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面對伴侶的不忠,如果分不掉,還有多大希望能真正好起來

很多人在發現伴侶出軌時都面臨一個選擇,分還是不分?究竟要不要原諒?

不忠的範疇很大,精神或肉體,每個人面臨的具體狀況不同:

也許是伴侶和同事的曖昧聊天,或是和前任的藕斷絲連,又或者是跟其他人的糾葛不清,或是有實在性的長期關係。

無論是哪種,都讓你感受到了巨大威脅感。

他們都問過身邊很多人該怎麼辦?身邊的人也會在不同角度給他們不同的建議或忠告。

他們往往會聽到無數個版本的利弊分析,理性的,感性的,悲觀的,樂觀的,寬大處理的,嚴懲不貸的...........

然而他們還是會陷入深深的糾結,在兩個不同的選擇中來回搖擺,不知如何是好,不確定究竟哪條路可以通往一個幸福的未來。

當這樣的事情發生之後,糾結這個問題的核心其實只有一個,

我做的選擇,我希望得到一個確定感。

這個確定感無非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如果真的原諒了,我怎麼保證這樣的事情不會再次發生。

②、如果選擇分手,我如何確保下一段關係不會再次發生這樣的事情。

發現不忠之後,人們面對的兩種選擇確實都有不小的挑戰:

無論是原諒還是分手需要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內心足夠的力量感。

01

分開獨自面對未知的生活需要力量,原諒對方重新給出信任同樣需要力量。

如果以前安全感不夠,力量匱乏,自己尚未意識到,並且沒有去直面它,而是指望讓親密關係中的另一個人給你帶來安全感。

然而最後發現,任何生命的功課,沒過關的就是沒過關,它一定會在你的生命中呈現出來,想繞過去或者逃開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

無論是選擇留下或是離開,面對不確定的未知,並沒有哪一條路更輕易,也沒有哪一條路可以避開自己需要面對的功課。

當親密關係面對忠誠挑戰時,會讓人們有那麼強烈的情感反應,是因為這個級別的事件會直接指向我們最核心的功課。

當一個人冒出來的時候,憤怒和受傷之下其實是更隱蔽核心的內心古老的主題被勾出來了。被拋棄(我不值得被愛)、被孤立(我不屬於這裡)、被忽視(我不重要)、被比較(我不夠好)、被掠奪(我是匱乏的)。

這些感受也提供了一個關於你自己的非常重要的線索,

一直以來都是依靠伴侶來給你提供價值。

我們會把伴侶對自己的在意程度和自我價值感完完全全的綁定到了一起。這種價值鏈條會極大的奪走你的力量感。

02

要重建自己的價值,就必須要打碎之前的那種鏈條,這種重建就是新生命和新世界的重建。

我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但並不代表做不到,事實上有很多很多人已經做到了,那麼多人都做到了你也可以做到。

這些已經做到的人並沒有特異功能,也並不是最優秀的,唯一共同的地方,就是他們都不想再重複以前的生活模式,而願意為自己生命的改變全然負責了!

而且一旦做到,你會發現這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事,因為那將不僅僅會改變你的親密關係,還會全面翻轉你的生活。

