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因為覺得“沒面子”暴打親生母親?父母的溺愛毀了孩子的一生……

近日,一則視頻引起了很多人的震驚和憤慨!

視頻中,一名穿著校服的男生咆哮著在對一名中年女性拳打腳踢,甚至用自行車往她身上推壓,而被打女性全程卻沒有還手,只是發出哭聲。

據悉,被打女性是該男生的親生母親,事情的起因很簡單,男孩的父親過世,其母患有精神疾病因擔心總跟著孩子,男孩覺得丟臉開始打罵。

這次動手只是因為男孩向母親要零錢未果,便對自己的母親下如此重手。

在視頻裡,男孩對自己的親生母親出手之狠,

下手之重,令人不寒而慄,對自己的親生母親如此殘忍,把母親當出氣筒一樣發洩、當不共戴天的仇人一樣下重手,我看不到任何親情而言。

而當記者在採訪母親,問她是否責怪孩子時,母親的回答讓人心酸:

而在中國,這樣父母、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

出身貧苦家庭,甚至家庭極度困難,父母拼死拼活維持著這個家,把能給的最好的東西全給了孩子,而孩子卻不懂父母的苦衷和生活的艱難,對父母一味索取,自私自利,貪圖享受,把自己的一切不順,家庭的貧苦歸咎于父母。

他們不知道父母的錢多麼來之不易,

不知道每一張錢灑滿了父母多少血汗,父母在他們眼裡是提款機,出氣筒,與他們而言,沒有一絲感恩和憐憫之心。

無獨有偶,13歲孩子因為媽媽要懷二胎而自殺

一名13歲的女孩子以自殺逼父母打胎的消息在網上熱搜,

據瞭解,44歲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後如願懷上二胎,但是13歲的女兒雯雯百般不願意。在女兒嘗試用刀片割手腕後,懷孕13周零5天的肖女士不得不含淚到醫院終止了妊娠。“她是我們家的小公主,被寵壞了,從小就非常任性,說一不二。自從得知我懷孕,就常說如果生弟弟妹妹,她就跳樓。”肖女士說,“一開始我們以為她就說說而已,但是隨著我懷孕時間越來越久,她脾氣越來越大,
經常在家裡亂扔東西。”看到這段消息讓網友們感到寒心,同時也讓家長們反思。

8歲小男孩因奶奶不給買玩具而撕扯奶奶頭髮

小兵是一個8歲的孩子,長得乖巧可愛,但是卻讓媽媽操碎了心,由於孩子從小身體不是很好,全家人都是格外的呵護要什麼就給什麼,因而養成了小皇帝的脾氣,只要一不順心便會隨手大人,有一次小兵跟著奶奶去逛街,半路上看上一款玩具,但是奶奶不給買,一氣之下的小兵便對奶奶拳腳相向,還用力撕扯奶奶的頭髮。

女高中生嫌父母是鄉下人不准進校門

高中生玲玲(化名)出生在一個農家,但是由於父母年紀比較大了才得了這麼一個女兒所以十分疼愛,雖然家庭條件有限,但是盡可能的把所有好東西都給女兒,從小孩子也沒吃什麼苦,隨著玲玲越來越大便從農村到了縣城讀高中,在周圍同學的影響下花錢也越來越大手大腳,每次要錢若父母不給就採取絕食甚至以死相逼,讓原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更加讓父母傷心的是女兒嫌他們是農村的,丟面子竟然從不允許父母踏進學校,只能在校門外偏僻的地方隨意聊上幾句。

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

原因是:父母對孩子的嬌慣溺愛!

要什麼給什麼,由著孩子的脾氣胡鬧,給這給那,卻不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多麼來之不易,

久而久之孩子還把索取當成理所當然,囂張跋扈,毫無感恩之心。

我曾親眼在商店門口看見一個男孩對母親拳打腳踢,理由是母親不給他買變形金剛。

一旁衣著破舊的母親面對孩子的百般無理取鬧,沒有制止,反而一直在說:等媽媽發工資了一定給你買,下個月就給你買!

孩子不理,竟然破口大駡母親窮鬼,怎麼不去死!

父母的溺愛和縱容正在把孩子培養成暴戾乖張的白眼狼!

可悲的的是,很多父母還不以為然,正如視頻裡的那個媽媽說的話:我不怪他,我是他媽啊。

您是他的媽媽,他卻成了您的祖宗!

