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身價千億的超級富豪,為什麼如此重視這件事?

“保持良好的心態,知足常樂,從自我內心尋找答案,

是提高幸福感的關鍵。”

文 / 華商韜略 畢亞軍

“我眼睜睜地看過同胞被日本兵打死,也點頭哈腰地從日本兵身邊走過。當時心裡就在想,我們中國人為什麼這麼悲哀,被人家這樣欺辱,我們什麼時候才可以抬頭挺胸地走在大街上……所以後來賺到一些錢,我捐學校,捐醫療,捐科技,希望盡一點力,希望我們能發展起來,不再有那樣的傷痛。”

呂志和說:“現在,中國的經濟和科技已經發展起來,

世界已經看到我們在這方面的進步。我又在想,還可以做些什麼,讓發展起來的我們生活得更幸福,也讓世界更尊重我們,讓我們在公益、慈善等等領域也有世界性的努力貢獻。”

於是,2015年,他代表中國人獻給世界一個禮物:捐款20億港幣,設立了“世界文明獎——呂志和獎”。這也是華人社會第一個不分種族、地域的全球化獎項。而他要褒獎和宣揚的重點,不是推動商業與文化的繁榮、產業與技術的發達,

而是要關照人們內在的修為,以及與他人和世界的相處。

【1】

呂志和1929年出生在廣東江門,5歲時為避戰到香港。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後,12歲的他被迫輟學,從兜售小食品學習做生意。兵荒馬亂中,他在日本兵的鐵蹄籠罩下起早貪黑,跑街串巷,三、四年間竟然靠薄薄的利潤賺到200多萬日本軍票(當時日本在香港強制發行的貨幣,當時可在香港買下一條街)。

日本投降後,

呂志和手上的日本軍票一夜成為廢紙。他又從做學徒開始,20來歲再通過機械物資買賣賺到第一桶金。戰後重建中,基礎設施發展蓬勃。1955年,呂志和創辦了嘉華集團,以石礦建材業為開端,相繼進軍地產業、酒店業、娛樂旅遊業,跨足內地、東南亞、美國,成為著名的石礦大王與酒店巨頭。

2002年,73歲的呂志和發起人生大挑戰。

當年,為以博☆禁☆彩業為突破口帶動整個旅遊及會展經濟的發展,

澳門結束博☆禁☆彩業70多年的專營歷史,實行賭權開放。在酒店旅遊業深耕多年,又是香港酒店業主聯合會主席的呂志和,看好澳門成為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的酒店旅遊業務前景,成立銀河娛樂集團,成功投得澳門娛樂牌照,成為具有博☆禁☆彩經營權的港資企業。此後,他以多元化旅遊娛樂休閒業務為核心,將銀河娛樂發展成為澳門博☆禁☆彩娛樂業規模最大的業者。

2014年,85歲的呂志和以220億美元淨資產成為僅次於李嘉誠的華人第二、也是亞洲第二大富豪。悉心經營企業的同時,呂志和也一直關注著慈善領域,相繼成立了銀河娛樂集團基金會、呂志和獎有限公司等大規模慈善基金。今年11月8日,他還捐資1.2億元人民幣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成立了“呂志和生命科學學院基金”。

在所有的慈善捐贈中,設立“世界文明獎——呂志和獎”則是他投入最多,也期待最大的一項。這項由他首期捐資20億港幣,每年頒發三個獎項,每個單項獎金金額高達約2,000萬港元(相當於大約257萬美元)的全球性獎項,旨在表彰為推動世界文明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士或團體,從而促進世界資源可持續發展、改善世人福祉、宣導積極正面人生觀及提升正能量。

獎項宗旨的宏大命題下,則是呂志和對人生觀,尤其是社會道德幾十年如一日的關注,是他風風雨雨一生走來分享給世界的一種價值觀和一顆善心。

【2】

在香港的富豪家族中,呂志和家族給外界的印象一直是十分和諧,其下一代分工協作,勤勞樸實,在各自領域成就卓越且平易近人,沒有不利傳聞和八卦。

這有賴於呂志和的言傳身教,尤其是他對以儒家傳統文化為核心的道德建設的努力和堅守。對下一代,他始終強調德育勝過知識的教育;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他提得最多的提案,是如何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及推動人民自覺遵守法律;到自己捐贈的學校考察,他談得最多的也是,知識教育很重要,品德教育更重要。

