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熱度不減,繼光明日報、人民日報聚焦武漢“三鄉”工程後,農民日報持續打call

近期,武漢“三鄉工程”頻頻在央媒“刷屏”——《人民日報》以《鄉村振興,先聚人氣》為題深度報導武漢“三鄉工程”;《光明日報》以《“三鄉工程”為武漢鄉村振興提供強大引擎》為題推出整版報導;昨天,

農民日報又以《撬動鄉村振興的宏大實踐》為題在其頭版頭條刊發了武漢市推進“三鄉工程”建設紀實。三大央媒接連關注武漢“三鄉工程”,快跟小農女一起來看看這次農民日報上都說了些什麼吧!!!

兩江三鎮的武漢,坐落在國之中心,猶如圍棋棋盤上的“天元”。當前,40多項國家戰略與改革試點彙集於此,武漢在全國乃至全球的重要地位日趨凸顯。

2017年初,主政武漢後,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傾力改革、加強創新,

為大武漢復興注入強勁動力。有專家說,現在的武漢,就像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速度驚人,呼嘯而過帶來了“武漢浪潮”。

復興大武漢、“三鄉工程”、長江新城、長江主軸、校友經濟、獅子型幹部、向“新衙門作風”宣戰、全國率先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局……中國幾座城市能像武漢這樣,

一年連放41個大招,而且招招立竿見影!

“三鄉工程”(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被評為2017年武漢20件大事之一。“鄉村振興的宏大實踐”“新時代‘三農’發展的‘武漢樣本’”……在專家與媒體的評說中,“三鄉工程”備受關切。

“三鄉工程”貫徹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三農”工作重要戰略思想,體現了黨的十九大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

貫徹了新發展理念,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舉措,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帶動更多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徑。

“三鄉工程”的澎湃脈動,會有怎樣的共鳴?

從決策者到普通農民,從企業高管到民宿老闆

且看且聽、且行且思

深感又一個肇始於春天的改革創新故事

正在我國中部奇偉落筆

一起隨小農女來看看吧~

這是對鄉村振興規律的自覺認知

——鄉村振興需要突圍人才短缺、資金不足、增收困難三大瓶頸,“三鄉工程”應時而生,實現從挑戰到機遇的順利切換

問題導向是決策的前提。作為全國特大城市和正在建設的中心城市,武漢對農村能人和年輕人有著巨大的“虹吸效應”,“三農”問題日益突出,武漢感受比誰都深。

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如何破題?陳一新在一次調研中找到了靈感,靈感源自于童周嶺村一個名叫小朱灣的自然村。

小朱灣,位於武漢市江夏區美麗的梁子湖畔,占地785畝,村民32戶157人。入村灣,拾級而下,房屋古樸,錯落掩映,綠樹花叢荷塘間,形態各異。綜觀整體佈局,飛簷斗拱翹角,灰磚青瓦泥牆,盡得荊楚風韻、田園之味。

今年2月,陳一新到小朱灣調研“三農”工作,首次提出要大力推動“市民下鄉”,為新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他發現,村民的一套空閒農房租給了城裡人,租戶是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許剛,用來開書院。

許剛說,這裡距市區就1小時車程,而且環境好。書院共350平方米,裝修花了5萬元,平時主要開展國學講座,為大中小學生、公務員等提供培訓。

房東付華榮的兒子在深圳安家,老伴去年做手術後回到小朱灣休養,許剛為夫妻倆留了一間房,供老人住宿。付華榮說,租房合同簽了5年,每年租金4萬元,一年一付,沒想到空閒農房也能賺到錢。

3月25日,在武漢市農村工作會議暨脫貧攻堅“春季攻勢”推進會上,陳一新提出,新農村建設要大膽探索“市民下鄉”的路子。

4月7日,武漢市在小朱灣召開了“市民下鄉”工程現場動員會,標誌著武漢市“市民下鄉”工程正式啟動。

“市民下鄉”工程從提出到正式實施,推進速度之快,主要基於武漢市農委的調查,即農村空閒房摸底調查和“市民下鄉”意願調查。

調查發現,武漢市1902個行政村、16948個村民小組,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達到98.22萬人,長期空閒農房約11.6萬套,占農房總數(73萬套)的15.8%。其中,80%的農村空閒農房有出租(合作)意願。

