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淚奔!紹興一父親背著重病的兒子迫不及待地辦身份證 竟然只為……

父愛總是最深沉的

嵊州一位父親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

他要背著身患重病的兒子

去辦身份證

為什麼迫不及待地要辦身份證?

他說,為了方便兒子捐獻器官

這背後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袁建良夫妻倆帶著孩子外出郊遊(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幾天前,袁建良把兒子背到嵊州市行政服務中心,給剛滿17周歲的兒子辦理了身份證。他說,兒子的時日不多了,辦出身份證,給他在人間留個紀念,更為了方便捐獻器官。

42歲的袁建良是嵊州人,

兒子袁海濤6歲時患上了“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這是一種罕見病,資料稱其發病率為三十萬分之一,患者肌肉不斷萎縮,直至死亡,由於目前尚無有效藥物,患者壽命一般只有18歲左右。為給兒子治病,多年來,袁建良遍訪名醫,帶著兒子輾轉杭州、上海、北京及長沙、鄭州等地,然而兒子的生命還是一天天黯淡下去,6歲時走路出現“鴨步”,12歲時失去行走能力,今年開始只能臥床了。

袁建良說,兒子可能隨時會“走”,給兒子辦身份證的事不能再拖了。

要給袁海濤辦身份證並不簡單。證件照需要正面清晰照,但袁海濤只能在椅子上維持坐姿10多秒鐘,而且抬不起頭來。拍照時,袁建良只能蹲在兒子的身後,一手抱著兒子的腰,一手扶著兒子的頭,還要小心翼翼地不讓自己的手露出來。拍了幾次終於成功,大冬天裡,袁建良已累得滿頭大汗。

身份證拿到手,

袁建良松了口氣——來這世上一遭,不能讓兒子身份都沒有留下。而且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也需要兒子的身份證——他已和兒子達成協議,萬一哪天不行了,器官要捐給有用的人。“有了身份證,很多手續辦起來會更方便。”他說。

袁建良在嵊州領帶城開門市部。

為了照顧兒子,他白天出門時一直把兒子帶在身邊,“汽車副駕駛座放倒就成了兒子的床。”晚上和妻子輪流睡在兒子的床邊,一個晚上給兒子翻身不下20次,“閉著眼睛就能把兒子翻得舒舒服服。”他辛酸地一笑。

多年帶兒子求醫的經歷,讓袁建良成了半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專家,也讓他成了一名撒播大愛的公益人士。他是上海“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家友會的核心會員,

也是杭州“築夢天使”的監事,他聯絡各地的“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病友家庭,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幫助他們正確面對疾病,鼓起生活的勇氣。他和妻子還在嵊州創立了七彩陽光志願服務隊,現有隊員200多人。

去年,袁建良來到嵊州市紅十字會,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願者。回家後,他又跟兒子商量,“萬一哪天不行了,你的眼睛捐獻給別人好不好?”兒子同意了。關於死亡,一家人已討論過很多次。袁建良說,真到兒子走的那一天,他肯定也接受不了,“但生命都終結了,有用的器官留給別人,有什麼關係呢?”

家有“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患兒 一個父親的11年,是怎樣走過來的?

看著活潑可愛的兒子仿佛中了邪魔一般,一天天萎縮,失去生命力,直至臥床,作為父親會有怎樣的絕望?袁建良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不想活了,就想一家人一起死掉算了。”

但現在的袁建良是嵊州市有名的公益達人,不但自己走出了陰霾,變得開朗樂觀,而且把愛和溫暖傳遞給了更多的人。“壓力依然在那裡,但看待問題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一樣了。”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他是這樣看的。

一個父親的11年,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自卑

袁海濤是袁建良夫妻倆的第一個孩子(多年後,妻子意外懷孕,又生下了女兒),相貌清秀,人見人愛。但6歲那年,他上樓梯開始摔倒,走路像鴨子,俗稱“鴨步”。再後來,他摔倒的次數越來越頻繁,而且摔倒後就爬不起來了,必須有人攙扶。好幾次回家,袁建良發現兒子的褲子尿濕了,問他,兒子說是上課想上廁所,但不敢去,怕摔倒了沒有人扶。

行動不便,還有不懂事的同學嘲笑,小學三年級時,兒子說不想上學了。袁建良心如刀割,但只能同意了。

上班時,袁建良總把兒子背在身上,嵊州領帶城的同行們看到了都說他把孩子慣壞了,袁建良一聲不吭,“孩子是這個樣子,覺得很自卑,不想讓人知道,也不願見人。”

