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深化屯墾歷史研究 建設農業領域航母——“黑龍江屯墾史”叢書出版發佈暨研討會發言選編

研討會會場。

“黑龍江屯墾史”叢書。

編者按

11月14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研究所、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深化屯墾歷史研究建設農業領域航母”研討會暨“黑龍江屯墾史”叢書出版發佈會在北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王偉光向會議發來書面講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培林,黑龍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效廉和北京、黑龍江兩地相關單位領導和學者出席會議。

“黑龍江屯墾史”研究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地方合作的示範專案,也是黑龍江省文化建設的標誌性專案。會議認為,黑龍江屯墾之路代表了中國特色屯墾的成功之路,

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黑龍江屯墾取得的偉大成就。書寫黑龍江屯墾史,是為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北大荒精神”,展望屯墾事業美好的未來,鞏固改革開放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既有成果,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增強文化自信。“黑龍江屯墾史”叢書的出版,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重要講話的重要成果,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更對激勵龍江人民推進全面振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黑龍江屯墾史叢書》共有8部16冊500余萬字,分別是:《黑龍江屯墾史》(4卷)、《黑龍江屯墾史·軍墾口述史》(上下冊)、《黑龍江屯墾史·知青口述史》(上下冊)、《黑龍江屯墾文獻史料彙編》(4冊)、《當代黑龍江與新疆屯墾比較研究》、《“一帶一路”與中國農業“走出去”——以中國黑龍江墾區在俄羅斯東部地區農業開發研究為例》、《黑龍江屯墾文學史》和《中國屯墾研究史》。

來自中國邊疆研究所、當代中國研究所、農業部農墾局、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現將專家發言編錄刊發,以饗讀者。

不負使命擔當譜寫學術華章

黑龍江屯墾史專案編委會辦公室主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原黨委書記 艾書琴

黑龍江屯墾史研究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黑龍江省合作的重大委託專案,專案編委會辦公室設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高度重視支持下、在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等單位的大力協助下,專案實施單位中國邊疆研究所和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通力合作,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圓滿完成課題研究任務,不負各級領導和墾區幹部群眾的信任重托。

精心選配,組建團隊。按照專案總體設計和分工,黑龍江屯墾史系列專案共分為11個子專案,其中黑龍江社科院牽頭承擔7個,中國社科院邊疆研究所牽頭承擔4個專題研究。雙方都精心選擇了最強力量、最優組合組建專案隊伍。黑龍江社科院把屯墾史專案列為2015年“一號專案”,投入了最強的科研力量,彙聚了黑龍江省相關研究領域的領軍人才和科研骨幹,院領導分別擔任各子專案的負責人,保證了各專案運行的領導力、組織力;中國邊疆研究所以本所研究骨幹為主,吸收黑龍江的學者參加。近70人的研究編撰隊伍,體現了領導與專家組合、老中青結合、跨部門聯合、多學科融合的特點,是一支打造精品的強大科研團隊。

謀定後動,設計先行。黑龍江屯墾史專案在運行過程中突出設計先行理念。2014年4月,中國邊疆研究所、黑龍江社科院經廣泛徵求意見和充分研究論證,提出了黑龍江屯墾史專案框架和工作方案,分別報送黑龍江省委和中國社科院。專案立項後,雙方組織了更大規模的細化論證和設計。特別是主體專案、四卷本的《黑龍江屯墾史》的編撰大綱,各專案組在3個月內數易其稿反復研究完善;隨後,黑龍江社科院又在兩個月內5次召開集中研討會議,邀請有關單位領導和專家學者共同對大綱進行研討評審,最終形成《黑龍江屯墾史編撰大綱》。

夯實根基,收集資料。各專案組都高度重視資料的收集和利用。文獻方面,子專案《黑龍江屯墾文獻史料彙編》遍收金元以後黑龍江邊疆開拓、管理、建設等方面的歷代軍政文書和典籍史料及屯墾戍邊的相關論述、志書等相關資料,東北光復中國共產黨建政東北後的領導講話和黨政文件、墾區發展史上的重要檔等,為各項目提供了基本的文獻資料支撐。各子專案結合自身特點和需要採集資料。《黑龍江屯墾史》第一卷、《中國屯墾研究史》《黑龍江屯墾文學史》以文獻資料為主,《黑龍江屯墾史》第二至四卷史料以墾區史志、年鑒、報紙合訂本結合實地調研;《當代黑龍江與新疆屯墾比較研究》、《黑龍江墾區在俄羅斯東部農業開發》除墾區史料、實地調研外,還使用外地、外文資料;口述史項目組則對400餘名歷史親歷者面對面訪談獲取第一手資料,構建了首個黑龍江屯墾文字、音像口述史料資料庫。黑龍江農墾總局史志辦、檔案館、博物館、農墾日報社以及各管局、農場,對各專案組的資料調研採集給予了有力支援,做了大量協調服務配合工作。

反復修改,打造精品。2016年初開始,各卷本陸續完成初稿,進入修改提升階段。各分專案主編高度負責,認真統稿,組織課題組成員反復修改,有的分專案還聘請了諮詢專家幫助把關。對各卷提交的書稿,編委會辦公室一是送出版社提前進行規範化審查;二是外請專家審讀,有的是匿名審讀;外請專家既有非常熟悉墾區歷史的省農墾總局專家,又有高校、科研單位的資深歷史學者;對專家審讀和出版社審查意見,各專案組認真對待,進行了新一輪書稿修改;對個別書稿,編委會辦公室組織了多次外審。各卷書稿均經過兩輪以上的修改。進入出版編輯流程後,編輯部與各項目組密切聯繫配合,不放過一個細節,嚴把編校品質關。16卷冊、 500萬字的黑龍江屯墾史叢書,是省院合作、多方協作,共同打造的學術精品和出版精品。

研究邊疆歷史的新維度新角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 邢廣程

“黑龍江屯墾史”系列研究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黑龍江省開展科研合作的重要專案,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的重要專案,科研資源的投入力度是少有的。“黑龍江屯墾史”叢書,正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黑龍江省深度合作的文化成果。

中國的崛起過程中,邊疆治理是一個重大問題。黑龍江省是沿邊地區,經過幾十年的創業,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變成了我國最重要的糧食基地,這是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治理邊疆的創舉,應當深入研究中國共產黨邊疆治理的經驗。我們強調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性安排問題,其中就包括加強邊疆地區治理體系現代化和制度性安排。實施屯墾戰略和政策,是黨和政府根據我國邊疆實際採取的非常有效的措施,是邊疆長治久安的制度性安排。從這個角度看,研究黑龍江和新疆的屯墾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在新時代的視域下,要加強研究如何更進一步實施邊疆地區的屯墾問題。“黑龍江屯墾史”叢書的出版,在新的形勢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邊疆歷史和現實問題新的維度和角度,同時也為後續的邊疆屯墾史研究提供了經驗、借鑒和案例。

黨中央高度重視邊疆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闡述了治國和治邊之間的關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援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這些都是對邊疆地區和邊疆問題研究工作者提出的十分重要的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邊疆的安全、穩定和發展問題的研究。黑龍江屯墾史專案雖然已告一段落,但中國邊疆研究所與黑龍江省科研機構的合作還要繼續推進。

獻給北大荒開發建設70周年的大禮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 王守聰

“黑龍江屯墾史”叢書的出版發行,不僅是中國屯墾史研究和黑龍江開發建設史研究的重大成果,更是獻給北大荒開發建設70周年的一份珍貴大禮。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這次“黑龍江屯墾史”專案的策劃編撰完成,是對黑龍江墾區開發史的一次全面整理和系統展現,對於國家制定穩疆固邊政策,促進黑龍江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和邊疆地區振興,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也對墾區在新的歷史時期推進改革發展,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進一步發揮安邊固疆作用,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

今年是黑龍江墾區開發建設70周年。經過三代北大荒人不懈地奮鬥,昔日的茫茫荒原,已經變成了名符其實的“中華大糧倉”,已經具備了超過200億公斤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商品糧保障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話講就是:北大荒人幹一年,可以供1.2億國人吃一年,成為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名符其實的“壓艙石”,也創造了中國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奇跡。

党的十九大開啟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也做出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與經營體系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再次強調“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黑龍江時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專門針對黑龍江墾區做出重要指示。他強調,黑龍江農墾在屯墾戍邊、發展生產、支援國家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形成了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特徵突出、產業體系健全的獨特優勢,是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總書記要求,黑龍江墾區要發揚北大荒精神,加強墾地合作,增強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要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這是總書記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從國家戰略層面和長遠發展角度所做出的英明論斷。可以說黑龍江農墾從誕生那天起,就是國家安全戰略基石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服從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和全省發展大局。經過70年的不懈努力,已經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國家隊,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範區,農業對外合作的排頭兵,安邊固疆的穩定器。

