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走進中國唐卡之鄉,觀400年傳承藝術珍品的誕生過程

在川西北高原的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個美麗而迷人的地方,它就是國道317線由東南向西北貫通全境,去藏抵青的要道和茶馬古道重鎮爐霍縣。爐霍自古以來就是康北中心,

交通要衝。縣境內不僅有壽靈寺、卡薩湖、宗塔草原、易日溝、地震遺跡、石棺墓群、紅軍文化遺跡等景點,在2008年,它還被中國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登高遠眺,達曲河和尼曲河分別從西北和北面流來,像兩條潔白的哈達,隨風抖出婀娜的曲線,

在爐霍縣城新都鎮彙集成鮮水河,鬥折蛇行地繞爐霍蜿蜒著不忍離去,遠處雪山含黛,高天流雲,心曠神怡!

爐霍縣古稱霍爾拉鄂,隋唐屬於附國,唐貞觀十二年,吐蕃東侵,始稱霍爾章穀,藏語“霍爾”意指蒙古人,“章穀”意為山岩石上。

霍爾文化廣場位於爐霍縣城北新區中心地段,廣場占地面積2500平方米,依南高北低地勢分成三台,每台為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第一台為“霍爾風物”,主要內容為博物館;第二台為“霍爾風情”,主要內容為浮雕文化牆和文化柱;第三台為“霍爾精神”,主要內容為霍爾英雄青銅雕像。

爐霍被中國文化部授予“中國唐卡之鄉”,這緣于爐霍新都鎮朱巴村是噶瑪呷直畫派著名畫師朗卡傑唐卡創始人朗卡傑的出生地,在藏語中,“朗卡傑”意為“天空的裝飾物”。由於有著400多年的唐卡創作歷史,傳承譜系又十分完整清晰,故爾爐霍被譽為“唐卡之鄉”。

爐霍縣委、縣政府于2007成立了“爐霍縣郎卡傑唐卡繪畫藝術協會”,在當地藏族朋友的帶領下,我們有緣進入爐霍唐卡創作培訓中心一睹這驚世藝術佳作的誕生過程。

文靜秀氣的藏族小姑娘學員,正在大師指導下,一筆筆細心勾描著各種佛教人物。傳說郎卡傑得到蓮花生大師的點化,被人們譽為“神變畫師”。他能在半粒碗豆上神奇地刻畫出釋迦牟尼佛及十六尊比丘,人們尊他為“朗卡傑”,因他擅長畫微型佛像,線條勾勒細如髮絲,十分精緻,常人的肉眼看不清楚,還需借助放大鏡觀賞。

走上二樓,一間緊閉的創作室內鴉雀無聲,十余名畫師正在默默地描繪面前的唐卡。爐霍唐卡屬於“郎卡傑”畫派,雖然有大約400年歷史,但長期以來無專門機構開展收藏、保護和傳承工作,使得這一優秀傳統文化面臨失傳的危險。

好在爐霍2008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唐卡繪畫藝術之鄉”,2009年郎卡傑唐卡也被評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爐霍縣政府也大力展開保護傳承唐卡的活動,選拔有潛質、有天分、對唐卡藝術熱愛的青少年進行培訓。

唐卡是西元9世紀前後興起的一種繪畫藝術,唐卡系藏語,意為用彩緞織物裝裱成的卷軸畫。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它在藏語中原意是印章,後演變為藏式卷軸畫的名稱。“唐”藏語意思是博大,“卡”則是掛,“唐卡”就是將博大精深的內容灌輸到畫中掛起來。

唐卡的繪製十分複雜,畫師不單單要懂佛教知識,唐卡的畫師往往還需要在宗教的庇佑下出生,本身是修行者,在虔誠和經咒中完成唐卡的繪製。越虔誠越具有靈性的畫師畫起來越不受束縛不受壓力,才越有巨大加持力。

唐卡被人稱為“藏文化百科全書”,那些關於佛祖、菩薩、佛母、護法、金剛、祖師的故事其題材內容以宗教為主,涉及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民間傳說、世俗生活、建築、醫學、天文、曆算等領域。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