呂志和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過得快樂、開心。“有錢要開心地生活每一天,沒錢也可以開心地生活每一天。”他強調,這跟物質有一定的關係,但真正重要的是心態問題。他說自己並不是今天才開心地生活,即便當年日據時代,“家門口都是餓死者的屍體散發的惡臭,也都還是打足精神,正面積極地做自己的事。”

這樣的經歷讓呂志和總是用接納並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不如意的事,讓他在跌宕起伏中得以保持平常心和愉悅感。這既是他得以長期愉快地保持奮鬥精神和狀態的關鍵,也是他能夠有所成就而且生活幸福的關鍵。

“有人類的地方就定有煩惱,要提高幸福感,保持良好的心態,知足常樂,從自我內心尋找答案才是關鍵。”呂志和說,“‘心安’是世界和平的源泉,心安就能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大家都心安,社會就更和諧,世界就更美好。”

從此出發,呂志和看到當今社會正面臨一個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人們得到越來越多外在的成功,但很多人的內心卻越來越不快樂,擁有更多卻不幸福成為現代人的通病。更甚者,突破道德倫理的底線,傷害他人、社會和自然,追逐私利。

“個體精神空虛、集體焦慮不安、社會矛盾激化、政治紛爭甚至戰爭等等,依然是常有的事。”呂志和說,今天的我們比任何時候都富有,但也更貧窮,富有的是商業與物質的空前繁榮,貧窮的是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和個人精神。

他認為,這一切,很多都是因為貪欲膨脹和道德文明的缺位所致,是價值觀層面出了問題。“今天,一般大眾的物質生活都不成問題,反而是精神上的空虛、心靈的失落,導致群體的不安感。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重視德育的培養、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帶著這樣的反思和使命,呂志和發起了一項空前的挑戰。

【3】

在思考的過程中,呂志和想到了諾貝爾獎對世界科技和文化帶來的持久而巨大的影響。順此思路,他看到,目前還沒有一個面向全世界,不受種族、文化、宗教或國籍限制,以彰顯和鼓勵道德正能量和可持續文明為核心的獎項。

和一些朋友交流下來後,他決定自己開創一個出來。

他成立專業團隊,醞釀、探索獎項的設立,和團隊跑遍全世界很多地方,廣泛與各方面人士或機構交流,學習他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目標,一步步完善了成立獎項的想法和事務。同時,也從全球邀請各領域的頂尖人士加入到籌備中的獎項理事會或推薦委員會,讓其獎項構想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將各方的建議與自己內心的願望綜合之後,呂志和最終決定:“呂志和獎”將在三個領域(又稱類別)表彰先進並每個領域頒發一個獎項(各稱為一個“獎項類”)。該三個類別包括:獎項類別一、促使世界資源可持續發展;獎項類別二、促進世人福祉;獎項類別三、宣導積極正面人生觀及提升正能量以振奮人心。

與諾貝爾獎一樣,“呂志和獎”面向全世界,服務全人類。不同的是,“呂志和獎”特別強調對高尚道德和社會正能量的褒獎,宣揚和諧共用的價值觀,注重宣導積極正面的人生觀及振奮人心的正能量的提升,不單表彰卓越的現實成就,更注重褒揚偉大的心靈,高尚的道德精神,尤其是對中國傳統價值觀——“推己及人、堅毅不屈、和而不同”的全球化推行和弘揚。

為推動獎項真正面向全球並在全球產生影響,呂志和邀請到眾多國際知名人士參與到獎項的事務中,為獎項的成功獻力。中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特首董建華、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紮‧賴斯、世界銀行前行長詹姆斯‧沃爾芬森、以及劍橋大學默德林學院院長羅雲‧道格拉斯‧威廉斯都應邀出任了獎項理事會委員。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牛津大學前校長科林‧盧卡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莫言、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前校長海瑟爾‧門羅-布魯姆、圖靈獎首位華人得主、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院長姚期智,以及伯克萊加州大學校長高級中國顧問葉文心,則出任了獎項推薦委員會委員。

