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變變變,你還記得廈門“外灘”的這些建築嗎?

鷺江其實不是江,而是一汪窄窄的海峽,承載著海邊人幾世紀的來來往往。在很多人心中,廈門的鷺江道就好比上海的外灘。但鷺江道畢竟不是外灘。外灘百年不變的繁華,透過外灘那排古樸偉岸的建築,

就能直接而深切地感受到;反觀鷺江道,當年的繁華已被歷史洪流所湮沒,古舊的建築幾乎蕩然無存。然而,廈門畢竟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在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鷺江道承載了近百年的客貨運輸,只要有心,仍可尋見當年的歷史遺跡。

民國時期廈門海後灘的繁榮景象

走在鷺江道上,在渡輪的你來我往裡,在車水馬龍的流動中,你可曾想過,一個世紀前的廈門港,是怎樣一番情景?可曾想過,鷺江道海堤是怎樣一塊一塊被建造起來的?當年往返此間貿易的外國客船是何等繁忙?

鷺江道北段兩側的騎樓舊貌(陳穀 收藏)

鷺江道建於1929-1932年,北起廈禾路,南止于和平碼頭,當時全長1563米,寬13.4米。1996年以後,鷺江道重新進行規劃和改造,保留了3座碼頭,即和平碼頭、廈鼓輪渡碼頭和內河客運碼頭;拓展了堤岸,道路拓寬到44米,建設了觀景平臺和觀海長廊,擴大了海濱公園,建設了地下通道,形成了公共交通樞紐。可以在這裡看到“廈門一等郵局”、鷺江賓館等古典建築,

也可以看到國際銀行大廈、海關大廈、建設銀行大廈等現代建築。鷺江道更是廈門第一高樓的風向標,不同時期湧現了海濱大廈、建行大廈、財富中心等廈門第一高樓。

(出自廈門手繪地圖微信amoymap)

第一碼頭—開元路口

騎樓風格建築

此段也是鷺江道堤岸工程的第一段。鷺江道海堤工程始於1926年8月,計畫幾經修訂,1936年乃告竣工,並分段建了新的碼頭,新舊碼頭相距百余米至幾百米,其間海面填地,單是船塢至鐵路局(今郵局右邊)段,計填沙土49535方,計大洋72204元。堤岸建成後,從第一碼頭至開元路口段建起了整齊的騎樓。

但隨著城市建設,如今此段騎樓已不完整,有幾處已被摩天高樓取代。

民國時期鷺江道,如今已被建行大廈、財富中心取代(紫日 收藏)

鷺江道北段騎樓(廈禾路-擔水巷)

鷺江道北段騎樓(典寶路頭-洪本部)

鷺江道北段騎樓(典寶路頭-洪本部)

財富中心(鷺江道100號)2011-2013年廈門最高建築物

財富中心總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建築高度192米。於2008年9月動工,2011年5月竣工,用時不到三年。建成後至2013年為廈門最高樓(後被建發大廈超越)。大樓外觀設計風格簡約、挺拔動勢,充分體現了建築與自然、人文環境渾然天成的和諧美感,是廈門鷺江道上又一地標性建築,與建行大廈、海濱大廈、國際銀行等組成廈門老城區的天際線。

建行大廈(鷺江道98號)2003-2011年廈門最高建築物

建設銀行大廈樓高176米,共地上43層,地下3層。2003年建成,建成後不但是廈門的最高樓,也是福建的最高樓,且霸佔廈門第一高樓位置長達8年之久(2011年被源昌大廈超越)。

開元路口—中山路口

歐陸風格建築

鷺江道的第二段從開元路口至中山路口,由舊海後路拓寬而成。此段的建築大多是帶有歐陸風格的單體建築。每棟樓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鷺江道上能讓人找到過去的老建築不多了,大清一等郵局和春光酒店(原大千)就愈發顯出它們的珍貴來。

一等郵局(海後路58號)中國最早的郵局之一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正式開辦大清郵政,一年後,廈門郵政成立,時稱“大清廈門郵政局”,設廈門郵界總局。宣統三年(1911年),廈門郵政總局改稱“廈門一等郵局”,是福建省惟一的一個“一等甲級郵局”。解放後,這座英式樓房一直沿用,至70年代已十分破舊,也不能滿足郵政的業務需要於是,1972年拆去了舊房,在原址建起了28米高的6層框架建築,成為廈門郵政的綜合業務大樓。在鷺江道改造完工之時,相關部門對它進行了改裝,恢復它百年老局的風貌和地位現在看到的一等郵局,是2003年再次翻新的結果。