一幅唐卡的誕生,要經過繪前儀式、準備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加持等過程,哪怕繪製一幅簡單的唐卡也需十幾日至幾十日,複雜的唐卡更要數月至幾年。

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多變,畫法主要有工筆重彩與白描為主,多畫於布或紙上,然後用綢緞縫製裝裱,上端橫軸有細繩便於懸掛,下軸兩端飾有精美軸頭。畫面上覆有薄絲絹及雙條彩帶。涉及佛教的唐卡畫成裝裱後,一般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並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極少量的緙絲、刺繡和珍珠唐卡。

唐卡的繪製要求嚴苛、程式極為複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以示其神聖。人們形容唐卡的繪製是:一筆一修行,一畫一世界。

郎卡傑從畫生涯數十年,作為唐卡藝術的經典,郎卡傑不僅在康巴地區久負盛名,就是西藏布達拉宮也以郎卡傑之作為珍品。郎卡傑至今已傳至第八代,從他過去的嫡傳弟子到現在的唐卡畫師們都沿襲和繼承了他的藝術風格。

相較于其它唐卡畫派風格,朗卡傑一支更強調畫面的層次感,在線條構圖、結構佈局、用色格調等各個方面,無論是背景配置、意境、形態、線條、造型,均顯得剛柔相融、柔和流暢,施色輕薄中色彩多樣、豔而不俗、沉著細膩,不失高貴典雅,它最大特點就是採用近實遠虛、近大遠小的散點透視構圖法創作。

唐卡畫布的布料選用的是平滑稍厚的白棉布,上面不能有任何污點、小孔或裂縫。將裁好的畫布洗淨、晾乾,然後用繃棍、繃繩繃到繃架上。畫布粘接時,用濃度適量的膠水把繃好的畫布接頭粘合在一面。通過打線素描先畫出神、佛像的骨架並確定比例,神、佛像的骨架繪製有嚴格的度量標準,畫師們往往要經過多年的訓練才能掌握的很好。然後畫上衣服、裝飾、寶冠及法器等,最後再畫上山水、行雲、花草、禽獸和房屋等。打底稿使用碳筆,要經過多次的反復修改。再按照之前的草稿構圖對唐卡進行上色,畫師按順序先對面積較大的衣飾進行著色,然後是天空、景物、地面,神佛面部要到最後才上色。

唐卡不僅繪製極為複雜,用料也極其考究,顏料全為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豔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繪製唐卡的顏料傳統上是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製的唐卡色澤鮮豔,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豔麗明亮。

勾線是郎卡傑唐卡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即用尖細的筆尖勾描出人物的肌肉、衣飾、背景的山石、樹木、雲彩等。唐卡十分講究線條的應用,線描功夫是衡量一個畫師水準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郎卡傑唐卡要求線條勾勒細如髮絲,線條流暢,章法嚴謹,色澤豔麗、工整精細、飄逸流暢、用料考究、豔而不燥、疏密得當、錯落有致、對比強烈又和諧統一,這樣才能達到傳神的藝術感染。

郎卡傑畫派的繪畫作品不乏出現透視作用的層次感,從花草樹木的枝葉前後佈局的層次,到山水房屋、飛禽走獸、人物器具的遠近距離和明暗關係,都彰顯了立體三維的空間效果。為使各部位顏色深淺有變化,畫師著完色後還要對各種顏色進行加粉處理,使顏色有深淺明暗變化。暈染是為了彌補平塗著色立體感的不足,通過暈染可使兩種顏色過渡自然流暢,賦予唐卡繪畫中的事物真實的質感與立體感。

