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年種水稻也要給補貼了,快看看每畝多少錢?

近日獲悉,對我國農業政策制定有巨大影響力的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陳錫文近日建議:

從明年夏糧和早稻上市開始,取消主產區的麥、稻最低收購價格制度,按生產成本加補貼的辦法,小麥、稻穀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政策,水稻每畝補貼100-150元!

11月16日,全國政協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專門就“推進糧食定價機制、補貼政策和收儲制度改革”話題進行協商座談。

以下為陳錫文發言摘登:

一、加快對麥、稻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改革措施

建議從明年夏糧和早稻上市開始,取消主產區的麥、稻最低收購價格制度,按生產成本加補貼的辦法,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政策。

目前,稻穀平均生產成本為每斤1.21元,平均畝產為915斤,11個實行稻穀最低收購價的主產省,合計稻穀面積3.49億畝,其中黑龍江省0.48億畝。建議按每斤稻穀補貼0.1元、每畝補貼100元(其中黑龍江每斤補貼0.15元、每畝補貼150元)計算,

合計補貼金額為373億元。

小麥平均畝產710斤,6個實行小麥最低收購價的省合計小麥面積2.6億畝,如按每斤補貼0.1元,每畝補貼80元計算,合計需補貼208億元。

二、改革的關鍵在於啟動多元化的市場購銷主體

採取這一措施後,麥、稻價格可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國家不再實行最低收購價,中儲糧則可退出政策性收購,扭轉庫存繼續增加的局面。

但改革能否成功,關鍵要看能否形成多元化的購銷主體。吉林省注重創建大米品牌,大力發展訂單稻穀生產,使稻穀市場價格高於國家最低收購價,農民專注于按訂單要求生產優質稻穀,2016年96%的稻穀產量都按市場價格銷售,最低價收購的比重僅占4%,

事實上已不需再托市收購。應當認真總結吉林的經驗,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引導農民生產優質麥、稻的加工企業和市場化購銷主體保障必要的信貸資金。這樣才能使這兩類企業如魚得水,真正成為市場主體,把麥、稻市場搞活躍,引導農民選種優質麥、稻品種,切實提高我國糧食產業的整體效益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