溺愛是懸在孩子頭上的一把刀

孩子的性格養成最重要的是在童年時期,在這個時候家長如果對孩子的行為毫無節制,那麼造成的後果可能是影響一生的。

被過分呵護的孩子往往不會為他人考慮,也沒有生活的獨立性,他們做所有的事情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父母、朋友都只是他們滿足欲望的工具,當他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便會採取很多錯誤甚至極端的方式,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是很危險的。

他們可能不願意融入集體,太過於自我,從而被他人排擠;他們可能受不了社會的約束,在遇到一點不順的時候,或者與他人發生一點摩擦的時候就不計後果最後走上犯罪的道路;他們也有可能由於過分的呵護導致心靈脆弱,在遇到挫折的時候選擇輕生。

在孩子的孩童時代,我們一定要分清自由的愛和溺愛的區別,自由的愛是充分給予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是仍然要對孩子錯誤的行為進行及時的制止和糾正,而溺愛則是不計一切的滿足孩子,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

但有時候,你過分的寵愛就變成了溺愛,你的行為也在無形之中慢慢毀掉你的孩子!

所以啊,好媽提醒各位家長,如果您的孩子出現這幾種表現,千萬要注意了!

我要什麼你就得給我什麼

朋友的隔壁住著一對兒中年夫妻和他們可愛的女兒。可能是因為生小孩兒晚吧,又只有這麼一個女兒。所以夫妻倆總是把女兒捧在手心裡。

有一次,恰巧跟他們一家三口去逛超市,女兒指著貨架上的巧克力對她媽媽說,“媽媽,給我買這個巧克力。這個可好吃了,我們班好多同學都吃這個呢!”

但是,上次跟這對兒夫妻聊天的時候,他們無意間談到,女兒甜食吃的太多了,已經滿口蛀牙,如果再吃甜食,對她的牙齒很不好。

於是,小女孩兒的爸爸媽媽就很耐心地給她講,不能吃這個,如果繼續吃會毀掉她的牙齒的……

誰知小姑娘一聽就翻臉了,坐在地上就開始嚎啕大哭。不管別人再說什麼她都不聽,最後連父母妥協給她買那個巧克力也不能讓她停止哭泣。

沒有辦法,他們只好抱著女兒回家去了,一路上對超市里來來往往的表示歉意。

顯然,在小姑娘的潛意識裡,她認為,“我想要什麼你就得給我什麼”。但凡你有一點兒不聽,便開始無理取鬧。

這是典型的被溺愛的表現!父母平時對孩子百依百順,把孩子的話奉為“準則”,要什麼給什麼,這都有可能使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

我有需求,你就必須滿足

簡單來說,就是只要我需要的東西,你就必須滿足我,你生我就必須養我、滿足我的各項需求。

這種孩子說白了就是“白眼狼”,不懂得知足。他們總覺得,父母所給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如果稍有一天你不給他了,這就是你的錯。

好媽不否認很多父母想要把最好的給孩子,但是這樣真的值得嗎?真的好嗎?

你辛辛苦苦,省吃儉用,明明家裡條件沒有那麼好,卻只要孩子開口就把所有最好的東西都買給她。

但你卻忘了給予孩子好的物質條件的同時並沒有教會他“知足”二字。

就算你一邊辛苦地勞作,供他無盡索取,又一邊抱怨自己養了個白眼狼,又有什麼用呢?

我的憑什麼要給你

曾在社區的遊樂場所見過這樣一幕,“一個小男孩A拿著自己的玩具槍玩的特別開心,過了一會兒另一個小男孩兒B也過來了,似乎有些想玩A的玩具槍,於是提出拿自己的汽車交換,倆個人換著玩。A徑直走到了B的面前,一把奪走了B手中的汽車,卻仍舊手裡緊緊攥著自己的玩具槍。B不知所措地哭了,而A卻自己拿著兩個玩具笑得特別開心,絲毫沒有覺得自己哪裡做錯了。”

我很不解的走過去,問了A一句,“你們剛剛不是說好了交換玩具嗎,你拿走了他的汽車,你為什麼不把你的槍給他玩呢?”

他沖著我大聲嚷了一句,“我的就是我的,憑什麼給你!”

如果你把你的孩子已經寵到了這種程度,他只會以自己為中心,不懂得分享,難道不是害了他嗎?

公眾場合絲毫不懂得收斂

我見過許多孩子會跟上面我提到的那個小女孩兒一樣,在公眾場合哭鬧、撒潑,絲毫不懂得收斂,導致父母很難堪。

當然了,當你的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可以說他還小不懂事兒,甚至有些時候他鬧一下你還會覺得很可愛,就是調個皮而已。

但當你的孩子慢慢長大,他還是會這樣鬧,你還會這麼覺得嗎?