唐卡在用金、銀方面的技術十分高超,畫師將純金磨成細粉末,加水和膠調勻,塗繪、勾勒在畫布上,再用寶石筆頭的硬度打磨,使其發光,整幅唐卡即刻顯得金碧輝煌。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完成畫幅後,用錦緞或絲絹襯托背面,四周再用彩緞拼成畫框,兩端用木頭作軸心,然後面上加一層黃綢遮幔及兩條用來懸掛用的綢帶。唐卡作品的開眼則要留在開光儀式上進行,畫師會算好日子,靜養身體,待神清氣爽時,繪完眼部。上述步驟全部完成後,還會用朱砂在唐卡背面寫上經咒,有的還會按上大德上師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使唐卡具有“神之所依”的特性,以保佑結緣人平安健康。唐卡的品種有很多,根據表現方法大致可以分為繪製唐卡、印製唐卡、織錦唐卡、刺繡唐卡、緙絲唐卡、貼花唐卡、拼貼唐卡、珍珠唐卡、鑲嵌唐卡等。近年來,唐卡在國內外藝術品市場上動輒拍出數百萬、上千萬,甚至過億的高價。正如一位大德高僧所言:沒有虔誠信仰畫不了唐卡,沒有強大的內心修為和已臻化境的藝術修養畫不好唐卡。所以,每一幅唐卡的繪製都是由經過多年刻苦修行勤學苦練的畫師懷著無比恭敬的心一筆一畫精勾細描的,無論是從工藝、繪畫技巧還是思想、文化藝術等價值方面看,唐卡市場的火爆與收藏熱都應該在情理之中!

走上二樓,一間緊閉的創作室內鴉雀無聲,十余名畫師正在默默地描繪面前的唐卡。爐霍唐卡屬於“郎卡傑”畫派,雖然有大約400年歷史,但長期以來無專門機構開展收藏、保護和傳承工作,使得這一優秀傳統文化面臨失傳的危險。

好在爐霍2008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唐卡繪畫藝術之鄉”,2009年郎卡傑唐卡也被評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爐霍縣政府也大力展開保護傳承唐卡的活動,選拔有潛質、有天分、對唐卡藝術熱愛的青少年進行培訓。

唐卡是西元9世紀前後興起的一種繪畫藝術,唐卡系藏語,意為用彩緞織物裝裱成的卷軸畫。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它在藏語中原意是印章,後演變為藏式卷軸畫的名稱。“唐”藏語意思是博大,“卡”則是掛,“唐卡”就是將博大精深的內容灌輸到畫中掛起來。

唐卡的繪製十分複雜,畫師不單單要懂佛教知識,唐卡的畫師往往還需要在宗教的庇佑下出生,本身是修行者,在虔誠和經咒中完成唐卡的繪製。越虔誠越具有靈性的畫師畫起來越不受束縛不受壓力,才越有巨大加持力。

唐卡被人稱為“藏文化百科全書”,那些關於佛祖、菩薩、佛母、護法、金剛、祖師的故事其題材內容以宗教為主,涉及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民間傳說、世俗生活、建築、醫學、天文、曆算等領域。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

一幅唐卡的誕生,要經過繪前儀式、準備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加持等過程,哪怕繪製一幅簡單的唐卡也需十幾日至幾十日,複雜的唐卡更要數月至幾年。

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多變,畫法主要有工筆重彩與白描為主,多畫於布或紙上,然後用綢緞縫製裝裱,上端橫軸有細繩便於懸掛,下軸兩端飾有精美軸頭。畫面上覆有薄絲絹及雙條彩帶。涉及佛教的唐卡畫成裝裱後,一般還要請喇嘛念經加持,並在背面蓋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極少量的緙絲、刺繡和珍珠唐卡。

唐卡的繪製要求嚴苛、程式極為複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以示其神聖。人們形容唐卡的繪製是:一筆一修行,一畫一世界。

郎卡傑從畫生涯數十年,作為唐卡藝術的經典,郎卡傑不僅在康巴地區久負盛名,就是西藏布達拉宮也以郎卡傑之作為珍品。郎卡傑至今已傳至第八代,從他過去的嫡傳弟子到現在的唐卡畫師們都沿襲和繼承了他的藝術風格。

