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小鮮肉”不是垃圾電影的原罪

兩會時間,除了代表委員們,火的還有“小鮮肉”。 先有宋丹丹怒批“小鮮肉”攀比心重不懂做人,

再有政協委員稱其千萬片酬擾亂市場,“小鮮肉”從一個標籤逐漸變成一個文化現象。 這是最好的時代,但這更是看臉的時代。不可否認,“小鮮肉”現象是有著文化背景的,“小鮮肉”不是舶來品,但卻像曾經韓劇一樣風靡,走紅背後是集體審美的浮誇。 當這種浮誇反映到文化市場中,就會出現逆反的現象。有人曾痛心疾首地說,“小鮮肉”沒有任何演技,
這是一句廢話。不是不能有顏值,而是不能只有顏值,在粉絲經濟的泡沫中,“小鮮肉”們是根本不需要演技的。顏值即是正義,而演技只是帥氣外表的附加值。 在顏值面前,演技就有則更好,無則加勉了。近年來影視界凸顯的一些“小鮮肉”就已證明,演技不佳卻一夜躥紅、表演偷工減料作風不正之現象已成“行業公害”。流行的都是有原因的,但有原因的流行並不代表就一定是正確的。
與“小鮮肉”在文化市場的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輿論市場的強烈反差,不僅大量觀眾反感,更引起老一輩藝術家們的批評與指責。輿論場對“小鮮肉”現象的反感,其實是中國目前混亂的文化市場的注解。 但這並不是“小鮮肉”的原罪,只是在當下的文化環境中,“小鮮肉”是唯一可利用的概念。缺乏創新、抱守殘缺的文化生態就像一潭死水,抄襲有理、翻拍成性,
哪怕拾人牙慧也不願冒著風險創新,而浮躁的文化生態,誕生的只會是同“小鮮肉”現象一樣浮誇的產品。 我們反感“小鮮肉”現象,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一定討厭“小鮮肉”, 宋丹丹說的對嗎?對,“小鮮肉”現象確實讓人反感,但這並不是中國文化市場混亂的禍根。只有在文化市場泛善可陳的時候,才有會有人願意熱炒“小鮮肉”概念。 中國的電影市場,依然是看臉的市場,劣幣正在借助炒作驅逐良幣,
優勝劣汰的競爭規則被掩蓋。只有本身就是垃圾的作品,才會借助“小鮮肉”來尋找存在感,只有本身就是好的作品,才不會怕“小鮮肉”拉低下限。不是他們做得不對,而是沒有人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 不是“小鮮肉”演的都是壞電影,而是壞電影中基本都有“小鮮肉”,他們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整個電影環境。 拿得出“小鮮肉”幾千萬的片酬,會拿不出更多的錢來拍電影?“小鮮肉”只是爛電影的表像,
而本質就是中國電影的持續擺爛。可能有些人喜歡“小鮮肉”,但絕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小鮮肉”,更不能整個市場全部都是“小鮮肉”。 “小鮮肉”現象需要我們反思,但是消滅這個現象也並不足以拯救中國電影乃至整個文化市場。儘管讓人不舒服,但中國電影還是需要“小鮮肉”的。只要作品過得去,高顏值也一樣會是加分項,“小鮮肉”不是評判電影好壞的標準。 有人喜歡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也就有人會喜歡顏值爆表的男藝人,不能讓“小鮮肉”成為主流,但是也不能全盤否定,將其一網打盡。 尊重每一種表現形式,尊重每一個演員,這才是健康的文化生態。 (未來網評論員 程世傑)

有人喜歡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也就有人會喜歡顏值爆表的男藝人,不能讓“小鮮肉”成為主流,但是也不能全盤否定,將其一網打盡。 尊重每一種表現形式,尊重每一個演員,這才是健康的文化生態。 (未來網評論員 程世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