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馮小剛《芳華》這是破10億的節奏呐!

這幾天,口袋君的朋友圈被《芳華》刷屏了!

今天,《芳華》單日票房擊破6000萬人民幣,貓眼給出的最終票房預測為8.07億人民幣。

目前已經有業內人士喊出《芳華》將破10億人民幣的預測了。

因為昨天,

《芳華》的週一票房(一周娛樂消費最冷清的一天)高達6617萬人民幣。

今年,只有一部影片能做到週一票房破6000萬。想必你也猜到了:《戰狼2》

從目前的走勢和話題熱度來看,《芳華》越來越像兩年前的《老炮兒》(最終內地票房:9.03億元)。

兩部影片都與馮小剛直接相關,而且都身在極為擁擠的年末賀歲檔,巧合的是,兩者的豆瓣都是7.9分。

明年,馮小剛年滿60歲。

從一出道開始,有他的地方,就有話題。

這樣性格的人,自然是媒體最愛追逐的引爆點。

他當年崛起的時候並非中國電影最好的時代。

不過口袋君一直覺得:

馮小剛是那種有著街頭智慧的明白人,非常清楚中國普通老百姓需要什麼,在他的各部賀歲喜劇中,金句段子頻出,看部電影就為圖個樂兒是當時中國觀眾的第一需求。

2011年,馮小剛減持華誼股份184萬股,套現4600萬人民幣。之後,他又幾次利用財技,利用資本市場這個核武器,收益接近5億人民幣。

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稱:這是他應得的。

馮小剛的老婆徐帆也曾吐槽:

那些年輕女演員過來見小剛試鏡時,姿態都是撲著來的。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6年前的馮小剛已經顯然突破了社交、尊重需求層,正式進入了人類需求的最高階:自我實現。

追求個人理想和精神昇華,才能讓他得到最大程度上的滿足與快樂。

卓越的名望,與之前優異的票房回報率,讓馮小剛也正式進入了一名電影導演的最高段位:

想拍什麼就拍什麼

2012年,明明可以繼續拍《非誠勿擾3》輕鬆賺錢的馮小剛,拍了一部事後被證明極其吃力不討好的走心作品:《一九四二》

最終票房僅為3.72億人民幣。

那時候的他,顯得:可愛又可悲。

諸多事後諸葛亮的媒體,都在分析票房敗北的原因。

最多的說法是:

中國觀眾不喜歡在賀歲檔看一部苦哈哈的電影。

1個月之後,徐崢的《泰囧》將中國電影一下帶入了10億+時代。

很多人都說:馮小剛,老了,不行了!

1年後的賀歲檔,為了彌補《一九四二》給華誼造成的虧損,馮小剛還了一部完全向錢看的商業喜劇《私人訂制》:7.15億人民幣的票房(至今是馮小剛個人最高 這次《芳華》看來要超),和大量的植入廣告,讓華誼把之前虧的錢,又賺了回來!

馮小剛看到這個結果後,在一吐真言:

我隨便拍的電影一周4個億,之前拍的走心電影居然沒人看。

《私》這部電影就電影的完整性來說,我給它打5分;就娛樂性來說,我給它打6分,就對現實的批判性來說,我給它打9分。

反過來說,就絕大多數冒充懂電影的影評人來說,我給你們只能打3分。從一九四二到私人訂制,你們的嘲笑和狂歡恰恰反映了你們的淺薄,我看不起你們,別再腆著臉引領觀眾了,丟人。

與華誼兩清後,馮小剛休整了整整2年,2014年和2015年沒有任何新作推出。

兩年的休整期,也讓拍了近30年戲的馮小剛,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拍一些不痛不癢,一心向錢的賀歲喜劇。

接下來,要拍就拍那些留得下來的作品。

就是那種過了幾十年,還有人會提到的經典作品。

就像隔壁韓國電影人那樣,用深刻的電影鏡頭,將最壞的情況拍出來,驚醒世人,改變現實世界。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口袋君覺得:

《芳華》和《我不是潘金蓮》屬於同一類電影。

首先,她們的背後都隱藏著一隻隱秘而又無所不能的大手:政治,這根在中國人心中最敏感的神經。

這也是為什麼這兩部電影上映前,總是遭遇某些不知名力量阻力的根本原因。

農村婦女上訪、中越戰爭,這些過去無人敢碰的紅線領域,都被馮小剛一一觸及了。

正是因為他的名氣太大,所以馮小剛的電影項目若拍完後,最終未能過審,所引發的輿情是很難控制的。

其次,她們都是馮小剛偏作者向的自我表達。

《我不是潘金蓮》的圓形畫幅,無疑是高票房的一大阻礙。一般老百姓還真無法體會出管中窺豹的味道。

而《芳華》則完全是:

馮小剛寫給自己青春歲月的一封情書。

可以看出,這就是他最想拍的那類電影,對於馮小剛這樣財務自由的藝術家而言,自由而完整的表達,是比天都大的事情。

因此,在中國,也只有馮小剛這樣的頂級大腕,才能拍《芳華》和《我不是潘金蓮》這樣的電影。

這種觸碰敏感神經的題材,能夠拍出來需要導演具有三要素

1)名氣夠響 2)要有膽略和情懷 3)不怕失敗。

掐指一算,也只有馮小剛了。

經濟學告訴我們:稀缺,才是價值的核心。

面對《芳華》這樣的電影,過了這根村,就沒了這個店了。

還不帶父母長輩去影院看看,那真是太遺憾了!於是票房大爆發了!

毋庸置疑,《芳華》絕對不是一部全年齡的電影。

最適合觀影的人群是:40後-60後。

作為85後,沒有經歷過那個特殊年代的口袋君,

滿分是五星的話,我給《芳華》打4顆星。

一言以蔽之,

《芳華》不是一部滿分的五星級佳作,而是一部優點和缺點都相當突出的75分電影。

時代這個亮點實在太過耀眼,整部影片整體水準很高,但還是留有遺憾。

先說缺點吧。

《芳華》採用了斷代史的敘事方法。

由三部分組成:

1)文工團時代的青春年華

2)中越戰爭時期的殘酷戰場

3)當代和平年代的青春之殤。

視角則是從女二的個人視角來講述故事。

作為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口袋君還是感覺《芳華》有點共鳴和代入感不是很充足,情節比較碎片化,青春變成了一篇流水帳,看後角色名字記不住,覺得有點形式大於內容。

但就和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為什麼能在暑期刷屏類似,

《芳華》之所以能引發全民觀影熱潮

並不是由於拍得如何,而是因為:為什麼而拍

整部電影看下來

口袋君被馮小剛對於青春的執念和自我沉溺所深深感染到,越發共情到:

他這麼一個功成名就的大導演花了幾千萬搭了一個文工團的景,費了那麼大的勁兒,就是為了拍攝這樣一部獨屬他這個年代生人的電影。

對於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芳華》則是一部

足以讓他們看一眼就淚如雨下的頂尖佳作

心理學告訴我們:

人類的眼淚其實都是為自己而流,特別是緬懷自己逝去的青春時。

當過了那麼多年,再次看到那政治意味十足的耀眼紅底+白字,文工團大門和牆壁上,碩大而有力的宋體字標語口號,以及無處不在的領袖肖像党徽時。

刹那間,觀眾就像搭乘了時光機,回到了那個鐫刻在記憶深處的集體主義時代。

當年,正是在這些偉光正標語的強力感召下,整整一代人別無選擇地懷著同樣的理想和信念,過完了自己最為美好的青春歲月。

正如那句名言: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裡搬。

儘管在那個時代的人思想和行動都極為統一,但其實人的本性還是迥異的:

外表和藹樂於助人,但內心情感暗流湧動的劉峰

脆弱敏感與堅強執拗集于一身的何小萍

嫵媚動人,卻又攻于心計的林丁丁

身懷同情心,但永遠中立主義的蕭穗子(小說原作者嚴歌苓本人的化身)

