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樂都腦山有個脫貧硬漢

生在腦山鄉村,有人選擇靠天吃飯維持溫飽,有人選擇努力打拼過好日子。朵積文屬於後者。他沒有因為命運的不公而懊惱,也沒有因為家庭的變故而消沉。兩年時間,他從舉債10多萬元的貧困戶,

變成村裡的致富能手。

朵積文拿到了營業執照。

朵積文把家裡收拾得很乾淨,窗臺上的花競相綻放。

豬圈漏水,朵積文在飼料上蓋上塑膠布。

準備喂豬。

山大溝深,搞養殖成典型

海東市樂都區蘆花鄉地處腦山地區,一條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連接著外面的世界。

村民們常用“山大溝深”形容自己住的地方,用“坡陡彎急”形容門前的鄉村公路。

12月13日11時30分,在山路間穿梭了一個半小時,汽車緩緩停在蘆花鄉九架山村一處院落前。院子依山而建,裡面只有幾間木頭房,玻璃擦得明亮。

陽臺上,一盆盆小花競相綻放。打開房門,一位留著平頭的男人笑臉相迎。“孫書記,你說這可咋辦,我的14只仔豬病死了,之前還好好的。

”這位皮膚黝黑,看上去很精神的男人是個急性子,名叫朵積文。招呼大家坐好後,他拉著蘆花鄉黨委書記孫世輝問個不停。

孫世輝調到蘆花鄉有一年時間,為了更深入地瞭解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和需求,他經常要去村民家串串門。

蘆花鄉共有15個行政村,其中有8個是貧困村,九架山村是重點貧困村。受地理環境影響,村民灌溉用水取水難,基本靠天吃飯,土地收成難以保障。

“我們的灌溉水渠還沒修好,

今年秋收時連續陰雨,好多莊稼被泡了。”孫世輝說,目前,蘆花鄉主要以產業扶持為重點全面落實脫貧政策,朵積文是脫貧致富的典型代表。

供子讀書,他四年沒買過新襪子

“我可能就是吃苦的命,所以我不怕吃苦。”回憶起自己的經歷,朵積文說得最多的是吃苦二字。從貧困戶到脫貧致富能手,朵積文吃了不少苦頭。

13年前,朵積文的妻子因不願忍受貧困的生活而離家,

此後再也沒有回來。兩個孩子剛上小學,家務、農活、務工全靠朵積文一個人。

為了養家糊口,朵積文一邊種地,一邊自學木工手藝。農忙時,他白天下地幹活,晚上做木匠活。農閒時,他不分白天黑夜幹木匠活,有時一天睡不上3個小時。孩子們上學時,朵積文每天4時準時起床做早飯。寒暑假時,他去外地打工掙錢。

兩個孩子逐年長大,各種花費也越來越多。儘管如此,朵積文堅持送孩子們去縣城讀高中。他希望孩子們用知識改變命運,走出大山。

孩子們在縣城讀書期間,朵積文每週要去學校送饃饃,白天沒時間他就晚上去,往返一次要走100多公里山路。有一次,朵積文回家時摩托車壞在半路,深夜無人修理,他推著車走了十幾公里,淩晨4時才趕回家中。

好在兩個孩子很爭氣,先後考上了大學。大兒子考進重點大學,小兒子因為滑檔被三本學校錄取。

孩子們考上大學是喜事,怎麼供孩子們上大學卻成了大難題。兩個兒子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要五萬多元,朵積文一邊借錢一邊打工,供兒子讀書。

“我當過架子工,也下過井,最苦的時候掙得最多,我兩個月就掙了兩萬元。供他倆念書,我4年沒買過一雙新襪子。”朵積文說,儘管他能吃苦,但苦活不是很好找。供兩個孩子讀完大學,他負債10余萬元。

養殖還貸,陷入困境趕上好政策

身負債款,不肯向困難低頭的朵積文想盡了掙錢的辦法。看著鄰居養豬養得不錯,朵積文買來一頭母豬,想著出售仔豬賣錢,靠養殖業擺脫困境。

辛苦飼養一年,母豬生了12頭仔豬。因為不懂防疫,仔豬沒長幾個月全死了。儘管心疼,朵積文沒有放棄,又養了兩頭母豬。有一次修豬圈時,朵積文不慎從頂棚摔下,摔斷了兩根肋骨。當時他全然不知,忍著疼幹了半天活兒,直到受不了,去醫院檢查才知道摔斷了肋骨。