絕望

夫妻倆背著兒子四處求醫,上海去了幾十趟都不止。幾乎所有的醫生見面第一句話都是這樣:“這病全世界都沒辦法,回家吧,能吃吃,能喝喝。”這個普通家庭的一點積蓄早已被耗光,經濟上的壓力,精神上的絕望,讓夫妻倆處於崩潰的邊緣。有一次,一個騙子把他們騙到一家小診所,3000元一帖的中藥,妻子信了,堅持要賭一把,袁建良不肯,夫妻倆為此大吵了一架。

在“重症肌營養不良”患兒家庭,因為不堪重負,夫妻離婚的情況很多。袁建良說,離婚的話他們也說過很多次,但夫妻倆往往在抱頭痛哭後,一句“都不容易”又讓他們抱著兒子回了家。

袁建良從未放棄治癒兒子的希望,他曾在圖書館一泡數月,想弄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的奧秘。有一年,上海舉行全國第一屆“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論壇,他特意趕去旁聽,筆記記滿了本子。但12歲那年,兒子還是癱瘓了,徹底失去了行走能力,這意味著兒子需要有人全天候護理。“很絕望,覺得成了社會的累贅,就想一家人一起死掉算了。”

重生

最黑暗的時候,也是最接近光明的時候。2012年是袁建良人生的轉捩點。從上海的“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論壇回來後,袁建良“徹底瞭解了這個病”,回到嵊州,他第一件事就是尋找相同的患兒,一開始找到了2個,後來一共找到了20多個。他加入了“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家友會,聯絡浙江的、全國的病友家庭,以過來人的經驗給他們指導和安慰。

“是公益給了我力量,否則整天窩在家裡,越想越悲觀。”袁建良說,兒子生病後,很多陌生人給了他們幫助,“讓我感受到,我不是行駛在大海上的獨木舟,身邊還有很多燈塔照著我。”他接受了愛,又把更多的愛傳遞出去。

他開始接受了兒子生病的事實,給他買了輪椅。從此,一邊期待著新藥的面世,一邊增加兒子生命的“寬度”,提高他的生活品質。

每到一個城市求醫,他都要推著輪椅,把兒子帶到當地最大的動物園。因為兒子喜歡動物,他想讓兒子在有限的生命裡看到更多的美好。做公益後,他每天開開心心的,不把壞情緒帶回家,讓兒子盡可能擁有幸福的感覺。

生活依然艱難,甚至更加艱難——兒子的病已到晚期,床上躺一會兒就酸痛,每天睡覺還要戴呼吸機。夫妻倆白天出門要把兒子隨身帶著,出一趟門準備工作至少需要20分鐘。晚上要守在旁邊,兒子隨時會叫,一晚上要給他翻身不下20次,他已經練就了閉著眼睛給兒子翻身的本事。“有個媽媽說,晚上孩子一叫,她閉著眼睛用腳踢一下就能給孩子翻身。”袁建良自嘲地一笑。

“我不偉大,每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家庭都是這樣。”袁建良說,困難來了只能面對,都習慣了。

看完了這個感人的故事,我們為這種大愛而感動著。在我們浙江省寧波市最近也有著一個讓人落淚的真實故事,小編想把它分享給你們~

“差眼哥哥,記得幫我完成……”

49歲的崔寶秀輕輕拉著丈夫的手,望著近在咫尺的丈夫和兒子。

52歲的陳益明靠在床邊,緊緊地握著妻子的手,看著他的“阿寶妹妹”。輕輕說著 “好的,你放心吧。”“你還有什麼想說的……”