《芳華》有兩個最好的部分。

第一,是其技術層面。

無論是美術、服裝、配樂、攝影,馮小剛展示了他在國內導演中,對於電影鏡頭語言罕見的高水準掌控能力。

幾位文工團女舞者跳舞時,那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青春氣息,仿佛能從大銀幕中滿溢出來。絲毫沒有那種直男導演消費女演員身體的色☆禁☆欲。

第二,則是在何小萍和劉峰的角色塑造上,很能引發深思。

身份階層永遠是集體主義生活中,最無法逾越的鴻溝。

在遞次升級的衝突中,何小萍被嘲笑和孤立,重新墮入充滿敵意與蔑視的陰影中

而劉峰則因為胸中難以抑制的強烈情感而跨越了彼時“男女授受不親”的紅線,

被當成“流氓”遭到唾棄隨後被掃地出門,幾乎沒有人念起這位"活雷鋒"曾經為別人所無私奉獻的一切。

證明老好人其實是最容易被淡忘的人。

融入集體主義的最大代價,就是將每個人都變得一模一樣。

他要放棄自己的欲望、情感和價值。一旦螺絲釘出了問題,就會被集體當成次品那樣處理。

進入中越戰場後,劉峰極盡所能地想通過自殺式犧牲,來洗刷之前犯下的終生恥辱。

在那段驚世駭俗的長鏡頭戲份中,和諾蘭的《敦克爾克》一樣,馮小剛也讓敵人處在暗處,我方戰士處在明處

掌上型攝影的緊張感,仿佛讓觀者一下進入殘酷戰場的一線。

最後在戰場失去自己的右臂後,劉峰只能以卑微的個體,苟延殘喘地捱過後半輩子。

而外表看似柔弱的何小萍,卻展示了《芳華》中,最為耀眼的反叛精神,在劉峰被所有人拋棄時只有她走進他的房間,表示無條件的支持。

她永遠不屑於做那顆順從的螺絲釘,當她在精神病院的草坪上,穿著病號服,翩翩起舞時,恰恰是她最光芒四射的時刻,何小萍用一種美麗的綻放姿態來控訴被蔑視的屈辱。

這場戲是整部《芳華》的神來之筆!

影片的結尾,已經人過中年的劉峰和何小萍互相依偎在墓地旁的長椅上,在追尋理想的道路上,他們早已耗盡了精力,他們疲憊,迷茫,困惑

他們已經從當年最為光榮的文工團寵兒變成了時代的棄兒,荒誕感十足。

的確如韓寒的影評所言:

好的電影像美酒,昨天喝完,今天口中仍有餘味。

《芳華》就是這樣一杯美酒

而時間,成為了釀制這壇好酒的最佳調料。

但年代久遠的烈酒並不適合於每一個人。

年輕觀眾不一定能完全理解:

那一代人的命運悲劇都源於時代限制。而他們,如今已經老了。

口袋君所在的場次,有年長者泣不成聲。也有年輕人無聊地玩起了手機。

對於這兩種現象,口袋君都表示理解。

誠然,如今商業大片的流行,將電影的娛樂功能提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但不要忘記,電影最初的誕生是為了保存記憶。

而《芳華》就是一枚在當今華語電影中,極為稀缺的時間琥珀。

馮小剛用這部電影告訴我們:

過去犯過的錯誤其實並不可怕

拍出來

給公眾看一遍

就翻頁了

20年前的今天,1997年12月19日,《泰坦尼克號》在北美上映。這是一部幾十年來反復被提及,無法被遺忘的經典佳作。

相信20年後,2037年12月19日,依然有人會說:

2017年12月,我看了一部好電影,名叫《芳華》

馮小剛看到這個結果後,在一吐真言:

我隨便拍的電影一周4個億,之前拍的走心電影居然沒人看。

《私》這部電影就電影的完整性來說,我給它打5分;就娛樂性來說,我給它打6分,就對現實的批判性來說,我給它打9分。

反過來說,就絕大多數冒充懂電影的影評人來說,我給你們只能打3分。從一九四二到私人訂制,你們的嘲笑和狂歡恰恰反映了你們的淺薄,我看不起你們,別再腆著臉引領觀眾了,丟人。

