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德式啟蒙教育,讓孩子的生活可感知、可體驗、可觸摸

作者:方莉Fanny

一部名為《德國製造的孩子》的紀錄片曾引起過國內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片中介紹了德國幼稚園階段的項目制學習實踐。同為5歲孩子的家長,我曾經和該片的導演討論過中德早教的很多區別,

並認為德式教育裡突出的特點是提供給孩子(學生)真實的生活和環境,專案制教學(Project Based Learning,下文稱PBL)是其中從早教階段就被廣泛實踐的模型。

PBL是目前最先進的教學組織方式之一,通過專案驅動課程,提供給學生豐富的學習方式和經歷。

理解PBL並不複雜,只需要4步:

▲第一步,一個與符合學生興趣的真實生活驅動問題;

▲第二步,學生針對問題,嘗試和尋求多種解決方案;所以有些地方我們也能看到Project Based Learning和Problem Based Learning一起被實踐;

▲第三步,方案最終有展示的成果;

▲第四部,成果會得到各方回饋和評估。

今年我在家庭中實踐的一個PBL試驗是兒童的烹煮療愈和食物教育。這和我本人對廚房多年的熱愛有關,在德國做了母親以後經常帶領孩子(包括朋友的孩子)下廚。

今年的上半年,我決定每週五隻工作半天,下午我會空出來,早點把彼岸(我孩子)從幼稚園接上,再帶他和他的一位小夥伴(通常是女孩)一起去超市購物,按照我們事先商定的菜譜,來我家下廚,並且用一個有趣的名字來命名這個實踐活動:青梅“煮”馬。對照PBL的幾個要素,我們來分析這個項目:

(圖片由作者提供,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步驟一:孩子們無論在哪個年齡段,對做飯這件事情的熱情都幾乎是一點就燃。因為饑餓、營養和成長需要或者對美食的嚮往會在一日裡提供給他們三次真實存在的問題。

●步驟三:準備料理和烹飪以後,食物是否美味可口,造型是否誘人可以很直觀地呈現。

(圖片由作者提供,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圖片由作者提供,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步驟四:孩子們分享自己製作的食物,討論好壞或者是否有提高空間,

拍照發給父母分享,有了進一步回饋和評價。

採購食材讓兒童對家政經濟學有了初步概念,引入了預算意識;在廚房動手製作食物創造了樂趣,教給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和營養知識;在料理中的步驟分割,鍛煉了孩子的協作意識以及品質和時間管理的經驗。但最重要的是,學會做飯是兒童參與真實生活的重要一步,這甚至可以來對抗越來越工業化的食品產業和外包的家庭生活對親密關係的侵害。

除了家中的PBL,德國的幼稚園每年也會有一些固定的項目,讓兒童一年四季都保持忙碌和學習的樂趣。

春季時,孩子們會有復活節前後的狂歡節,這個節日裡孩子們會要裝扮成不同主題的樣子,有時候幼稚園要求孩子自己動手設計造型,包括衣服和帽子/面具,大一點的孩子甚至還能在自己臉上化妝。

夏季是我們所在的幼稚園活動最多的季節,一年一度的Family Weekend我們會跟隨孩子們去一個教會的度假村共同渡過週末。孩子會因此和保育員們一起忙碌好幾周,準備節目/遊戲和彩排需要的道具。他們並不知道在這些項目裡他們學到了話劇的臺詞,父母們也是對所有準備全然不知,只是在他們表演時驚訝於整個活動的浩大,而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其中。

秋天烤蘋果派的專案裡,他們首先要去農莊採摘蘋果(包括行前準備合適的服裝和工具),在農莊裡幫助把蘋果收納到位,榨蘋果汁,以及把蘋果帶回到幼稚園一起做派皮,烤好以後分享品嘗。這些應季的活動,讓兒童瞭解了食物的源頭,對其中每個環節有真實感受。

從PBL裡看到世界範圍裡的趨勢是,有質感的教育更花費時間、人力和物力,提供給受教育者真實的學習環境。無論將來想像力和科技進步有多大空間,人類的知覺喚醒和求知的啟蒙都必須基於對真實環境的連接。

當我把觀察的角度放到更寬的視域,我看到世界範圍內更多推行中的成功範例。

▲ HTH School

無論是美國項目制教學的網紅高中HTH School(高科技高中),還是芬蘭打破學科界限的無教科書教育改革……我不禁問,社會和職場未來是否會轉向以專案為核心,來組織人類生產協作方式?專案背後是基於什麼樣的教育學研究發現?還是未來社會的需要在倒逼我們做這樣的轉型和適應?

與大家共勉!

除了家中的PBL,德國的幼稚園每年也會有一些固定的項目,讓兒童一年四季都保持忙碌和學習的樂趣。

春季時,孩子們會有復活節前後的狂歡節,這個節日裡孩子們會要裝扮成不同主題的樣子,有時候幼稚園要求孩子自己動手設計造型,包括衣服和帽子/面具,大一點的孩子甚至還能在自己臉上化妝。

夏季是我們所在的幼稚園活動最多的季節,一年一度的Family Weekend我們會跟隨孩子們去一個教會的度假村共同渡過週末。孩子會因此和保育員們一起忙碌好幾周,準備節目/遊戲和彩排需要的道具。他們並不知道在這些項目裡他們學到了話劇的臺詞,父母們也是對所有準備全然不知,只是在他們表演時驚訝於整個活動的浩大,而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參與其中。

秋天烤蘋果派的專案裡,他們首先要去農莊採摘蘋果(包括行前準備合適的服裝和工具),在農莊裡幫助把蘋果收納到位,榨蘋果汁,以及把蘋果帶回到幼稚園一起做派皮,烤好以後分享品嘗。這些應季的活動,讓兒童瞭解了食物的源頭,對其中每個環節有真實感受。

從PBL裡看到世界範圍裡的趨勢是,有質感的教育更花費時間、人力和物力,提供給受教育者真實的學習環境。無論將來想像力和科技進步有多大空間,人類的知覺喚醒和求知的啟蒙都必須基於對真實環境的連接。

當我把觀察的角度放到更寬的視域,我看到世界範圍內更多推行中的成功範例。

▲ HTH School

無論是美國項目制教學的網紅高中HTH School(高科技高中),還是芬蘭打破學科界限的無教科書教育改革……我不禁問,社會和職場未來是否會轉向以專案為核心,來組織人類生產協作方式?專案背後是基於什麼樣的教育學研究發現?還是未來社會的需要在倒逼我們做這樣的轉型和適應?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