生命的深度是共用的,一旦一個生命領域被徹底打通,其他領域也必然來到一個全新的維度。

當這個價值鏈條因為對方的出軌而被強行打碎時,首先要做的是借由這個機會,老老實實地面對自己內心隱藏在憤怒之下的挫敗感、無力感、那種想抓住卻什麼也抓不住的感覺。

而不是又到過去的模式,試圖去控制事情,或者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外面。

不是和外面那個人競爭,小我很容易對外歸因,把TA當作假想敵,仿佛是那個人的出現搞砸你的生活,那個人在掠奪你的伴侶對你的愛。

然而,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在伴侶外遇實際發生之前,你的心也早就離開了。

兩個人也許還維持著表面的一切正常,然而早就不知道有多少暗濤洶湧。如果你願意看到,在事情真正發生之前,就有很多徵兆發生。

只是人們要麼抱著僥倖心理,去回避深層次的思考和觸碰自己的問題;要麼讓自己變得麻木粗鈍,喪失掉對很多東西的敏感度和感知力。

03

當這樣的極具戲劇性衝突性的事件發生之後,人們再也無法選擇視而不見。也有少數人能繼續忍受,直到下一次發生更大衝擊的事件。

如果能堅定的分開,決定對過去對未來自己都負全責,看清了自己的模式和問題,不再把自己擺在受害者的位置上。

當我們內心真的經由這段關係看清了自己之後,會沒有意願再留在原來的親密關係中。

而能夠帶著祝福平和的和對方分開,勇敢的面對未知的生活,其實也是非常棒的一種選擇。這種分開,也會在未來慢慢成長獲得力量。

如果內心深處還是割捨不下這段關係,想繼續走下去,那就借由這段關係好好做自己的功課。

當我們來到一個全新的狀態時,你的思考方式、情感模式、能量狀態發生全面性改變時,你身邊所有事物都不可避免的會發生變化,你的伴侶當然也包含其中。

04

習慣了用這種武斷粗淺的視角看待問題,會極大的限制我們觀察世界的深度,無法洞察事情的本質,對自己的成長沒有任何幫助。

這種說法是建立在一個人的行為和態度是孤立的假設之上,你的模式和觀察視角會激發會強化身邊人的某種特質。

各人的功課各人自己做,即使真的決定要分開,也是對自己全然負責的態度分開才有意義。

當你決定原諒對方,繼續這段關係時,很多人希望能從伴侶那裡得到一個保證,保證未來不再和那個人糾纏黏黏,能斷的徹徹底底乾乾淨淨。

因為人們相信這樣,自己身邊的伴侶才會把所有的心思都全心全意放在你這裡。

但真的是這樣嗎?

剛在一起的時候很親密,後來慢慢地疏離了,是因為什麼呢?同時在另一方面,當人們選擇原諒時,很容易會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要求對方保證做到怎樣。

就算對方真的願意給出這樣的保證,但這個保證真的有意義嗎?

05

就像很多孩子犯錯誤,尿床、打人、撒謊,父母會嚴厲地說:你要保證以後不可以再犯了,聽到沒有?!

然後孩子會帶著愧疚和恐懼哭著說,嗯,聽到了,以後再也不會了。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可能又會犯和上次同樣的錯誤,這時恐怕父母們又會給孩子貼上一個“說到做不到”的標籤。

要求一個犯錯誤的人給出一個“再也不犯錯的保證”這種做法非常普遍,所以幾乎沒有人質疑這種做法是不是真的有價值。

事實上,要求“保證”,其實是佔據某種優勢的人,向另一方強行索取的行為。

喜歡賭咒發誓的人,之所以會這麼幹,是因為身邊的人吃這一套。

越是沒有安全感的人,越喜歡控制,也就越喜歡要到一些保證類的東西,無論是文字的還是口頭上的,似乎得到了一個保證,就真的得到了感情的免死金牌。

事實上,承諾和保證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人的內在是有很多分裂的:內在父母,內在小孩,社會人格,陰影人格都在不斷衝突和拉扯。

當你告訴對方,“我可以原諒你,但你要保證以後……”,這其實是一種誘惑:

對方為了取悅你或者急於獲得原諒時,會衝動給出你想要的承諾,並不會真的去清晰的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或者面對你根本不敢說真話)。

06

當你用這種誘惑要求對方進入一個自己能力根本無法涵蓋的範疇時,也是在某種程度上削弱對方的力量感。

而對方會因為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食言而感到愧疚、對自己感到無力和憎恨,甚至破罐破摔的徹底放棄。

內心會對你給出的誘惑產生巨大的憤怒,而這種憤怒也會不可避免的蔓延到你身上。

我們需要明白,有意願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力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連你自己都常常會在原諒還是決裂中左右搖擺,無法做到自己所期待的堅定平和。信任同樣也是種能力,不是頭腦有個意願想信任就能信任的。

當我們能真正給出信任時,代表在資訊、情感、能量,三個層面全面過關才可能真正身心一致的做到,而這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才能做到。

否則就會出現極不穩定的劇烈反復,某個狀態好,能量高的時候感覺可以給出信任。

然而下一刻,有任何和你期待不符的事件發生時,所有的懷疑、擔心又湧現出來,頭腦演繹出的故事又變的那麼真實。

在這一刻,你的信心是無法持續的。自己給不出來,期待別人能給你,最後發現只會彼此都更加失望。

07

能給出信任,是內心強大的表現。

所有的信任都來自於自己內心有種堅實強烈的篤定感,這種對自己深厚的信心會不可避免的擴展到我們所面對的人身上。

當你體驗到對他人的信任時,本質上都是你自我信任的一種延伸。所以你是不可能在對自己不相信的前提下去信任別人的。

在這種情況下,你能給出的都是假信任,這種假信任是被包裝過的控制。

這種信任給得越多,身邊的人壓力越大,而你每給出一次信任都會帶著濃濃的付出感,進而會提高對對方的期待值。

內心深處的潛臺詞是:“我都這樣了寬宏大量了,你難道不應該感恩戴德,表現出我想要的樣子回報我嗎?”

