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歷史最難評價的一位皇帝,死後沒有諡號,爭了兩千年還沒定論

大家都知道皇帝死後都是有諡號的,遙想筆者當年高考時就遇到了關於皇室諡號的考題。

古代皇帝死後,都會根據這位元皇帝的生平給予一種稱號,這種稱號一般都是禮官議上的。至於皇帝諡號給定的一般規則是這樣的,“剛強直理曰武。剛無欲,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強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

諡號從西周晚期就出現了,後面幾乎每一位皇帝都有。也就是說,皇帝死後的這個諡號就是對他一生的總結,

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中國講究“蓋棺定論”。比如大家最熟悉的隋煬帝楊廣的諡號,“煬”的含義是“好內怠政”、“外內從亂”等,這是李淵給楊廣強加的。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比如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皇帝就沒有諡號。不僅如此,千百年無數人都想給秦始皇一個諡號,

但一直爭議不斷。

這個皇帝就是秦始皇嬴政。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這點毫無疑問。關於秦始皇的功績,筆者隨便列舉三個,它們都是開創歷史之先河。第一大功績,秦始皇“掃滅東方六國,一統天下”;第二大功績,“統一經濟制度,統一文字”;第三大功績,“廢封建,置郡縣”。

如此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為何沒有諡號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六個字:子議父,臣議君。什麼意思?秦始皇認為自己是“千古一帝”, 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而諡法裡的“子議父、臣議君”會造成繼任者對前任指指點點,這一點很不好,於是廢除了從西周開始的諡法,統一用始皇、二世之類的稱號。

(“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

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 《史記·秦始皇本紀》)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給秦始皇上一個諡號,該是什麼諡號呢?

有人表示雖然秦始皇的功績毋庸置疑,但是他犯下了兩個重大錯誤。一是“焚書坑儒”,致使大量珍貴文獻毀之一旦,同時造成大量的士人學者無辜慘死;二是徭役太重,

老百姓苦不堪言,這也是秦二世而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鑒於秦始皇的“得”與“失”,有人就給秦始皇定了一個諡號,比如“霸”,這是因為“以霸道強軍,以霸道滅六國,又以霸道治國,最終因為霸道亡國。”對此大家怎麼看?

參考資料:《史記•秦始皇本紀》、《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