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芳華》中劉峰作為指揮員,遇越軍伏擊卻犯這種錯誤

自電影《芳華》上映以來,已經逐漸成為了大家口中熱議的話題,對電影當中的戰鬥情節,很多軍迷朋友也給出了自己的點評。總體而言,以負面評論居多。不過以筆者看來,此次戰鬥的諸多設置雖有不合理之處,

但如果就因此給這場戰鬥扣上“一無是處,完全胡扯”的帽子,也確實有些絕對了。本期推送,軍武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這場電影中的戰鬥。

戰士形象篇

在談戰鬥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具體設定:

▲《芳華》中人手一頂的80

式鋼盔確實太多了

在關於這部電影中我軍戰士形象的網路討論當中,很多網友都將矛頭指向了鋼盔、綁腿、髮型以及過多的56沖。咱們就先從鋼盔談起吧,誠然,電影中大規模出現的KG80式鋼盔要在80年代才大量定型裝備部隊。不過,在自衛反擊戰中,我軍並不是一頂鋼盔也沒有。走上戰場之前,我軍參戰各部還是緊急拿出了一些庫存的鋼盔和曾經少量生產過的型號裝備部隊。這其中有不但有大量的,

繳獲自日本的90式鋼盔,還有一些國產鋼盔的早期產品“69大耳盔”與國產鋼盔(國產盔帶外飄)混裝,這種混裝情況在當時及後來的兩山輪戰當中,並不少見。

▲《橡膠林的回憶》當中參戰

老兵對於當時炮兵的回憶

十分巧合的是,在筆者翻閱的戰地攝影與戰場照片當中,

還真的發現了一支與電影中劉峰所在的運輸駝隊,著裝形象高度相仿的運輸隊的留影。

注意我軍士兵背著的“56半”,電影中“56半”太少,“56沖”太多的情況確實是不對的,在當時的我軍步兵班當中,一般會裝備三支左右的自動火器(衝鋒槍加班用機槍)其餘戰士則以56式半自動步槍為武器(導演這樣安排應該是為加強畫面的火爆效果吧)。

▲70年代我軍一個步兵班的典型合影

另外,還有一些網友質疑,既然運輸傷患可以用汽車,那麼電影中為什麼要用馬拉呢?這是因為我軍到1985年後,

才告別“騾馬”化,走向摩托化、機械化,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步兵部隊的汽車運輸單位一般要在師一級才有,所以劉峰所在部隊以騾馬駝載的方式為前線官兵運輸給養的橋段,並不是刻意的“劇情需要”,而是我軍當時後勤狀況的真實寫照。

▲左我軍通訊員的戰地留影

右《高山下的花環》當中我軍

連長梁三喜,這兩種髮型在當時都存在

看完了鋼盔再來看看被很多網友所吐槽的劉峰的長髮與戰士的綁腿,對於這個問題筆者是這樣看的,當時我軍先後動員的總兵力多達50余萬人,第一階段作戰中直接攻入越南境內的就超過20萬人,這麼多的部隊,這麼多的戰士,參加的又不是閱兵而是高烈度的作戰,在軍容著裝上有一些差別,有的有綁腿有的無綁腿,有的有頭髮有的是光頭,都是可以理解的。

越軍的失誤

看完了戰士的裝具形象,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劉峰所指揮的這場反伏擊戰鬥的具體情況,我們先來看看越軍方面。在這場戰鬥當中,越軍是設伏的一方,而我軍則是反伏擊的一方,越軍天然佔據了主動性的優勢,彼時在劉峰帶領的我軍運輸隊進入伏擊圈之後,越軍最大的失誤就在於以冷槍的方式開始了戰鬥。

▲手榴彈被擊中的我軍戰士

這一槍雖然造成了我軍戰士一人犧牲,但是卻也無異於為我軍運輸分隊提了一個醒,失去了突然襲擊的優勢。為我軍戰士從行軍狀態轉入戰鬥狀態提供了反應時間。按照伏擊作戰的一般經驗,在確定對被伏擊目標發起攻擊之初,最先打響的一定是能在第一時間對敵人造成最大傷害的武器(比如機槍掃射,引爆爆炸物等),只有這樣,才能在第一波次突襲中殺傷對方最大多數的有生力量。