民國時期的郵局

1972年代拆除原郵局興建的郵電大樓,但建築風格卻顯突兀

外牆改造後的郵局,與周邊的建築物風格更加協調

鷺江道璀璨的夜景

大千旅社(海後路36號)

盟國誤投炸彈

在海後路上的春光酒店,在30世紀初叫“大千旅社”,是當時廈門最大的旅遊飯店之一,國民政府席曾於1933年入住過。老闆曾上苑1934年曾被綁架,後安然脫險。在抗日戰爭後期的1944年。美國盟軍B29大型轟炸機在執行任務時,誤將一顆炸彈投入了大千旅社,導致旅社牆體坍塌,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解放以後,大千旅社很長一段時間由外貿局等機構進駐,亦稱“外貿大廈”。直至政府部門搬走以後,它才恢復原先的酒店功能,現為春光酒店。

春光旅社原“大千酒店”

廈門海關(海後路34號)

百年多次變遷

廈門海關有舊關、新關之分。舊關指閩海關,外國人把持的海關稱新關或洋關。新關先是租房辦公,1870年始選址海後灘新路頭(今海後路34號建關署。1907年,關署改建為三層洋樓,其屋頂裝有英國進口大時鐘,正門上嵌有“廈門新海關”條石匾額。1909年7月20日舉行落成慶典。近百年間,此幢關署一直是廈門地標性建築物。1985年,在新關關署原址興建15層廈門海關辦公大樓。關鐘和“新海關”門額均交廈門市博物館收藏。1989年,廈門海關辦公大樓啟用。後海關辦公大樓易址,2011年10月改為廈門海關緝私局辦公樓。現在的海關大廈每逢整點,仍然會播放“鼓浪嶼之波”報時,聲音傳遍廈鼓兩地,成為一大特色。

1909年,廈門海關

高15層的海關大廈1989年落成

海關大廈今貌(紫日 攝)

鷺江賓館(鷺江道54號)

鷺江道上的地標

鷺江賓館於1958年動工興建,1960年國慶日正式開業。時稱為廈門國際旅行社,後改為鷺江大廈,現稱鷺江賓館。鷺江賓館是一棟中西式結合的七層建築,紅磚綠瓦,門廳矗立四根花崗岩方形雲頭大立柱,突出中華傳統建築風格特徵。曾是廈門的第一高樓,現今依舊是鷺江道上最具代表的地標建築。七樓的觀海餐廳,是觀賞鼓浪嶼美景的極佳位置。

1960年的國際旅行社(鷺江賓館)

鷺江賓館今貌

中山路口—和平碼頭

摩登風格建築

相較于前兩段的騎樓與風貌建築,鷺江道自中山路口起至和平碼頭,已經難覓舊時風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摩登建築,展現了現代化的廈門。中山路口的海濱大廈,高24層,在1988年建成後至1994年佔據廈門第一高樓達6年之久,也是廈門90年代的地標。原先廈門的地標自來水公司,2000年拆除改建為國際銀行大廈。此段是廈門金融、商業、旅遊機構聚集區,酒店有英迪戈、泰古、瑞頤等五星級酒店,新領薈及和平碼頭則是按照舊時模樣打造出來新商業場所,如今已有不少品牌餐廳、娛樂場所入住,成為年輕人的聚集地。而原本的晨光路、同文路也隨著鷺江道的拓寬而消失。

海濱大廈(鷺江道52號)

1988-1994年廈門最高建築物

1982年,建發集團、廈門房地產公司與香港寶頓合作,興建廈門的第一棟24層高樓——廈門海濱大廈。該地點原址是一個自行車停車場,大廈1985年正式動工,1988年建成,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廈門地標性建築。說海濱大廈,不能不提到必勝客。許多人都是先知道必勝客,而後認識海濱大廈的。2003年12月,這家全球最高的必勝客餐廳的入駐讓海濱大廈擁有了第二份其他高樓無法企及的優勢。

90年代廈門的地標--海濱大廈

國際銀行大廈(鷺江道8號)

前身為自來水公司

國際銀行大廈於2002年建成,高142米。前身為自來水公司大廈。

民國自來水公司及三山旅社,今改建為國際銀行大廈

國際銀行大廈

新領薈廣場(鷺江道18號)

曾經日籍浪人的聚集地

新領薈廣場與鼓浪嶼隔海相望,其主體建築是一依照1920年福星旅社的舊貌重建的。福星旅社前身為名福星館,業主林滾。該建築物頂部有塔樓,四面圓框鑲玻璃各有“福星旅社”4字,建築物外觀頗有特色。甲午戰後,日本佔據臺灣,進一步侵入福建,廈門為其圖謀侵略的橋頭堡,於是搜羅臺灣一些浪人、社會渣滓,慫恿他們來廈門,在領事裁判權等不平等條約庇護下,為非作歹,為首的十八人,綽號“十八大哥”,林滾即其中之一,稱“寮仔後林仔滾”。據說林滾為十九路軍拘捕,不知所終,福星旅社從而結束其擾亂社會的歷史。抗戰勝利後,該建築物為市僑務局所在地(局長江亞醒),廈門解放後,延續為市僑務局一段時間。如今新領薈廣場是及餐飲、休閒、酒店為一體的綜合商業場所。