沒過多久,剛養的一頭母豬死了。半年後,另一頭母豬產崽,這一次,一窩仔豬又全部夭折。一來二去,朵積文養豬賠了6000多元。

正當朵積文為養豬發愁之時,蘆花鄉打響了脫貧攻堅戰。鄉政府帶領包括朵積文在內的423戶1438名貧困戶開展產業扶貧政策,這給朵積文的養殖業發展帶來了機遇。

鄉政府鼓勵朵積文通過土地流轉,承包相鄰耕地的方式種植飼草飼料,再通過養豬積攢農家肥改良土壤,提高種植效益。同時,鄉政府協調樂都區有關部門依託扶貧政策,給貧困戶提供草種和化肥。

漸漸的,朵積文的養殖業實現了從飼草飼料種植,到自己加工配製,再到仔豬繁育的一條龍發展模式,這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了效益。

此外,朵積文經常跑到獸醫站向有經驗的王大夫討教,獸醫站也經常派獸醫上門提供技術服務。平時,朵積文會在電視上學習養豬的有關知識。如今的朵積文已熟練掌握基本的防疫技術,他的仔豬成活率在95%以上。

政府扶持,種植養殖同步發展

養豬兩年,朵積文算了一筆賬。如果依靠購進仔豬、購進成品飼料的傳統養殖方式,每頭出欄生豬的效益約300元。如果自己種飼料,自己繁育仔豬,每頭出欄生豬可實現利潤800元,效益翻了一番還多。

2017年,朵積文養殖的生豬出欄數在50頭以上,收益40000多元。目前,蘆花鄉政府已將朵積文的養殖方式確定為“種、養、繁”三結合特色養殖模式,並在全鄉推廣。

“我現在帶動了5戶人家,他們也開始養豬,收益還不錯。”朵積文看著養殖業發展得不錯,種飼料之餘,他又謀劃著發展種植業。

從2016年開始,朵積文先後流轉土地21.3公頃,用來種植洋芋、油菜籽、飼草等。為了使自己的種植、養殖業能上檔次、成規模、提品質、增效益,朵積文積極爭取,在政府的幫助下先後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這也為村民們開闢了就業市場,部分村民通過在他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打工實現就近創收,增加了收入。

“我雇人的標準就是要找能吃苦,能幹活的,要找比我能吃苦的。”朵積文說著他的用人標準,一旁的孫世輝開起玩笑:“比你還能吃苦的人,應該很少吧?”屋裡一片歡聲笑語。

不懼艱辛,致富路上信心滿滿

13時許,朵積文起身說要去喂豬。“一天三頓,每頓要按時喂,每天要清理豬圈,這可是科學的養殖方法。”朵積文一邊換上舊衣服一邊說著。

朵積文有三個豬圈,由於地勢限制,每個圈都不算大,母豬、公豬、仔豬都分開圈養。

“這個豬圈是政府幫忙修的,還給我們這些貧困戶發了扶貧款呢。”朵積文打開豬圈,提起早就拌好的飼料開始喂豬。

山坡上,朵積文的羊群正在吃草,幾隻公雞悠閒地散著步。每天早上五點,朵積文要把羊趕到山上,六點多準備好豬飼料,七點多打掃雞舍,把雞趕到山上,八點多吃口飯就忙著去種地、加工飼料,他似乎不知疲倦,每天勞作。

孫世輝臨走前,朵積文再三叮囑,說等下次有扶貧貸款時一定要通知他。他要貸款修豬圈,儘早擴大養殖規模。

“以前的貸款還沒全部還完,再貸款,萬一發展不起來咋辦?”面對記者的提問,朵積文信心滿滿:“黨和政府的政策那麼好,我再努力學習好好經營,不怕發展不起來。”

曾經,朵積文四處打工欠下貸款,為的是給孩子們鋪就一條走出腦山的讀書路。如今,政府各項政策紅利落實到戶,帶他踏上一條脫貧致富的小康路。

朵積文堅持送孩子們去縣城讀高中。他希望孩子們用知識改變命運,走出大山。

孩子們在縣城讀書期間,朵積文每週要去學校送饃饃,白天沒時間他就晚上去,往返一次要走100多公里山路。有一次,朵積文回家時摩托車壞在半路,深夜無人修理,他推著車走了十幾公里,淩晨4時才趕回家中。

好在兩個孩子很爭氣,先後考上了大學。大兒子考進重點大學,小兒子因為滑檔被三本學校錄取。

孩子們考上大學是喜事,怎麼供孩子們上大學卻成了大難題。兩個兒子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加起來要五萬多元,朵積文一邊借錢一邊打工,供兒子讀書。

“我當過架子工,也下過井,最苦的時候掙得最多,我兩個月就掙了兩萬元。供他倆念書,我4年沒買過一雙新襪子。”朵積文說,儘管他能吃苦,但苦活不是很好找。供兩個孩子讀完大學,他負債10余萬元。

