外面棕黃色至棕黑色,表面有細皺紋,有香味,微苦,有刺激性清涼感。幼枝青綠色,具縱向細條紋,密被金黃色絹毛,後漸脫落,老時無毛,幹時褐色。頂芽長橢圓形。葉互生,卵形,橢圓形至近圓形,用於行氣止痛,
溫腎散寒,藥用價值高。生於海拔200-1000米向陽坡地、山谷或疏林灌叢中,中國多地有栽培。

入藥部位

本品為樟科植物烏藥的乾燥塊根。

性味歸經

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磨汁或入丸、散。

禁/宜人群

氣虛、內熱者忌服。孕婦及體虛者慎服。

炮製方法

揀去雜質,分開大小條,用水泡透,根據季節注意換水,防止發臭,及時撈出切片。如已在鮮時切片者,篩去灰屑。

功能主治:順氣止痛,

溫腎散寒。用於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痛經。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5米,胸徑4釐米;樹皮灰褐色;根有紡錘狀或結節狀膨脹,一般長3.5-8釐米,直徑0.7-2.5釐米,外面棕黃色至棕黑色,表面有細皺紋,有香味,微苦,有刺激性清涼感。

幼枝青綠色,具縱向細條紋,密被金黃色絹毛,後漸脫落,老時無毛,幹時褐色。頂芽長橢圓形。葉互生,卵形,橢圓形至近圓形,通常長2.7-5釐米,寬1.5-4釐米,有時可長達7釐米,先端長漸尖或尾尖,基部圓形,革質或有時近革質,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蒼白色,幼時密被棕褐色柔毛,後漸脫落,偶見殘存斑塊狀黑褐色毛片,兩面有小凹窩,三出脈,中脈及第一對側脈上面通常凹下,少有凸出,下面明顯凸出;葉柄長0.5-1釐米,

有褐色柔毛,後毛被漸脫落。傘形花序腋生,無總梗,常6-8花序集生於一1-2毫米長的短枝上,每花序有一苞片,一般有花7朵;花被片6,近等長,外面被白色柔毛,內面無毛,黃色或黃綠色,偶有外乳白內紫紅色;花梗長約0.4毫米,被柔毛。雄花花被片長約4毫米,寬約2毫米;雄蕊長3-4毫米,花絲被疏柔毛,第三輪的有2寬腎形具柄腺體,著生花絲基部,有時第二輪的也有腺體1-2枚;退化雌蕊壇狀。

雌花花被片長約2.5毫米,寬約2毫米,退化雄蕊長條片狀,被疏柔毛,長約1.5毫米,第三輪基部著生2具柄腺體;子房橢圓形,長約1.5毫米,被褐色短柔毛,柱頭頭狀。果卵形或有時近圓形,長0.6-1釐米,直徑4-7毫米。花期3-4月,果期5-11月。

功效主治:

烏藥具有較為廣泛的藥理活性,主要如下:

1、揮發油的興奮作用:內服時,有興奮大腦皮質的作用,並有促進呼吸,興奮心肌,加速血循環,升高血壓及發汗的作用。局部外用使局部血管擴張,血循環加速,緩和肌肉痙攣性疼痛。

2、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3、對消化道的影響:有報導烏藥對胃腸平滑肌有雙重作用,此外,烏藥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4、止血作用:體外實驗證明,烏藥乾粉能明顯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促進血凝及良好的止血作用。

5、其它作用:用烏藥長期喂大鼠,可使體重增加,並對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其龍腦可發汗、興奮、鎮痙、驅蟲等。

配伍效用:

烏藥烏藥配伍沉香 烏藥溫腎散寒、行氣止痛;沉香醒脾開胃、祛濕化濁、行氣止痛。二藥合用,走氣分、達下焦,有醒脾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脾虛之胸悶、腹脹、氣短、乏力、嘔吐等症。

烏藥配伍當歸烏藥辛開溫通,行氣解鬱、散寒止痛,偏走氣分;當歸辛散溫運,養血活血、調經止痛,偏走血分。二者伍用,共奏行氣活血、散寒溫經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血淤之痛經、產後腹痛以及寒疝等症。

烏藥配伍木香烏藥行氣止痛散寒,長於溫散下焦寒濕;木香行氣止痛,功擅行脾胃氣滯。兩藥相須為用,其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以及胃腸神經官能症屬氣滯不通者。

烏藥配伍薤白烏藥行氣止痛散寒;薤白通陽散結行氣。二者伍用,有行氣通陽、止痛散寒之功效,用於治療陰寒痰濁凝滯所致之胸痹而症見胸悶、疼痛者。

烏藥配伍益智仁。烏藥溫腎散寒;益智仁補腎縮尿。二者伍用,有溫補腎陽、散寒縮尿之功效,用於治療腎陽虛衰之尿頻、遺尿等。

經典方劑

1、天臺烏藥散(《醫學發明》),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治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墜腫痛,痛經。

