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驚人奇聞!太后娘娘在長興後墳村被刺殺,並安葬於此

水口鄉後墳村的奇異傳說

長興縣水口鄉後墳村位於水口鄉東南部,距水口中心鎮2公里,距長興縣城8公里 。後墳村三面環山,東臨太湖, 有山有水,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更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遺跡。

就連讓人費解的後墳村村名,也有一則奇異的民間傳說。

後墳村村標

據《同治•長興縣誌》記載,現後墳村東南有座蔥翠的小山名藝香山,此山后稱湖陵山(現稱胡林山)。據傳,三國東吳大帝孫權之子孫和的陵墓葬在此山,因“和”與“湖”同音不分,

後稱之為湖陵山。又傳吳越美女西施曾在此山種香草。當朝皇帝孫皓為祭祈父親孫和,又在湖陵山上建造一座寺廟。此廟建好後的當年七月十五中元節,孫皓的母親昭獻皇后欲到湖陵山廟來祭拜燒香。廟裡主持得知這消息後,想討太后娘娘歡心,整個廟的和尚徹夜未眠,忙著張羅。

遠眺湖陵山

到了七月半的那天,太后娘娘還真的來了。只見山前道路上太后娘娘玉鑾鳳駕,前頭御林軍開道,後頭有大將保駕,前呼後擁朝湖陵山而去。可是,當太后娘娘的人馬來到湖陵山西側,卻被一條河流隔阻。這河水流湍急,河面上又無橋可過,一行人被困在了此河岸邊。眼看幕色降臨,太后娘娘便下令在這裡搭帳篷過夜,另傳喚一批人連夜在河面搭橋。

老人在原古橋墩上垂釣

夜飯後,太后娘娘喝了點金沙泉水泡的顧渚山茶,覺得渾身舒坦,伸伸懶腰,來了困意,幾個隨身丫鬟忙將她服侍上床。勞頓一天丫鬟們看看娘娘睡著了,也都寬衣解帶上床睡覺了。那知睡到半夜,一個身穿黑衣,

臉蒙黑巾的人,像只黑蝴蝶一般,從河邊的樹林裡飛了過來,輕輕地落到太后娘娘的帳篷邊,連站在門外巡邏的幾個侍衛高手也未發現。

俯瞰後墳自然村

黑衣人進了帳篷,走到太后娘娘床邊,從腰間拔出一把鋒利月刀,照著太后娘娘的頭頸“哢嚓”一刀,

睡夢中太后娘娘的頭被割了下來。黑衣人提著太后娘娘的頭走出帳篷無了蹤影。待丫鬟和侍衛發現,太后娘娘已血染床枕,人首兩分,他們立即派人趕到京城稟報皇帝。

村前河流

皇帝聽到如此噩耗,哭得死去活來。但人死不得複生,即使是皇太后也無法挽回。一大臣對皇帝進言:“太后這次從京城趕到湖陵山是為皇父祭拜燒香,乃是太后對那裡投緣。何不塑個金頭,將太后安葬在那裡,以了太后生前之願。”皇帝一聽言之有理,就降旨派人辦理。昭獻皇后的遺體也依旨就地落葬。當年朝廷還派了上百名兵士,守護太后娘娘的墓地。後來,這些兵士在當地成家落戶變成了村莊。欲托太后娘娘落葬之福,他們就將所居的村莊取名為“後墳村”。還將太后娘娘傳命連夜起造的那座橋,取名為“接香塘橋”。

接香塘橋

據《同治•長興縣誌》記載,後墳村原屬吉祥區西北鄉第七圖三十二莊,距縣城二十七裡。

新中國成立初期,屬堯市鄉二、三村;

1951年土改時為水口鄉後墳村;

1955年成立前進高級合作社,屬水口鄉管轄;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時,建立後墳大隊,隸屬鼎新公社水口管理區;

1961年調整規模時,改屬水口公社管轄;

1967年,後墳大隊改為紅衛大隊。

1983年行政體制改革,水口公社改為水口鄉,紅衛大隊即改為後墳村;

2002年4月,村規模調整時,堯中村和後墳村撤並成現在的後墳村。

後墳村這塊與太后娘娘有緣的守故之地,雖已進入到建設現代新農村時期,然而,這村勤於耕作,孝道傳家以及端午劃龍舟的文化遺風,仍默默地融于這裡優美的自然景色之中。

一大臣對皇帝進言:“太后這次從京城趕到湖陵山是為皇父祭拜燒香,乃是太后對那裡投緣。何不塑個金頭,將太后安葬在那裡,以了太后生前之願。”皇帝一聽言之有理,就降旨派人辦理。昭獻皇后的遺體也依旨就地落葬。當年朝廷還派了上百名兵士,守護太后娘娘的墓地。後來,這些兵士在當地成家落戶變成了村莊。欲托太后娘娘落葬之福,他們就將所居的村莊取名為“後墳村”。還將太后娘娘傳命連夜起造的那座橋,取名為“接香塘橋”。

接香塘橋

據《同治•長興縣誌》記載,後墳村原屬吉祥區西北鄉第七圖三十二莊,距縣城二十七裡。

新中國成立初期,屬堯市鄉二、三村;

1951年土改時為水口鄉後墳村;

1955年成立前進高級合作社,屬水口鄉管轄;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時,建立後墳大隊,隸屬鼎新公社水口管理區;

1961年調整規模時,改屬水口公社管轄;

1967年,後墳大隊改為紅衛大隊。

1983年行政體制改革,水口公社改為水口鄉,紅衛大隊即改為後墳村;

2002年4月,村規模調整時,堯中村和後墳村撤並成現在的後墳村。

後墳村這塊與太后娘娘有緣的守故之地,雖已進入到建設現代新農村時期,然而,這村勤於耕作,孝道傳家以及端午劃龍舟的文化遺風,仍默默地融于這裡優美的自然景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