進入新時代,黑龍江墾區也面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但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充足的底氣和堅定不移的決心,沿著習總書記為我們指引的方向和確定的目標,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構建母子公司管理體制;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強強聯合;運用資本和品牌的力量,推動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打造農業領域航母;努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的現代農業企業集團。

堅定文化自信服務文化強省

《黑龍江屯墾史》第三卷主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朱宇

“黑龍江屯墾史”系列成果的編撰出版是我省文化建設的一項標誌性工程,具有存史資政、傳承文化、教育後人、對外宣傳的重要功能,是弘揚龍江地域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生動教材。“黑龍江屯墾史”叢書特色鮮明,具有許多亮點:一是首開利用地方歷史資源系統研究編撰中國屯墾史的先河,為客觀描述和系統研究中國屯墾戍邊興邊提供了範本。二是編撰週期短,成書時間快,僅用三年時間就圓滿完成系列成果研究編撰出版工作。三是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全書16卷冊,共計500萬餘字,點面結合、圖文並茂,全景式記述了黑龍江屯墾的輝煌歷程和成功經驗,充分體現了系統研究的特點。四是視野開闊,大氣厚重,既充分展示了我國屯墾事業發展的重要成果,又反映了我省墾區建設取得的最新成就。

“黑龍江屯墾史”系列成果的編撰出版,對我省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啟示: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重要講話精神,助推我省農業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視察時,希望我省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和當好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現代農業排頭兵和糧食安全“壓艙石”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工作的明確要求,也是省委為打造農業領域航母主動作出的目標定位。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的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省委關於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緊緊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打造邊疆區域文化新高地。二要以編撰出版屯墾史系列叢書為契機,認真總結發揚屯墾史專案孕育的寶貴經驗和良好作風。屯墾史研究作為一項省部合作重大專案安排,研究編撰出版工作歷時三年,之所以能夠取得圓滿成功,各級各部門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從中體現的經驗啟示和良好作風是一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要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發揚光大,把推出經得起歷史核對總和實踐檢驗的精品力作作為責任擔當,著力講好屯墾故事、弘揚龍江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加快促進我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三要深入挖掘積極利用歷史資源,堅定文化自信服務好黑龍江文化強省建設。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極大的豐富性、地域性和開放性,散發著強烈的時代光芒。對黑龍江屯墾歷史文化資源的特性與類型進行學理上的解讀與史料上的梳理,系統研究屯墾戍邊興邊和墾區事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增強基礎理論研究為現實發展服務的能力,豐富新時期龍江精神,助推邊疆文化強省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研究編撰出版屯墾史是我省社科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性舉措。我們要深入挖掘龍江大地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搞好省情研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為加快我省振興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研究屯墾歷史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宋洪遠

“黑龍江屯墾史”叢書的成果很豐碩,為屯墾史的深化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可以在深化墾區研究、總結農墾經驗、提供中國農墾方案等方面繼續做深入研究。比如在文化領域,黑龍江墾區的發展傳承了“南泥灣精神”,創造了“北大荒精神”,產生了“知青文化”,形成了“軍墾文化”,這些都可以繼續深入挖掘。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農墾經濟變遷史、農業技術變遷史、農業政治變遷史、墾區的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很有特點,值得總結,可以深化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引領性。一是明確了“兩個定位”,一個是第一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提出“三農”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另一個是繼續強調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二是強調農業農村發展“兩個優先”,農墾事業的發展就體現了“兩個優先”。三是“兩個融合”,十九大報告講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也多處講到軍民融合,軍墾就是軍民融合,墾區的發展也是城鄉融合發展,“兩個融合”都是黨中央重要的戰略部署,都在墾區得到很好的貫徹實踐。四是“兩個現代化”,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提農業農村現代化,而墾區正在深入推進“兩個現代化”。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將屯墾歷史與十九大提出的這些重要戰略和定位對接起來深入研究,對於更好地深化歷史研究,總結歷史經驗,推進振興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世界墾殖史上的中國道路

《黑龍江屯墾史》第四卷主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 曲偉

改革開放近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黑龍江墾區的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由世界性農業現代化的跟隨者,轉變為世界糧食綜合產出水準的領跑者、中國農業現代化之路的先行者、世界性農場體制改革的探索者、國家屯墾之路的世界性成功者,創造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標誌著黑龍江墾區建設農業領域航母取得重大進展,成功闖出了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的中國道路。

改革開放之初,黑龍江墾區起點為世界性農業現代化的跟隨者。農業生產力水準偏低,沒有體現出農業規模經營的優勢。1978年墾區畝均糧食產量102公斤,分別低於世界、全國平均單產約50公斤以上。墾區1978年糧食商品率僅為44.6%。表明改革開放前黑龍江墾區的經濟優勢、規模優勢和國家隊優勢遠未發揮,黑龍江墾區面臨發展戰略轉型的歷史拐點。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墾區成為世界糧食綜合產出水準的領跑者。農業生產力水準實現跨越式增長。預計2017年黑龍江墾區糧食總產將連續第八年超過200億公斤,分別高於1978年、2000年8倍和2.5倍;商品率將達95%以上。畝均單產不僅遠高於“歐洲糧倉”烏克蘭,且高於發達國家水準。表明黑龍江墾區生產力得到了較大釋放,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邁上了新臺階,成為中國糧食商品率第一高地。表明党和國家在黑龍江建設全國最大的屯墾基地戰略決策大見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墾區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之路的先行者。墾區農業機械化、水利化、現代化水準躍居全國前列。2000年和2017年,黑龍江墾區農機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66%和99%,農業機械總動力由不足150萬千瓦提升至331萬和1000萬千瓦以上。黑龍江墾區在大農機、大科技應用方面達到了國內領先、世界一流標準。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墾區成為國內外農場體制改革的探索者。1985年黑龍江墾區開始全面興辦家庭農場;1995年全面推行“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1998年,國務院批准成立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探索創新了“大農場套家庭農場”、“大集團套大農場”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目前正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加快搭建“農墾企業集團+產業公司+子公司”的運行框架。這種既不同於美國家庭農場模式、也有別於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不同主體積極性的“統分結合模式”和企業化、市場化改革導向,形成了黑龍江墾區獨特的體制優勢和跨越發展的制度紅利。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墾區成為國家屯墾之路的世界性成功者。2016年,黑龍江墾區實現生產總值近1200億元,人均GDP高於全國33%,達到7.2萬元;黑龍江墾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4萬元,高出全國農村居民一倍有餘。墾區人均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遠超全國的歷史性轉變,驗證了黑龍江墾區開始成為中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佐證了黑龍江墾區闖出了世界農業發展的中國道路,提供了中國範例。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墾區形成了日趨完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70多年的開發建設中,黑龍江墾區的人民用青春與汗水、鮮血和生命,在特定歷史條件和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培育錘煉出來的“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是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黑龍江墾區建設全過程的偉大精神財富。特別是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轉變中,既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倉——創造了豐碩的物質文明成果;又用青春和生命、忠誠與堅韌豐富完善了北大荒精神的科學內涵,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偉大精神之一,也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將永遠激勵我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奮勇前進。

《黑龍江屯墾史》的概念與內容脈絡

《黑龍江屯墾史》第一卷主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 戰繼發

厘清黑龍江屯墾的概念,對於駕馭整個《黑龍江屯墾史》撰寫至關重要。《黑龍江屯墾史》中的“黑龍江”,是特定的、具有時空性的歷史概念,它既不同於今天黑龍江省行政區劃所轄的範圍,也不同於黑龍江流域這一固定的地理空間,而是有著歷史沿革與變遷的,即各朝或各時期黑龍江地區的地域範圍,是一個動態的地域,因時而異,是空間範圍不斷變化的區域。本書以歷史變遷的動態疆域來考慮黑龍江的區域概念,並以此概念來確定寫作範圍的延伸與取捨。

屯墾是指屯田墾種,在古代稱之為屯田,一般指政府直接組織勞動者進行農業生產的形式。我國的屯田產生於西漢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定條件下的歷史產物。以後為歷代統治者所沿用,有軍屯、民屯、商屯等多種形式。對黑龍江來說,見諸史料明確記載真正意義上的屯田始于金代,以後也並非綿延不斷。為使黑龍江農墾及相關狀況歷代貫通,勿使中斷,則將與屯田緊密相關的墾殖活動融進來,即把農民自發的開荒種地等墾殖納入其中。將黑龍江歷代屯田與墾殖連接起來,形成廣義的屯田,以便更加全面地反映黑龍江屯田全貌及相關農業發展情況。這是第一卷的情形,而二、三、四卷則又回到了狹義的屯田範疇,不包括農村生產隊開墾耕種土地的內容。