幾乎所有溺愛孩子的父母都有一個共性,只要孩子一哭鬧,做父母的就會妥協,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久而久之,你的孩子你還管得下嗎?

我幫你?那你得給我好處

記得上次去一個朋友家做客,我跟朋友聊天兒正盡興的時候,突然電話響了,但是朋友的手機在臥室裡,我們當時在客廳裡。

於是朋友對著她5歲的兒子說,“寶寶,你幫媽媽去臥室裡拿一下手機號碼?”

誰知這小孩兒竟回了一句,“要我幫你?那你給我什麼好處啊?”

天呀,這話竟然從一個5歲的小孩兒口裡說出來!我真的被震驚了!

無奈,最後只得朋友自己返回臥室把手機拿出來。

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成這個樣子呢?

除了溺愛,還能有什麼呢?

你從來都是幫孩子包辦一切,卻從來不要求他做什麼事兒,自然就讓他認為父母做什麼都是理所當然。

父母的哀求和縱容,讓孩子漸漸變得“目中無人”!

溺愛無處不在,稍不注意就可能“毀”了孩子!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溺愛的毒果子,從現在開始努力的去培養他們獨立,別再當他們的附屬品和依賴的拐杖!你說呢?

※部分文章與圖片來源網路,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因而養成了小皇帝的脾氣,只要一不順心便會隨手大人,有一次小兵跟著奶奶去逛街,半路上看上一款玩具,但是奶奶不給買,一氣之下的小兵便對奶奶拳腳相向,還用力撕扯奶奶的頭髮。

女高中生嫌父母是鄉下人不准進校門

高中生玲玲(化名)出生在一個農家,但是由於父母年紀比較大了才得了這麼一個女兒所以十分疼愛,雖然家庭條件有限,但是盡可能的把所有好東西都給女兒,從小孩子也沒吃什麼苦,隨著玲玲越來越大便從農村到了縣城讀高中,在周圍同學的影響下花錢也越來越大手大腳,每次要錢若父母不給就採取絕食甚至以死相逼,讓原本就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更加讓父母傷心的是女兒嫌他們是農村的,丟面子竟然從不允許父母踏進學校,只能在校門外偏僻的地方隨意聊上幾句。

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

原因是:父母對孩子的嬌慣溺愛!

要什麼給什麼,由著孩子的脾氣胡鬧,給這給那,卻不讓孩子知道這些東西多麼來之不易,

久而久之孩子還把索取當成理所當然,囂張跋扈,毫無感恩之心。

我曾親眼在商店門口看見一個男孩對母親拳打腳踢,理由是母親不給他買變形金剛。

一旁衣著破舊的母親面對孩子的百般無理取鬧,沒有制止,反而一直在說:等媽媽發工資了一定給你買,下個月就給你買!

孩子不理,竟然破口大駡母親窮鬼,怎麼不去死!

父母的溺愛和縱容正在把孩子培養成暴戾乖張的白眼狼!

可悲的的是,很多父母還不以為然,正如視頻裡的那個媽媽說的話:我不怪他,我是他媽啊。

您是他的媽媽,他卻成了您的祖宗!

溺愛是懸在孩子頭上的一把刀

孩子的性格養成最重要的是在童年時期,在這個時候家長如果對孩子的行為毫無節制,那麼造成的後果可能是影響一生的。

被過分呵護的孩子往往不會為他人考慮,也沒有生活的獨立性,他們做所有的事情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不考慮他人的感受,父母、朋友都只是他們滿足欲望的工具,當他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時候便會採取很多錯誤甚至極端的方式,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是很危險的。

他們可能不願意融入集體,太過於自我,從而被他人排擠;他們可能受不了社會的約束,在遇到一點不順的時候,或者與他人發生一點摩擦的時候就不計後果最後走上犯罪的道路;他們也有可能由於過分的呵護導致心靈脆弱,在遇到挫折的時候選擇輕生。

在孩子的孩童時代,我們一定要分清自由的愛和溺愛的區別,自由的愛是充分給予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選擇,但是仍然要對孩子錯誤的行為進行及時的制止和糾正,而溺愛則是不計一切的滿足孩子,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別。

但有時候,你過分的寵愛就變成了溺愛,你的行為也在無形之中慢慢毀掉你的孩子!

所以啊,好媽提醒各位家長,如果您的孩子出現這幾種表現,千萬要注意了!

我要什麼你就得給我什麼

朋友的隔壁住著一對兒中年夫妻和他們可愛的女兒。可能是因為生小孩兒晚吧,又只有這麼一個女兒。所以夫妻倆總是把女兒捧在手心裡。

有一次,恰巧跟他們一家三口去逛超市,女兒指著貨架上的巧克力對她媽媽說,“媽媽,給我買這個巧克力。這個可好吃了,我們班好多同學都吃這個呢!”