2、暖肝煎(《景嶽全書》),用於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

3、四磨湯(《濟生方》),行氣降逆,寬胸散結,治七情所傷,肝氣鬱結所致胸膈煩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4、烏藥順氣散(《赤水玄珠》),行氣寬胸,治七情憂思所致的脹滿痞塞之證。

5、排氣飲(《沈氏尊生方》),行氣消滯,治產後逆氣,食滯脹痛。

6、縮泉丸(《婦人良方》),溫腎祛寒,縮尿止遺,主治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小兒遺尿。

7、五磨飲子(《醫方集解》),順氣行滯。

8、六磨湯(《證治準繩》),順氣行滯,調理肝脾,通便導滯,治情志失和,肝脾之氣鬱結導致大便秘結,欲便不得,噯氣頻作胸脅痞滿,腹中脹痛,納食減小。

9、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祛瘀軟堅,兼調脾胃,治氣血凝結,脈絡阻塞,血瘀日甚所致腹部積塊,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納減乏力,時有寒熱,月事不行。

各家論述

1、治風氣攻疰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頭目旋暈;癱瘓,語言蹇澀,筋脈拘攣;腳氣步履艱難,腳膝軟弱;婦人血風,老人冷氣,上攻胸臆,兩脅刺痛,心腹膨脹,吐瀉腸嗚:麻黃(去根、節)、陳皮(去瓤)、烏藥(去木)各二兩,白僵蠶(去絲、嘴,炒)、川芎、枳殼(麩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一兩,乾薑(炮)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溫服。(《局方》烏藥順氣散)

2、治冷氣、血氣、肥氣、息賁氣、伏梁氣、奔豚氣,搶心切痛,冷汗,喘息欲絕:天臺烏藥(小者,酒浸一夜,炒)、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炒)、良薑(炒)。等分為末,溫酒、童便調下。(《衛生家寶方》)

3、治心腹氣痛:烏藥,水磨濃汁一盞,入橘皮一片,蘇一葉,煎服。(《瀕湖集簡方》)

4、治脹滿痞塞,七情憂思所致:天臺烏藥、香附、沉香、砂仁、橘紅、半夏,為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亦水玄珠》烏藥順氣散)

5、治渾身脹痛,氣血凝滯者:香附(鹽、酒、便、醋四分制之)、烏藥,共細末,酒下四、五分。(《慎齋遺書》香附散)

6、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妨悶不食:人參、檳榔、沉香、天臺烏藥。上藥各濃磨水,和作七分盞,煎三、五沸,放溫服。(《濟生方》四磨湯)

7、治氣厥頭痛,婦人氣盛頭痛及產後頭痛:川芎藭、天臺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蔥、茶調下。(《綱目》)

8、治產後逆氣,食滯脹痛:陳皮、藿香、枳殼各錢半,厚朴一錢,澤瀉、烏藥、香附各二錢,木香七分至一錢,煎服。(《沈氏尊生書》排氣飲)

9、治胎前產後血氣不和,腹脹痛:烏藥、香附、當歸、川芎(俱酒炒)各三錢。水煎服。(《本草切要》)

10、治產後腹痛:天臺烏藥、杜當歸,為末,豆淋酒調下。(《朱氏集驗醫方》烏藥散)

11、治小腸疝氣烏藥一兩,升麻八錢。水二鐘,煎一鐘,露一宿,空心熱服。(《孫天仁集效方》)

12、治幹濕腳氣烏藥一兩,蒔蘿一分(二味炒令黃色)。同為末,溫酒下二錢。若是幹腳氣,用苦楝子一個,柏漿水一升,煎至五合,調下。(《博濟方》烏藥散)

13、治腳氣掣痛,初發時:土烏藥,不犯鐵器,布揩去土,瓷瓦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空心溫服,溏泄即愈,入麝少許尤佳,痛入腹者,以烏藥同雞子,瓦罐中水煮一日,去雞子,切片蘸食,以湯送下。(《永類鈐力》)

14、治腎經虛寒,小便滑數及白濁等疾:天臺烏藥(細銼)、益智子(大者,去皮,炒)。上等分,為末,別用山藥炒黃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曝幹。每服五十丸,嚼茴香數十粒,鹽湯或鹽酒下。(《魏氏家藏方》固真丹,即《婦人良方》縮泉丸)

15、治小兒慢驚,昏沉或搐:烏藥磨水灌之。(《濟急仙方》)