12月15日淩晨零點50分,崔寶秀慢慢閉上了眼睛,走完了一生。而她用捐獻眼角膜和遺體來完成她人生最後的善舉。

一份愛心捐獻眼角膜和遺體

25年前,陳益明帶著妻子崔寶秀從台州老家來到寧波。

和眾多闖蕩者一樣,他們希望能夠在寧波紮根安家,甚至老去頤養天年。

菜場擺攤賣菜,成為夫妻倆的營生。雖說起早貪黑有些辛苦,可夫妻倆過得很是幸福。尤其是兒子慢慢長大,這一家人正走在屬於他們的幸福路上。

然而,2012年8月的一天,這家人的幸福卻迎來了艱難。

由於崔寶秀持續肚子痛,卻一直查不出原因,陳益明便帶著她前往上海就診,結果被確診為卵巢癌晚期。

住院、化療、轉院……

隨後的日子裡,夫妻倆走上了尋醫問藥的治病之路。而為了陪同,陳益明不得已轉了菜場的攤位。

轉眼夫妻倆的尋醫治病路走到了2014年。

兩年的經歷,讓崔寶秀結識了眾多病友,大家相互鼓勵,加油,祝福對方能夠康復。可現實卻是相反的,夫妻倆不時會接到有病友離開的消息。

而這樣的現實,崔寶秀並不意外,因為她的姐姐也是這個病離開的。

慢慢的,崔寶秀的心理萌發了捐獻遺體的想法。

那一次,面對崔寶秀的好意,醫生並沒有接受。陳益明說,醫生鼓勵妻子要樂觀,她的病情並不是沒有轉機,生命還很長。

然而,伴隨著病情發展,崔寶秀的身體每況愈下。

陳益明說,前後經歷了40多次化療,妻子的病情反反復複。可即便如此,對於治療妻子也從未抗拒。“一邊她知道這病難治,另一邊她也希望有奇跡發生。”

一直到今年9月20日,伴隨著併發症腸梗阻的出現,崔寶秀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回來的可能了。

“放棄吧……”她第一次跟陳益明說出這句話。

與此同時,崔寶秀也加快了實施自己最後捐獻的遺願。

一段感情攜手走完一生

“你都捐了,我拿什麼留念想。”面對妻子的執意,陳益明同意捐獻眼角膜,但不同意捐獻遺體。

陳益明說,妻子人很善良,談戀愛的時候就發現了。

“我們是一見鍾情,那個時候我倆都是民辦代課老師,我教初中、她教幼稚園。”那個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結婚的時候,她就拿了個編織袋帶了一床棉被,就過來了,也沒辦酒。直到兒子出生滿月,才辦酒請了親戚。

“2010年,我生病住院花了好幾千,那一次她剛好撿到一個錢包,裡面有700元現金,她還給人家了。” 陳益明說,這些年,雖然他們賣菜很辛苦。可妻子善行不斷,有時還會送菜給人家。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時候,妻子也會去捐款。

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求醫治病5年間,錢花掉了七八十萬元,無論是精神上還是金錢上,夫妻倆從未吵過一次架。

但這一次,面對妻子的善舉,陳益明一時無法接受。

即便如此,可崔寶秀絲毫沒有更改。她多次找到主治醫師的徐麗豔瞭解捐獻的相關手續。

徐麗豔說,瞭解事情前後經過後,也勸過崔寶秀,讓她考慮一下家人的意見,畢竟能夠捐獻眼角膜已經很好了,可她卻很執意。

“反正也要火花,還不如捐了。”崔寶秀說,自己病痛纏身6年,深深體會其中的痛苦,希望用自己的軀體幫助教學,更好的找到破解更多的疾病方法。

一面是妻子的善舉、一邊是自己的感情不舍,面對執意的妻子,陳益明內心很是煎熬。

“你都捐了,我還有什麼念想?”

“還有眼睛啊,在寧波說不定,哪天就能看到你。”

……

經過五六次的商談,陳益明還是被妻子說動了。

徐麗豔清楚的記得,這一天是11月24日,崔寶秀心情很好,陳益明扶著她,手牽手走進辦公室,拿了表格填寫簽字。

第二天陳益明特意請假,去寧波紅十字會辦理了相關手續。

14日晚上,下了班的陳益明急急忙忙趕到李惠利醫院,伺候妻子洗漱,寸步不離地陪著她。去世前的52天,崔寶秀一直住在該院全科病房。當晚11點多,崔寶秀表示要上洗手間。當陳益明抱起她的時候,她突然說:“我要走了,你趕緊把我放下,給我穿衣服。”