《黑龍江屯墾史》第一卷時間斷限為從古代到1945抗日戰爭勝利;第二卷時間斷限從1946年到1965年;第三卷時間斷限為1966年—1978年;第四卷時間斷限是1979年—2000年。

本書第一卷是《黑龍江屯墾史》開篇之作,時間跨度最大,趟過了橫亙古代、近代,直到現代的歷史長河。有必要做的是理清脈絡、把握分期,以作為全卷的經線,與各章經緯相連。

在遙遠的古代,黑龍江地區就生活著肅慎、東胡和穢貊三個族系,其中肅慎文明最為古老,早在西周初年肅慎人就向周王朝朝貢,入貢“楛矢石砮”,與中原王朝聯繫緊密,並可結合文獻和考古資料梳理出肅慎、東胡和穢貊各族的農業活動。《黑龍江屯墾史》正是以此為起點。

本卷根據黑龍江屯墾的前奏、形成、發展的狀況,兼顧王朝更迭脈絡,分為五個時期。第一時期:從先秦至926年渤海政權結束,為早期黑龍江農業的發展時期,農業經歷了由弱到強,也是屯墾政策形成並逐漸完善時期,基本定義為屯田的前奏。第二時期:遼、金時期,是具有較大規模的真正意義的黑龍江屯墾的開始,也是黑龍江屯墾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段的黑龍江屯墾無論從深度與廣度上來看,都是前所未有的,並且推動了黑龍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第三時期:元、明時期,黑龍江地區的屯墾以軍屯為其突出特點。軍屯的施行為元明時期中原王朝在黑龍江地區的駐防和軍事行動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後金建立後,黑龍江地區的屯墾又為後金政權的發展及清朝入主中原做出了貢獻。第四時期:1644年清軍入關至1911年清朝覆滅,即清政權入主中原的統治時期,以及黑龍江屯墾向近代化轉型時期,具有範圍廣、人員組成複雜、變動性大等特點。第五時期: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這一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從1912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為第一階段。此階段黑龍江的土地開墾進入大發展時期,短短20年,開墾土地達四百多萬坰,比清代二百多年的墾地面積還多;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抗戰勝利為第二階段(淪陷時期),黑龍江農業生產全面走向殖民地化,呈現出畸形狀態,即在耕地面積恢復和增加的同時,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卻不斷下降。

總而言之,黑龍江屯墾歷史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上述分期也是相對而言,只是為了厘清本卷的基本思路與黑龍江屯墾歷史的大體走向。按照歷史的習慣,本卷章節設計仍以中央王朝為主線,來體現黑龍江屯墾史的形成與發展的脈絡。目的在於把黑龍江屯墾史納入整個中國歷史的大框架內考量,也易於和中原有關歷史相比對。章節結構設置體現“厚今薄古”、詳今略古的特點,這是由歷史發展狀況和所見史料狀況決定的,而非有意厚此薄彼。這恰恰體現了黑龍江屯墾從無到有、從形成到發展歷史的真實寫照。

留給後代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退休幹部 孫仁松

我是1958年3月響應黨中央號召、從海軍青島部隊轉業,參加北大荒開發建設的,至今已近60年了。在農場當過農工,住馬架子、修水庫、抬土筐,開荒種地,經歷艱苦的創業勞動,後來考入王震將軍兼任校長的北大荒第一所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兩年前,我在北京接受了黑龍江社科院專案組同志的採訪,初次接觸到黑龍江屯墾史這個重要的社科研究項目。最近,恰好在我81歲生日那天,接到參加這次會議的邀請,知道該專案取得了全面成果,而那次對我的採訪,將以《北大荒農墾事業發展與改革的親歷者》為題,收錄在《黑龍江屯墾史·軍墾口述史》中。

在《軍墾口述史》的前言中,有這樣兩段話:“開發建設北大荒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宏偉事業,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偉大壯舉。在這場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大複轉官兵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始終是北大荒開發建設的中堅力量。”“開發北大荒的歷史,是一部用汗水、淚水和血水寫下的歷史。軍墾人始終堅守著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無怨無悔地為北大荒開發默默奉獻。他們的拼搏與艱辛,彙聚成北大荒的碩果,凝聚成北大荒的精神。”

我讀著這些對複轉官兵開發北大荒歷史功績的高度評價,流覽農墾老兵們的回憶,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心情非常激動,夜不能寐。是的,一部北大荒開發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軍墾史,而這部歷史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以14萬多名複轉官兵為中堅力量的包括大批知識份子、知識青年、地方幹部和家屬以及他們後代的三代北大荒人前赴後繼、百折不撓,甚至流血犧牲寫下的,希望我們的後代永遠不要忘記。同時也希望我們的新聞媒體和影視作品,把北大荒開發建設的成果告訴全國人民,把“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繼承和發揚下去。

這次實施的黑龍江屯墾史專案,在墾區內外走訪了144位“老農墾”,年齡最大的96歲,最小的72歲,平均年齡84歲,就在接受訪談後的兩年多時間裡,據說已有10多位受訪老兵去世。我剛到北大荒時,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22歲的小青年,在十萬複轉官兵中是比較年輕的,現在也是耄耋老人了。可以想像,要尋訪到這些“老農墾”,完成採訪任務難度是非常大的。這次專題立項進行屯墾史研究,特別是用“口述”方式,記載那段歷史,是在與時間賽跑,搶救鮮活的歷史資料,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也是留給子孫後代的一份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因此,黑龍江屯墾史所取得的系列成果更具有特殊的意義。本版圖片均由郭存發攝

書寫屯墾歷史傳承北大荒精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宋月紅

“黑龍江屯墾史”系列研究,立足黑龍江這片沃土、面向我國屯墾事業的發展,系統性地開展黑龍江屯墾史研究,創新性地推進邊疆屯墾學研究,在我國屯墾研究史上築起一片學術高地、樹起一座學術豐碑。

一、“黑龍江屯墾史”叢書堅持運用唯物的辯證的大歷史觀,從歷史的基本點和根本點出發,追根溯源、展現歷史進程、總結經驗教訓、揭示發展規律性,把屯墾的歷史與現實乃至未來、國家與地方之間、各地方之間、各形態之間,以及各歷史時期之間辯證統一起來。特別是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屯墾史與古代、近代的屯墾史在歷史變革和轉折意義上聯結起來,把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屯墾史有機統一起來,點面結合地深入記述了黑龍江屯墾的歷史發展和時代面貌,並從歷史的深處把屯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貫通起來,把屯墾歷史進程與屯墾歷史文化結合起來,以歷史發展的大格局、大趨勢、大邏輯深刻揭示了屯墾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規律性。

二、“黑龍江屯墾史”叢書運用多學科對屯墾史進行綜合性、交叉性研究,初步構建並推進了邊疆屯墾學的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建設。研究屯墾史,歷史學無疑是最具基礎性的學科。“黑龍江屯墾史”叢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為指導,同時借鑒我國傳統史學方法,比較充分地運用了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在體裁體例上,既有通史編纂、斷代史編纂和專門史編纂,又有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和典章體等;在史料學上,既運用了文獻檔案、地方誌和年鑒,又運用了考古、實物、碑刻和口述史等;在史學研究方法上,既有宏大敘事、實證研究,又有定量史學、比較史學和歷史地理等。此外,“黑龍江屯墾史”叢書實現了“學科交叉”和“學科融合”,如經濟學、政治學、邊疆學、社會學、人口學、地理學和文學等學科集群,並與歷史學相交叉運用,相輔相成。也正由於此,“黑龍江屯墾史”叢書既具體、歷史地反映了屯墾的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以及屯墾的歷史基礎、時代內涵和社會歷史條件等,又深刻揭示了屯墾史發展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黑龍江屯墾史”叢書可謂是百科全書式的屯墾史研究成果。如此,“黑龍江屯墾史”叢書也構建起邊疆屯墾學研究的基本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成為發展邊疆屯墾學的一項可資借鑒的實證範例。

三、“黑龍江屯墾史”叢書是北大荒精神的歷史讀本,對於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具有教科書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屯墾歷程艱辛曲折、波瀾壯闊,沼澤地裡建成一個又一個的大型機械化農場,祖國的邊陲興起一座又一座新的城鎮,曾經蒼涼的北大荒變為殷實的北大倉。屯墾按照國家需要,在白紙上畫出了最新、最美的圖畫,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創造了一大歷史基業,同時也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鑄就了屯墾精神、兵團精神和北大荒精神。“黑龍江屯墾史”叢書成果從多個領域、多個角度深刻反映和闡釋了北大荒精神在黑龍江這片土地上的孕育、形成和發展,以及這一精神的基本內涵與鮮明特徵。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成就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李治亭