邀請到這些世界性的領袖人物參與其中是一項異常艱巨的工作,呂志和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比如,賴斯我們是作了很多很多的溝通之後,我還專程到北京跟她解釋。董先生也是,先後溝通了很多次。不斷跟他們說明我們的初心,放下他們擔心好事做不好的憂慮。”

2015年9月24日下午3點,呂志和宣佈了“世界文明獎——呂志和獎”的正式成立!並捐出20億港元作為第一期資金,注入專事獎項持續發展和營運的呂志和獎有限公司。500多位政商界領袖、學者、宗教領袖、超過20個國家的領事、以及香港本地與國際媒體,包括美國前國務卿賴斯都親臨現場出席了儀式,一起見證這一被譽為“華人諾貝爾獎”的獎項誕生。

在最終設定的“呂志和獎”中,每個類別獎項的獲獎者將獲得2000萬港元(相當於大約257萬美元)獎金、證書一張及獎座一座。每個獎項都只會授予單一獲獎者,但獲獎者可為個人或團體。

呂志和最看重的,並不是給獲獎者榮譽和獎金,而是希望能以此弘揚獲獎者的思想和善力量,使其正在進行的事業和德行得以更好地繼續,並在世界範圍內發揮更大的影響。他希望找到上述三個領域的世界文明之光,使其成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和人類永久福祉的一個榜樣。

【4】

如今,“呂志和獎”已連續頒發兩屆。

2016年,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無國界醫生、前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分別獲得“持續發展獎”、“人類福祉獎”和“正能量獎”;2017年,中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蘭德薩農村發展研究所、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則分別獲得“持續發展獎”、“人類福祉獎”和“正能量獎”。

讓呂志和欣慰的是,這些獲獎者都對自己的獲獎以及獎項的意義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而他們獲得的獎金也都成了在更大範圍內去實現推動文明與可持續的力量。比如,最新獲獎的解振華先生,就將2000萬獎金全部捐獻給了清華大學,用於支持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益事業。

讓世界看到中國人對世界的大愛、關懷和努力,則是呂志和對此獎項的另一個期待。他說,當年在日本人鐵蹄之下,最大的夢想就是中國人能夠有尊嚴的站起來,“現在,我們站起來了,要讓世界看到我們對世界的努力和貢獻,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技術進步,我們在文化、文明、公益慈善領域也有建樹。”

“我小時候,人們家裡的米缸上,都貼著‘常滿’二字,寄託著對溫飽的渴望。然而當時條件所限,現在看來很低的渴望也無法實現。當今世界,從物質經濟和科技而言,人類正處於有史以來最美好的時光。”呂志和說,他希望通過“呂志和獎”挖掘世界好榜樣,弘揚人類正能量,“在發展的同時,豐盈內心世界,知足而樂,既追求成功,也要享受自己親手創造的世界。”

呂志和堅持認為,建立人們內心的滿足和幸福感,是讓人與人,人與自然更和諧地相處的關鍵,也將是人類社會當前和未來至關重要的課題。

他希望“呂志和獎”能真正持續地在這個領域為人類社會貢獻力量。他知道這力量雖然是有限的,但卻將其視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意義之一。

“即使只是播下一顆有益的種子,也是我的一個心意。”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成立了“呂志和生命科學學院基金”。

在所有的慈善捐贈中,設立“世界文明獎——呂志和獎”則是他投入最多,也期待最大的一項。這項由他首期捐資20億港幣,每年頒發三個獎項,每個單項獎金金額高達約2,000萬港元(相當於大約257萬美元)的全球性獎項,旨在表彰為推動世界文明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士或團體,從而促進世界資源可持續發展、改善世人福祉、宣導積極正面人生觀及提升正能量。