鷺江道寮仔後一帶,此處曾為日籍浪人的聚集地。後方的塔樓為福星旅社,今為新領薈廣場。

新領薈廣場

新領薈廣場塔樓照“福星旅社”原貌打造

和平碼頭(鷺江道3號)

見證了中國口岸開放的歷史

“和平碼頭”原名“太古碼頭”,始建於1932年,是當時廈門最先進的綜合性碼頭,1958年更名為和平碼頭,是目前廈門唯一的原址原物僅存百年的“老碼頭”;它見證了中國口岸開放的歷史,承載了幾代廈門人的集體記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2006年,和平碼頭所有航線遷至東渡國際郵輪中心。舊址如今打造成了集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商業場所。

和平碼頭(出自廈門手繪地圖微信amoymap)

鷺江道北段騎樓(廈禾路-擔水巷)

鷺江道北段騎樓(典寶路頭-洪本部)

鷺江道北段騎樓(典寶路頭-洪本部)

財富中心(鷺江道100號)2011-2013年廈門最高建築物

財富中心總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建築高度192米。於2008年9月動工,2011年5月竣工,用時不到三年。建成後至2013年為廈門最高樓(後被建發大廈超越)。大樓外觀設計風格簡約、挺拔動勢,充分體現了建築與自然、人文環境渾然天成的和諧美感,是廈門鷺江道上又一地標性建築,與建行大廈、海濱大廈、國際銀行等組成廈門老城區的天際線。

建行大廈(鷺江道98號)2003-2011年廈門最高建築物

建設銀行大廈樓高176米,共地上43層,地下3層。2003年建成,建成後不但是廈門的最高樓,也是福建的最高樓,且霸佔廈門第一高樓位置長達8年之久(2011年被源昌大廈超越)。

開元路口—中山路口

歐陸風格建築

鷺江道的第二段從開元路口至中山路口,由舊海後路拓寬而成。此段的建築大多是帶有歐陸風格的單體建築。每棟樓背後都有一段故事。鷺江道上能讓人找到過去的老建築不多了,大清一等郵局和春光酒店(原大千)就愈發顯出它們的珍貴來。

一等郵局(海後路58號)中國最早的郵局之一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正式開辦大清郵政,一年後,廈門郵政成立,時稱“大清廈門郵政局”,設廈門郵界總局。宣統三年(1911年),廈門郵政總局改稱“廈門一等郵局”,是福建省惟一的一個“一等甲級郵局”。解放後,這座英式樓房一直沿用,至70年代已十分破舊,也不能滿足郵政的業務需要於是,1972年拆去了舊房,在原址建起了28米高的6層框架建築,成為廈門郵政的綜合業務大樓。在鷺江道改造完工之時,相關部門對它進行了改裝,恢復它百年老局的風貌和地位現在看到的一等郵局,是2003年再次翻新的結果。

民國時期的郵局

1972年代拆除原郵局興建的郵電大樓,但建築風格卻顯突兀

外牆改造後的郵局,與周邊的建築物風格更加協調

鷺江道璀璨的夜景

大千旅社(海後路36號)

盟國誤投炸彈

在海後路上的春光酒店,在30世紀初叫“大千旅社”,是當時廈門最大的旅遊飯店之一,國民政府席曾於1933年入住過。老闆曾上苑1934年曾被綁架,後安然脫險。在抗日戰爭後期的1944年。美國盟軍B29大型轟炸機在執行任務時,誤將一顆炸彈投入了大千旅社,導致旅社牆體坍塌,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解放以後,大千旅社很長一段時間由外貿局等機構進駐,亦稱“外貿大廈”。直至政府部門搬走以後,它才恢復原先的酒店功能,現為春光酒店。

春光旅社原“大千酒店”

廈門海關(海後路34號)

百年多次變遷

廈門海關有舊關、新關之分。舊關指閩海關,外國人把持的海關稱新關或洋關。新關先是租房辦公,1870年始選址海後灘新路頭(今海後路34號建關署。1907年,關署改建為三層洋樓,其屋頂裝有英國進口大時鐘,正門上嵌有“廈門新海關”條石匾額。1909年7月20日舉行落成慶典。近百年間,此幢關署一直是廈門地標性建築物。1985年,在新關關署原址興建15層廈門海關辦公大樓。關鐘和“新海關”門額均交廈門市博物館收藏。1989年,廈門海關辦公大樓啟用。後海關辦公大樓易址,2011年10月改為廈門海關緝私局辦公樓。現在的海關大廈每逢整點,仍然會播放“鼓浪嶼之波”報時,聲音傳遍廈鼓兩地,成為一大特色。

