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諜戰劇捲土重來,《風箏》《紅薔薇》能否重現《潛伏》的收視熱度?

傳媒大眼導讀

作者:徐陸 策劃:張穎

在經過“大女主”劇、現實題材劇、抗戰獻禮劇的洗禮後,2017年末的電視螢屏終於歸於“平靜”。《那年花開月正圓》《楚喬傳》《醉玲瓏》等“大女主”劇逐漸令觀眾審美疲勞;劇二代《琅琊榜2》首播雙網收視僅0.5%令人唏噓。

與之相比,倒是現實主義題材劇開始呈現上揚之勢,不斷帶給觀眾新的驚喜:國內首部聚焦於獵頭的行業劇《獵場》生動演繹了商場、情場如戰場的爾虞我詐;《生逢燦爛的日子》獨闢蹊徑,書寫70後“燦爛狂放”的生活片段……適逢電視劇大戰的收官之際,諜戰劇《風箏》《紅薔薇》相繼播出,在延續現實主義“套路”的同時,是否也意味著諜戰劇的熱潮將捲土重來?而這些劇作的創新之處體現在哪裡?又能否實現對經典的全面超越?

承繼類型劇優良血統,這樣的《風箏》至少飛過了及格線

說到《風箏》的最大看點,顯然非柳雲龍莫屬。這位集導、演於一身的“諜戰教父”,在這一類型劇領域頗有建樹。

從已經播出的內容來看,不僅各個人物間的關係已初見端倪,人性的內心掙扎也表現得收放自如。在首個危機爆發後,引發的一系列正反雙方間的較量,都讓觀眾真實感受到了“編劇的智商線上”。值得一提的是,《風箏》將諜戰劇與反特劇(二者以1949年為界線)融為一體,所以劇中既有《暗算》中的“制服誘惑”,也包含《無悔追蹤》中的“一生博弈”,可以說是諜戰劇中的集大成者。

同時,

《風箏》還在強悍的情節設計與密集的資訊轟炸中從容轉換,既保留了諜戰劇該有的緊張情節和跌宕人物命運,同時也將間諜對自我身份的認同與糾結恰到好處的展現出來。鄭耀先的一句“十年了,我已經分不清自己是紅是白,是鬼是人。這樣下去,敵人不收拾我,我自己也要崩潰了”,已經把特工所要面對的有關身份的撕裂感傳達得淋漓盡致。而這種人物的多面性,也恰好是大多數諜戰劇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最容易忽略的細節之處。

嚴格說來,《風箏》早在三年前就基本完成了製作。可就是這三年的時間,電視劇市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IP、小鮮肉迅速佔領市場,電視劇集越來越長,重視皮相而忽略劇本的亂象叢生,戲劇長度失控導致劇情密度下降,敘事能力大不如前……

而《風箏》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還是能讓人看到經典電視劇時代傳承下來的一些優良血統的:重視劇本的先決意義,

拒絕注水;在劇情衝突、橋段設計上不落俗套;既有宏觀的社會背景,同時具備深邃的世界觀命題,再輔以生動的人物形象與情感,幾方面因素加在一起,才可能成就一部不折不扣的諜戰好劇,這也正是為什麼三年後再看《風箏》毫無違和感的原因所在。

當然,《風箏》也不是沒有瑕疵。和“柳雲龍出品”的其他諜戰劇一樣,人物設置上的刻意化以及劇情設計方面的巧合度等問題,往往會成為人們對這位“諜戰教父”有所微詞的地方。比如《暗算》在敘事上的三段體,看似圍繞同一主題,可彼此的銜接卻總是給人牽強生硬之感。好在《風箏》的劇核部分足夠單一化,已經不需要用如此帶有設計感的技術手段去嫁接故事了,但人物及劇情的鋪排上依然沒有徹底擺脫“巧合度”的存在,這就等於是人為拉開了與經典間的距離。

獨闢蹊徑關注個體命運,讓《紅薔薇》成為“不一樣”的另類諜戰劇

說到《紅薔薇》的幕後班底,無論是耀客傳媒還是作為導演的金曄,顯然都沒有擔任藝術總監的鄭曉龍名頭響亮。金曄此前是鄭曉龍多部劇的剪輯師,此番鄭曉龍與金曄師徒聯手,無疑為《紅薔薇》的製作品質上了雙保險。更為難得的是,這對師徒組合不僅在製作上極富“工匠精神”,還能夠在諜戰中開掘新的創作思路,讓《紅薔薇》成為一部“不一樣”的另類諜戰劇。