獎項宗旨的宏大命題下,則是呂志和對人生觀,尤其是社會道德幾十年如一日的關注,是他風風雨雨一生走來分享給世界的一種價值觀和一顆善心。

【2】

在香港的富豪家族中,呂志和家族給外界的印象一直是十分和諧,其下一代分工協作,勤勞樸實,在各自領域成就卓越且平易近人,沒有不利傳聞和八卦。

這有賴於呂志和的言傳身教,尤其是他對以儒家傳統文化為核心的道德建設的努力和堅守。對下一代,他始終強調德育勝過知識的教育;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他提得最多的提案,是如何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質及推動人民自覺遵守法律;到自己捐贈的學校考察,他談得最多的也是,知識教育很重要,品德教育更重要。

呂志和說,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過得快樂、開心。“有錢要開心地生活每一天,沒錢也可以開心地生活每一天。”他強調,這跟物質有一定的關係,但真正重要的是心態問題。他說自己並不是今天才開心地生活,即便當年日據時代,“家門口都是餓死者的屍體散發的惡臭,也都還是打足精神,正面積極地做自己的事。”

這樣的經歷讓呂志和總是用接納並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不如意的事,讓他在跌宕起伏中得以保持平常心和愉悅感。這既是他得以長期愉快地保持奮鬥精神和狀態的關鍵,也是他能夠有所成就而且生活幸福的關鍵。

“有人類的地方就定有煩惱,要提高幸福感,保持良好的心態,知足常樂,從自我內心尋找答案才是關鍵。”呂志和說,“‘心安’是世界和平的源泉,心安就能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大家都心安,社會就更和諧,世界就更美好。”

從此出發,呂志和看到當今社會正面臨一個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人們得到越來越多外在的成功,但很多人的內心卻越來越不快樂,擁有更多卻不幸福成為現代人的通病。更甚者,突破道德倫理的底線,傷害他人、社會和自然,追逐私利。

“個體精神空虛、集體焦慮不安、社會矛盾激化、政治紛爭甚至戰爭等等,依然是常有的事。”呂志和說,今天的我們比任何時候都富有,但也更貧窮,富有的是商業與物質的空前繁榮,貧窮的是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和個人精神。

他認為,這一切,很多都是因為貪欲膨脹和道德文明的缺位所致,是價值觀層面出了問題。“今天,一般大眾的物質生活都不成問題,反而是精神上的空虛、心靈的失落,導致群體的不安感。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重視德育的培養、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帶著這樣的反思和使命,呂志和發起了一項空前的挑戰。

【3】

在思考的過程中,呂志和想到了諾貝爾獎對世界科技和文化帶來的持久而巨大的影響。順此思路,他看到,目前還沒有一個面向全世界,不受種族、文化、宗教或國籍限制,以彰顯和鼓勵道德正能量和可持續文明為核心的獎項。

和一些朋友交流下來後,他決定自己開創一個出來。

他成立專業團隊,醞釀、探索獎項的設立,和團隊跑遍全世界很多地方,廣泛與各方面人士或機構交流,學習他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目標,一步步完善了成立獎項的想法和事務。同時,也從全球邀請各領域的頂尖人士加入到籌備中的獎項理事會或推薦委員會,讓其獎項構想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將各方的建議與自己內心的願望綜合之後,呂志和最終決定:“呂志和獎”將在三個領域(又稱類別)表彰先進並每個領域頒發一個獎項(各稱為一個“獎項類”)。該三個類別包括:獎項類別一、促使世界資源可持續發展;獎項類別二、促進世人福祉;獎項類別三、宣導積極正面人生觀及提升正能量以振奮人心。

與諾貝爾獎一樣,“呂志和獎”面向全世界,服務全人類。不同的是,“呂志和獎”特別強調對高尚道德和社會正能量的褒獎,宣揚和諧共用的價值觀,注重宣導積極正面的人生觀及振奮人心的正能量的提升,不單表彰卓越的現實成就,更注重褒揚偉大的心靈,高尚的道德精神,尤其是對中國傳統價值觀——“推己及人、堅毅不屈、和而不同”的全球化推行和弘揚。

