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只看到“大眼睛女孩當選團省委副書記”,卻不知道背後的故事多偉大!

點擊上方

“香市普法”

可快速關注

近日,我們被一則新聞刷屏了。

大眼睛,蘇明娟,2017年12月15日當選安徽省團委副書記召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新聞發佈會,“希望工程”應運而生。

而那時,青基會的全部家底,只有團中央撥付的10萬元啟動資金和1萬元的工作經費。

為了儘快募捐到資金,他們最初採取的是向全國各工礦企業發放勸募信,青基會印了大約50萬份傳單,動員工廠的青年工人幫著抄信封,青基會的每個人每天晚上也抱一大摞信封回家去抄。

用這樣的方式,他們把13.7萬封籌資信寄到了全國的工礦企業。

接著,在1990年1月,又向全國40萬個工礦企業發出了宣傳材料和勸募信函。

這樣的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每一批信寄出去後半個月左右,都會掀起一個捐助的小高☆禁☆潮。

1989至1991年的三年時間裡,希望工程總共資助了3萬名孩子,建立起了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

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李克強同志曾專程到金寨縣為全國第一所希望工程選址。

但這種手抄報的方法影響畢竟有限,如何擴大社會影響,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希望工程之中説明失學兒童,成為了擺在青基會面前的一道難題。

1991年的一天,時任青基會秘書長的徐永光靈光一現,能不能效仿商業宣傳,

在一些媒體上刊登公益募捐廣告?

隨後,包括《人民日報》在內的多家國家級報紙上出現了希望工程的募捐廣告,“我要讀書”的聲音響徹神州大地,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幼稚園的孩子。

一元兩元 ,一分兩分。

無數愛心匯款單像雪片一樣的寄往北京。

他叫趙渭忠,河北省軍區原副政委,少將軍銜,很多人叫他“希望將軍”。1992年,他卸下戎裝投身“希望工程”,

把愛給了上不起學的孩子,這一干就是22年。

期間,他們全家累計捐款100余萬元,還多方籌資,資助了1500余名貧困孩子,援建36所希望小學。他說:

“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解放軍的戰士,同時也是一名志願者,我要永遠做☆禁☆愛的橋樑、愛的紐帶、愛的傳遞者。我的骨頭是硬的、血是熱的、愛是真的。”

把自己全部生命和精力投身希望工程的,還有他。

1987年,已經74歲的白方禮決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這一蹬就是十多年。

直到他92歲逝世。

網友在紀念白方禮老人的專題網頁上如此評論:

“一個饅頭,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簡單生活;三百學子,35萬捐款,他就這樣感動中國。”

而另一位老人,用實際行動對“希望工程”的支援,則徹底為這項全中國最大的公益事業打開了局面。

他,便是小平同志。在當年“希望工程”走到十字路口的時候,曾兩次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向“希望工程”捐款。

鄧小平同志親筆題詞

從此,希望工程蓬勃發展,成為了我國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的公益事業。

沒有之一。

截至2016年,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捐款129.5億元,資助學生5,536,000名,援建希望小學19,388所。

這意味著,有5,536,000名孩子和他們家庭的命運從此發生了逆轉。

而蘇明娟,正是這其中的一員。

1991年4月,蘇明娟正上小學二年級,家裡的境況,用她的話說:

“全年的收入僅僅夠全家吃三個月,父親每天起早貪黑,上山砍柴、下河抓魚,用換來的錢,買點口糧,維持生計。”

外界的幫助,讓蘇明娟決心去幫助更多的人,大學期間,她曾組織同學去金寨縣另一個貧困村支教。那個時候,孩子們上課的條件仍然非常差,教室四面通風,只有一個破屋頂。

這些經歷,讓她更加體會到了自己的幸運。

大學期間,蘇明娟曾致信青基會,誠懇地要求自行退出青基會對她的捐助計畫,以便幫助其他人。

成年後, 經過教育的洗禮,當年蓬頭亂髮的大眼睛小女孩,成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除了把自己的工資捐出一部分來資助更多的孩子,工作之餘,她還盡可能參加希望工程的各種公益活動,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同樣的孩子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28年彈指一揮間,像蘇明娟一樣曾經的失學兒童,如今已長大成人,反哺社會。

受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批學生張勝利,他讀完了小學、初中的全部課程。1995年8月,中國青基會實施教師培訓計畫,他被上海第一師範學校免試、免費錄取。

畢業後,張勝利放棄了留在城市的機會。他知道是希望工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選擇回到家鄉,讓希望在他的家鄉桃木疙瘩村繼續延伸。

回到桃木疙瘩小學任教第一節課,他就跟學生們講希望工程。村裡許多孩子因貧輟學,張勝利就在大山深處一個村一個村地走訪,幫助了很多孩子重返課堂。他說:

“越窮的地方越需要重視教育,因為知識能改變命運,這是希望。”

張勝利與孩子們在一起

火種只有傳遞,才能星火燎原,才能生生不息。

我們也看到,如今的希望小學已不再是當初簡陋的模樣。

現在的金寨希望小學

現在的金寨希望小學

現在的金寨希望小學

改革開放近40年,希望工程實施也近30年,農村中小學的硬體設施已經逐步改善。

然而,在籍教師年齡大、人數少、知識更新慢,而優秀人才又難以紮根農村的現實,都讓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仍然讓人憂慮......

