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微新聞|帶領群眾致富 為民辦事解憂 我們給這名人大代表點贊!

聲明:“微竹溪”原創微信歡迎分享,嚴禁轉載!

微竹溪投稿郵箱 3292901894@qq.com

微信廣告合作:2722699 18772887158

編前:為進一步加快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步伐,把各項扶貧措施精准落實到村到戶,確保整縣推進不漏一村、精准脫貧不落一人,縣委、縣政府在全縣開展“十個到村到戶”行動,全縣各地積極回應上級號召,迅速掀起“十個到村到戶”建設高☆禁☆潮。

原標題 農莊裡的人大代表 ——十堰市人大代表李彬帶動貧困戶創業脫貧紀實

他是一位大學生作家,不甘於電腦碼字,

回家當起了農民;他是一位新時代農民,不甘於一人致富,攜手貧困戶走上了富路。他,就是湖北省十堰市市人大代表、竹溪縣天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彬。

敢為人先,作家回家種菜園

今年 34歲的李彬是竹溪縣蔣家堰鎮人,2007年畢業于長江大學園藝專業。

生於大山之中的李彬,自幼思想活躍,不甘平庸,敢闖敢試。中小學期間的作文多次被老師點評,走上壁報、校刊,大學期間,他便嶄露頭角,創作出版了長篇小說《上陌·葵黃》,發表了詩歌集《馳霧花》等許多作品。《上陌·葵黃》獲得“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成為具有潛力的大學生作家。

大學畢業後,李彬以優異成績應招進入荊州市電視臺,成為一名電視記者,先後擔任記者、編導、節目主管工作。

從大山走進平原,從農家後代成為“見官大一級”的記者,李彬可謂平步青雲,前途無量。

然而,面對吃穿不愁、待遇優厚、春風得意的工作崗位,李彬想起了大山裡的家鄉父老,想起了仍在貧困線以下苦苦勞作的貧困鄉親。2015年,精准扶貧全面鋪開,這年2月,李彬不顧父母和親友的反對,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家鄉,籌資2000萬元註冊創辦了竹溪縣天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他的志向不在城市、不在“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工作崗位,他要用事業告訴父母,他的志向和理想在廣闊的農村,他要用他的智慧和勤奮在農村闖出一片嶄新的天地,來潤澤廣大的父老鄉親。

他的公司地址選在了離家100多公里的天寶鄉。天寶,位於群山之中,不僅物華天寶,而且山青水秀、環境優美、民風純樸,是發展生態農業的淨土。公司組建之後,李彬選擇“公司+示範園+農戶”的模式,

發展無污染、無公害的蔬菜、水果,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的新型農民。

不忘初心,以一己之力助大眾脫貧

“一人富不如大家富,一人創業不如萬眾創業。”李彬說。他回鄉創業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自己力量,幫助廣大的貧困戶走出困境、走進富裕。“新時代的青年就是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李彬先在龍灘村、蔡壩村流轉52戶貧困戶203畝土地,建設了生態農業示範園,然後帶動發展蔬菜、獼猴桃,加工竹溪風味泡菜、野生獼猴桃果酒,走生態化、系列化、高效化農業之路。

把廣大農民的力量聚集起來,發展生態農業,這是一個富有遠見的思路。這種業態,不僅可以把公司搞起來,而且可以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從業素質,把山場與市場聯結到一塊,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到2017年末,天潤公司聯合農民種植辣椒1000多畝,直接或間接帶動了315戶農民增收;採用訂單式生產模式養殖蜜蜂,投放蜂桶5200多個,直接帶動了700多家農戶走上了新式的農業發展道路,其中貧困戶為289戶。公司與農戶形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累計簽約農戶935戶,其中貧困戶817戶,僅2017年,簽約農戶戶均增收達到4684元。

現代企業不能是一個小作坊,必須迅速發展成為現代企業,才能更有效地帶動農民發家致富。面對緩慢成長的企業,李彬想盡辦法加速、再加速。他組建電商團隊,建設電商平臺,與淘寶、京東、阿裡巴巴、趕街、淘實惠等電商平臺開展戰略合作,開設天寶淘寶服務站,實現了車間與市場相聯、線上與線下銷售同步。公司加大投入,先後建成了天潤辦公樓、天潤酒店和天潤工廠。斥資1000萬元,註冊成立了湖北省傑可訊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成了山區農業與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同時建設了農業電商創業培訓中心,已為農村培訓電商人才300多人。

天潤公司在“鄂西北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生產最標準的食材生產基地”的目標引領下,快速發展,很快建成了以竹溪風味泡菜、野生獼猴桃果酒和高山土蜂蜜為主的生態食品基地和電商網路。平臺的形成,把竹溪南部山區的高山茶、獼猴桃、山野菜、藥材和有機糧油,歸納到一起,形成了品牌,推向了市場,使一大批農民走出了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使農業生產走進了市場之中。2017年10月,公司在十堰市成立“天潤食材配送中心”,扎扎實實地把“竹溪菜”帶到了十堰,甚至更遠的地方。“天潤食材,成就地道竹溪味道”一句簡單的廣告語更展現了他推廣地道竹溪食材的決心和野心。

履職盡責,當一名不負眾望的代表

“我是竹溪人民選出來的,就要為農民脫貧謀出路,為廣大民眾增收入。”2016年12月,縣十八屆人大一次會議選舉他為十堰市人大代表後,面對新聞記者的採訪,李彬許下莊重承諾。