黑龍江省社科院與中國社科院共同組織完成的“黑龍江屯墾史”叢書,是兩院合作實踐党的文化發展戰略的重大成果,也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成就。

“黑龍江屯墾史”的選題具有創新意義。黑龍江地處我國東北邊疆的邊緣地帶。這一廣闊而肥沃的土地,一直是漁獵或遊牧民族的家園。當華夏人逐漸進入這一地區,農業墾殖才逐漸發展起來。自秦漢以後,凡在東北地區建立的政權,無不重視農業的開發。但到明代,僅在遼東地區即今遼寧省境內實行屯墾,土地得到開發,農業得到發展,而吉林、黑龍江兩地不在墾殖範圍之內,造成這兩地經濟發展完全落後於遼東地區。至清代後期,黑龍江的屯墾才又形成規模,且持久不衰,其後又經中華民國時期的持續發展,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數十年,屯墾仍在繼續,終於成為今天的“中華大糧倉”。屯墾是關係黑龍江發展的一條生命線,只有認識屯墾史才能真正認識黑龍江的歷史變遷!

以往有關黑龍江屯墾史研究,主要限於個案研究,發表成果很有限。黑龍江社科院與中國社科院共同立項的“黑龍江屯墾史”系列研究,集以往研究之大成,構建了完備而系統的黑龍江屯墾史全景。叢書的內容從古至今,從文字記述到口述歷史,從文獻史料彙編到具體研究,從經濟史到文學史,從黑龍江屯墾到與新疆屯墾之比較,從屯墾史到屯墾研究史,從古代屯墾到當代中國農業“走出去”,如此豐富多彩的各種屯墾史的專題,匯成一套系列叢書,為古今所僅見。

總結屯墾的歷史經驗,對當代中國的改革發展意義重大。屯墾是我國歷代承襲的治邊之策。自秦漢直到清代,各邊疆地區都通過屯墾得到程度不同的發展。與屯墾相聯繫的是,內地人口不斷地向邊疆地區流動,加速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維繫邊疆地區與內地的統一。黑龍江屯墾史專案的又一個創新意義,就在於總結歷代在黑龍江地區實行屯墾的歷史經驗與教訓。與新疆屯墾之比較,更可以鑒別不同地區的屯墾的不同特點,這些都對我們有參考價值。

“黑龍江屯墾史”叢書隆重出版,也創造了中央與地方合作運行大型研究專案的成功範例。由國家級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地方研究機構合作實施,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分享,高品質、高速度達成了預期的目標。這一創新的組織形式,為開展類似的大型專案合作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開拓進取共創新型墾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 阿拉騰奧其爾

黑龍江與新疆地區,在歷史上就是邊疆屯墾重地,進入當代,兩地的屯墾更是進入了新的階段,不僅推動兩地區域經濟的騰飛,還在新的國際環境背景下,實現了穩疆固土、保障地區安全的戰略目的。

當代黑龍江與新疆兩大墾區的屯墾事業已走過了近70年的歲月。在這70年的發展歷程中,兩地屯墾事業的發展在自身發展規律和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影響下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

1947年—1965年,黑龍江墾區與新疆兵團墾區都處於屯墾事業的開創期,兩墾區的第一代拓荒者都經歷了異常艱辛的開荒過程。墾區基本建設與生產緊密結合,屯墾事業經歷了一個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十幾年間兩墾區不僅開闢出大片的良田,創建一批農場,初步發展了地區經濟,還各自建立了有效的、適應地區屯墾事業發展的屯墾管理機構。

1966年—1976年間,雖然由於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農業生產曾一度徘徊不前,但屯墾事業依然緩慢發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為屯墾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集聚了更多的勞動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兩地的屯墾事業逐漸進入穩定、持續發展時期。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思想指導下,兩墾區屯墾事業進入新的發展建設階段,主要體現在:堅持市場經濟取向,改革傳統制度,加快改革開放,實現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調整經濟結構,進行產業創新,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性轉變。

21世紀兩墾區進入快速發展期,在發展速度及程度上都遠超前兩個階段。黑龍江墾區生產總值1978年為9.6866億元,2016年增長到1197.3億元,38年間增長了123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體制恢復後,屯墾事業也逐漸進入穩步發展階段,並在2000年後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兵團生產總值1980年為10.1937億元,到2016年增長到2134.33億元,36年間增長了209倍。

70年來,北大荒人和兵團人用自己的熱情和心血,在我國東北、西北之地開創了舉世矚目的屯墾事業,為國家、地方人民做出了重大貢獻。黑龍江墾區職工經過70年的艱苦奮戰,將原來的北大荒變成了今日的北大倉,為國家提供商品糧,有力支援了國家的經濟建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也如黑龍江墾區,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著開發建設邊疆、保衛邊防和國家統一的重任,開創了具有兵團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推動了新疆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為我國邊防穩定和新疆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兩墾區在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創造了偉大的精神財富,即屯墾精神。黑龍江墾區創造並培育出了以“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北大荒精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創造、發展了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為主要內容的兵團精神。這兩種屯墾精神都集中體現了幾代拓荒者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拼搏創新的精神風貌,激勵著一代代北大荒人和兵團人為國家繁榮富強不斷奮鬥。

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委員、宣傳部長 高躍輝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不僅是黑龍江屯墾史項目的參與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黑龍江屯墾史系列成果的面世,對黑龍江墾區有著深遠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

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黑龍江墾區開發建設7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黑龍江墾區正是始終把墾區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戰略和全省大局緊密結合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全面發展和輝煌成就。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工作,對黑龍江墾區戰略地位和歷史貢獻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黑龍江屯墾史》用大量的史實做了系統全面的闡釋和佐證。

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黑龍江屯墾史”系列成果的研究,從先秦時期的屯墾一直寫到現代農墾,歷史跨度達到2300多年,把黑龍江農墾的歷史與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相交融、相繼承、相貫通,是對黑龍江屯墾歷史的深度溯源,同時大大延伸了黑龍江農墾的歷史脈絡,擴展了歷史空間,開闢了更為廣闊的歷史視野。屯墾史以更高的歷史視角和更權威的史料印證了黑龍江墾區與中國屯墾史的血脈傳承,為研究和瞭解黑龍江農墾的前世今生,打開了一扇別開生面的歷史視窗。也必定會成為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研究當今中國邊疆開發建設史所必不可少的佐證史料。

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成果。北大荒文化是由軍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黑土文化等多元文化整合而組成的地域文化。“黑龍江屯墾史”系列涵蓋了軍墾史、屯墾史、知青史、移民史,既是一次對黑龍江墾區開發史的全面闡釋,也是一次對北大荒歷史文化元素構成的全面整理,是北大荒文化軟實力的集中展示。這無疑為北大荒歷史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開展愛國主義和北大荒優良傳統教育的鄉土教材,對增強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強墾有重要的意義。

是寶貴的精神資產。北大荒精神是三代北大荒人實踐創造的精神成果,是全體北大荒人所共同具有的精神品格和價值準則,是北大荒文化最本質、最凝練的體現,更是北大荒人不斷前行的精神支柱。《黑龍江屯墾史》系統詮釋了北大荒精神的形成發展過程及其豐富的內涵、功能、作用,從理論實踐的高度論證了這種精神,深深根植於北大荒黑土地,與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血脈相通,博大精深、歷久彌新,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革命偉大精神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農墾事業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對北大荒人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激發力。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與新挑戰,我們必須始終高舉北大荒精神的旗幟,萬眾一心,凝神聚力,艱苦奮鬥,攻堅克難,不斷開闢墾區事業的新境界,推動墾區事業的新發展,創造墾區事業的新輝煌。

傳播優秀成果服務新時代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 謝壽光

“黑龍江屯墾史”系列成果首發之後,出版方和作者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需要各方協力配合,把這套成果宣傳和推介好。這套書是一個系列成果,是一個整體,裡面包含著很多內容,有縱的,比如四卷本的《黑龍江屯墾史》,以及《黑龍江屯墾文學史》;有橫的,比如《當代黑龍江與新疆屯墾比較研究》;有研究成果,比如《“一帶一路”與中國農業“走出去”》《中國屯墾研究史》;有史料,比如兩卷共四本的《黑龍江屯墾文獻史料彙編》,還有兩部口述記憶史料——《黑龍江屯墾史·軍墾口述史》、《黑龍江屯墾史·知青口述史》。可見叢書的價值是非常高的,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把這套書宣傳好、發行好。