之後,在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調研時,陳一新又提出,要發動一批政治素質好、有事業心、有責任感、有情懷的工商企業家和新知識階層、在外成功人士投身投資農業農村建設,重點引導本地能人回鄉創業,帶動“三農”發展。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這些新提法新載體新舉措被歸納為“三鄉工程”,其內涵是:要鼓勵市民下鄉休閒養老,引導在外能人回鄉創業,發動工商企業投資興業,用好農村資源,撬動鄉村振興。“‘三鄉工程’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完全依靠政府扶持,而是充分依靠社會力量,用市場機制去啟動城鄉要素有序流動,真正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陳一新說。

這是一場啟動動能的生動實踐

——“三鄉工程”打破思維定式,直指“三農”問題根本,打出政策“組合拳”,啟動城市要素參與農村發展的新動能

12月7日,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到黃陂區調研時,對“三鄉工程”給予高度肯定,並要求總結武漢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在全省各地推廣。

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三鄉工程”,始於一域,劍指全域,為中國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探路。它要破什麼、立什麼?

農民老齡化、廣大農村凋敝、傳統農業落後,是當前我國廣大農村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由此引發了“明天誰來種地”“鄉土文化傳承出現危機”等擔憂。

怎麼辦?“三鄉工程”就是一個好思路、好路子。有人說,擘畫“三鄉工程”,是解近憂,也是謀長遠;是韜略,也是大擔當。

“三鄉工程”的邏輯起點是農村空閒農房。歸園田居,是不少城裡人的夢想。但相比城市,鄉村基礎設施、環境都不太理想。小朱灣是如何解決的呢?

童周嶺村大學生村官周昭憲介紹,幾年前,小朱灣也是個又窮又破的土磚窩。後來,街道辦請來中國鄉建院專家對小朱灣統一設計、改造。一年後再看:路寬了,房子新了,網路通了,垃圾、污水不見了,人居環境實現“逆轉”。

漫步小朱灣,一步一景致,皆成畫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觀摩揮筆:“這裡代表全球村莊好模式”;中央農辦原主任陳錫文曾親臨調研,擊節讚賞。

小朱灣的變化,陳一新看在眼裡、喜在心裡,覺得可以進一步引導扶持。今年4月,武漢出臺支援“三鄉工程”的“黃金20條”“鑽石10條”,利用空閒農房發展農業共用經濟等指導意見,規範農房租賃,並扶持社會力量發展鄉村旅遊。

“閒置農房雖多,但並非都適合出租。”武漢市農委新農村建設處處長張群說,武漢市公佈的“市民下鄉”推薦村莊,多數已納入美麗村灣建設,基本完成了供水下水、廁所改造、垃圾處理、道路硬化等設施建設。

“黃金20條”指出,以租賃、合作方式利用農村空閒農房發展農家樂,協議期在3年以上,最高可獲5萬元的獎補資金;租賃農村空閒農房組建鄉村休閒遊合作社發展休閒農業,規模達到一定標準的合作社可獲1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黃金20條”一經出臺,就引起了全國各大主流媒體和網站的轉發,短短幾天時間,百度搜索各大網路媒體相關新聞報導就達300多萬條。

好政策關鍵在落實。武漢市委、市政府曾多次召開專題會、現場動員、推進和督辦會等,研究部署“三鄉工程”工作,組織相關部門積極參與、分工協作,充分發揮“集團軍”作戰優勢,全面做好“三鄉工程”政策保障。

武漢市明確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為原則,鼓勵能人、企業家、知識份子、城鎮居民四類人下鄉。但農村閒置農房用於租賃,需通過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等平臺,完成合規性前置審查、掛牌申請、資訊發佈、成交簽約等流程。

為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武漢市農委在門戶網站、武漢“1+8”城市圈農村產權交易共同市場網站新增農村空閒農房板塊,公佈空閒農房資訊、租賃流程,提供出租委託書、出租申請書等樣表下載。有意下鄉創業的市民、能人、企業家,可與有意租賃農房的農民直接對接洽談。

無論是“黃金20條”,還是其他激勵政策,均凸顯一個“實”字。不但可操作性強,而且含金量極高。正是因為營造的政策環境好、制定的措施有用,再加上真金白銀的支援,“三鄉工程”受到社會各界的熱捧。

這是一番“三鄉”潮起的澎湃景象

——“三鄉工程”的核心是盤活農村閒置資源,讓市民下鄉有盼頭、能人回鄉有勁頭、企業興鄉有賺頭、農民增收有奔頭

葛天才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他是黃陂區姚家集街杜堂村葛家灣的“能人”,搞建築起家,富甲一方。為了響應政府號召,他毅然回鄉,建設家園。