它獨闢蹊徑地主打多元成長主題,專注於呈現人物的命運走向,打破以往諜戰劇事件先行的慣有模式,轉向關注個體命運的成長與變化。關於這一點,鄭曉龍曾表示說,“《紅薔薇》講的是人的一生,只是他們的工作恰好是間諜而已。”該劇縱貫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這三大時間段,在一個相當漫長的時間跨度裡展開一場關於信仰和選擇的人生畫卷。

從男性打天下的諜戰劇情中跳脫出來,《紅薔薇》另闢蹊徑地扛起女性英雄主義的大旗,以一個女性地下工作者的成長作為推動劇情發展的核心,完成了諜戰劇在類型創新上的突破。而該劇在人物性格命運的展現上也是別具一格,在生與死的博弈間,將人性的高尚或卑微展現得淋漓盡致。

以富家小姐夏雨竹和她的丫鬟顧霜菊為例,夏雨竹在歷經磨難後蛻變為堅定的革命者,而出乎人意料的是,出身貧苦的顧霜菊在經歷坎坷後卻走向了革命的對立面,狠辣果決令人心驚,鮮明的對比下,也寓示著那個紛亂年代的家國命運走向。

作為諜戰劇,《紅薔薇》以人物成長為主,以諜報工作為輔,在反映真實歷史的同時,去捕捉一群地下工作者在面對國家利益與個人安危間的真實情態,這就從劇核的處理上顯現出與眾不同的地方。但創新總是有風險的,僅就目前已經播出的劇情與反響上來看,似乎並不樂觀。

人設方面除了陳曉的角色足夠鮮明外,包含楊子珊在內的其他人物就顯得平淡很多,這種重人物而忽略情節的做法,往往會對演員的發揮空間造成某種局限,其表現力自然會隨之大幅度降低。實際上,充滿張力的情節設計只是諜戰劇具備的先天優勢,劇情與人物間的互相作用與反作用,才是讓觀賞性進一步得以提升的關鍵所在。從這一點來看,《紅薔薇》的“獨特優勢”反而又成了“拖後腿”的劣勢。

市場風雲巨變,《風箏》《紅薔薇》能否超越經典還需保持期待

說起諜戰劇,最早要追溯到1981年的《敵營十八年》。作為國內首部諜戰劇,該劇在播出時就風靡一時,並為這一類型劇的創作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但真正能夠稱其為諜戰劇春天的開山之作,恐怕要數2005年柳雲龍執導並主演的《暗算》了。其高智商的燒腦情節不僅吸睛力十足,也在觀眾當中引發了廣泛熱議。之後的《黎明之前》《借槍》《潛伏》讓諜戰劇市場“更上一層樓”,其中《潛伏》更是被奉為諜戰劇的巔峰之作。

縱觀這批早期湧現的諜戰劇,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在演員選角上多以青年演員為主,姚晨、孫紅雷、柳雲龍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主角的人設,也往往會塑造出豐富立體的個人形象,擁有家國情懷卻也具備各種瑕疵,真實而全面。至於在劇情設置方面,人物的身份往往撲朔迷離、劇情的反轉更是難以預測,編劇充分尊重觀眾的智商。

而隨著審查尺度的趨緊以及市場風向的變化,令以往純粹的“高智商”燒腦諜戰劇更多地變成了融情感、倫理等元素在內的“混搭劇”,並非只唯“強情節”。主人公告別“高大全”,開始走小人物路線;隨著劇網融合度增強,市場口味和觀眾的年輕化凸顯,“高顏值”成為當下不少諜戰劇的主要標籤。

縱觀《解密》《胭脂》《麻雀》等近期褒貶不一的諜戰劇,“言情化與顏值化”的確符合當代年輕觀眾的普遍口味,但毫無亮點可言的人設以及乏善可陳的劇情設置也飽受詬病。與之相比,《風箏》確實是近幾年來難得一見的好劇。或許距離經典還存在差距,但該劇對於經典諜戰劇血統的繼承與延續,卻值得讚賞。

但就是這樣一部具備了大劇潛質的作品,卻曾經遭遇過被積壓三年的窘境,再看如今幾大衛視正在播出的如《愛人同志》《過界》《破曉》等劇作,其播出效應並不明顯,究其原因不外乎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足夠鮮明的風格特質,決定著這些作品很難在第一時間抓住觀眾的眼球。

