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血海穴應用——引血歸經之腿部要穴

歡迎關注,閱讀,收藏並轉發!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

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血海穴 ——引血歸經之腿部要穴

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大腿內側,髕底內側上2寸處。《金針梅花詩抄》中說:“緣何血海動波瀾,統血無權血妄行。”另外,據《針灸甲乙經》記載:“若血閉不通,逆氣脹,血海主之。

”可見,此穴具有引血歸經的功用,可廣泛治療血行問題引發的疾病。取穴時需屈膝。血海穴的準確位置圖

血海穴

視頻載入中...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百蟲窠。屬足太陰脾經。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或屈膝,以對側手掌按其膝蓋,2-5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內側約呈45°角斜置,指端盡處取穴。另說在膝上二寸半(《針灸甲乙經》);在膝上三寸(《千金要方》注);在膝上一寸(《類經圖翼》)。

布有股前皮神經,股神經肌支及股動、靜脈肌支。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五淋,濕疹,癮疹,陰部癢痛,股內側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是人體穴位之一,位於膝蓋上方。對其按摩或針灸可治療痛經、蕁麻疹、產婦酸痛等症,女士午飯前按摩還可幫助祛除面部雀斑。

治療血症、血痛第一穴

顧名思義,血海指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處聚集,

屬陰陵泉穴外流水液氣化上行的水濕之氣,溫度、濃度較高。因此,此穴有理氣活血、引血補血、化淤之功效,是治療 各類血症的要穴。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痛經、閉經、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惡露不盡、貧血、睾丸炎、小便淋澀、氣逆、腹脹、風疹、濕疹、 皮膚瘙癢、膝關節疼痛等症。

按壓血海可緩解痛經

痛經給女性工作及生活帶來許多麻煩。中醫認為,痛經多為經血運行不暢、經氣阻滯所致,

可通過施行穴位刺激,調整經脈來緩解。具體方法如下:用單手大拇指按壓在血海穴上,並多刺激左腿。如有條件,在腰上放一個暖水袋再同時運用此按摩法,效果會更好。

按壓血海,緩解產後酸痛

產後會變得非常虛弱,此時若疏忽了保暖工作,很容易被風寒侵入體內,造成產後酸痛。其具體表現為: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脈搏細弱、關節酸痛、麻木、頭昏、 心悸、怕冷。

此時,可通過按壓血海穴,加速氣血運行,調血益氣來緩解症狀。具體手法如下:每天固定一個時間,以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腹按壓產婦左右血海 穴各10次。

按揉血海,改善眼幹眼痛

《內經》有雲:“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 攝。”肝血虛,就容易使人在看書或看電視時,感覺眼睛酸、澀、幹痛,甚至出現手腳麻木的症狀。這是因為肝臟開竅於眼,肝血虛使經脈和眼睛得不到滋養,就會 出現上述症狀。血海穴是脾血的聚集之處,有化血為氣,補益經氣的功效,再配合足部的長壽大穴“足三裡”,可有效補足肝血。血海穴的按揉方法如下:每天上午 9點至11點,以單手拇指尖與右側血海穴呈45度角按揉該穴3分鐘。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更多中藥知識請查找神黃百科。

就會 出現上述症狀。血海穴是脾血的聚集之處,有化血為氣,補益經氣的功效,再配合足部的長壽大穴“足三裡”,可有效補足肝血。血海穴的按揉方法如下:每天上午 9點至11點,以單手拇指尖與右側血海穴呈45度角按揉該穴3分鐘。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更多中藥知識請查找神黃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