▲我軍67式手榴彈結構

關於手榴彈彈柄被擊中,到底會不會引爆手榴彈?這也是一個近日以來一直被諸多網友所爭論的話題,對此筆者的觀點是,這種可能性雖然小,但是確實存在。67式手榴彈的採用的是拉發結構,士兵在投擲之前需要通過拽動“拉火繩”也就是通過摩擦的方式引燃發火藥,點燃導火索。不同于一般的安全炸藥,發火藥對於摩擦等外在刺激要敏感的多,如果木柄被擊穿,一顆子彈從中穿過,這樣的引燃完全有可能。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實際戰鬥當中,這樣的場景確實出現了:

▲參戰老兵的回憶,不僅這一

場景是殘酷的,16歲的烈士也是

存在的,摘自《橡膠林的回憶》

劉峰的失誤與英勇

在被越軍包圍襲擊之後,身為運輸分隊的指揮官劉峰所犯下的,最為嚴重的錯誤就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戰鬥員,被伏擊之後,一個優秀的指揮員所要做的首先是指揮全隊迎戰,判明戰場態勢,然後相機做出決斷,指揮員必須為部隊的整體負責而不是為某一個個體。然而在電影當中,劉峰在部隊遭受襲擊之後,出現了脫離分隊追逐受驚跑散的騾馬去為負傷戰友取急救品的行為,這樣的舉動實際上將整個小分隊放在了“群龍無首”的境地,實在不該。

▲電影預告中,運輸分隊遭襲擊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劉峰的表現還算合格,在返回部隊之後,劉峰帶領戰士,果斷的沖入草叢向越軍發起進攻。這個情節被不少網友吐槽,一些朋友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就地臥倒,利用有利地形還擊啊!怎麼能沖進敵情不明的草叢當中和敵人近戰呢?被伏擊之後,迅速依託有利地形還擊,確實是應該的。但是具體到這個戰場,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軍運輸分隊被伏擊的戰場是無遮無攔的平路,越軍方面則是可以隱蔽的樹叢,且根據後面的劇情來看,在高於樹叢視野開闊的樹木上,越軍還佈置了狙擊手與觀察哨(不沖近是難以發現的)。兩相對比之下,越軍居高而視野開闊,我軍居低且沒有隱蔽,此時如果死板的固守原地還擊,那麼運輸分隊最後的結局很可能是被越軍“打靶”一般的消耗掉。

▲電影預告當中的叢林戰

在打出一波成功的反擊之後,劉峰又一度在戰鬥員與指揮員的身份之間迷失了自我。那就是他在反擊進行時,親身上陣,扮演起了戰地救護員的角色,伏下身子去搶救深陷泥潭的戰友(又一次讓分隊脫離了指揮),可以說,如果不是及時有一輛62式坦克殺出的話,運輸分隊的命運將又一次面臨考驗。(考慮到劉峰本人文工團出身,又在伐木連當副連長的戰前經歷,出現這樣的臨戰指揮失誤,也確實難以避免)

▲79年反擊戰時我軍的

坦克分隊作戰實拍

這個坦克及時出現,在互相沒有通聯的情況下,主動為步兵分隊解圍的戰例也是真實發生過的。筆者在戰後由我軍裝甲兵組織編寫的相關戰例選編當中,發現了這樣一個發生在高平穿插戰中的戰例:

▲《裝甲英雄 對越自衛還擊作戰

裝甲兵參戰部隊英雄模範事蹟選編》

總體而言,《芳華》中這場一鏡到底的叢林反擊戰,雖然在考證細節上存在一些瑕疵但是仍不失為一場精彩的戰爭戲。

右《高山下的花環》當中我軍

連長梁三喜,這兩種髮型在當時都存在

看完了鋼盔再來看看被很多網友所吐槽的劉峰的長髮與戰士的綁腿,對於這個問題筆者是這樣看的,當時我軍先後動員的總兵力多達50余萬人,第一階段作戰中直接攻入越南境內的就超過20萬人,這麼多的部隊,這麼多的戰士,參加的又不是閱兵而是高烈度的作戰,在軍容著裝上有一些差別,有的有綁腿有的無綁腿,有的有頭髮有的是光頭,都是可以理解的。

越軍的失誤

看完了戰士的裝具形象,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劉峰所指揮的這場反伏擊戰鬥的具體情況,我們先來看看越軍方面。在這場戰鬥當中,越軍是設伏的一方,而我軍則是反伏擊的一方,越軍天然佔據了主動性的優勢,彼時在劉峰帶領的我軍運輸隊進入伏擊圈之後,越軍最大的失誤就在於以冷槍的方式開始了戰鬥。