與華誼兩清後,馮小剛休整了整整2年,2014年和2015年沒有任何新作推出。

兩年的休整期,也讓拍了近30年戲的馮小剛,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拍一些不痛不癢,一心向錢的賀歲喜劇。

接下來,要拍就拍那些留得下來的作品。

就是那種過了幾十年,還有人會提到的經典作品。

就像隔壁韓國電影人那樣,用深刻的電影鏡頭,將最壞的情況拍出來,驚醒世人,改變現實世界。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口袋君覺得:

《芳華》和《我不是潘金蓮》屬於同一類電影。

首先,她們的背後都隱藏著一隻隱秘而又無所不能的大手:政治,這根在中國人心中最敏感的神經。

這也是為什麼這兩部電影上映前,總是遭遇某些不知名力量阻力的根本原因。

農村婦女上訪、中越戰爭,這些過去無人敢碰的紅線領域,都被馮小剛一一觸及了。

正是因為他的名氣太大,所以馮小剛的電影項目若拍完後,最終未能過審,所引發的輿情是很難控制的。

其次,她們都是馮小剛偏作者向的自我表達。

《我不是潘金蓮》的圓形畫幅,無疑是高票房的一大阻礙。一般老百姓還真無法體會出管中窺豹的味道。

而《芳華》則完全是:

馮小剛寫給自己青春歲月的一封情書。

可以看出,這就是他最想拍的那類電影,對於馮小剛這樣財務自由的藝術家而言,自由而完整的表達,是比天都大的事情。

因此,在中國,也只有馮小剛這樣的頂級大腕,才能拍《芳華》和《我不是潘金蓮》這樣的電影。

這種觸碰敏感神經的題材,能夠拍出來需要導演具有三要素

1)名氣夠響 2)要有膽略和情懷 3)不怕失敗。

掐指一算,也只有馮小剛了。

經濟學告訴我們:稀缺,才是價值的核心。

面對《芳華》這樣的電影,過了這根村,就沒了這個店了。

還不帶父母長輩去影院看看,那真是太遺憾了!於是票房大爆發了!

毋庸置疑,《芳華》絕對不是一部全年齡的電影。

最適合觀影的人群是:40後-60後。

作為85後,沒有經歷過那個特殊年代的口袋君,

滿分是五星的話,我給《芳華》打4顆星。

一言以蔽之,

《芳華》不是一部滿分的五星級佳作,而是一部優點和缺點都相當突出的75分電影。

時代這個亮點實在太過耀眼,整部影片整體水準很高,但還是留有遺憾。

先說缺點吧。

《芳華》採用了斷代史的敘事方法。

由三部分組成:

1)文工團時代的青春年華

2)中越戰爭時期的殘酷戰場

3)當代和平年代的青春之殤。

視角則是從女二的個人視角來講述故事。

作為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口袋君還是感覺《芳華》有點共鳴和代入感不是很充足,情節比較碎片化,青春變成了一篇流水帳,看後角色名字記不住,覺得有點形式大於內容。

但就和慰安婦題材紀錄片《二十二》為什麼能在暑期刷屏類似,

《芳華》之所以能引發全民觀影熱潮

並不是由於拍得如何,而是因為:為什麼而拍

整部電影看下來

口袋君被馮小剛對於青春的執念和自我沉溺所深深感染到,越發共情到:

他這麼一個功成名就的大導演花了幾千萬搭了一個文工團的景,費了那麼大的勁兒,就是為了拍攝這樣一部獨屬他這個年代生人的電影。

對於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芳華》則是一部

足以讓他們看一眼就淚如雨下的頂尖佳作

心理學告訴我們:

人類的眼淚其實都是為自己而流,特別是緬懷自己逝去的青春時。

當過了那麼多年,再次看到那政治意味十足的耀眼紅底+白字,文工團大門和牆壁上,碩大而有力的宋體字標語口號,以及無處不在的領袖肖像党徽時。

刹那間,觀眾就像搭乘了時光機,回到了那個鐫刻在記憶深處的集體主義時代。

當年,正是在這些偉光正標語的強力感召下,整整一代人別無選擇地懷著同樣的理想和信念,過完了自己最為美好的青春歲月。

正如那句名言:我是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往哪裡搬。

儘管在那個時代的人思想和行動都極為統一,但其實人的本性還是迥異的:

外表和藹樂於助人,但內心情感暗流湧動的劉峰

脆弱敏感與堅強執拗集于一身的何小萍

嫵媚動人,卻又攻于心計的林丁丁

身懷同情心,但永遠中立主義的蕭穗子(小說原作者嚴歌苓本人的化身)

《芳華》有兩個最好的部分。

第一,是其技術層面。

無論是美術、服裝、配樂、攝影,馮小剛展示了他在國內導演中,對於電影鏡頭語言罕見的高水準掌控能力。

幾位文工團女舞者跳舞時,那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青春氣息,仿佛能從大銀幕中滿溢出來。絲毫沒有那種直男導演消費女演員身體的色☆禁☆欲。

第二,則是在何小萍和劉峰的角色塑造上,很能引發深思。

身份階層永遠是集體主義生活中,最無法逾越的鴻溝。

在遞次升級的衝突中,何小萍被嘲笑和孤立,重新墮入充滿敵意與蔑視的陰影中

而劉峰則因為胸中難以抑制的強烈情感而跨越了彼時“男女授受不親”的紅線,

被當成“流氓”遭到唾棄隨後被掃地出門,幾乎沒有人念起這位"活雷鋒"曾經為別人所無私奉獻的一切。

證明老好人其實是最容易被淡忘的人。

融入集體主義的最大代價,就是將每個人都變得一模一樣。

他要放棄自己的欲望、情感和價值。一旦螺絲釘出了問題,就會被集體當成次品那樣處理。

進入中越戰場後,劉峰極盡所能地想通過自殺式犧牲,來洗刷之前犯下的終生恥辱。

在那段驚世駭俗的長鏡頭戲份中,和諾蘭的《敦克爾克》一樣,馮小剛也讓敵人處在暗處,我方戰士處在明處

掌上型攝影的緊張感,仿佛讓觀者一下進入殘酷戰場的一線。

最後在戰場失去自己的右臂後,劉峰只能以卑微的個體,苟延殘喘地捱過後半輩子。

而外表看似柔弱的何小萍,卻展示了《芳華》中,最為耀眼的反叛精神,在劉峰被所有人拋棄時只有她走進他的房間,表示無條件的支持。

她永遠不屑於做那顆順從的螺絲釘,當她在精神病院的草坪上,穿著病號服,翩翩起舞時,恰恰是她最光芒四射的時刻,何小萍用一種美麗的綻放姿態來控訴被蔑視的屈辱。

這場戲是整部《芳華》的神來之筆!

影片的結尾,已經人過中年的劉峰和何小萍互相依偎在墓地旁的長椅上,在追尋理想的道路上,他們早已耗盡了精力,他們疲憊,迷茫,困惑

他們已經從當年最為光榮的文工團寵兒變成了時代的棄兒,荒誕感十足。

的確如韓寒的影評所言:

好的電影像美酒,昨天喝完,今天口中仍有餘味。

《芳華》就是這樣一杯美酒

而時間,成為了釀制這壇好酒的最佳調料。

但年代久遠的烈酒並不適合於每一個人。

年輕觀眾不一定能完全理解:

那一代人的命運悲劇都源於時代限制。而他們,如今已經老了。

口袋君所在的場次,有年長者泣不成聲。也有年輕人無聊地玩起了手機。

對於這兩種現象,口袋君都表示理解。

誠然,如今商業大片的流行,將電影的娛樂功能提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但不要忘記,電影最初的誕生是為了保存記憶。

而《芳華》就是一枚在當今華語電影中,極為稀缺的時間琥珀。

馮小剛用這部電影告訴我們:

過去犯過的錯誤其實並不可怕

拍出來

給公眾看一遍

就翻頁了

20年前的今天,1997年12月19日,《泰坦尼克號》在北美上映。這是一部幾十年來反復被提及,無法被遺忘的經典佳作。

相信20年後,2037年12月19日,依然有人會說:

2017年12月,我看了一部好電影,名叫《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