相較于其它唐卡畫派風格,朗卡傑一支更強調畫面的層次感,在線條構圖、結構佈局、用色格調等各個方面,無論是背景配置、意境、形態、線條、造型,均顯得剛柔相融、柔和流暢,施色輕薄中色彩多樣、豔而不俗、沉著細膩,不失高貴典雅,它最大特點就是採用近實遠虛、近大遠小的散點透視構圖法創作。

唐卡畫布的布料選用的是平滑稍厚的白棉布,上面不能有任何污點、小孔或裂縫。將裁好的畫布洗淨、晾乾,然後用繃棍、繃繩繃到繃架上。畫布粘接時,用濃度適量的膠水把繃好的畫布接頭粘合在一面。通過打線素描先畫出神、佛像的骨架並確定比例,神、佛像的骨架繪製有嚴格的度量標準,畫師們往往要經過多年的訓練才能掌握的很好。然後畫上衣服、裝飾、寶冠及法器等,最後再畫上山水、行雲、花草、禽獸和房屋等。打底稿使用碳筆,要經過多次的反復修改。再按照之前的草稿構圖對唐卡進行上色,畫師按順序先對面積較大的衣飾進行著色,然後是天空、景物、地面,神佛面部要到最後才上色。

唐卡不僅繪製極為複雜,用料也極其考究,顏料全為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豔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繪製唐卡的顏料傳統上是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製的唐卡色澤鮮豔,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豔麗明亮。

勾線是郎卡傑唐卡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即用尖細的筆尖勾描出人物的肌肉、衣飾、背景的山石、樹木、雲彩等。唐卡十分講究線條的應用,線描功夫是衡量一個畫師水準高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郎卡傑唐卡要求線條勾勒細如髮絲,線條流暢,章法嚴謹,色澤豔麗、工整精細、飄逸流暢、用料考究、豔而不燥、疏密得當、錯落有致、對比強烈又和諧統一,這樣才能達到傳神的藝術感染。

郎卡傑畫派的繪畫作品不乏出現透視作用的層次感,從花草樹木的枝葉前後佈局的層次,到山水房屋、飛禽走獸、人物器具的遠近距離和明暗關係,都彰顯了立體三維的空間效果。為使各部位顏色深淺有變化,畫師著完色後還要對各種顏色進行加粉處理,使顏色有深淺明暗變化。暈染是為了彌補平塗著色立體感的不足,通過暈染可使兩種顏色過渡自然流暢,賦予唐卡繪畫中的事物真實的質感與立體感。

唐卡在用金、銀方面的技術十分高超,畫師將純金磨成細粉末,加水和膠調勻,塗繪、勾勒在畫布上,再用寶石筆頭的硬度打磨,使其發光,整幅唐卡即刻顯得金碧輝煌。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完成畫幅後,用錦緞或絲絹襯托背面,四周再用彩緞拼成畫框,兩端用木頭作軸心,然後面上加一層黃綢遮幔及兩條用來懸掛用的綢帶。唐卡作品的開眼則要留在開光儀式上進行,畫師會算好日子,靜養身體,待神清氣爽時,繪完眼部。上述步驟全部完成後,還會用朱砂在唐卡背面寫上經咒,有的還會按上大德上師的金汁或朱砂“手印”,使唐卡具有“神之所依”的特性,以保佑結緣人平安健康。唐卡的品種有很多,根據表現方法大致可以分為繪製唐卡、印製唐卡、織錦唐卡、刺繡唐卡、緙絲唐卡、貼花唐卡、拼貼唐卡、珍珠唐卡、鑲嵌唐卡等。近年來,唐卡在國內外藝術品市場上動輒拍出數百萬、上千萬,甚至過億的高價。正如一位大德高僧所言:沒有虔誠信仰畫不了唐卡,沒有強大的內心修為和已臻化境的藝術修養畫不好唐卡。所以,每一幅唐卡的繪製都是由經過多年刻苦修行勤學苦練的畫師懷著無比恭敬的心一筆一畫精勾細描的,無論是從工藝、繪畫技巧還是思想、文化藝術等價值方面看,唐卡市場的火爆與收藏熱都應該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