▲手榴彈被擊中的我軍戰士

這一槍雖然造成了我軍戰士一人犧牲,但是卻也無異於為我軍運輸分隊提了一個醒,失去了突然襲擊的優勢。為我軍戰士從行軍狀態轉入戰鬥狀態提供了反應時間。按照伏擊作戰的一般經驗,在確定對被伏擊目標發起攻擊之初,最先打響的一定是能在第一時間對敵人造成最大傷害的武器(比如機槍掃射,引爆爆炸物等),只有這樣,才能在第一波次突襲中殺傷對方最大多數的有生力量。

▲我軍67式手榴彈結構

關於手榴彈彈柄被擊中,到底會不會引爆手榴彈?這也是一個近日以來一直被諸多網友所爭論的話題,對此筆者的觀點是,這種可能性雖然小,但是確實存在。67式手榴彈的採用的是拉發結構,士兵在投擲之前需要通過拽動“拉火繩”也就是通過摩擦的方式引燃發火藥,點燃導火索。不同于一般的安全炸藥,發火藥對於摩擦等外在刺激要敏感的多,如果木柄被擊穿,一顆子彈從中穿過,這樣的引燃完全有可能。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實際戰鬥當中,這樣的場景確實出現了:

▲參戰老兵的回憶,不僅這一

場景是殘酷的,16歲的烈士也是

存在的,摘自《橡膠林的回憶》

劉峰的失誤與英勇

在被越軍包圍襲擊之後,身為運輸分隊的指揮官劉峰所犯下的,最為嚴重的錯誤就是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戰鬥員,被伏擊之後,一個優秀的指揮員所要做的首先是指揮全隊迎戰,判明戰場態勢,然後相機做出決斷,指揮員必須為部隊的整體負責而不是為某一個個體。然而在電影當中,劉峰在部隊遭受襲擊之後,出現了脫離分隊追逐受驚跑散的騾馬去為負傷戰友取急救品的行為,這樣的舉動實際上將整個小分隊放在了“群龍無首”的境地,實在不該。

▲電影預告中,運輸分隊遭襲擊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劉峰的表現還算合格,在返回部隊之後,劉峰帶領戰士,果斷的沖入草叢向越軍發起進攻。這個情節被不少網友吐槽,一些朋友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就地臥倒,利用有利地形還擊啊!怎麼能沖進敵情不明的草叢當中和敵人近戰呢?被伏擊之後,迅速依託有利地形還擊,確實是應該的。但是具體到這個戰場,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軍運輸分隊被伏擊的戰場是無遮無攔的平路,越軍方面則是可以隱蔽的樹叢,且根據後面的劇情來看,在高於樹叢視野開闊的樹木上,越軍還佈置了狙擊手與觀察哨(不沖近是難以發現的)。兩相對比之下,越軍居高而視野開闊,我軍居低且沒有隱蔽,此時如果死板的固守原地還擊,那麼運輸分隊最後的結局很可能是被越軍“打靶”一般的消耗掉。

▲電影預告當中的叢林戰

在打出一波成功的反擊之後,劉峰又一度在戰鬥員與指揮員的身份之間迷失了自我。那就是他在反擊進行時,親身上陣,扮演起了戰地救護員的角色,伏下身子去搶救深陷泥潭的戰友(又一次讓分隊脫離了指揮),可以說,如果不是及時有一輛62式坦克殺出的話,運輸分隊的命運將又一次面臨考驗。(考慮到劉峰本人文工團出身,又在伐木連當副連長的戰前經歷,出現這樣的臨戰指揮失誤,也確實難以避免)

▲79年反擊戰時我軍的

坦克分隊作戰實拍

這個坦克及時出現,在互相沒有通聯的情況下,主動為步兵分隊解圍的戰例也是真實發生過的。筆者在戰後由我軍裝甲兵組織編寫的相關戰例選編當中,發現了這樣一個發生在高平穿插戰中的戰例:

▲《裝甲英雄 對越自衛還擊作戰

裝甲兵參戰部隊英雄模範事蹟選編》

總體而言,《芳華》中這場一鏡到底的叢林反擊戰,雖然在考證細節上存在一些瑕疵但是仍不失為一場精彩的戰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