然而很多人在假信任卻不自知,最後他們會非常受傷的說,“我這麼信任TA,TA卻一次又一次的辜負我。”

這種一直在假信任的人,不僅會感覺被伴侶辜負、朋友辜負,甚至會感覺整個生活都辜負了自己。

我們需要做的是抓住這些在自己生命中發生了一次又一次不斷輪回的戲碼中,找到那個原始程式碼:

是你把辜負你的人創造出來的,從一開始你用信任作為籌碼要求對方給出一個“保證”,這種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當我們看清了自己的模式是如何創造出這些各種各樣的故事出來時,要做的是先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面對自己的力量感目前尚不足夠,承認它,把責任收回來。

你可以告訴對方:

我不需要你保證什麼,我不能要求你做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就像我不能保證任何時候我都永遠能接納你或支持你。

發生這樣的事情,絕對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責任。這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功課,讓我們彼此給對方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一起去成長,去尋求支持。

我相信如果我們能跨越這件事變得再次親密時,我們都會變得更加成熟和更有力量……

當你能說出這些話時,哪怕只是在心裡說出這些話,你的力量感就會提升,對自己和未來的信心都會擴展!

能給美好未來的保證只有一個,就是每個當下你選擇的態度。

往期文章推薦

1、結婚後第幾年最難?不明白這個道理的男人最傷人!

2、兒子愛玩小雞雞?緊張的家長必須先瞭解這些

3、為什麼孩子愛頂嘴?90%的家長都忽略了背後的原因

4、女人,你要離婚,一定要先做這件事!

這種重建就是新生命和新世界的重建。

我知道這是不容易的,但並不代表做不到,事實上有很多很多人已經做到了,那麼多人都做到了你也可以做到。

這些已經做到的人並沒有特異功能,也並不是最優秀的,唯一共同的地方,就是他們都不想再重複以前的生活模式,而願意為自己生命的改變全然負責了!

而且一旦做到,你會發現這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事,因為那將不僅僅會改變你的親密關係,還會全面翻轉你的生活。

生命的深度是共用的,一旦一個生命領域被徹底打通,其他領域也必然來到一個全新的維度。

當這個價值鏈條因為對方的出軌而被強行打碎時,首先要做的是借由這個機會,老老實實地面對自己內心隱藏在憤怒之下的挫敗感、無力感、那種想抓住卻什麼也抓不住的感覺。

而不是又到過去的模式,試圖去控制事情,或者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外面。

不是和外面那個人競爭,小我很容易對外歸因,把TA當作假想敵,仿佛是那個人的出現搞砸你的生活,那個人在掠奪你的伴侶對你的愛。

然而,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在伴侶外遇實際發生之前,你的心也早就離開了。

兩個人也許還維持著表面的一切正常,然而早就不知道有多少暗濤洶湧。如果你願意看到,在事情真正發生之前,就有很多徵兆發生。

只是人們要麼抱著僥倖心理,去回避深層次的思考和觸碰自己的問題;要麼讓自己變得麻木粗鈍,喪失掉對很多東西的敏感度和感知力。

03

當這樣的極具戲劇性衝突性的事件發生之後,人們再也無法選擇視而不見。也有少數人能繼續忍受,直到下一次發生更大衝擊的事件。

如果能堅定的分開,決定對過去對未來自己都負全責,看清了自己的模式和問題,不再把自己擺在受害者的位置上。

當我們內心真的經由這段關係看清了自己之後,會沒有意願再留在原來的親密關係中。

而能夠帶著祝福平和的和對方分開,勇敢的面對未知的生活,其實也是非常棒的一種選擇。這種分開,也會在未來慢慢成長獲得力量。

如果內心深處還是割捨不下這段關係,想繼續走下去,那就借由這段關係好好做自己的功課。

當我們來到一個全新的狀態時,你的思考方式、情感模式、能量狀態發生全面性改變時,你身邊所有事物都不可避免的會發生變化,你的伴侶當然也包含其中。

04

習慣了用這種武斷粗淺的視角看待問題,會極大的限制我們觀察世界的深度,無法洞察事情的本質,對自己的成長沒有任何幫助。

這種說法是建立在一個人的行為和態度是孤立的假設之上,你的模式和觀察視角會激發會強化身邊人的某種特質。

各人的功課各人自己做,即使真的決定要分開,也是對自己全然負責的態度分開才有意義。

當你決定原諒對方,繼續這段關係時,很多人希望能從伴侶那裡得到一個保證,保證未來不再和那個人糾纏黏黏,能斷的徹徹底底乾乾淨淨。

因為人們相信這樣,自己身邊的伴侶才會把所有的心思都全心全意放在你這裡。

但真的是這樣嗎?

剛在一起的時候很親密,後來慢慢地疏離了,是因為什麼呢?同時在另一方面,當人們選擇原諒時,很容易會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要求對方保證做到怎樣。

就算對方真的願意給出這樣的保證,但這個保證真的有意義嗎?