趙銘壁今年已經57歲了。

他是雲南鶴慶縣草海鎮小馬廠小學年紀最大的老師。這裡,61名學生配有教師4人,最小的老師今年52歲。

“為什麼沒有年輕老師?”

趙銘壁自問自答,“他們年輕,都要去熱鬧的地方,哪怕掙錢少。這裡條件這麼差,哪裡待得住喲。”

其實,像趙銘壁這樣的“清涼油”老師,在偏遠山區和農村貧困地區,還有很多……

他們甭管頭疼腦熱、上火暈車,通通可以拿出來用。沒有音樂課老師,他們就扯開嗓子唱;沒有體育課老師,他們也可以頂上去。儘管對於他們來說,上節籃球課得躺好久才能緩過來。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是在犯罪啊!”提到一人分飾“多角”,趙銘壁常常感到憂慮:

“我老了,知識結構也陳舊了,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發展。可是沒有年輕老師頂上來,我的孩子們接受的依然是陳舊的教育。”

當我們的足跡踏過廣東的鄉村小學,現實同樣讓人揪心:單就美術、音樂、體育教師,貧困村缺編率達到70%以上!

一個老師頂好幾個用,鄉村教師的師資缺乏,已經成為硬體問題改善後,山區教育之難的癥結,迫切需要被打通的“最後一公里”。

這便是,我們這個時代希望工程的新方向。

所以,自2015年起,為了使更多充滿情懷的優秀大學生,能到這個國家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去,團廣東省委、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美麗中國支教專案發起希望鄉村教師計畫。

讓一批又一批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源源不斷地、無後顧之憂地走向鄉村的講臺。

這一群來自中國頂尖高校的年輕人,用兩年的時間,以“接力棒”的形式,手挽手接力,一年又一年,為孩子們傳授渴望已久的知識,打開山區和農村孩子們的眼光。

河源市大湖鎮中心小學的黃錦鴻老師正在給孩子們講題。

劉方哲的音樂課是孩子們從未體驗過的,每個孩子手中都有一把小吉他,這些音樂器材多半也是社會上好心人捐贈而來。

就是下課了,孩子們都喜歡圍在露絲凡身邊,和她聊天,這和很多學校裡學生課後最怕看見老師的現象不同。

1989年,中國有了希望工程。

因為有了希望工程,廣東向社會籌建了800多所希望小學分佈各省;

因為有了希望工程,廣東向社會籌資資助了超過20萬的貧困學生;

因為有了希望工程,廣東籌資每年募集500多名高素質支教老師扶貧粵東西北……

希望工程的初衷是:孜孜追求所有少年的成長平等,助學和扶貧,是助其志,扶其能。

20多年來,這個初衷,從未改變。

這個中國公益史上奇跡還在繼續,只要每個人心中都懷有希望,這個社會就會有光明的前景。

祝願蘇明娟,在團省委副書記的崗位上,致力於讓更多貧困孩子走進教室。

同時,如果你願意,給需要幫助的孩子,一個不一樣的人生,請加入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參與支持“希望鄉村教師”計畫。

- THE END -

1987年,已經74歲的白方禮決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輪的收入,幫助貧困的孩子實現上學的夢想。這一蹬就是十多年。

直到他92歲逝世。

網友在紀念白方禮老人的專題網頁上如此評論:

“一個饅頭,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簡單生活;三百學子,35萬捐款,他就這樣感動中國。”

而另一位老人,用實際行動對“希望工程”的支援,則徹底為這項全中國最大的公益事業打開了局面。

他,便是小平同志。在當年“希望工程”走到十字路口的時候,曾兩次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向“希望工程”捐款。

鄧小平同志親筆題詞

從此,希望工程蓬勃發展,成為了我國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的公益事業。

沒有之一。

截至2016年,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捐款129.5億元,資助學生5,536,000名,援建希望小學19,388所。

這意味著,有5,536,000名孩子和他們家庭的命運從此發生了逆轉。

而蘇明娟,正是這其中的一員。

1991年4月,蘇明娟正上小學二年級,家裡的境況,用她的話說:

“全年的收入僅僅夠全家吃三個月,父親每天起早貪黑,上山砍柴、下河抓魚,用換來的錢,買點口糧,維持生計。”