此外,從研究的角度來看,不僅在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層面研究黑龍江的屯墾事業,也可以同時關注160多萬北大荒人的社會結構,這裡的社會關係和傳統中國農村的社會關係有很大區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開展更多的、更加深入的研究,向著屯墾社會研究的方向努力,在這個方向上探索研究北大荒創造出的新的社會樣本、新的經濟樣本,探索研究追求美好生活的路徑等等。作為出版者,我們很願意與實際工作者和研究者密切合作,出版和傳播更多黑龍江屯墾史這一類的優秀成果,服務於我們這個美好的時代。

不負各級領導和墾區幹部群眾的信任重托。

精心選配,組建團隊。按照專案總體設計和分工,黑龍江屯墾史系列專案共分為11個子專案,其中黑龍江社科院牽頭承擔7個,中國社科院邊疆研究所牽頭承擔4個專題研究。雙方都精心選擇了最強力量、最優組合組建專案隊伍。黑龍江社科院把屯墾史專案列為2015年“一號專案”,投入了最強的科研力量,彙聚了黑龍江省相關研究領域的領軍人才和科研骨幹,院領導分別擔任各子專案的負責人,保證了各專案運行的領導力、組織力;中國邊疆研究所以本所研究骨幹為主,吸收黑龍江的學者參加。近70人的研究編撰隊伍,體現了領導與專家組合、老中青結合、跨部門聯合、多學科融合的特點,是一支打造精品的強大科研團隊。

謀定後動,設計先行。黑龍江屯墾史專案在運行過程中突出設計先行理念。2014年4月,中國邊疆研究所、黑龍江社科院經廣泛徵求意見和充分研究論證,提出了黑龍江屯墾史專案框架和工作方案,分別報送黑龍江省委和中國社科院。專案立項後,雙方組織了更大規模的細化論證和設計。特別是主體專案、四卷本的《黑龍江屯墾史》的編撰大綱,各專案組在3個月內數易其稿反復研究完善;隨後,黑龍江社科院又在兩個月內5次召開集中研討會議,邀請有關單位領導和專家學者共同對大綱進行研討評審,最終形成《黑龍江屯墾史編撰大綱》。

夯實根基,收集資料。各專案組都高度重視資料的收集和利用。文獻方面,子專案《黑龍江屯墾文獻史料彙編》遍收金元以後黑龍江邊疆開拓、管理、建設等方面的歷代軍政文書和典籍史料及屯墾戍邊的相關論述、志書等相關資料,東北光復中國共產黨建政東北後的領導講話和黨政文件、墾區發展史上的重要檔等,為各項目提供了基本的文獻資料支撐。各子專案結合自身特點和需要採集資料。《黑龍江屯墾史》第一卷、《中國屯墾研究史》《黑龍江屯墾文學史》以文獻資料為主,《黑龍江屯墾史》第二至四卷史料以墾區史志、年鑒、報紙合訂本結合實地調研;《當代黑龍江與新疆屯墾比較研究》、《黑龍江墾區在俄羅斯東部農業開發》除墾區史料、實地調研外,還使用外地、外文資料;口述史項目組則對400餘名歷史親歷者面對面訪談獲取第一手資料,構建了首個黑龍江屯墾文字、音像口述史料資料庫。黑龍江農墾總局史志辦、檔案館、博物館、農墾日報社以及各管局、農場,對各專案組的資料調研採集給予了有力支援,做了大量協調服務配合工作。

反復修改,打造精品。2016年初開始,各卷本陸續完成初稿,進入修改提升階段。各分專案主編高度負責,認真統稿,組織課題組成員反復修改,有的分專案還聘請了諮詢專家幫助把關。對各卷提交的書稿,編委會辦公室一是送出版社提前進行規範化審查;二是外請專家審讀,有的是匿名審讀;外請專家既有非常熟悉墾區歷史的省農墾總局專家,又有高校、科研單位的資深歷史學者;對專家審讀和出版社審查意見,各專案組認真對待,進行了新一輪書稿修改;對個別書稿,編委會辦公室組織了多次外審。各卷書稿均經過兩輪以上的修改。進入出版編輯流程後,編輯部與各項目組密切聯繫配合,不放過一個細節,嚴把編校品質關。16卷冊、 500萬字的黑龍江屯墾史叢書,是省院合作、多方協作,共同打造的學術精品和出版精品。

研究邊疆歷史的新維度新角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 邢廣程

“黑龍江屯墾史”系列研究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黑龍江省開展科研合作的重要專案,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的重要專案,科研資源的投入力度是少有的。“黑龍江屯墾史”叢書,正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黑龍江省深度合作的文化成果。

中國的崛起過程中,邊疆治理是一個重大問題。黑龍江省是沿邊地區,經過幾十年的創業,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變成了我國最重要的糧食基地,這是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國共產黨治理邊疆的創舉,應當深入研究中國共產黨邊疆治理的經驗。我們強調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性安排問題,其中就包括加強邊疆地區治理體系現代化和制度性安排。實施屯墾戰略和政策,是黨和政府根據我國邊疆實際採取的非常有效的措施,是邊疆長治久安的制度性安排。從這個角度看,研究黑龍江和新疆的屯墾問題具有現實意義。在新時代的視域下,要加強研究如何更進一步實施邊疆地區的屯墾問題。“黑龍江屯墾史”叢書的出版,在新的形勢下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邊疆歷史和現實問題新的維度和角度,同時也為後續的邊疆屯墾史研究提供了經驗、借鑒和案例。

黨中央高度重視邊疆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闡述了治國和治邊之間的關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援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加快邊疆發展,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這些都是對邊疆地區和邊疆問題研究工作者提出的十分重要的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加強邊疆的安全、穩定和發展問題的研究。黑龍江屯墾史專案雖然已告一段落,但中國邊疆研究所與黑龍江省科研機構的合作還要繼續推進。

獻給北大荒開發建設70周年的大禮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 王守聰

“黑龍江屯墾史”叢書的出版發行,不僅是中國屯墾史研究和黑龍江開發建設史研究的重大成果,更是獻給北大荒開發建設70周年的一份珍貴大禮。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這次“黑龍江屯墾史”專案的策劃編撰完成,是對黑龍江墾區開發史的一次全面整理和系統展現,對於國家制定穩疆固邊政策,促進黑龍江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和邊疆地區振興,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也對墾區在新的歷史時期推進改革發展,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進一步發揮安邊固疆作用,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

今年是黑龍江墾區開發建設70周年。經過三代北大荒人不懈地奮鬥,昔日的茫茫荒原,已經變成了名符其實的“中華大糧倉”,已經具備了超過200億公斤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商品糧保障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話講就是:北大荒人幹一年,可以供1.2億國人吃一年,成為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名符其實的“壓艙石”,也創造了中國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奇跡。

党的十九大開啟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也做出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與經營體系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再次強調“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黑龍江時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專門針對黑龍江墾區做出重要指示。他強調,黑龍江農墾在屯墾戍邊、發展生產、支援國家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形成了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特徵突出、產業體系健全的獨特優勢,是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總書記要求,黑龍江墾區要發揚北大荒精神,加強墾地合作,增強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要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這是總書記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從國家戰略層面和長遠發展角度所做出的英明論斷。可以說黑龍江農墾從誕生那天起,就是國家安全戰略基石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服從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和全省發展大局。經過70年的不懈努力,已經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國家隊,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範區,農業對外合作的排頭兵,安邊固疆的穩定器。

進入新時代,黑龍江墾區也面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但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充足的底氣和堅定不移的決心,沿著習總書記為我們指引的方向和確定的目標,推進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構建母子公司管理體制;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強強聯合;運用資本和品牌的力量,推動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打造農業領域航母;努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的現代農業企業集團。

堅定文化自信服務文化強省

《黑龍江屯墾史》第三卷主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朱宇

“黑龍江屯墾史”系列成果的編撰出版是我省文化建設的一項標誌性工程,具有存史資政、傳承文化、教育後人、對外宣傳的重要功能,是弘揚龍江地域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生動教材。“黑龍江屯墾史”叢書特色鮮明,具有許多亮點:一是首開利用地方歷史資源系統研究編撰中國屯墾史的先河,為客觀描述和系統研究中國屯墾戍邊興邊提供了範本。二是編撰週期短,成書時間快,僅用三年時間就圓滿完成系列成果研究編撰出版工作。三是資料翔實,內容豐富,全書16卷冊,共計500萬餘字,點面結合、圖文並茂,全景式記述了黑龍江屯墾的輝煌歷程和成功經驗,充分體現了系統研究的特點。四是視野開闊,大氣厚重,既充分展示了我國屯墾事業發展的重要成果,又反映了我省墾區建設取得的最新成就。