05

就像很多孩子犯錯誤,尿床、打人、撒謊,父母會嚴厲地說:你要保證以後不可以再犯了,聽到沒有?!

然後孩子會帶著愧疚和恐懼哭著說,嗯,聽到了,以後再也不會了。

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可能又會犯和上次同樣的錯誤,這時恐怕父母們又會給孩子貼上一個“說到做不到”的標籤。

要求一個犯錯誤的人給出一個“再也不犯錯的保證”這種做法非常普遍,所以幾乎沒有人質疑這種做法是不是真的有價值。

事實上,要求“保證”,其實是佔據某種優勢的人,向另一方強行索取的行為。

喜歡賭咒發誓的人,之所以會這麼幹,是因為身邊的人吃這一套。

越是沒有安全感的人,越喜歡控制,也就越喜歡要到一些保證類的東西,無論是文字的還是口頭上的,似乎得到了一個保證,就真的得到了感情的免死金牌。

事實上,承諾和保證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人的內在是有很多分裂的:內在父母,內在小孩,社會人格,陰影人格都在不斷衝突和拉扯。

當你告訴對方,“我可以原諒你,但你要保證以後……”,這其實是一種誘惑:

對方為了取悅你或者急於獲得原諒時,會衝動給出你想要的承諾,並不會真的去清晰的評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或者面對你根本不敢說真話)。

06

當你用這種誘惑要求對方進入一個自己能力根本無法涵蓋的範疇時,也是在某種程度上削弱對方的力量感。

而對方會因為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食言而感到愧疚、對自己感到無力和憎恨,甚至破罐破摔的徹底放棄。

內心會對你給出的誘惑產生巨大的憤怒,而這種憤怒也會不可避免的蔓延到你身上。

我們需要明白,有意願是一回事,有沒有能力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連你自己都常常會在原諒還是決裂中左右搖擺,無法做到自己所期待的堅定平和。信任同樣也是種能力,不是頭腦有個意願想信任就能信任的。

當我們能真正給出信任時,代表在資訊、情感、能量,三個層面全面過關才可能真正身心一致的做到,而這是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練習才能做到。

否則就會出現極不穩定的劇烈反復,某個狀態好,能量高的時候感覺可以給出信任。

然而下一刻,有任何和你期待不符的事件發生時,所有的懷疑、擔心又湧現出來,頭腦演繹出的故事又變的那麼真實。

在這一刻,你的信心是無法持續的。自己給不出來,期待別人能給你,最後發現只會彼此都更加失望。

07

能給出信任,是內心強大的表現。

所有的信任都來自於自己內心有種堅實強烈的篤定感,這種對自己深厚的信心會不可避免的擴展到我們所面對的人身上。

當你體驗到對他人的信任時,本質上都是你自我信任的一種延伸。所以你是不可能在對自己不相信的前提下去信任別人的。

在這種情況下,你能給出的都是假信任,這種假信任是被包裝過的控制。

這種信任給得越多,身邊的人壓力越大,而你每給出一次信任都會帶著濃濃的付出感,進而會提高對對方的期待值。

內心深處的潛臺詞是:“我都這樣了寬宏大量了,你難道不應該感恩戴德,表現出我想要的樣子回報我嗎?”

然而很多人在假信任卻不自知,最後他們會非常受傷的說,“我這麼信任TA,TA卻一次又一次的辜負我。”

這種一直在假信任的人,不僅會感覺被伴侶辜負、朋友辜負,甚至會感覺整個生活都辜負了自己。

我們需要做的是抓住這些在自己生命中發生了一次又一次不斷輪回的戲碼中,找到那個原始程式碼:

是你把辜負你的人創造出來的,從一開始你用信任作為籌碼要求對方給出一個“保證”,這種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當我們看清了自己的模式是如何創造出這些各種各樣的故事出來時,要做的是先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面對自己的力量感目前尚不足夠,承認它,把責任收回來。

你可以告訴對方:

我不需要你保證什麼,我不能要求你做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就像我不能保證任何時候我都永遠能接納你或支持你。

發生這樣的事情,絕對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責任。這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功課,讓我們彼此給對方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一起去成長,去尋求支持。

我相信如果我們能跨越這件事變得再次親密時,我們都會變得更加成熟和更有力量……

當你能說出這些話時,哪怕只是在心裡說出這些話,你的力量感就會提升,對自己和未來的信心都會擴展!

能給美好未來的保證只有一個,就是每個當下你選擇的態度。

往期文章推薦

1、結婚後第幾年最難?不明白這個道理的男人最傷人!

2、兒子愛玩小雞雞?緊張的家長必須先瞭解這些

3、為什麼孩子愛頂嘴?90%的家長都忽略了背後的原因

4、女人,你要離婚,一定要先做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