“眼鏡哥哥,記得幫我完成……”彌留之際,她再次叮囑老公一定要幫助她完成捐獻的心願。

15日淩晨,當接到崔寶秀離世的消息,寧波市眼科醫院醫生第一時間趕到,小心翼翼的取下了她的一對眼角膜。

她的角膜至少能讓兩名角膜病患者重見光明,遺體將用於醫學教學研究。

一份心願留在寧波未來再看妻子一眼

細雨綿綿、冷風習習,路人腳步匆匆。

今天(16日)上午,手裡攥著環保袋的陳益明來到李惠利醫院,完成妻子最後遺願,感謝在妻子生命最後52天裡關心照顧的醫護人員。

面對妻子善舉,陳益明說,或許是妻子的一種特別的回報吧。

在治病的這些年裡,他們夫妻倆得到了不少寧波人的幫助。曾經在華嚴菜場一起擺攤的給他們捐款18000元;他現在上班的工廠老闆也很照顧他,不光前後借近10萬元給他,還讓他們少上班多陪陪妻子。

即使在妻子最後的彌留之際,醫護人員給他們很是照顧,讓妻子最後走的很安詳。

在崔寶秀離世後,陳益明一一給這些年來一直鼓勵妻子的病友發去消息,並鼓勵他們堅持“相信隨著醫學的發展,這個病會治好的。”

6張用藥明細單,8本病歷本,是這些年的求醫見證。記者發現,陳益明隨身攜帶幾張紙,詳細的記錄了崔寶秀患病五年多來的每次化療、用藥及檢查後的指標。他說,希望這些記錄能給其他病友帶來一些幫助。

隨著妻子的心願完成,陳益明也迎來了全新的生活。

他說,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在人群裡中再見妻子一眼。

人生百年

如白駒過隙

有些人雖然離開

卻一直留在很多人的心中

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

而是被遺忘

心有大愛的人

也註定

會被這個世間牢記

也希望他們的家人能夠

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袁建良說,真到兒子走的那一天,他肯定也接受不了,“但生命都終結了,有用的器官留給別人,有什麼關係呢?”

家有“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患兒 一個父親的11年,是怎樣走過來的?

看著活潑可愛的兒子仿佛中了邪魔一般,一天天萎縮,失去生命力,直至臥床,作為父親會有怎樣的絕望?袁建良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不想活了,就想一家人一起死掉算了。”

但現在的袁建良是嵊州市有名的公益達人,不但自己走出了陰霾,變得開朗樂觀,而且把愛和溫暖傳遞給了更多的人。“壓力依然在那裡,但看待問題的態度,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一樣了。”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他是這樣看的。

一個父親的11年,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自卑

袁海濤是袁建良夫妻倆的第一個孩子(多年後,妻子意外懷孕,又生下了女兒),相貌清秀,人見人愛。但6歲那年,他上樓梯開始摔倒,走路像鴨子,俗稱“鴨步”。再後來,他摔倒的次數越來越頻繁,而且摔倒後就爬不起來了,必須有人攙扶。好幾次回家,袁建良發現兒子的褲子尿濕了,問他,兒子說是上課想上廁所,但不敢去,怕摔倒了沒有人扶。

行動不便,還有不懂事的同學嘲笑,小學三年級時,兒子說不想上學了。袁建良心如刀割,但只能同意了。

上班時,袁建良總把兒子背在身上,嵊州領帶城的同行們看到了都說他把孩子慣壞了,袁建良一聲不吭,“孩子是這個樣子,覺得很自卑,不想讓人知道,也不願見人。”

絕望

夫妻倆背著兒子四處求醫,上海去了幾十趟都不止。幾乎所有的醫生見面第一句話都是這樣:“這病全世界都沒辦法,回家吧,能吃吃,能喝喝。”這個普通家庭的一點積蓄早已被耗光,經濟上的壓力,精神上的絕望,讓夫妻倆處於崩潰的邊緣。有一次,一個騙子把他們騙到一家小診所,3000元一帖的中藥,妻子信了,堅持要賭一把,袁建良不肯,夫妻倆為此大吵了一架。

在“重症肌營養不良”患兒家庭,因為不堪重負,夫妻離婚的情況很多。袁建良說,離婚的話他們也說過很多次,但夫妻倆往往在抱頭痛哭後,一句“都不容易”又讓他們抱著兒子回了家。

袁建良從未放棄治癒兒子的希望,他曾在圖書館一泡數月,想弄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的奧秘。有一年,上海舉行全國第一屆“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論壇,他特意趕去旁聽,筆記記滿了本子。但12歲那年,兒子還是癱瘓了,徹底失去了行走能力,這意味著兒子需要有人全天候護理。“很絕望,覺得成了社會的累贅,就想一家人一起死掉算了。”