“黑龍江屯墾史”系列成果的編撰出版,對我省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啟示:一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黑龍江重要講話精神,助推我省農業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視察時,希望我省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和當好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現代農業排頭兵和糧食安全“壓艙石”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工作的明確要求,也是省委為打造農業領域航母主動作出的目標定位。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的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省委關於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目標要求,緊緊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打造邊疆區域文化新高地。二要以編撰出版屯墾史系列叢書為契機,認真總結發揚屯墾史專案孕育的寶貴經驗和良好作風。屯墾史研究作為一項省部合作重大專案安排,研究編撰出版工作歷時三年,之所以能夠取得圓滿成功,各級各部門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從中體現的經驗啟示和良好作風是一筆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要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發揚光大,把推出經得起歷史核對總和實踐檢驗的精品力作作為責任擔當,著力講好屯墾故事、弘揚龍江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加快促進我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三要深入挖掘積極利用歷史資源,堅定文化自信服務好黑龍江文化強省建設。黑龍江歷史文化資源具有極大的豐富性、地域性和開放性,散發著強烈的時代光芒。對黑龍江屯墾歷史文化資源的特性與類型進行學理上的解讀與史料上的梳理,系統研究屯墾戍邊興邊和墾區事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增強基礎理論研究為現實發展服務的能力,豐富新時期龍江精神,助推邊疆文化強省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研究編撰出版屯墾史是我省社科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性舉措。我們要深入挖掘龍江大地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搞好省情研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為加快我省振興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研究屯墾歷史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宋洪遠

“黑龍江屯墾史”叢書的成果很豐碩,為屯墾史的深化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在此基礎上,可以在深化墾區研究、總結農墾經驗、提供中國農墾方案等方面繼續做深入研究。比如在文化領域,黑龍江墾區的發展傳承了“南泥灣精神”,創造了“北大荒精神”,產生了“知青文化”,形成了“軍墾文化”,這些都可以繼續深入挖掘。從歷史研究的角度,農墾經濟變遷史、農業技術變遷史、農業政治變遷史、墾區的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很有特點,值得總結,可以深化研究。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引領性。一是明確了“兩個定位”,一個是第一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提出“三農”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另一個是繼續強調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二是強調農業農村發展“兩個優先”,農墾事業的發展就體現了“兩個優先”。三是“兩個融合”,十九大報告講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也多處講到軍民融合,軍墾就是軍民融合,墾區的發展也是城鄉融合發展,“兩個融合”都是黨中央重要的戰略部署,都在墾區得到很好的貫徹實踐。四是“兩個現代化”,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提農業農村現代化,而墾區正在深入推進“兩個現代化”。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將屯墾歷史與十九大提出的這些重要戰略和定位對接起來深入研究,對於更好地深化歷史研究,總結歷史經驗,推進振興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世界墾殖史上的中國道路

《黑龍江屯墾史》第四卷主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 曲偉

改革開放近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黑龍江墾區的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由世界性農業現代化的跟隨者,轉變為世界糧食綜合產出水準的領跑者、中國農業現代化之路的先行者、世界性農場體制改革的探索者、國家屯墾之路的世界性成功者,創造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標誌著黑龍江墾區建設農業領域航母取得重大進展,成功闖出了世界農業發展史上的中國道路。

改革開放之初,黑龍江墾區起點為世界性農業現代化的跟隨者。農業生產力水準偏低,沒有體現出農業規模經營的優勢。1978年墾區畝均糧食產量102公斤,分別低於世界、全國平均單產約50公斤以上。墾區1978年糧食商品率僅為44.6%。表明改革開放前黑龍江墾區的經濟優勢、規模優勢和國家隊優勢遠未發揮,黑龍江墾區面臨發展戰略轉型的歷史拐點。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墾區成為世界糧食綜合產出水準的領跑者。農業生產力水準實現跨越式增長。預計2017年黑龍江墾區糧食總產將連續第八年超過200億公斤,分別高於1978年、2000年8倍和2.5倍;商品率將達95%以上。畝均單產不僅遠高於“歐洲糧倉”烏克蘭,且高於發達國家水準。表明黑龍江墾區生產力得到了較大釋放,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邁上了新臺階,成為中國糧食商品率第一高地。表明党和國家在黑龍江建設全國最大的屯墾基地戰略決策大見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墾區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之路的先行者。墾區農業機械化、水利化、現代化水準躍居全國前列。2000年和2017年,黑龍江墾區農機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66%和99%,農業機械總動力由不足150萬千瓦提升至331萬和1000萬千瓦以上。黑龍江墾區在大農機、大科技應用方面達到了國內領先、世界一流標準。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墾區成為國內外農場體制改革的探索者。1985年黑龍江墾區開始全面興辦家庭農場;1995年全面推行“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1998年,國務院批准成立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探索創新了“大農場套家庭農場”、“大集團套大農場”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目前正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加快搭建“農墾企業集團+產業公司+子公司”的運行框架。這種既不同於美國家庭農場模式、也有別於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不同主體積極性的“統分結合模式”和企業化、市場化改革導向,形成了黑龍江墾區獨特的體制優勢和跨越發展的制度紅利。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墾區成為國家屯墾之路的世界性成功者。2016年,黑龍江墾區實現生產總值近1200億元,人均GDP高於全國33%,達到7.2萬元;黑龍江墾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4萬元,高出全國農村居民一倍有餘。墾區人均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遠超全國的歷史性轉變,驗證了黑龍江墾區開始成為中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佐證了黑龍江墾區闖出了世界農業發展的中國道路,提供了中國範例。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墾區形成了日趨完善、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在70多年的開發建設中,黑龍江墾區的人民用青春與汗水、鮮血和生命,在特定歷史條件和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培育錘煉出來的“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是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黑龍江墾區建設全過程的偉大精神財富。特別是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轉變中,既把北大荒打造成北大倉——創造了豐碩的物質文明成果;又用青春和生命、忠誠與堅韌豐富完善了北大荒精神的科學內涵,使之成為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偉大精神之一,也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將永遠激勵我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奮勇前進。

《黑龍江屯墾史》的概念與內容脈絡

《黑龍江屯墾史》第一卷主編、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 戰繼發

厘清黑龍江屯墾的概念,對於駕馭整個《黑龍江屯墾史》撰寫至關重要。《黑龍江屯墾史》中的“黑龍江”,是特定的、具有時空性的歷史概念,它既不同於今天黑龍江省行政區劃所轄的範圍,也不同於黑龍江流域這一固定的地理空間,而是有著歷史沿革與變遷的,即各朝或各時期黑龍江地區的地域範圍,是一個動態的地域,因時而異,是空間範圍不斷變化的區域。本書以歷史變遷的動態疆域來考慮黑龍江的區域概念,並以此概念來確定寫作範圍的延伸與取捨。

屯墾是指屯田墾種,在古代稱之為屯田,一般指政府直接組織勞動者進行農業生產的形式。我國的屯田產生於西漢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特定條件下的歷史產物。以後為歷代統治者所沿用,有軍屯、民屯、商屯等多種形式。對黑龍江來說,見諸史料明確記載真正意義上的屯田始于金代,以後也並非綿延不斷。為使黑龍江農墾及相關狀況歷代貫通,勿使中斷,則將與屯田緊密相關的墾殖活動融進來,即把農民自發的開荒種地等墾殖納入其中。將黑龍江歷代屯田與墾殖連接起來,形成廣義的屯田,以便更加全面地反映黑龍江屯田全貌及相關農業發展情況。這是第一卷的情形,而二、三、四卷則又回到了狹義的屯田範疇,不包括農村生產隊開墾耕種土地的內容。

《黑龍江屯墾史》第一卷時間斷限為從古代到1945抗日戰爭勝利;第二卷時間斷限從1946年到1965年;第三卷時間斷限為1966年—1978年;第四卷時間斷限是1979年—2000年。

本書第一卷是《黑龍江屯墾史》開篇之作,時間跨度最大,趟過了橫亙古代、近代,直到現代的歷史長河。有必要做的是理清脈絡、把握分期,以作為全卷的經線,與各章經緯相連。

在遙遠的古代,黑龍江地區就生活著肅慎、東胡和穢貊三個族系,其中肅慎文明最為古老,早在西周初年肅慎人就向周王朝朝貢,入貢“楛矢石砮”,與中原王朝聯繫緊密,並可結合文獻和考古資料梳理出肅慎、東胡和穢貊各族的農業活動。《黑龍江屯墾史》正是以此為起點。

