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篇文章告訴你,《芳華》中的女人究竟有多美!

最近馮小剛導演出了一部新電影《芳華》。講了一個關於文工團芭蕾舞蹈演員的故事。但是沒想到,海報發出之後,居然引起了整個舞蹈圈的討(si)論(bi)。

芭蕾舞名家王媛媛就指出,海報中演員的腿的方向有點不對。

正常狀態下,芭蕾舞演員的抬腿動作,方向肯定不是這樣的。

腿的方向對不對,資深的芭蕾舞演員一看就知道。由此看來,在芭蕾舞裡,腿的動作和姿態真的是非常重要。

那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

首先問一下大家,對芭蕾的印象是什麼?

無論有沒有看過完整的舞劇,只憑照片,估計99%以上的人都會回答:高貴優雅。

那這種高貴優雅怎麼體現的呢?

除了演員的手臂脖頸,最重要的,其實就是那雙佔據身體60%以上,永遠繃直的大長腿了。

你也許會問,為啥芭蕾一定要緊繃腿和腳尖呢?

這是因為最早芭蕾就是給義大利的貴族看的表演。貴族都講究啥?舉止高貴優雅,生活有儀式感。

那腿一繃直,人立刻就修長優雅起來,這時候再做動作,一舉一止就充滿了那種貴族儀式感。

等到芭蕾從義大利到了法國,法王路易十四一看,這個喜歡啊,於是就成了瘋狂迷弟,迷到什麼程度?不光本人苦練練成了舞蹈家,還專門建立了舞蹈學院。

十四對芭蕾那是真愛啊。

他不光給把芭蕾加上踮腳尖的動作使得芭蕾更加優雅輕盈,還把訓練訣竅成體系化,這就是後來被稱為芭蕾舞體態的終極秘笈——開、繃、直、立。

你自己可以嘗試一下,打開身體,繃緊腿,挺直背部,最後腳踮起往上一提一立。是不是整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了。那種端著的高貴優雅矜持勁兒立刻就出來了。

所以只要掌握這四字秘笈,就可獲得貴族的高貴優雅。

不過諷刺的是,芭蕾給人高貴優雅的美感,但高貴優雅的卻又不是真的貴族。

這是因為,芭蕾舞需要日以繼夜的苦練,而貪圖享樂的貴族顯然更願意欣賞而不是自己練習,所以當時被送去做芭蕾演員的都是貧苦人家的女兒。

但這些被劇院管理人稱為“小老鼠”的女孩卻是印象派畫家德加筆下的主角。

透過他的畫作,你可以看到這些女孩們,哪怕是身處在簡陋的練習室,但是只要這麼繃直雙腿擺出姿勢,立刻就高貴優雅起來。

一雙腿居然成了芭蕾之美的基石,你說它重不重要?

而除了這種外觀的高貴優雅,芭蕾舞劇中最重要的情感,其實也是通過體態動作來實現的。

我們都知道的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第二幕一開始,王子追隨天鵝到湖邊,舉起弓箭對準天鵝公主奧傑塔。你看這個時候公主是怎麼表現內心恐慌的。

她先是用快速的碎步表現不安,然後用一個貓跳,也就是蜷腿側跳,向上一躍,把內心恐慌的情緒推到頂尖。

你看,一個貓跳,就把生命受到威脅的恐懼都表現了出來。

而之後的雙人舞段落,奧傑塔對王子放下防備,慢慢彼此接近,直至熱戀。

她在王子的托舉下踮起腳尖,單足旋轉,動作婀娜多姿,象徵著她對王子敞開心扉,同時又滿懷懇求。

而第三幕,魔王的女兒化身成黑天鵝,假扮奧傑塔騙取王子的誓言。全劇的高☆禁☆潮就在此刻,黑天鵝一口氣做出了32個被稱作“揮鞭轉”的單足立地旋轉。

輝煌的32個“揮鞭轉”使黑天鵝渾身充滿魔力,更成功點燃了王子的愛情。通過這段熱烈快速的單足立地旋轉,之前一直模仿著奧傑塔的黑天鵝,也展現出與純潔溫柔的白天鵝不一樣的內心特徵。