但是,上次跟這對兒夫妻聊天的時候,他們無意間談到,女兒甜食吃的太多了,已經滿口蛀牙,如果再吃甜食,對她的牙齒很不好。

於是,小女孩兒的爸爸媽媽就很耐心地給她講,不能吃這個,如果繼續吃會毀掉她的牙齒的……

誰知小姑娘一聽就翻臉了,坐在地上就開始嚎啕大哭。不管別人再說什麼她都不聽,最後連父母妥協給她買那個巧克力也不能讓她停止哭泣。

沒有辦法,他們只好抱著女兒回家去了,一路上對超市里來來往往的表示歉意。

顯然,在小姑娘的潛意識裡,她認為,“我想要什麼你就得給我什麼”。但凡你有一點兒不聽,便開始無理取鬧。

這是典型的被溺愛的表現!父母平時對孩子百依百順,把孩子的話奉為“準則”,要什麼給什麼,這都有可能使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

我有需求,你就必須滿足

簡單來說,就是只要我需要的東西,你就必須滿足我,你生我就必須養我、滿足我的各項需求。

這種孩子說白了就是“白眼狼”,不懂得知足。他們總覺得,父母所給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如果稍有一天你不給他了,這就是你的錯。

好媽不否認很多父母想要把最好的給孩子,但是這樣真的值得嗎?真的好嗎?

你辛辛苦苦,省吃儉用,明明家裡條件沒有那麼好,卻只要孩子開口就把所有最好的東西都買給她。

但你卻忘了給予孩子好的物質條件的同時並沒有教會他“知足”二字。

就算你一邊辛苦地勞作,供他無盡索取,又一邊抱怨自己養了個白眼狼,又有什麼用呢?

我的憑什麼要給你

曾在社區的遊樂場所見過這樣一幕,“一個小男孩A拿著自己的玩具槍玩的特別開心,過了一會兒另一個小男孩兒B也過來了,似乎有些想玩A的玩具槍,於是提出拿自己的汽車交換,倆個人換著玩。A徑直走到了B的面前,一把奪走了B手中的汽車,卻仍舊手裡緊緊攥著自己的玩具槍。B不知所措地哭了,而A卻自己拿著兩個玩具笑得特別開心,絲毫沒有覺得自己哪裡做錯了。”

我很不解的走過去,問了A一句,“你們剛剛不是說好了交換玩具嗎,你拿走了他的汽車,你為什麼不把你的槍給他玩呢?”

他沖著我大聲嚷了一句,“我的就是我的,憑什麼給你!”

如果你把你的孩子已經寵到了這種程度,他只會以自己為中心,不懂得分享,難道不是害了他嗎?

公眾場合絲毫不懂得收斂

我見過許多孩子會跟上面我提到的那個小女孩兒一樣,在公眾場合哭鬧、撒潑,絲毫不懂得收斂,導致父母很難堪。

當然了,當你的孩子還小的時候,你可以說他還小不懂事兒,甚至有些時候他鬧一下你還會覺得很可愛,就是調個皮而已。

但當你的孩子慢慢長大,他還是會這樣鬧,你還會這麼覺得嗎?

幾乎所有溺愛孩子的父母都有一個共性,只要孩子一哭鬧,做父母的就會妥協,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久而久之,你的孩子你還管得下嗎?

我幫你?那你得給我好處

記得上次去一個朋友家做客,我跟朋友聊天兒正盡興的時候,突然電話響了,但是朋友的手機在臥室裡,我們當時在客廳裡。

於是朋友對著她5歲的兒子說,“寶寶,你幫媽媽去臥室裡拿一下手機號碼?”

誰知這小孩兒竟回了一句,“要我幫你?那你給我什麼好處啊?”

天呀,這話竟然從一個5歲的小孩兒口裡說出來!我真的被震驚了!

無奈,最後只得朋友自己返回臥室把手機拿出來。

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成這個樣子呢?

除了溺愛,還能有什麼呢?

你從來都是幫孩子包辦一切,卻從來不要求他做什麼事兒,自然就讓他認為父母做什麼都是理所當然。

父母的哀求和縱容,讓孩子漸漸變得“目中無人”!

溺愛無處不在,稍不注意就可能“毀”了孩子!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是溺愛的毒果子,從現在開始努力的去培養他們獨立,別再當他們的附屬品和依賴的拐杖!你說呢?

※部分文章與圖片來源網路,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