本卷根據黑龍江屯墾的前奏、形成、發展的狀況,兼顧王朝更迭脈絡,分為五個時期。第一時期:從先秦至926年渤海政權結束,為早期黑龍江農業的發展時期,農業經歷了由弱到強,也是屯墾政策形成並逐漸完善時期,基本定義為屯田的前奏。第二時期:遼、金時期,是具有較大規模的真正意義的黑龍江屯墾的開始,也是黑龍江屯墾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段的黑龍江屯墾無論從深度與廣度上來看,都是前所未有的,並且推動了黑龍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繁榮。第三時期:元、明時期,黑龍江地區的屯墾以軍屯為其突出特點。軍屯的施行為元明時期中原王朝在黑龍江地區的駐防和軍事行動提供了有力的後勤保障;後金建立後,黑龍江地區的屯墾又為後金政權的發展及清朝入主中原做出了貢獻。第四時期:1644年清軍入關至1911年清朝覆滅,即清政權入主中原的統治時期,以及黑龍江屯墾向近代化轉型時期,具有範圍廣、人員組成複雜、變動性大等特點。第五時期: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這一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從1912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為第一階段。此階段黑龍江的土地開墾進入大發展時期,短短20年,開墾土地達四百多萬坰,比清代二百多年的墾地面積還多;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抗戰勝利為第二階段(淪陷時期),黑龍江農業生產全面走向殖民地化,呈現出畸形狀態,即在耕地面積恢復和增加的同時,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和總產量卻不斷下降。

總而言之,黑龍江屯墾歷史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上述分期也是相對而言,只是為了厘清本卷的基本思路與黑龍江屯墾歷史的大體走向。按照歷史的習慣,本卷章節設計仍以中央王朝為主線,來體現黑龍江屯墾史的形成與發展的脈絡。目的在於把黑龍江屯墾史納入整個中國歷史的大框架內考量,也易於和中原有關歷史相比對。章節結構設置體現“厚今薄古”、詳今略古的特點,這是由歷史發展狀況和所見史料狀況決定的,而非有意厚此薄彼。這恰恰體現了黑龍江屯墾從無到有、從形成到發展歷史的真實寫照。

留給後代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退休幹部 孫仁松

我是1958年3月響應黨中央號召、從海軍青島部隊轉業,參加北大荒開發建設的,至今已近60年了。在農場當過農工,住馬架子、修水庫、抬土筐,開荒種地,經歷艱苦的創業勞動,後來考入王震將軍兼任校長的北大荒第一所大學——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兩年前,我在北京接受了黑龍江社科院專案組同志的採訪,初次接觸到黑龍江屯墾史這個重要的社科研究項目。最近,恰好在我81歲生日那天,接到參加這次會議的邀請,知道該專案取得了全面成果,而那次對我的採訪,將以《北大荒農墾事業發展與改革的親歷者》為題,收錄在《黑龍江屯墾史·軍墾口述史》中。

在《軍墾口述史》的前言中,有這樣兩段話:“開發建設北大荒是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宏偉事業,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偉大壯舉。在這場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大複轉官兵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始終是北大荒開發建設的中堅力量。”“開發北大荒的歷史,是一部用汗水、淚水和血水寫下的歷史。軍墾人始終堅守著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無怨無悔地為北大荒開發默默奉獻。他們的拼搏與艱辛,彙聚成北大荒的碩果,凝聚成北大荒的精神。”

我讀著這些對複轉官兵開發北大荒歷史功績的高度評價,流覽農墾老兵們的回憶,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心情非常激動,夜不能寐。是的,一部北大荒開發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軍墾史,而這部歷史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以14萬多名複轉官兵為中堅力量的包括大批知識份子、知識青年、地方幹部和家屬以及他們後代的三代北大荒人前赴後繼、百折不撓,甚至流血犧牲寫下的,希望我們的後代永遠不要忘記。同時也希望我們的新聞媒體和影視作品,把北大荒開發建設的成果告訴全國人民,把“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繼承和發揚下去。

這次實施的黑龍江屯墾史專案,在墾區內外走訪了144位“老農墾”,年齡最大的96歲,最小的72歲,平均年齡84歲,就在接受訪談後的兩年多時間裡,據說已有10多位受訪老兵去世。我剛到北大荒時,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22歲的小青年,在十萬複轉官兵中是比較年輕的,現在也是耄耋老人了。可以想像,要尋訪到這些“老農墾”,完成採訪任務難度是非常大的。這次專題立項進行屯墾史研究,特別是用“口述”方式,記載那段歷史,是在與時間賽跑,搶救鮮活的歷史資料,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也是留給子孫後代的一份寶貴的歷史遺產和精神財富。因此,黑龍江屯墾史所取得的系列成果更具有特殊的意義。本版圖片均由郭存發攝

書寫屯墾歷史傳承北大荒精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 宋月紅

“黑龍江屯墾史”系列研究,立足黑龍江這片沃土、面向我國屯墾事業的發展,系統性地開展黑龍江屯墾史研究,創新性地推進邊疆屯墾學研究,在我國屯墾研究史上築起一片學術高地、樹起一座學術豐碑。

一、“黑龍江屯墾史”叢書堅持運用唯物的辯證的大歷史觀,從歷史的基本點和根本點出發,追根溯源、展現歷史進程、總結經驗教訓、揭示發展規律性,把屯墾的歷史與現實乃至未來、國家與地方之間、各地方之間、各形態之間,以及各歷史時期之間辯證統一起來。特別是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屯墾史與古代、近代的屯墾史在歷史變革和轉折意義上聯結起來,把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屯墾史有機統一起來,點面結合地深入記述了黑龍江屯墾的歷史發展和時代面貌,並從歷史的深處把屯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貫通起來,把屯墾歷史進程與屯墾歷史文化結合起來,以歷史發展的大格局、大趨勢、大邏輯深刻揭示了屯墾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規律性。

二、“黑龍江屯墾史”叢書運用多學科對屯墾史進行綜合性、交叉性研究,初步構建並推進了邊疆屯墾學的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建設。研究屯墾史,歷史學無疑是最具基礎性的學科。“黑龍江屯墾史”叢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為指導,同時借鑒我國傳統史學方法,比較充分地運用了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在體裁體例上,既有通史編纂、斷代史編纂和專門史編纂,又有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和典章體等;在史料學上,既運用了文獻檔案、地方誌和年鑒,又運用了考古、實物、碑刻和口述史等;在史學研究方法上,既有宏大敘事、實證研究,又有定量史學、比較史學和歷史地理等。此外,“黑龍江屯墾史”叢書實現了“學科交叉”和“學科融合”,如經濟學、政治學、邊疆學、社會學、人口學、地理學和文學等學科集群,並與歷史學相交叉運用,相輔相成。也正由於此,“黑龍江屯墾史”叢書既具體、歷史地反映了屯墾的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以及屯墾的歷史基礎、時代內涵和社會歷史條件等,又深刻揭示了屯墾史發展的主題與主線、主流與本質。“黑龍江屯墾史”叢書可謂是百科全書式的屯墾史研究成果。如此,“黑龍江屯墾史”叢書也構建起邊疆屯墾學研究的基本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成為發展邊疆屯墾學的一項可資借鑒的實證範例。

三、“黑龍江屯墾史”叢書是北大荒精神的歷史讀本,對於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具有教科書意義。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屯墾歷程艱辛曲折、波瀾壯闊,沼澤地裡建成一個又一個的大型機械化農場,祖國的邊陲興起一座又一座新的城鎮,曾經蒼涼的北大荒變為殷實的北大倉。屯墾按照國家需要,在白紙上畫出了最新、最美的圖畫,為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創造了一大歷史基業,同時也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鑄就了屯墾精神、兵團精神和北大荒精神。“黑龍江屯墾史”叢書成果從多個領域、多個角度深刻反映和闡釋了北大荒精神在黑龍江這片土地上的孕育、形成和發展,以及這一精神的基本內涵與鮮明特徵。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成就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 李治亭

黑龍江省社科院與中國社科院共同組織完成的“黑龍江屯墾史”叢書,是兩院合作實踐党的文化發展戰略的重大成果,也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研究的創新成就。

“黑龍江屯墾史”的選題具有創新意義。黑龍江地處我國東北邊疆的邊緣地帶。這一廣闊而肥沃的土地,一直是漁獵或遊牧民族的家園。當華夏人逐漸進入這一地區,農業墾殖才逐漸發展起來。自秦漢以後,凡在東北地區建立的政權,無不重視農業的開發。但到明代,僅在遼東地區即今遼寧省境內實行屯墾,土地得到開發,農業得到發展,而吉林、黑龍江兩地不在墾殖範圍之內,造成這兩地經濟發展完全落後於遼東地區。至清代後期,黑龍江的屯墾才又形成規模,且持久不衰,其後又經中華民國時期的持續發展,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數十年,屯墾仍在繼續,終於成為今天的“中華大糧倉”。屯墾是關係黑龍江發展的一條生命線,只有認識屯墾史才能真正認識黑龍江的歷史變遷!

