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趙昌文: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品質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行動指南,以科學把握高品質發展的內涵為基本前提,以貫徹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為生產力基礎,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長效機制,
以建立高品質發展配套政策體系為重要保障,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品質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實現高品質發展,基本前提是科學把握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內涵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儘管關於高品質發展的內涵尚無統一的表述,但可以綜合以下兩個視角和方法,對高品質發展的核心內涵進行把握。

一是通過識別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來界定高品質發展。比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風險過度積聚、環境污染嚴重、創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品質發展;反之,促進共同富裕、防範化解風險、創新驅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就是高品質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是否有利於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否有利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否有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標準,判斷是否是高品質發展。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發展就是高品質發展。

實現高品質發展,指導思想是踐行新發展理念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在推進高品質發展過程中,必須堅定不移貫徹。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基礎研究、實現技術創新及突破、培養造就高水準人才和創新團隊,

為創新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在微觀層面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企業創新活力,在中觀層面推動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生產性活動與非生產性活動報酬結構的再平衡,在宏觀層面維持較高的企業縱向流動性,打開創新創業企業成長空間,為創新驅動提供不竭動力。

貫徹協調發展理念,堅持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著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區域、城鄉協調發展。著力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動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環境監管,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推動環境成本內部化,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作用。構建市場導向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和參與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以創新推動綠色發展。

貫徹開放發展理念,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更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和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在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同時,推動全球包容性增長,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

貫徹共用發展理念,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完善托底性社會政策、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並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推進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教育公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順暢創新創業管道,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實現高品質發展,生產力基礎是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經濟發展就是技術和產業的不斷升級。生產力視角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真正依靠科技進步、資本配置優化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

促進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當前,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缺乏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導致產能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並存。需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新型研發機構,不斷提高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創新貢獻率。

促進實體經濟與現代金融協同發展。金融需要堅持回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著力消除金融與實體經濟報酬結構失衡、推動經濟去杠杆、強化和完善金融監管、抑制金融過度膨脹,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能力,建設創新友好型、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的現代金融體系。

促進實體經濟與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仍面臨高水準人才短缺、人才培養機制不暢、配置結構不合理、工匠精神相對欠缺等問題的制約。需要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再平衡,抑制人才“脫實向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優化人才環境,“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湧流”。

深度參與甚至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近代以來,大凡大國崛起,都必定深度參與甚至引領過一次工業革命。當前,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我國也已具備深度參與甚至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經濟基礎,達到了基本的產業技術門檻。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機遇。在這一視角下,是否實現了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的協同發展,根本標準在於是否深度參與甚至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

實現高品質發展,主線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高品質發展需要提高供給體系品質,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這就需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破除無效供給,清理“僵屍企業”,強化環保、市場監管約束,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防控金融風險,積極穩妥推動經濟去杠杆,使宏觀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降低制度性☆禁☆交易成本,深化金融、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領域改革,降低實體經濟成本。著力補齊軟性基礎設施方面的短板。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技術創新的主戰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產業領域。需要以建設製造強國為載體,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在新一輪工業革命,需要面向新技術發展趨勢,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製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促進製造和服務的融合與協同發展;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的存量重組、增量優化和動能轉換;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群,構建和增強我國製造業的集群優勢或產業配套優勢。

推動要素品質變革。生產要素品質決定著產品品質,也由此決定著產業發展品質、供給體系品質和整個經濟品質,是高品質發展的微觀基礎。著力提升創新成果品質及效率,提高科技成果市場化、產業化水準,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著力提高金融資本品質及效率。在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在平衡的同時,通過引入有效競爭、推動金融智慧化轉型等方式提升金融體系效率,推動金融資源更多配置到實體經濟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

實現高品質發展,長效機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實現高品質發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構建市場機制有效的經濟體制。一方面,完善產權制度,培育合格市場競爭主體,使競爭機制有效發揮作用。為此,需要完善各類國資管理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市場化,完善地方政府舉債約束機制。同時,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完善各類所有制企業的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另一方面,推進要素市場化,使價格機制有效發揮作用。為此,需要推動資源價格、資金價格(打破剛性兌付)等方面的市場化改革。

構建微觀主體有活力的經濟體制。微觀主體有活力,不僅要企業有活力,更為關鍵的是要充分調動各方面幹事創業的積極性。為此,需要推動構建新型政商關係的微制度創新,細化完善黨政幹部幹事有為的容錯糾錯機制,培育激發企業家精神的法治環境、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保持足夠的企業縱向流動性,形成讓企業家心安、讓科技人員心寬、讓黨政幹部心熱、讓創業人員心動的體制機制。

構建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高品質發展有賴於穩定和健康的宏觀基礎。宏觀調控有度,就是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而非更多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宏觀經濟再平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促進國民經濟正常迴圈。為此,要健全市場基礎設施,為政府有度且有效的宏觀調控提供抓手。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特別是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

實現高品質發展,重要保障是建立推進高品質發展的配套政策

推動高品質發展需要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等多個方面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建立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可考慮從長期與短期、宏觀與微觀、總量與結構、全域與局部等多個維度探討高品質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比如,長期看,高品質發展要求能夠適應發展階段的轉換,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從宏觀看,高品質發展要求經濟運行不存在重大結構性失衡,整體風險可控。從總量看,高品質發展意味著經濟增長保持持續健康穩定,沒有明顯偏離潛在增長率。從全域看,高品質發展要求經濟發展與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基本協調。