為推動獎項真正面向全球並在全球產生影響,呂志和邀請到眾多國際知名人士參與到獎項的事務中,為獎項的成功獻力。中國政協副主席、前香港特首董建華、美國前國務卿康多莉紮‧賴斯、世界銀行前行長詹姆斯‧沃爾芬森、以及劍橋大學默德林學院院長羅雲‧道格拉斯‧威廉斯都應邀出任了獎項理事會委員。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劉遵義、牛津大學前校長科林‧盧卡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莫言、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前校長海瑟爾‧門羅-布魯姆、圖靈獎首位華人得主、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院長姚期智,以及伯克萊加州大學校長高級中國顧問葉文心,則出任了獎項推薦委員會委員。

邀請到這些世界性的領袖人物參與其中是一項異常艱巨的工作,呂志和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比如,賴斯我們是作了很多很多的溝通之後,我還專程到北京跟她解釋。董先生也是,先後溝通了很多次。不斷跟他們說明我們的初心,放下他們擔心好事做不好的憂慮。”

2015年9月24日下午3點,呂志和宣佈了“世界文明獎——呂志和獎”的正式成立!並捐出20億港元作為第一期資金,注入專事獎項持續發展和營運的呂志和獎有限公司。500多位政商界領袖、學者、宗教領袖、超過20個國家的領事、以及香港本地與國際媒體,包括美國前國務卿賴斯都親臨現場出席了儀式,一起見證這一被譽為“華人諾貝爾獎”的獎項誕生。

在最終設定的“呂志和獎”中,每個類別獎項的獲獎者將獲得2000萬港元(相當於大約257萬美元)獎金、證書一張及獎座一座。每個獎項都只會授予單一獲獎者,但獲獎者可為個人或團體。

呂志和最看重的,並不是給獲獎者榮譽和獎金,而是希望能以此弘揚獲獎者的思想和善力量,使其正在進行的事業和德行得以更好地繼續,並在世界範圍內發揮更大的影響。他希望找到上述三個領域的世界文明之光,使其成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和人類永久福祉的一個榜樣。

【4】

如今,“呂志和獎”已連續頒發兩屆。

2016年,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無國界醫生、前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分別獲得“持續發展獎”、“人類福祉獎”和“正能量獎”;2017年,中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蘭德薩農村發展研究所、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則分別獲得“持續發展獎”、“人類福祉獎”和“正能量獎”。

讓呂志和欣慰的是,這些獲獎者都對自己的獲獎以及獎項的意義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而他們獲得的獎金也都成了在更大範圍內去實現推動文明與可持續的力量。比如,最新獲獎的解振華先生,就將2000萬獎金全部捐獻給了清華大學,用於支持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益事業。

讓世界看到中國人對世界的大愛、關懷和努力,則是呂志和對此獎項的另一個期待。他說,當年在日本人鐵蹄之下,最大的夢想就是中國人能夠有尊嚴的站起來,“現在,我們站起來了,要讓世界看到我們對世界的努力和貢獻,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技術進步,我們在文化、文明、公益慈善領域也有建樹。”

“我小時候,人們家裡的米缸上,都貼著‘常滿’二字,寄託著對溫飽的渴望。然而當時條件所限,現在看來很低的渴望也無法實現。當今世界,從物質經濟和科技而言,人類正處於有史以來最美好的時光。”呂志和說,他希望通過“呂志和獎”挖掘世界好榜樣,弘揚人類正能量,“在發展的同時,豐盈內心世界,知足而樂,既追求成功,也要享受自己親手創造的世界。”

呂志和堅持認為,建立人們內心的滿足和幸福感,是讓人與人,人與自然更和諧地相處的關鍵,也將是人類社會當前和未來至關重要的課題。

他希望“呂志和獎”能真正持續地在這個領域為人類社會貢獻力量。他知道這力量雖然是有限的,但卻將其視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意義之一。

“即使只是播下一顆有益的種子,也是我的一個心意。”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