重生

最黑暗的時候,也是最接近光明的時候。2012年是袁建良人生的轉捩點。從上海的“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論壇回來後,袁建良“徹底瞭解了這個病”,回到嵊州,他第一件事就是尋找相同的患兒,一開始找到了2個,後來一共找到了20多個。他加入了“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家友會,聯絡浙江的、全國的病友家庭,以過來人的經驗給他們指導和安慰。

“是公益給了我力量,否則整天窩在家裡,越想越悲觀。”袁建良說,兒子生病後,很多陌生人給了他們幫助,“讓我感受到,我不是行駛在大海上的獨木舟,身邊還有很多燈塔照著我。”他接受了愛,又把更多的愛傳遞出去。

他開始接受了兒子生病的事實,給他買了輪椅。從此,一邊期待著新藥的面世,一邊增加兒子生命的“寬度”,提高他的生活品質。

每到一個城市求醫,他都要推著輪椅,把兒子帶到當地最大的動物園。因為兒子喜歡動物,他想讓兒子在有限的生命裡看到更多的美好。做公益後,他每天開開心心的,不把壞情緒帶回家,讓兒子盡可能擁有幸福的感覺。

生活依然艱難,甚至更加艱難——兒子的病已到晚期,床上躺一會兒就酸痛,每天睡覺還要戴呼吸機。夫妻倆白天出門要把兒子隨身帶著,出一趟門準備工作至少需要20分鐘。晚上要守在旁邊,兒子隨時會叫,一晚上要給他翻身不下20次,他已經練就了閉著眼睛給兒子翻身的本事。“有個媽媽說,晚上孩子一叫,她閉著眼睛用腳踢一下就能給孩子翻身。”袁建良自嘲地一笑。

“我不偉大,每個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家庭都是這樣。”袁建良說,困難來了只能面對,都習慣了。

看完了這個感人的故事,我們為這種大愛而感動著。在我們浙江省寧波市最近也有著一個讓人落淚的真實故事,小編想把它分享給你們~

“差眼哥哥,記得幫我完成……”

49歲的崔寶秀輕輕拉著丈夫的手,望著近在咫尺的丈夫和兒子。

52歲的陳益明靠在床邊,緊緊地握著妻子的手,看著他的“阿寶妹妹”。輕輕說著 “好的,你放心吧。”“你還有什麼想說的……”

12月15日淩晨零點50分,崔寶秀慢慢閉上了眼睛,走完了一生。而她用捐獻眼角膜和遺體來完成她人生最後的善舉。

一份愛心捐獻眼角膜和遺體

25年前,陳益明帶著妻子崔寶秀從台州老家來到寧波。

和眾多闖蕩者一樣,他們希望能夠在寧波紮根安家,甚至老去頤養天年。

菜場擺攤賣菜,成為夫妻倆的營生。雖說起早貪黑有些辛苦,可夫妻倆過得很是幸福。尤其是兒子慢慢長大,這一家人正走在屬於他們的幸福路上。

然而,2012年8月的一天,這家人的幸福卻迎來了艱難。

由於崔寶秀持續肚子痛,卻一直查不出原因,陳益明便帶著她前往上海就診,結果被確診為卵巢癌晚期。

住院、化療、轉院……

隨後的日子裡,夫妻倆走上了尋醫問藥的治病之路。而為了陪同,陳益明不得已轉了菜場的攤位。

轉眼夫妻倆的尋醫治病路走到了2014年。

兩年的經歷,讓崔寶秀結識了眾多病友,大家相互鼓勵,加油,祝福對方能夠康復。可現實卻是相反的,夫妻倆不時會接到有病友離開的消息。

而這樣的現實,崔寶秀並不意外,因為她的姐姐也是這個病離開的。

慢慢的,崔寶秀的心理萌發了捐獻遺體的想法。

那一次,面對崔寶秀的好意,醫生並沒有接受。陳益明說,醫生鼓勵妻子要樂觀,她的病情並不是沒有轉機,生命還很長。

然而,伴隨著病情發展,崔寶秀的身體每況愈下。

陳益明說,前後經歷了40多次化療,妻子的病情反反復複。可即便如此,對於治療妻子也從未抗拒。“一邊她知道這病難治,另一邊她也希望有奇跡發生。”

一直到今年9月20日,伴隨著併發症腸梗阻的出現,崔寶秀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回來的可能了。