外界的幫助,讓蘇明娟決心去幫助更多的人,大學期間,她曾組織同學去金寨縣另一個貧困村支教。那個時候,孩子們上課的條件仍然非常差,教室四面通風,只有一個破屋頂。

這些經歷,讓她更加體會到了自己的幸運。

大學期間,蘇明娟曾致信青基會,誠懇地要求自行退出青基會對她的捐助計畫,以便幫助其他人。

成年後, 經過教育的洗禮,當年蓬頭亂髮的大眼睛小女孩,成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除了把自己的工資捐出一部分來資助更多的孩子,工作之餘,她還盡可能參加希望工程的各種公益活動,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同樣的孩子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28年彈指一揮間,像蘇明娟一樣曾經的失學兒童,如今已長大成人,反哺社會。

受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批學生張勝利,他讀完了小學、初中的全部課程。1995年8月,中國青基會實施教師培訓計畫,他被上海第一師範學校免試、免費錄取。

畢業後,張勝利放棄了留在城市的機會。他知道是希望工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選擇回到家鄉,讓希望在他的家鄉桃木疙瘩村繼續延伸。

回到桃木疙瘩小學任教第一節課,他就跟學生們講希望工程。村裡許多孩子因貧輟學,張勝利就在大山深處一個村一個村地走訪,幫助了很多孩子重返課堂。他說:

“越窮的地方越需要重視教育,因為知識能改變命運,這是希望。”

張勝利與孩子們在一起

火種只有傳遞,才能星火燎原,才能生生不息。

我們也看到,如今的希望小學已不再是當初簡陋的模樣。

現在的金寨希望小學

現在的金寨希望小學

現在的金寨希望小學

改革開放近40年,希望工程實施也近30年,農村中小學的硬體設施已經逐步改善。

然而,在籍教師年齡大、人數少、知識更新慢,而優秀人才又難以紮根農村的現實,都讓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仍然讓人憂慮......

趙銘壁今年已經57歲了。

他是雲南鶴慶縣草海鎮小馬廠小學年紀最大的老師。這裡,61名學生配有教師4人,最小的老師今年52歲。

“為什麼沒有年輕老師?”

趙銘壁自問自答,“他們年輕,都要去熱鬧的地方,哪怕掙錢少。這裡條件這麼差,哪裡待得住喲。”

其實,像趙銘壁這樣的“清涼油”老師,在偏遠山區和農村貧困地區,還有很多……

他們甭管頭疼腦熱、上火暈車,通通可以拿出來用。沒有音樂課老師,他們就扯開嗓子唱;沒有體育課老師,他們也可以頂上去。儘管對於他們來說,上節籃球課得躺好久才能緩過來。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自己是在犯罪啊!”提到一人分飾“多角”,趙銘壁常常感到憂慮:

“我老了,知識結構也陳舊了,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發展。可是沒有年輕老師頂上來,我的孩子們接受的依然是陳舊的教育。”

當我們的足跡踏過廣東的鄉村小學,現實同樣讓人揪心:單就美術、音樂、體育教師,貧困村缺編率達到70%以上!

一個老師頂好幾個用,鄉村教師的師資缺乏,已經成為硬體問題改善後,山區教育之難的癥結,迫切需要被打通的“最後一公里”。

這便是,我們這個時代希望工程的新方向。

所以,自2015年起,為了使更多充滿情懷的優秀大學生,能到這個國家最需要、最艱苦的地方去,團廣東省委、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美麗中國支教專案發起希望鄉村教師計畫。

讓一批又一批一流大學的畢業生源源不斷地、無後顧之憂地走向鄉村的講臺。

這一群來自中國頂尖高校的年輕人,用兩年的時間,以“接力棒”的形式,手挽手接力,一年又一年,為孩子們傳授渴望已久的知識,打開山區和農村孩子們的眼光。

河源市大湖鎮中心小學的黃錦鴻老師正在給孩子們講題。

劉方哲的音樂課是孩子們從未體驗過的,每個孩子手中都有一把小吉他,這些音樂器材多半也是社會上好心人捐贈而來。

就是下課了,孩子們都喜歡圍在露絲凡身邊,和她聊天,這和很多學校裡學生課後最怕看見老師的現象不同。

1989年,中國有了希望工程。

因為有了希望工程,廣東向社會籌建了800多所希望小學分佈各省;

因為有了希望工程,廣東向社會籌資資助了超過20萬的貧困學生;

因為有了希望工程,廣東籌資每年募集500多名高素質支教老師扶貧粵東西北……

希望工程的初衷是:孜孜追求所有少年的成長平等,助學和扶貧,是助其志,扶其能。

20多年來,這個初衷,從未改變。

這個中國公益史上奇跡還在繼續,只要每個人心中都懷有希望,這個社會就會有光明的前景。

祝願蘇明娟,在團省委副書記的崗位上,致力於讓更多貧困孩子走進教室。

同時,如果你願意,給需要幫助的孩子,一個不一樣的人生,請加入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參與支持“希望鄉村教師”計畫。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