建立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政績考核體系。弱化速度指標,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切實破除唯GDP論,完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把品質提高、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加快構建綠色GDP統計等高品質發展統計體系,為高品質發展政績考核體系提供支撐。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債務責任追究制。

推動其他相關配套政策完善。健全標準制度,加強標準化工作,更多參與甚至引領國際標準制度,構建高品質發展標準體系。從完善宏觀政策、產業政策、微觀政策、改革政策、社會政策等多個方面健全更高品質發展的政策體系。在構建高品質發展指標體系和統計體系基礎上,建立健全高品質發展績效評價體系。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

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著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區域、城鄉協調發展。著力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動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環境監管,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推動環境成本內部化,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推動綠色發展中的作用。構建市場導向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和參與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以創新推動綠色發展。

貫徹開放發展理念,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更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和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在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同時,推動全球包容性增長,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

貫徹共用發展理念,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完善托底性社會政策、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並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推進以人為中心的城鎮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推進教育公平、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順暢創新創業管道,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實現高品質發展,生產力基礎是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經濟發展就是技術和產業的不斷升級。生產力視角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真正依靠科技進步、資本配置優化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

促進實體經濟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當前,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缺乏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導致產能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並存。需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新型研發機構,不斷提高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創新貢獻率。

促進實體經濟與現代金融協同發展。金融需要堅持回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原則,著力消除金融與實體經濟報酬結構失衡、推動經濟去杠杆、強化和完善金融監管、抑制金融過度膨脹,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能力,建設創新友好型、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的現代金融體系。

促進實體經濟與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仍面臨高水準人才短缺、人才培養機制不暢、配置結構不合理、工匠精神相對欠缺等問題的制約。需要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再平衡,抑制人才“脫實向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優化人才環境,“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湧流”。

深度參與甚至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近代以來,大凡大國崛起,都必定深度參與甚至引領過一次工業革命。當前,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我國也已具備深度參與甚至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經濟基礎,達到了基本的產業技術門檻。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機遇。在這一視角下,是否實現了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的協同發展,根本標準在於是否深度參與甚至引領新一輪工業革命。

實現高品質發展,主線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高品質發展需要提高供給體系品質,顯著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這就需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破除無效供給,清理“僵屍企業”,強化環保、市場監管約束,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防控金融風險,積極穩妥推動經濟去杠杆,使宏觀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

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降低制度性☆禁☆交易成本,深化金融、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領域改革,降低實體經濟成本。著力補齊軟性基礎設施方面的短板。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技術創新的主戰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產業領域。需要以建設製造強國為載體,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在新一輪工業革命,需要面向新技術發展趨勢,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和製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促進製造和服務的融合與協同發展;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的存量重組、增量優化和動能轉換;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群,構建和增強我國製造業的集群優勢或產業配套優勢。

推動要素品質變革。生產要素品質決定著產品品質,也由此決定著產業發展品質、供給體系品質和整個經濟品質,是高品質發展的微觀基礎。著力提升創新成果品質及效率,提高科技成果市場化、產業化水準,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著力提高金融資本品質及效率。在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在平衡的同時,通過引入有效競爭、推動金融智慧化轉型等方式提升金融體系效率,推動金融資源更多配置到實體經濟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

實現高品質發展,長效機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實現高品質發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構建市場機制有效的經濟體制。一方面,完善產權制度,培育合格市場競爭主體,使競爭機制有效發揮作用。為此,需要完善各類國資管理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市場化,完善地方政府舉債約束機制。同時,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完善各類所有制企業的產權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另一方面,推進要素市場化,使價格機制有效發揮作用。為此,需要推動資源價格、資金價格(打破剛性兌付)等方面的市場化改革。

構建微觀主體有活力的經濟體制。微觀主體有活力,不僅要企業有活力,更為關鍵的是要充分調動各方面幹事創業的積極性。為此,需要推動構建新型政商關係的微制度創新,細化完善黨政幹部幹事有為的容錯糾錯機制,培育激發企業家精神的法治環境、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保持足夠的企業縱向流動性,形成讓企業家心安、讓科技人員心寬、讓黨政幹部心熱、讓創業人員心動的體制機制。

構建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高品質發展有賴於穩定和健康的宏觀基礎。宏觀調控有度,就是通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而非更多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宏觀經濟再平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促進國民經濟正常迴圈。為此,要健全市場基礎設施,為政府有度且有效的宏觀調控提供抓手。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特別是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

實現高品質發展,重要保障是建立推進高品質發展的配套政策

推動高品質發展需要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等多個方面完善相關配套政策。

建立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指標體系。可考慮從長期與短期、宏觀與微觀、總量與結構、全域與局部等多個維度探討高品質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比如,長期看,高品質發展要求能夠適應發展階段的轉換,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從宏觀看,高品質發展要求經濟運行不存在重大結構性失衡,整體風險可控。從總量看,高品質發展意味著經濟增長保持持續健康穩定,沒有明顯偏離潛在增長率。從全域看,高品質發展要求經濟發展與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基本協調。

建立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政績考核體系。弱化速度指標,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切實破除唯GDP論,完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把品質提高、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加快構建綠色GDP統計等高品質發展統計體系,為高品質發展政績考核體系提供支撐。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債務責任追究制。

推動其他相關配套政策完善。健全標準制度,加強標準化工作,更多參與甚至引領國際標準制度,構建高品質發展標準體系。從完善宏觀政策、產業政策、微觀政策、改革政策、社會政策等多個方面健全更高品質發展的政策體系。在構建高品質發展指標體系和統計體系基礎上,建立健全高品質發展績效評價體系。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