走進葛家灣,白牆灰瓦,綠樹相擁,碧水潺潺,猶如一幅淡彩水墨畫。“這一片過去全是拋荒田。”杜堂村黨支部書記葛國興指著一片蔥郁的香樟林說,“這裡是丘陵地帶,耕地面積只占1/10,鄉親們賺錢主要靠外出打工。”

葛天才說,以前做建築賺了些錢,前些年回鄉時看見村裡田地拋荒,人都快走☆禁☆光了,心裡很不是滋味。回鄉後,葛天才拉起隊伍,先後流轉7000畝土地、租賃418戶農民空閒農房,將杜堂村打造成“木蘭花鄉”新景點。

短短半年時間,“木蘭花鄉”景區已接待遊客20萬人次。景區建設拉動了餐飲、住宿、農產品銷售等相關產業,解決800多人就業。葛天才說,他又在另一個貧困村流轉了1100餘畝土地,計畫納入“木蘭花鄉”景區二期規劃建設。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說,杜堂村的美麗鄉村建設,不僅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也為農民脫貧致富、啟動集體經濟提供了有效途徑。

天星村走的卻是另一條路——企業興鄉。武漢花博匯項目位於蔡甸區大集街天星村,由武漢閱景匯公司投資興建。花博匯總投資約50億元,旨在打造集花卉旅遊觀光、創意農業體驗、美麗鄉村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花博匯總經理許江介紹,花博匯一期投資4億元,整村租用農房178棟,流轉土地1800畝,建成法式風情街、美食文化節、四季花海、櫻花村等四大核心景點,吸引市民、回鄉能人和企業家100余人,從事陶藝、文創、教育、網紅、婚慶等業態創新創業,帶動周邊近500名農民就業,其中貧困人口12人。

花博匯最吸睛的就是“網紅小鎮”,吸引了近百名國內外知名網紅主播落戶小鎮創業,通過網紅主播的直播使花博匯家喻戶曉。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花博匯入園總人數達1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00多萬元。

“‘三鄉工程’,讓老房子化腐朽為神奇,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武漢市蔡甸區區委書記劉子清說,“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較低的創業成本,也吸引了大量年輕創業者攜帶專案與資金入駐村莊,建立創新創業平臺。”

黃陂區是武漢市農村面積占比最大的城郊區,區委書記吳祖雲介紹說,今年以來全區社會資本投入68.2億元,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援31.7億元,全區1.1萬人因此長期受益,1.5萬人因此脫貧。

這是推進城鄉融合的多贏樣本

——“三鄉工程”盤活農村閒置資源,拓寬農民增收管道,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進城鄉深度融合

“‘三鄉工程’盤活了農村空閒農房、土地等要素,吸引城市資本進入農村,增加了農民收入,也提升了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之所以能贏得各方認可,根本上還是順應了中國鄉村振興的大趨勢。”武漢市農委副主任舒炎發說。

通過實施“三鄉工程”,截至11月底,武漢市投入農村的社會資金達152.69億元,農村空閒農房簽訂出租協議9273戶,年租金1.41億元;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達20.04億元,農民收入預計增長貢獻率達51.1%,其中271個貧困村農民增收2.53億元,農民收入預計增長貢獻率達67.63%。

在武漢“三鄉工程”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賦予“三鄉工程”“中國鄉村振興的武漢樣本”等評價,總結了作為“樣本”的“五新”內涵——

為促進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新抓手。實施“三鄉工程”,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務工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同時,政府還引導鼓勵市民到貧困地區流轉閒置土地或租用空閒農房等資源,共同推動貧困村出列、貧困戶脫貧。葛天才整村改造打造的“木蘭花鄉”景區,組織當地村民以空閒房屋入股成立合作社,為“木蘭花鄉”提供配套服務,該村灣共113戶農戶,簽約農戶77戶,農戶房屋利用率達到68.1%,景區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年均收入近3萬元。

為農村創新創業探索了新模式。實施“三鄉工程”,推動了城市資金和人才流向農村,通過土地流轉、下鄉創業和閒置資源利用等方式,進一步拓展了創新創業空間,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了新路子。蔡甸區能人回鄉典型左少平,是奓山街星光集團黨委書記,個人籌資近億元,建設星光社區、星光農業科技園等,引進企業32家,並帶動周邊4個村聯動發展,村集體由負債780萬元到現在的年收入過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達2.8萬元。