“放棄吧……”她第一次跟陳益明說出這句話。

與此同時,崔寶秀也加快了實施自己最後捐獻的遺願。

一段感情攜手走完一生

“你都捐了,我拿什麼留念想。”面對妻子的執意,陳益明同意捐獻眼角膜,但不同意捐獻遺體。

陳益明說,妻子人很善良,談戀愛的時候就發現了。

“我們是一見鍾情,那個時候我倆都是民辦代課老師,我教初中、她教幼稚園。”那個時候家裡條件不好,結婚的時候,她就拿了個編織袋帶了一床棉被,就過來了,也沒辦酒。直到兒子出生滿月,才辦酒請了親戚。

“2010年,我生病住院花了好幾千,那一次她剛好撿到一個錢包,裡面有700元現金,她還給人家了。” 陳益明說,這些年,雖然他們賣菜很辛苦。可妻子善行不斷,有時還會送菜給人家。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時候,妻子也會去捐款。

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求醫治病5年間,錢花掉了七八十萬元,無論是精神上還是金錢上,夫妻倆從未吵過一次架。

但這一次,面對妻子的善舉,陳益明一時無法接受。

即便如此,可崔寶秀絲毫沒有更改。她多次找到主治醫師的徐麗豔瞭解捐獻的相關手續。

徐麗豔說,瞭解事情前後經過後,也勸過崔寶秀,讓她考慮一下家人的意見,畢竟能夠捐獻眼角膜已經很好了,可她卻很執意。

“反正也要火花,還不如捐了。”崔寶秀說,自己病痛纏身6年,深深體會其中的痛苦,希望用自己的軀體幫助教學,更好的找到破解更多的疾病方法。

一面是妻子的善舉、一邊是自己的感情不舍,面對執意的妻子,陳益明內心很是煎熬。

“你都捐了,我還有什麼念想?”

“還有眼睛啊,在寧波說不定,哪天就能看到你。”

……

經過五六次的商談,陳益明還是被妻子說動了。

徐麗豔清楚的記得,這一天是11月24日,崔寶秀心情很好,陳益明扶著她,手牽手走進辦公室,拿了表格填寫簽字。

第二天陳益明特意請假,去寧波紅十字會辦理了相關手續。

14日晚上,下了班的陳益明急急忙忙趕到李惠利醫院,伺候妻子洗漱,寸步不離地陪著她。去世前的52天,崔寶秀一直住在該院全科病房。當晚11點多,崔寶秀表示要上洗手間。當陳益明抱起她的時候,她突然說:“我要走了,你趕緊把我放下,給我穿衣服。”

“眼鏡哥哥,記得幫我完成……”彌留之際,她再次叮囑老公一定要幫助她完成捐獻的心願。

15日淩晨,當接到崔寶秀離世的消息,寧波市眼科醫院醫生第一時間趕到,小心翼翼的取下了她的一對眼角膜。

她的角膜至少能讓兩名角膜病患者重見光明,遺體將用於醫學教學研究。

一份心願留在寧波未來再看妻子一眼

細雨綿綿、冷風習習,路人腳步匆匆。

今天(16日)上午,手裡攥著環保袋的陳益明來到李惠利醫院,完成妻子最後遺願,感謝在妻子生命最後52天裡關心照顧的醫護人員。

面對妻子善舉,陳益明說,或許是妻子的一種特別的回報吧。

在治病的這些年裡,他們夫妻倆得到了不少寧波人的幫助。曾經在華嚴菜場一起擺攤的給他們捐款18000元;他現在上班的工廠老闆也很照顧他,不光前後借近10萬元給他,還讓他們少上班多陪陪妻子。

即使在妻子最後的彌留之際,醫護人員給他們很是照顧,讓妻子最後走的很安詳。

在崔寶秀離世後,陳益明一一給這些年來一直鼓勵妻子的病友發去消息,並鼓勵他們堅持“相信隨著醫學的發展,這個病會治好的。”

6張用藥明細單,8本病歷本,是這些年的求醫見證。記者發現,陳益明隨身攜帶幾張紙,詳細的記錄了崔寶秀患病五年多來的每次化療、用藥及檢查後的指標。他說,希望這些記錄能給其他病友帶來一些幫助。

隨著妻子的心願完成,陳益明也迎來了全新的生活。

他說,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在人群裡中再見妻子一眼。

人生百年

如白駒過隙

有些人雖然離開

卻一直留在很多人的心中

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

而是被遺忘

心有大愛的人

也註定

會被這個世間牢記

也希望他們的家人能夠

被這世界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