那麼,諜戰劇如何能夠被觀眾及時捕捉到位,成就現象級爆款呢?回望曾經大火的諜戰劇,在《偽裝者》中,一開始男性角色的塑造就乾淨俐落,簡單的情節鋪墊,整個劇的人物脈絡就清晰起來;《北平無戰事》中,對人物與劇情的展開不疾不徐,絲絲入扣,雖然一開場沒有直白的人物交待和足夠明確的戲劇衝突,但一言一行、你來我往間卻始終暗潮洶湧,全劇行雲流水般的敘事節奏,確實擔得起大巧不工的況味;至於作為諜戰劇巔峰之作的《潛伏》,劇情走向上更是開類型劇之先河,翠平在家長里短的絮叨中就把民族大義說了個清清楚楚,還多了一些難得的戲謔和小幽默,如此出挑的敘事風格自然讓觀眾有種停不下來的感覺……

如果用一句話作為總結,那就是諜戰劇的形式可以千變萬化,可以適當的加入些創新元素以求突破,但作為類型劇核心與精髓的屬於諜戰的驚險刺激與燒腦推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有所偏頗和廢棄的。

不可否認,在風雲巨變的諜戰劇市場,《風箏》與《紅薔薇》都讓觀眾感受到劇中想要傳達的人物內涵、情感變化以及一份隱藏其中的價值觀,這就達到了“精品劇”的硬體標準。儘管也多少存在一些瑕疵,但在那些只顧顏值與流量卻難逃品質撲街的所謂諜戰劇的襯托下,還是讓觀眾看到了智商線上的誠意之作。至於是否能夠超越諜戰劇的巔峰之作《潛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往往會成為人們對這位“諜戰教父”有所微詞的地方。比如《暗算》在敘事上的三段體,看似圍繞同一主題,可彼此的銜接卻總是給人牽強生硬之感。好在《風箏》的劇核部分足夠單一化,已經不需要用如此帶有設計感的技術手段去嫁接故事了,但人物及劇情的鋪排上依然沒有徹底擺脫“巧合度”的存在,這就等於是人為拉開了與經典間的距離。

獨闢蹊徑關注個體命運,讓《紅薔薇》成為“不一樣”的另類諜戰劇

說到《紅薔薇》的幕後班底,無論是耀客傳媒還是作為導演的金曄,顯然都沒有擔任藝術總監的鄭曉龍名頭響亮。金曄此前是鄭曉龍多部劇的剪輯師,此番鄭曉龍與金曄師徒聯手,無疑為《紅薔薇》的製作品質上了雙保險。更為難得的是,這對師徒組合不僅在製作上極富“工匠精神”,還能夠在諜戰中開掘新的創作思路,讓《紅薔薇》成為一部“不一樣”的另類諜戰劇。

它獨闢蹊徑地主打多元成長主題,專注於呈現人物的命運走向,打破以往諜戰劇事件先行的慣有模式,轉向關注個體命運的成長與變化。關於這一點,鄭曉龍曾表示說,“《紅薔薇》講的是人的一生,只是他們的工作恰好是間諜而已。”該劇縱貫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這三大時間段,在一個相當漫長的時間跨度裡展開一場關於信仰和選擇的人生畫卷。

從男性打天下的諜戰劇情中跳脫出來,《紅薔薇》另闢蹊徑地扛起女性英雄主義的大旗,以一個女性地下工作者的成長作為推動劇情發展的核心,完成了諜戰劇在類型創新上的突破。而該劇在人物性格命運的展現上也是別具一格,在生與死的博弈間,將人性的高尚或卑微展現得淋漓盡致。

以富家小姐夏雨竹和她的丫鬟顧霜菊為例,夏雨竹在歷經磨難後蛻變為堅定的革命者,而出乎人意料的是,出身貧苦的顧霜菊在經歷坎坷後卻走向了革命的對立面,狠辣果決令人心驚,鮮明的對比下,也寓示著那個紛亂年代的家國命運走向。

作為諜戰劇,《紅薔薇》以人物成長為主,以諜報工作為輔,在反映真實歷史的同時,去捕捉一群地下工作者在面對國家利益與個人安危間的真實情態,這就從劇核的處理上顯現出與眾不同的地方。但創新總是有風險的,僅就目前已經播出的劇情與反響上來看,似乎並不樂觀。