為提升市民生活品質開拓了新空間。不少市民下鄉租用民房體驗農村田園生活的樂趣,提高了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為美麗鄉村建設展現了新風貌。實施“三鄉工程”,倒逼各地加大對環境改造的投入力度,村莊環境悄然變美。武漢木蘭草原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順,在黃陂區3個自然村投資5000余萬元,利用當地農村1.1萬平方米空閒農房,發展住宿、餐飲、農家樂30余家,開發了木蘭草原風景區,有效助推了美麗鄉村建設。

為提升村民文化素養打開了新境界。城市的退休幹部、藝術家、作家、教授及其他市民,到農村創新創業,帶給農民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通過潛移默化,帶動農民觀念的轉變和文明素質的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推進‘三鄉工程’拓面提質,系統集成、全面實施。”武漢市農委主任譚本忠說,要做農業轉型升級的引領者、產業融合發展的領跑者、四化同步發展的先行者。

武漢市市長萬勇說,按照武漢市委的統一部署,全面推進“三鄉工程”,率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率先建立現代農業體系、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黃鶴白雲,芳草萋萋;“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武漢“三鄉工程”宏圖正展,更明確的目標等待著他們奮鬥,更輝煌的碩果等待著他們書寫。曾為全國提供了諸多農村改革經驗的武漢,不再滿足於湖北領先,而是定位於“全國領跑”。放眼未來,“三鄉工程”在中國鄉村振興新征程中,必將行穩致遠,精彩可期!

為新農村發展注入新活力。他發現,村民的一套空閒農房租給了城裡人,租戶是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許剛,用來開書院。

許剛說,這裡距市區就1小時車程,而且環境好。書院共350平方米,裝修花了5萬元,平時主要開展國學講座,為大中小學生、公務員等提供培訓。

房東付華榮的兒子在深圳安家,老伴去年做手術後回到小朱灣休養,許剛為夫妻倆留了一間房,供老人住宿。付華榮說,租房合同簽了5年,每年租金4萬元,一年一付,沒想到空閒農房也能賺到錢。

3月25日,在武漢市農村工作會議暨脫貧攻堅“春季攻勢”推進會上,陳一新提出,新農村建設要大膽探索“市民下鄉”的路子。

4月7日,武漢市在小朱灣召開了“市民下鄉”工程現場動員會,標誌著武漢市“市民下鄉”工程正式啟動。

“市民下鄉”工程從提出到正式實施,推進速度之快,主要基於武漢市農委的調查,即農村空閒房摸底調查和“市民下鄉”意願調查。

調查發現,武漢市1902個行政村、16948個村民小組,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達到98.22萬人,長期空閒農房約11.6萬套,占農房總數(73萬套)的15.8%。其中,80%的農村空閒農房有出租(合作)意願。

之後,在武漢市黃陂區祁家灣調研時,陳一新又提出,要發動一批政治素質好、有事業心、有責任感、有情懷的工商企業家和新知識階層、在外成功人士投身投資農業農村建設,重點引導本地能人回鄉創業,帶動“三農”發展。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這些新提法新載體新舉措被歸納為“三鄉工程”,其內涵是:要鼓勵市民下鄉休閒養老,引導在外能人回鄉創業,發動工商企業投資興業,用好農村資源,撬動鄉村振興。“‘三鄉工程’的最大特色,就是不完全依靠政府扶持,而是充分依靠社會力量,用市場機制去啟動城鄉要素有序流動,真正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陳一新說。

這是一場啟動動能的生動實踐

——“三鄉工程”打破思維定式,直指“三農”問題根本,打出政策“組合拳”,啟動城市要素參與農村發展的新動能

12月7日,湖北省委書記蔣超良到黃陂區調研時,對“三鄉工程”給予高度肯定,並要求總結武漢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在全省各地推廣。

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三鄉工程”,始於一域,劍指全域,為中國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探路。它要破什麼、立什麼?

農民老齡化、廣大農村凋敝、傳統農業落後,是當前我國廣大農村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由此引發了“明天誰來種地”“鄉土文化傳承出現危機”等擔憂。

怎麼辦?“三鄉工程”就是一個好思路、好路子。有人說,擘畫“三鄉工程”,是解近憂,也是謀長遠;是韜略,也是大擔當。

“三鄉工程”的邏輯起點是農村空閒農房。歸園田居,是不少城裡人的夢想。但相比城市,鄉村基礎設施、環境都不太理想。小朱灣是如何解決的呢?