1909年,廈門海關

高15層的海關大廈1989年落成

海關大廈今貌(紫日 攝)

鷺江賓館(鷺江道54號)

鷺江道上的地標

鷺江賓館於1958年動工興建,1960年國慶日正式開業。時稱為廈門國際旅行社,後改為鷺江大廈,現稱鷺江賓館。鷺江賓館是一棟中西式結合的七層建築,紅磚綠瓦,門廳矗立四根花崗岩方形雲頭大立柱,突出中華傳統建築風格特徵。曾是廈門的第一高樓,現今依舊是鷺江道上最具代表的地標建築。七樓的觀海餐廳,是觀賞鼓浪嶼美景的極佳位置。

1960年的國際旅行社(鷺江賓館)

鷺江賓館今貌

中山路口—和平碼頭

摩登風格建築

相較于前兩段的騎樓與風貌建築,鷺江道自中山路口起至和平碼頭,已經難覓舊時風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摩登建築,展現了現代化的廈門。中山路口的海濱大廈,高24層,在1988年建成後至1994年佔據廈門第一高樓達6年之久,也是廈門90年代的地標。原先廈門的地標自來水公司,2000年拆除改建為國際銀行大廈。此段是廈門金融、商業、旅遊機構聚集區,酒店有英迪戈、泰古、瑞頤等五星級酒店,新領薈及和平碼頭則是按照舊時模樣打造出來新商業場所,如今已有不少品牌餐廳、娛樂場所入住,成為年輕人的聚集地。而原本的晨光路、同文路也隨著鷺江道的拓寬而消失。

海濱大廈(鷺江道52號)

1988-1994年廈門最高建築物

1982年,建發集團、廈門房地產公司與香港寶頓合作,興建廈門的第一棟24層高樓——廈門海濱大廈。該地點原址是一個自行車停車場,大廈1985年正式動工,1988年建成,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廈門地標性建築。說海濱大廈,不能不提到必勝客。許多人都是先知道必勝客,而後認識海濱大廈的。2003年12月,這家全球最高的必勝客餐廳的入駐讓海濱大廈擁有了第二份其他高樓無法企及的優勢。

90年代廈門的地標--海濱大廈

國際銀行大廈(鷺江道8號)

前身為自來水公司

國際銀行大廈於2002年建成,高142米。前身為自來水公司大廈。

民國自來水公司及三山旅社,今改建為國際銀行大廈

國際銀行大廈

新領薈廣場(鷺江道18號)

曾經日籍浪人的聚集地

新領薈廣場與鼓浪嶼隔海相望,其主體建築是一依照1920年福星旅社的舊貌重建的。福星旅社前身為名福星館,業主林滾。該建築物頂部有塔樓,四面圓框鑲玻璃各有“福星旅社”4字,建築物外觀頗有特色。甲午戰後,日本佔據臺灣,進一步侵入福建,廈門為其圖謀侵略的橋頭堡,於是搜羅臺灣一些浪人、社會渣滓,慫恿他們來廈門,在領事裁判權等不平等條約庇護下,為非作歹,為首的十八人,綽號“十八大哥”,林滾即其中之一,稱“寮仔後林仔滾”。據說林滾為十九路軍拘捕,不知所終,福星旅社從而結束其擾亂社會的歷史。抗戰勝利後,該建築物為市僑務局所在地(局長江亞醒),廈門解放後,延續為市僑務局一段時間。如今新領薈廣場是及餐飲、休閒、酒店為一體的綜合商業場所。

鷺江道寮仔後一帶,此處曾為日籍浪人的聚集地。後方的塔樓為福星旅社,今為新領薈廣場。

新領薈廣場

新領薈廣場塔樓照“福星旅社”原貌打造

和平碼頭(鷺江道3號)

見證了中國口岸開放的歷史

“和平碼頭”原名“太古碼頭”,始建於1932年,是當時廈門最先進的綜合性碼頭,1958年更名為和平碼頭,是目前廈門唯一的原址原物僅存百年的“老碼頭”;它見證了中國口岸開放的歷史,承載了幾代廈門人的集體記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2006年,和平碼頭所有航線遷至東渡國際郵輪中心。舊址如今打造成了集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商業場所。

和平碼頭(出自廈門手繪地圖微信amoy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