人設方面除了陳曉的角色足夠鮮明外,包含楊子珊在內的其他人物就顯得平淡很多,這種重人物而忽略情節的做法,往往會對演員的發揮空間造成某種局限,其表現力自然會隨之大幅度降低。實際上,充滿張力的情節設計只是諜戰劇具備的先天優勢,劇情與人物間的互相作用與反作用,才是讓觀賞性進一步得以提升的關鍵所在。從這一點來看,《紅薔薇》的“獨特優勢”反而又成了“拖後腿”的劣勢。

市場風雲巨變,《風箏》《紅薔薇》能否超越經典還需保持期待

說起諜戰劇,最早要追溯到1981年的《敵營十八年》。作為國內首部諜戰劇,該劇在播出時就風靡一時,並為這一類型劇的創作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但真正能夠稱其為諜戰劇春天的開山之作,恐怕要數2005年柳雲龍執導並主演的《暗算》了。其高智商的燒腦情節不僅吸睛力十足,也在觀眾當中引發了廣泛熱議。之後的《黎明之前》《借槍》《潛伏》讓諜戰劇市場“更上一層樓”,其中《潛伏》更是被奉為諜戰劇的巔峰之作。

縱觀這批早期湧現的諜戰劇,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在演員選角上多以青年演員為主,姚晨、孫紅雷、柳雲龍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主角的人設,也往往會塑造出豐富立體的個人形象,擁有家國情懷卻也具備各種瑕疵,真實而全面。至於在劇情設置方面,人物的身份往往撲朔迷離、劇情的反轉更是難以預測,編劇充分尊重觀眾的智商。

而隨著審查尺度的趨緊以及市場風向的變化,令以往純粹的“高智商”燒腦諜戰劇更多地變成了融情感、倫理等元素在內的“混搭劇”,並非只唯“強情節”。主人公告別“高大全”,開始走小人物路線;隨著劇網融合度增強,市場口味和觀眾的年輕化凸顯,“高顏值”成為當下不少諜戰劇的主要標籤。

縱觀《解密》《胭脂》《麻雀》等近期褒貶不一的諜戰劇,“言情化與顏值化”的確符合當代年輕觀眾的普遍口味,但毫無亮點可言的人設以及乏善可陳的劇情設置也飽受詬病。與之相比,《風箏》確實是近幾年來難得一見的好劇。或許距離經典還存在差距,但該劇對於經典諜戰劇血統的繼承與延續,卻值得讚賞。

但就是這樣一部具備了大劇潛質的作品,卻曾經遭遇過被積壓三年的窘境,再看如今幾大衛視正在播出的如《愛人同志》《過界》《破曉》等劇作,其播出效應並不明顯,究其原因不外乎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足夠鮮明的風格特質,決定著這些作品很難在第一時間抓住觀眾的眼球。

那麼,諜戰劇如何能夠被觀眾及時捕捉到位,成就現象級爆款呢?回望曾經大火的諜戰劇,在《偽裝者》中,一開始男性角色的塑造就乾淨俐落,簡單的情節鋪墊,整個劇的人物脈絡就清晰起來;《北平無戰事》中,對人物與劇情的展開不疾不徐,絲絲入扣,雖然一開場沒有直白的人物交待和足夠明確的戲劇衝突,但一言一行、你來我往間卻始終暗潮洶湧,全劇行雲流水般的敘事節奏,確實擔得起大巧不工的況味;至於作為諜戰劇巔峰之作的《潛伏》,劇情走向上更是開類型劇之先河,翠平在家長里短的絮叨中就把民族大義說了個清清楚楚,還多了一些難得的戲謔和小幽默,如此出挑的敘事風格自然讓觀眾有種停不下來的感覺……

如果用一句話作為總結,那就是諜戰劇的形式可以千變萬化,可以適當的加入些創新元素以求突破,但作為類型劇核心與精髓的屬於諜戰的驚險刺激與燒腦推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有所偏頗和廢棄的。

不可否認,在風雲巨變的諜戰劇市場,《風箏》與《紅薔薇》都讓觀眾感受到劇中想要傳達的人物內涵、情感變化以及一份隱藏其中的價值觀,這就達到了“精品劇”的硬體標準。儘管也多少存在一些瑕疵,但在那些只顧顏值與流量卻難逃品質撲街的所謂諜戰劇的襯托下,還是讓觀眾看到了智商線上的誠意之作。至於是否能夠超越諜戰劇的巔峰之作《潛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