以往有關黑龍江屯墾史研究,主要限於個案研究,發表成果很有限。黑龍江社科院與中國社科院共同立項的“黑龍江屯墾史”系列研究,集以往研究之大成,構建了完備而系統的黑龍江屯墾史全景。叢書的內容從古至今,從文字記述到口述歷史,從文獻史料彙編到具體研究,從經濟史到文學史,從黑龍江屯墾到與新疆屯墾之比較,從屯墾史到屯墾研究史,從古代屯墾到當代中國農業“走出去”,如此豐富多彩的各種屯墾史的專題,匯成一套系列叢書,為古今所僅見。

總結屯墾的歷史經驗,對當代中國的改革發展意義重大。屯墾是我國歷代承襲的治邊之策。自秦漢直到清代,各邊疆地區都通過屯墾得到程度不同的發展。與屯墾相聯繫的是,內地人口不斷地向邊疆地區流動,加速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維繫邊疆地區與內地的統一。黑龍江屯墾史專案的又一個創新意義,就在於總結歷代在黑龍江地區實行屯墾的歷史經驗與教訓。與新疆屯墾之比較,更可以鑒別不同地區的屯墾的不同特點,這些都對我們有參考價值。

“黑龍江屯墾史”叢書隆重出版,也創造了中央與地方合作運行大型研究專案的成功範例。由國家級研究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地方研究機構合作實施,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分享,高品質、高速度達成了預期的目標。這一創新的組織形式,為開展類似的大型專案合作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開拓進取共創新型墾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 阿拉騰奧其爾

黑龍江與新疆地區,在歷史上就是邊疆屯墾重地,進入當代,兩地的屯墾更是進入了新的階段,不僅推動兩地區域經濟的騰飛,還在新的國際環境背景下,實現了穩疆固土、保障地區安全的戰略目的。

當代黑龍江與新疆兩大墾區的屯墾事業已走過了近70年的歲月。在這70年的發展歷程中,兩地屯墾事業的發展在自身發展規律和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影響下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

1947年—1965年,黑龍江墾區與新疆兵團墾區都處於屯墾事業的開創期,兩墾區的第一代拓荒者都經歷了異常艱辛的開荒過程。墾區基本建設與生產緊密結合,屯墾事業經歷了一個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十幾年間兩墾區不僅開闢出大片的良田,創建一批農場,初步發展了地區經濟,還各自建立了有效的、適應地區屯墾事業發展的屯墾管理機構。

1966年—1976年間,雖然由於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農業生產曾一度徘徊不前,但屯墾事業依然緩慢發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為屯墾事業的進一步發展集聚了更多的勞動力。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兩地的屯墾事業逐漸進入穩定、持續發展時期。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思想指導下,兩墾區屯墾事業進入新的發展建設階段,主要體現在:堅持市場經濟取向,改革傳統制度,加快改革開放,實現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調整經濟結構,進行產業創新,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性轉變。

21世紀兩墾區進入快速發展期,在發展速度及程度上都遠超前兩個階段。黑龍江墾區生產總值1978年為9.6866億元,2016年增長到1197.3億元,38年間增長了123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體制恢復後,屯墾事業也逐漸進入穩步發展階段,並在2000年後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兵團生產總值1980年為10.1937億元,到2016年增長到2134.33億元,36年間增長了209倍。

70年來,北大荒人和兵團人用自己的熱情和心血,在我國東北、西北之地開創了舉世矚目的屯墾事業,為國家、地方人民做出了重大貢獻。黑龍江墾區職工經過70年的艱苦奮戰,將原來的北大荒變成了今日的北大倉,為國家提供商品糧,有力支援了國家的經濟建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也如黑龍江墾區,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著開發建設邊疆、保衛邊防和國家統一的重任,開創了具有兵團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推動了新疆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進步,為我國邊防穩定和新疆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兩墾區在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創造了偉大的精神財富,即屯墾精神。黑龍江墾區創造並培育出了以“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容的北大荒精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創造、發展了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為主要內容的兵團精神。這兩種屯墾精神都集中體現了幾代拓荒者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拼搏創新的精神風貌,激勵著一代代北大荒人和兵團人為國家繁榮富強不斷奮鬥。

重大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委員、宣傳部長 高躍輝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不僅是黑龍江屯墾史項目的參與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黑龍江屯墾史系列成果的面世,對黑龍江墾區有著深遠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

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黑龍江墾區開發建設7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黑龍江墾區正是始終把墾區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戰略和全省大局緊密結合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全面發展和輝煌成就。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工作,對黑龍江墾區戰略地位和歷史貢獻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黑龍江屯墾史》用大量的史實做了系統全面的闡釋和佐證。

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黑龍江屯墾史”系列成果的研究,從先秦時期的屯墾一直寫到現代農墾,歷史跨度達到2300多年,把黑龍江農墾的歷史與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相交融、相繼承、相貫通,是對黑龍江屯墾歷史的深度溯源,同時大大延伸了黑龍江農墾的歷史脈絡,擴展了歷史空間,開闢了更為廣闊的歷史視野。屯墾史以更高的歷史視角和更權威的史料印證了黑龍江墾區與中國屯墾史的血脈傳承,為研究和瞭解黑龍江農墾的前世今生,打開了一扇別開生面的歷史視窗。也必定會成為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研究當今中國邊疆開發建設史所必不可少的佐證史料。

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成果。北大荒文化是由軍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黑土文化等多元文化整合而組成的地域文化。“黑龍江屯墾史”系列涵蓋了軍墾史、屯墾史、知青史、移民史,既是一次對黑龍江墾區開發史的全面闡釋,也是一次對北大荒歷史文化元素構成的全面整理,是北大荒文化軟實力的集中展示。這無疑為北大荒歷史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也是開展愛國主義和北大荒優良傳統教育的鄉土教材,對增強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強墾有重要的意義。

是寶貴的精神資產。北大荒精神是三代北大荒人實踐創造的精神成果,是全體北大荒人所共同具有的精神品格和價值準則,是北大荒文化最本質、最凝練的體現,更是北大荒人不斷前行的精神支柱。《黑龍江屯墾史》系統詮釋了北大荒精神的形成發展過程及其豐富的內涵、功能、作用,從理論實踐的高度論證了這種精神,深深根植於北大荒黑土地,與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血脈相通,博大精深、歷久彌新,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革命偉大精神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農墾事業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對北大荒人具有強烈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激發力。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機遇與新挑戰,我們必須始終高舉北大荒精神的旗幟,萬眾一心,凝神聚力,艱苦奮鬥,攻堅克難,不斷開闢墾區事業的新境界,推動墾區事業的新發展,創造墾區事業的新輝煌。

傳播優秀成果服務新時代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 謝壽光

“黑龍江屯墾史”系列成果首發之後,出版方和作者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需要各方協力配合,把這套成果宣傳和推介好。這套書是一個系列成果,是一個整體,裡面包含著很多內容,有縱的,比如四卷本的《黑龍江屯墾史》,以及《黑龍江屯墾文學史》;有橫的,比如《當代黑龍江與新疆屯墾比較研究》;有研究成果,比如《“一帶一路”與中國農業“走出去”》《中國屯墾研究史》;有史料,比如兩卷共四本的《黑龍江屯墾文獻史料彙編》,還有兩部口述記憶史料——《黑龍江屯墾史·軍墾口述史》、《黑龍江屯墾史·知青口述史》。可見叢書的價值是非常高的,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把這套書宣傳好、發行好。

此外,從研究的角度來看,不僅在現代農業和傳統農業層面研究黑龍江的屯墾事業,也可以同時關注160多萬北大荒人的社會結構,這裡的社會關係和傳統中國農村的社會關係有很大區別。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開展更多的、更加深入的研究,向著屯墾社會研究的方向努力,在這個方向上探索研究北大荒創造出的新的社會樣本、新的經濟樣本,探索研究追求美好生活的路徑等等。作為出版者,我們很願意與實際工作者和研究者密切合作,出版和傳播更多黑龍江屯墾史這一類的優秀成果,服務於我們這個美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