16、治小兒疳積:天臺烏藥、雞內金、五穀蟲各等分,加入青黛%5(例如台烏藥淨末用一兩,青黛用五分)。共研細末,和勻。每晨空腹用溫開水送服一至三錢,連服一月。(《浙江中醫雜誌》烏金散。12:32(560),1958)

17、治瀉血,血痢:烏藥不以多少,炭火燒存性,搗羅為末,陳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聖濟總錄》烏金丸)

18、治跌打損傷(背部傷尤宜):烏藥一兩,威靈仙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

19、風濕麻痹。用烏藥一百兩、沈香五十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共研為末。每服半錢,空心服,姜鹽湯送下。此方名"烏沈湯"。

20、一切氣痛。用烏藥(酒浸一夜後炒)、茴香(炒)、青桔皮(去白,炒)、良薑(炒),等分為末,以溫酒加童便調下。

21、幾種常見病。用香附、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一至二錢,飲食不進,姜棗湯送下;瘧疾,乾薑白鹽湯送下;腹中有蟲,檳榔湯送下;頭風虛腫,茶湯送下;婦女冷氣,米湯送下;產後血攻心、脾痛。童便送下;婦女血海痛,男子疝痛,茴香湯送下。

22、腳氣扯痛。用烏藥刮屑,浸酒中一宿,次早空心溫服。

23、血痢。用烏藥燒存性,研為末,加陳米飯做成刃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溏泄好愈。加麝香少許更好。

24、咽喉閉痛。用生烏藥,加酸醋二碗,煎成一碗,先噙後咽,吐出痰涎好愈。

局部外用使局部血管擴張,血循環加速,緩和肌肉痙攣性疼痛。

2、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3、對消化道的影響:有報導烏藥對胃腸平滑肌有雙重作用,此外,烏藥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4、止血作用:體外實驗證明,烏藥乾粉能明顯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促進血凝及良好的止血作用。

5、其它作用:用烏藥長期喂大鼠,可使體重增加,並對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其龍腦可發汗、興奮、鎮痙、驅蟲等。

配伍效用:

烏藥烏藥配伍沉香 烏藥溫腎散寒、行氣止痛;沉香醒脾開胃、祛濕化濁、行氣止痛。二藥合用,走氣分、達下焦,有醒脾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脾虛之胸悶、腹脹、氣短、乏力、嘔吐等症。

烏藥配伍當歸烏藥辛開溫通,行氣解鬱、散寒止痛,偏走氣分;當歸辛散溫運,養血活血、調經止痛,偏走血分。二者伍用,共奏行氣活血、散寒溫經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血淤之痛經、產後腹痛以及寒疝等症。

烏藥配伍木香烏藥行氣止痛散寒,長於溫散下焦寒濕;木香行氣止痛,功擅行脾胃氣滯。兩藥相須為用,其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更著,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以及胃腸神經官能症屬氣滯不通者。

烏藥配伍薤白烏藥行氣止痛散寒;薤白通陽散結行氣。二者伍用,有行氣通陽、止痛散寒之功效,用於治療陰寒痰濁凝滯所致之胸痹而症見胸悶、疼痛者。

烏藥配伍益智仁。烏藥溫腎散寒;益智仁補腎縮尿。二者伍用,有溫補腎陽、散寒縮尿之功效,用於治療腎陽虛衰之尿頻、遺尿等。

經典方劑

1、天臺烏藥散(《醫學發明》),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治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墜腫痛,痛經。

2、暖肝煎(《景嶽全書》),用於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

3、四磨湯(《濟生方》),行氣降逆,寬胸散結,治七情所傷,肝氣鬱結所致胸膈煩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4、烏藥順氣散(《赤水玄珠》),行氣寬胸,治七情憂思所致的脹滿痞塞之證。

5、排氣飲(《沈氏尊生方》),行氣消滯,治產後逆氣,食滯脹痛。

6、縮泉丸(《婦人良方》),溫腎祛寒,縮尿止遺,主治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小兒遺尿。

7、五磨飲子(《醫方集解》),順氣行滯。

8、六磨湯(《證治準繩》),順氣行滯,調理肝脾,通便導滯,治情志失和,肝脾之氣鬱結導致大便秘結,欲便不得,噯氣頻作胸脅痞滿,腹中脹痛,納食減小。

9、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祛瘀軟堅,兼調脾胃,治氣血凝結,脈絡阻塞,血瘀日甚所致腹部積塊,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納減乏力,時有寒熱,月事不行。