2017年1月,在十堰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李彬審議工作報告,立足于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積極建言獻策。他說,隨著高速公路的開通,竹溪打破了交通制約瓶頸,迎來了大開發、大發展的黃金期;“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竹溪農村走出了封閉的大山,為農業大發展插上高飛的翅膀。他建議市政府著力幫助解決農業產業發展融資難、龍頭產業培育力度不大、農產品檢測不便等問題,促進竹溪做大做強生態產業、實現全域綠色發展。他的建議得到了市政府的重視,結合脫貧攻堅戰役的推進,農業企業和產業增收融資難、貸款難的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一大批農業企業成長起來,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注入了強大活力。

他在公司所在地的天寶鄉,經常行走于農民之間,對農民群眾反映的意見和願望,及時地反映給鄉黨委、鄉人大。他提出的加強農村環境整治的意見,被鄉內的縣人大代表以建議的形式提交給了縣人大會議,轉交給了有關部門辦理落實。縣環保局在辦理這個建議時,給天寶鄉配備了3台垃圾清運車,將29個村納入了環境整治的專案之中,進行治理。

人生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止境的。作為一名市人大代表,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李彬感到責任重大。“我要持之以恆地為家鄉脫貧事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李彬表示,要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為百姓脫貧致富的黃土地上。(明揚 梁成勇)

本期編輯:餘清清

建設了生態農業示範園,然後帶動發展蔬菜、獼猴桃,加工竹溪風味泡菜、野生獼猴桃果酒,走生態化、系列化、高效化農業之路。

把廣大農民的力量聚集起來,發展生態農業,這是一個富有遠見的思路。這種業態,不僅可以把公司搞起來,而且可以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從業素質,把山場與市場聯結到一塊,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到2017年末,天潤公司聯合農民種植辣椒1000多畝,直接或間接帶動了315戶農民增收;採用訂單式生產模式養殖蜜蜂,投放蜂桶5200多個,直接帶動了700多家農戶走上了新式的農業發展道路,其中貧困戶為289戶。公司與農戶形成了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累計簽約農戶935戶,其中貧困戶817戶,僅2017年,簽約農戶戶均增收達到4684元。

現代企業不能是一個小作坊,必須迅速發展成為現代企業,才能更有效地帶動農民發家致富。面對緩慢成長的企業,李彬想盡辦法加速、再加速。他組建電商團隊,建設電商平臺,與淘寶、京東、阿裡巴巴、趕街、淘實惠等電商平臺開展戰略合作,開設天寶淘寶服務站,實現了車間與市場相聯、線上與線下銷售同步。公司加大投入,先後建成了天潤辦公樓、天潤酒店和天潤工廠。斥資1000萬元,註冊成立了湖北省傑可訊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成了山區農業與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同時建設了農業電商創業培訓中心,已為農村培訓電商人才300多人。

天潤公司在“鄂西北規模最大、效率最高、生產最標準的食材生產基地”的目標引領下,快速發展,很快建成了以竹溪風味泡菜、野生獼猴桃果酒和高山土蜂蜜為主的生態食品基地和電商網路。平臺的形成,把竹溪南部山區的高山茶、獼猴桃、山野菜、藥材和有機糧油,歸納到一起,形成了品牌,推向了市場,使一大批農民走出了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使農業生產走進了市場之中。2017年10月,公司在十堰市成立“天潤食材配送中心”,扎扎實實地把“竹溪菜”帶到了十堰,甚至更遠的地方。“天潤食材,成就地道竹溪味道”一句簡單的廣告語更展現了他推廣地道竹溪食材的決心和野心。

履職盡責,當一名不負眾望的代表

“我是竹溪人民選出來的,就要為農民脫貧謀出路,為廣大民眾增收入。”2016年12月,縣十八屆人大一次會議選舉他為十堰市人大代表後,面對新聞記者的採訪,李彬許下莊重承諾。

2017年1月,在十堰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李彬審議工作報告,立足于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積極建言獻策。他說,隨著高速公路的開通,竹溪打破了交通制約瓶頸,迎來了大開發、大發展的黃金期;“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竹溪農村走出了封閉的大山,為農業大發展插上高飛的翅膀。他建議市政府著力幫助解決農業產業發展融資難、龍頭產業培育力度不大、農產品檢測不便等問題,促進竹溪做大做強生態產業、實現全域綠色發展。他的建議得到了市政府的重視,結合脫貧攻堅戰役的推進,農業企業和產業增收融資難、貸款難的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一大批農業企業成長起來,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注入了強大活力。

他在公司所在地的天寶鄉,經常行走于農民之間,對農民群眾反映的意見和願望,及時地反映給鄉黨委、鄉人大。他提出的加強農村環境整治的意見,被鄉內的縣人大代表以建議的形式提交給了縣人大會議,轉交給了有關部門辦理落實。縣環保局在辦理這個建議時,給天寶鄉配備了3台垃圾清運車,將29個村納入了環境整治的專案之中,進行治理。

人生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止境的。作為一名市人大代表,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李彬感到責任重大。“我要持之以恆地為家鄉脫貧事業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李彬表示,要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為百姓脫貧致富的黃土地上。(明揚 梁成勇)

本期編輯:餘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