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二戰時期的戰列艦性能指標是如何衡量的?

 二戰時期的戰列艦性能主要取決於四個指標:三個傳統指標為火力、防護力和機動性;在二戰中後期由於雷達的出現,火控系統則是另一個重要指標。從以上的表格中能夠看出,

日本海軍除“大和”級在噸位和主炮口徑上超過美國海軍,沒有其它任何優勢可言。“大和”級的裝甲防護能力非常優異,460毫米的大口徑主炮射程遠威力大。可是,紙面上的資料無法全面真實地展現火力和防護力,還需要考慮火炮射速以及裝甲品質等因素。因此,雙方在這兩大性能上孰優孰劣至今仍眾說紛紜。由於“衣阿華”級航速更高,不管是追擊,搶佔攻擊陣位,還是機動擺脫都有一定的優勢。
就算是單艦對決,最終哪方獲勝都要看臨場發揮,更何況是4對2。

 相較於日本戰列艦,美國戰列艦在火控系統方面更符合時代的潮流。“衣阿華”級當時裝備的MK8雷達在主掃描狀態時,對戰列艦等大型目標的探測距離超過50公里,測距能力高達40公里;採用精確掃描時,

可以探測到18500米外406mm炮彈落水的水柱。MK8在20公里和30公里有較高的測距精度,其精度之高甚至可以讓美國軍艦無需進行試射環節,直接對目標進行射擊。而實戰中裝備MK8雷達的美國戰列艦都確實取得過首發命中的戰果。然而,日本艦炮的射擊方式就顯得比較落後,還是由射擊指揮所內的98式方位盤(射擊指揮儀)測量目標。全部的火控環節都需要人工作業,
程式複雜繁瑣,對人員素質要求非常高,在高強度海戰時容易出錯。可以設想,在雙方交戰時,美國海軍艦隊憑藉高效的雷達和先進的射擊指揮議,有機會在遠距離交戰中取得理想的戰果。 如果沒有航母的崛起,美國按照計畫將會建造5艘裝甲更重、火力更強的“蒙大拿”級戰列艦。這種戰列艦是專門針對日本超級戰列艦而設計的,滿載排水量超過7萬噸,安裝12門406毫米主炮。
屆時,美國海軍戰列艦在數量和技術上的絕對優勢完全可以將日本艦隊徹底殲滅,“大和”級的兩條艦無非就是憑藉厚重的裝甲多在海上掙扎一段時間,最終也難逃被密集火力擊沉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