各家論述

1、治風氣攻疰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頭目旋暈;癱瘓,語言蹇澀,筋脈拘攣;腳氣步履艱難,腳膝軟弱;婦人血風,老人冷氣,上攻胸臆,兩脅刺痛,心腹膨脹,吐瀉腸嗚:麻黃(去根、節)、陳皮(去瓤)、烏藥(去木)各二兩,白僵蠶(去絲、嘴,炒)、川芎、枳殼(麩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一兩,乾薑(炮)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溫服。(《局方》烏藥順氣散)

2、治冷氣、血氣、肥氣、息賁氣、伏梁氣、奔豚氣,搶心切痛,冷汗,喘息欲絕:天臺烏藥(小者,酒浸一夜,炒)、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炒)、良薑(炒)。等分為末,溫酒、童便調下。(《衛生家寶方》)

3、治心腹氣痛:烏藥,水磨濃汁一盞,入橘皮一片,蘇一葉,煎服。(《瀕湖集簡方》)

4、治脹滿痞塞,七情憂思所致:天臺烏藥、香附、沉香、砂仁、橘紅、半夏,為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亦水玄珠》烏藥順氣散)

5、治渾身脹痛,氣血凝滯者:香附(鹽、酒、便、醋四分制之)、烏藥,共細末,酒下四、五分。(《慎齋遺書》香附散)

6、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妨悶不食:人參、檳榔、沉香、天臺烏藥。上藥各濃磨水,和作七分盞,煎三、五沸,放溫服。(《濟生方》四磨湯)

7、治氣厥頭痛,婦人氣盛頭痛及產後頭痛:川芎藭、天臺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蔥、茶調下。(《綱目》)

8、治產後逆氣,食滯脹痛:陳皮、藿香、枳殼各錢半,厚朴一錢,澤瀉、烏藥、香附各二錢,木香七分至一錢,煎服。(《沈氏尊生書》排氣飲)

9、治胎前產後血氣不和,腹脹痛:烏藥、香附、當歸、川芎(俱酒炒)各三錢。水煎服。(《本草切要》)

10、治產後腹痛:天臺烏藥、杜當歸,為末,豆淋酒調下。(《朱氏集驗醫方》烏藥散)

11、治小腸疝氣烏藥一兩,升麻八錢。水二鐘,煎一鐘,露一宿,空心熱服。(《孫天仁集效方》)

12、治幹濕腳氣烏藥一兩,蒔蘿一分(二味炒令黃色)。同為末,溫酒下二錢。若是幹腳氣,用苦楝子一個,柏漿水一升,煎至五合,調下。(《博濟方》烏藥散)

13、治腳氣掣痛,初發時:土烏藥,不犯鐵器,布揩去土,瓷瓦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空心溫服,溏泄即愈,入麝少許尤佳,痛入腹者,以烏藥同雞子,瓦罐中水煮一日,去雞子,切片蘸食,以湯送下。(《永類鈐力》)

14、治腎經虛寒,小便滑數及白濁等疾:天臺烏藥(細銼)、益智子(大者,去皮,炒)。上等分,為末,別用山藥炒黃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曝幹。每服五十丸,嚼茴香數十粒,鹽湯或鹽酒下。(《魏氏家藏方》固真丹,即《婦人良方》縮泉丸)

15、治小兒慢驚,昏沉或搐:烏藥磨水灌之。(《濟急仙方》)

16、治小兒疳積:天臺烏藥、雞內金、五穀蟲各等分,加入青黛%5(例如台烏藥淨末用一兩,青黛用五分)。共研細末,和勻。每晨空腹用溫開水送服一至三錢,連服一月。(《浙江中醫雜誌》烏金散。12:32(560),1958)

17、治瀉血,血痢:烏藥不以多少,炭火燒存性,搗羅為末,陳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聖濟總錄》烏金丸)

18、治跌打損傷(背部傷尤宜):烏藥一兩,威靈仙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

19、風濕麻痹。用烏藥一百兩、沈香五十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共研為末。每服半錢,空心服,姜鹽湯送下。此方名"烏沈湯"。

20、一切氣痛。用烏藥(酒浸一夜後炒)、茴香(炒)、青桔皮(去白,炒)、良薑(炒),等分為末,以溫酒加童便調下。

21、幾種常見病。用香附、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一至二錢,飲食不進,姜棗湯送下;瘧疾,乾薑白鹽湯送下;腹中有蟲,檳榔湯送下;頭風虛腫,茶湯送下;婦女冷氣,米湯送下;產後血攻心、脾痛。童便送下;婦女血海痛,男子疝痛,茴香湯送下。

22、腳氣扯痛。用烏藥刮屑,浸酒中一宿,次早空心溫服。

23、血痢。用烏藥燒存性,研為末,加陳米飯做成刃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溏泄好愈。加麝香少許更好。

24、咽喉閉痛。用生烏藥,加酸醋二碗,煎成一碗,先噙後咽,吐出痰涎好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