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舒適?

人人都想活的舒適,這是人性使然,因為人的本性就是逃避痛苦與追求快樂。

這也是人們所有行動的動力來源。

最近時常聽到一個詞叫“舒適圈”,在這個舒適圈中你會覺得逍遙自在,離開這個舒適圈你會感到略微不適,而離開地太遠你就會覺得痛苦。

既然在舒適圈中活的更好,為什麼人們還常常感到痛苦?

答案是,人們待在舒適圈中越久這個圈子就會越小,因為人們對於快樂的體驗存在邊際遞減效應。

當你難得睡一個懶覺會覺得非常舒適,

但如果天天睡懶覺,那同等時間的睡眠感受就沒這麼強烈了。你會期待睡得更久,人也會變得更懶,以至於做一點事就會感到痛苦。

另一個原因是,作為社會人的我們身上都背負著沉甸甸的責任。每個人都會有生存的壓力,有成長與發展的需求。

社會在急劇的變化,個人若想不被淘汰,只有不斷突破原來的舒適圈去適應這個社會。在這個過程中,

當不舒適的過程變得舒適,自己的舒適圈就擴大了,那麼原來那些看起來很難的事情現在就會變得不那麼難。自己的能力也從此得到了提高。

從這個意義上講,個人能力提高的過程就是這樣一個慢慢適應不舒適的環境的過程。

對於生活中的不舒適,要以一個平常心來看待,因為這太正常了,生活是一個廣袤的大草原,而你的舒適圈只是一個小小的圈子,除非你不願面對生活,

否則總有跳出舒適圈的一天。

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它,把它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