童周嶺村大學生村官周昭憲介紹,幾年前,小朱灣也是個又窮又破的土磚窩。後來,街道辦請來中國鄉建院專家對小朱灣統一設計、改造。一年後再看:路寬了,房子新了,網路通了,垃圾、污水不見了,人居環境實現“逆轉”。

漫步小朱灣,一步一景致,皆成畫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官員觀摩揮筆:“這裡代表全球村莊好模式”;中央農辦原主任陳錫文曾親臨調研,擊節讚賞。

小朱灣的變化,陳一新看在眼裡、喜在心裡,覺得可以進一步引導扶持。今年4月,武漢出臺支援“三鄉工程”的“黃金20條”“鑽石10條”,利用空閒農房發展農業共用經濟等指導意見,規範農房租賃,並扶持社會力量發展鄉村旅遊。

“閒置農房雖多,但並非都適合出租。”武漢市農委新農村建設處處長張群說,武漢市公佈的“市民下鄉”推薦村莊,多數已納入美麗村灣建設,基本完成了供水下水、廁所改造、垃圾處理、道路硬化等設施建設。

“黃金20條”指出,以租賃、合作方式利用農村空閒農房發展農家樂,協議期在3年以上,最高可獲5萬元的獎補資金;租賃農村空閒農房組建鄉村休閒遊合作社發展休閒農業,規模達到一定標準的合作社可獲1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黃金20條”一經出臺,就引起了全國各大主流媒體和網站的轉發,短短幾天時間,百度搜索各大網路媒體相關新聞報導就達300多萬條。

好政策關鍵在落實。武漢市委、市政府曾多次召開專題會、現場動員、推進和督辦會等,研究部署“三鄉工程”工作,組織相關部門積極參與、分工協作,充分發揮“集團軍”作戰優勢,全面做好“三鄉工程”政策保障。

武漢市明確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為原則,鼓勵能人、企業家、知識份子、城鎮居民四類人下鄉。但農村閒置農房用於租賃,需通過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等平臺,完成合規性前置審查、掛牌申請、資訊發佈、成交簽約等流程。

為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武漢市農委在門戶網站、武漢“1+8”城市圈農村產權交易共同市場網站新增農村空閒農房板塊,公佈空閒農房資訊、租賃流程,提供出租委託書、出租申請書等樣表下載。有意下鄉創業的市民、能人、企業家,可與有意租賃農房的農民直接對接洽談。

無論是“黃金20條”,還是其他激勵政策,均凸顯一個“實”字。不但可操作性強,而且含金量極高。正是因為營造的政策環境好、制定的措施有用,再加上真金白銀的支援,“三鄉工程”受到社會各界的熱捧。

這是一番“三鄉”潮起的澎湃景象

——“三鄉工程”的核心是盤活農村閒置資源,讓市民下鄉有盼頭、能人回鄉有勁頭、企業興鄉有賺頭、農民增收有奔頭

葛天才是首批“吃螃蟹”的人。他是黃陂區姚家集街杜堂村葛家灣的“能人”,搞建築起家,富甲一方。為了響應政府號召,他毅然回鄉,建設家園。

走進葛家灣,白牆灰瓦,綠樹相擁,碧水潺潺,猶如一幅淡彩水墨畫。“這一片過去全是拋荒田。”杜堂村黨支部書記葛國興指著一片蔥郁的香樟林說,“這裡是丘陵地帶,耕地面積只占1/10,鄉親們賺錢主要靠外出打工。”

葛天才說,以前做建築賺了些錢,前些年回鄉時看見村裡田地拋荒,人都快走☆禁☆光了,心裡很不是滋味。回鄉後,葛天才拉起隊伍,先後流轉7000畝土地、租賃418戶農民空閒農房,將杜堂村打造成“木蘭花鄉”新景點。

短短半年時間,“木蘭花鄉”景區已接待遊客20萬人次。景區建設拉動了餐飲、住宿、農產品銷售等相關產業,解決800多人就業。葛天才說,他又在另一個貧困村流轉了1100餘畝土地,計畫納入“木蘭花鄉”景區二期規劃建設。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說,杜堂村的美麗鄉村建設,不僅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也為農民脫貧致富、啟動集體經濟提供了有效途徑。