養殖還貸,陷入困境趕上好政策

身負債款,不肯向困難低頭的朵積文想盡了掙錢的辦法。看著鄰居養豬養得不錯,朵積文買來一頭母豬,想著出售仔豬賣錢,靠養殖業擺脫困境。

辛苦飼養一年,母豬生了12頭仔豬。因為不懂防疫,仔豬沒長幾個月全死了。儘管心疼,朵積文沒有放棄,又養了兩頭母豬。有一次修豬圈時,朵積文不慎從頂棚摔下,摔斷了兩根肋骨。當時他全然不知,忍著疼幹了半天活兒,直到受不了,去醫院檢查才知道摔斷了肋骨。

沒過多久,剛養的一頭母豬死了。半年後,另一頭母豬產崽,這一次,一窩仔豬又全部夭折。一來二去,朵積文養豬賠了6000多元。

正當朵積文為養豬發愁之時,蘆花鄉打響了脫貧攻堅戰。鄉政府帶領包括朵積文在內的423戶1438名貧困戶開展產業扶貧政策,這給朵積文的養殖業發展帶來了機遇。

鄉政府鼓勵朵積文通過土地流轉,承包相鄰耕地的方式種植飼草飼料,再通過養豬積攢農家肥改良土壤,提高種植效益。同時,鄉政府協調樂都區有關部門依託扶貧政策,給貧困戶提供草種和化肥。

漸漸的,朵積文的養殖業實現了從飼草飼料種植,到自己加工配製,再到仔豬繁育的一條龍發展模式,這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提高了效益。

此外,朵積文經常跑到獸醫站向有經驗的王大夫討教,獸醫站也經常派獸醫上門提供技術服務。平時,朵積文會在電視上學習養豬的有關知識。如今的朵積文已熟練掌握基本的防疫技術,他的仔豬成活率在95%以上。

政府扶持,種植養殖同步發展

養豬兩年,朵積文算了一筆賬。如果依靠購進仔豬、購進成品飼料的傳統養殖方式,每頭出欄生豬的效益約300元。如果自己種飼料,自己繁育仔豬,每頭出欄生豬可實現利潤800元,效益翻了一番還多。

2017年,朵積文養殖的生豬出欄數在50頭以上,收益40000多元。目前,蘆花鄉政府已將朵積文的養殖方式確定為“種、養、繁”三結合特色養殖模式,並在全鄉推廣。

“我現在帶動了5戶人家,他們也開始養豬,收益還不錯。”朵積文看著養殖業發展得不錯,種飼料之餘,他又謀劃著發展種植業。

從2016年開始,朵積文先後流轉土地21.3公頃,用來種植洋芋、油菜籽、飼草等。為了使自己的種植、養殖業能上檔次、成規模、提品質、增效益,朵積文積極爭取,在政府的幫助下先後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這也為村民們開闢了就業市場,部分村民通過在他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打工實現就近創收,增加了收入。

“我雇人的標準就是要找能吃苦,能幹活的,要找比我能吃苦的。”朵積文說著他的用人標準,一旁的孫世輝開起玩笑:“比你還能吃苦的人,應該很少吧?”屋裡一片歡聲笑語。

不懼艱辛,致富路上信心滿滿

13時許,朵積文起身說要去喂豬。“一天三頓,每頓要按時喂,每天要清理豬圈,這可是科學的養殖方法。”朵積文一邊換上舊衣服一邊說著。

朵積文有三個豬圈,由於地勢限制,每個圈都不算大,母豬、公豬、仔豬都分開圈養。

“這個豬圈是政府幫忙修的,還給我們這些貧困戶發了扶貧款呢。”朵積文打開豬圈,提起早就拌好的飼料開始喂豬。

山坡上,朵積文的羊群正在吃草,幾隻公雞悠閒地散著步。每天早上五點,朵積文要把羊趕到山上,六點多準備好豬飼料,七點多打掃雞舍,把雞趕到山上,八點多吃口飯就忙著去種地、加工飼料,他似乎不知疲倦,每天勞作。

孫世輝臨走前,朵積文再三叮囑,說等下次有扶貧貸款時一定要通知他。他要貸款修豬圈,儘早擴大養殖規模。

“以前的貸款還沒全部還完,再貸款,萬一發展不起來咋辦?”面對記者的提問,朵積文信心滿滿:“黨和政府的政策那麼好,我再努力學習好好經營,不怕發展不起來。”

曾經,朵積文四處打工欠下貸款,為的是給孩子們鋪就一條走出腦山的讀書路。如今,政府各項政策紅利落實到戶,帶他踏上一條脫貧致富的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