天星村走的卻是另一條路——企業興鄉。武漢花博匯項目位於蔡甸區大集街天星村,由武漢閱景匯公司投資興建。花博匯總投資約50億元,旨在打造集花卉旅遊觀光、創意農業體驗、美麗鄉村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花博匯總經理許江介紹,花博匯一期投資4億元,整村租用農房178棟,流轉土地1800畝,建成法式風情街、美食文化節、四季花海、櫻花村等四大核心景點,吸引市民、回鄉能人和企業家100余人,從事陶藝、文創、教育、網紅、婚慶等業態創新創業,帶動周邊近500名農民就業,其中貧困人口12人。

花博匯最吸睛的就是“網紅小鎮”,吸引了近百名國內外知名網紅主播落戶小鎮創業,通過網紅主播的直播使花博匯家喻戶曉。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花博匯入園總人數達1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00多萬元。

“‘三鄉工程’,讓老房子化腐朽為神奇,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武漢市蔡甸區區委書記劉子清說,“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較低的創業成本,也吸引了大量年輕創業者攜帶專案與資金入駐村莊,建立創新創業平臺。”

黃陂區是武漢市農村面積占比最大的城郊區,區委書記吳祖雲介紹說,今年以來全區社會資本投入68.2億元,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援31.7億元,全區1.1萬人因此長期受益,1.5萬人因此脫貧。

這是推進城鄉融合的多贏樣本

——“三鄉工程”盤活農村閒置資源,拓寬農民增收管道,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進城鄉深度融合

“‘三鄉工程’盤活了農村空閒農房、土地等要素,吸引城市資本進入農村,增加了農民收入,也提升了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之所以能贏得各方認可,根本上還是順應了中國鄉村振興的大趨勢。”武漢市農委副主任舒炎發說。

通過實施“三鄉工程”,截至11月底,武漢市投入農村的社會資金達152.69億元,農村空閒農房簽訂出租協議9273戶,年租金1.41億元;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達20.04億元,農民收入預計增長貢獻率達51.1%,其中271個貧困村農民增收2.53億元,農民收入預計增長貢獻率達67.63%。

在武漢“三鄉工程”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賦予“三鄉工程”“中國鄉村振興的武漢樣本”等評價,總結了作為“樣本”的“五新”內涵——

為促進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新抓手。實施“三鄉工程”,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務工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同時,政府還引導鼓勵市民到貧困地區流轉閒置土地或租用空閒農房等資源,共同推動貧困村出列、貧困戶脫貧。葛天才整村改造打造的“木蘭花鄉”景區,組織當地村民以空閒房屋入股成立合作社,為“木蘭花鄉”提供配套服務,該村灣共113戶農戶,簽約農戶77戶,農戶房屋利用率達到68.1%,景區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年均收入近3萬元。

為農村創新創業探索了新模式。實施“三鄉工程”,推動了城市資金和人才流向農村,通過土地流轉、下鄉創業和閒置資源利用等方式,進一步拓展了創新創業空間,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了新路子。蔡甸區能人回鄉典型左少平,是奓山街星光集團黨委書記,個人籌資近億元,建設星光社區、星光農業科技園等,引進企業32家,並帶動周邊4個村聯動發展,村集體由負債780萬元到現在的年收入過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達2.8萬元。

為提升市民生活品質開拓了新空間。不少市民下鄉租用民房體驗農村田園生活的樂趣,提高了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為美麗鄉村建設展現了新風貌。實施“三鄉工程”,倒逼各地加大對環境改造的投入力度,村莊環境悄然變美。武漢木蘭草原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順,在黃陂區3個自然村投資5000余萬元,利用當地農村1.1萬平方米空閒農房,發展住宿、餐飲、農家樂30余家,開發了木蘭草原風景區,有效助推了美麗鄉村建設。

為提升村民文化素養打開了新境界。城市的退休幹部、藝術家、作家、教授及其他市民,到農村創新創業,帶給農民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通過潛移默化,帶動農民觀念的轉變和文明素質的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推進‘三鄉工程’拓面提質,系統集成、全面實施。”武漢市農委主任譚本忠說,要做農業轉型升級的引領者、產業融合發展的領跑者、四化同步發展的先行者。

武漢市市長萬勇說,按照武漢市委的統一部署,全面推進“三鄉工程”,率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率先建立現代農業體系、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黃鶴白雲,芳草萋萋;“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武漢“三鄉工程”宏圖正展,更明確的目標等待著他們奮鬥,更輝煌的碩果等待著他們書寫。曾為全國提供了諸多農村改革經驗的武漢,不再滿足於湖北領先,而是定位於“全國領跑”。放眼未來,“三鄉工程”在中國鄉村振興新征程中,必將行穩致遠,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