雖然古典芭蕾堪稱刻板,所有的舞姿都被局限在五個腳步和七個手位中。但是就是通過這些體態姿勢的編排組合,角色內心的豐富情感立刻就展現在我們眼前。

所以你看,芭蕾舞劇最重要的外在美和內在情感其實都離不開體態。而芭蕾體態之美的核心——“開、繃、直、立”,基本上都離不開一種直線感。

這種直線感不光體現在芭蕾舞中。我們看西方的教堂,西裝的輪廓,甚至和西裝相配的領帶……其實都有這種直線感。

而回過頭來看咱們中國,講究的卻是和直線截然不同的“圓與曲線”之美。

你看詩詞裡,“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百尺(約33米),這就已經是“危”樓了。相比較于高,咱們在意的好像更是平鋪而來的綿延不絕。

“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

覆壓三百餘裡,這才叫氣勢恢宏。

這其實和中西方的思維方式不謀而和。一個是直來直往的直線。一個是婉轉迂回的曲線。

舉個簡單的例子,西方人說我想你,一句I Miss You就可以表達了。而中國,則會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所以,看起來高高在上的芭蕾其實並沒有遙不可及。它的美,其實也是根植在文化語境當中的。咱們覺得高高在上,實際上是因為中西方的文化不同而已。

即便你對芭蕾的歷史、體系甚至經典劇碼一竅不通,也沒關係。下一次觀看芭蕾,不妨多體會體會演員的體態動作,順便聯想一下西方的文化。

說不定鄰座的妹紙or漢紙,就折服在你獨特的見解下了呢~

一雙腿居然成了芭蕾之美的基石,你說它重不重要?

而除了這種外觀的高貴優雅,芭蕾舞劇中最重要的情感,其實也是通過體態動作來實現的。

我們都知道的古典芭蕾舞劇《天鵝湖》,第二幕一開始,王子追隨天鵝到湖邊,舉起弓箭對準天鵝公主奧傑塔。你看這個時候公主是怎麼表現內心恐慌的。

她先是用快速的碎步表現不安,然後用一個貓跳,也就是蜷腿側跳,向上一躍,把內心恐慌的情緒推到頂尖。

你看,一個貓跳,就把生命受到威脅的恐懼都表現了出來。

而之後的雙人舞段落,奧傑塔對王子放下防備,慢慢彼此接近,直至熱戀。

她在王子的托舉下踮起腳尖,單足旋轉,動作婀娜多姿,象徵著她對王子敞開心扉,同時又滿懷懇求。

而第三幕,魔王的女兒化身成黑天鵝,假扮奧傑塔騙取王子的誓言。全劇的高☆禁☆潮就在此刻,黑天鵝一口氣做出了32個被稱作“揮鞭轉”的單足立地旋轉。

輝煌的32個“揮鞭轉”使黑天鵝渾身充滿魔力,更成功點燃了王子的愛情。通過這段熱烈快速的單足立地旋轉,之前一直模仿著奧傑塔的黑天鵝,也展現出與純潔溫柔的白天鵝不一樣的內心特徵。

雖然古典芭蕾堪稱刻板,所有的舞姿都被局限在五個腳步和七個手位中。但是就是通過這些體態姿勢的編排組合,角色內心的豐富情感立刻就展現在我們眼前。

所以你看,芭蕾舞劇最重要的外在美和內在情感其實都離不開體態。而芭蕾體態之美的核心——“開、繃、直、立”,基本上都離不開一種直線感。

這種直線感不光體現在芭蕾舞中。我們看西方的教堂,西裝的輪廓,甚至和西裝相配的領帶……其實都有這種直線感。

而回過頭來看咱們中國,講究的卻是和直線截然不同的“圓與曲線”之美。

你看詩詞裡,“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百尺(約33米),這就已經是“危”樓了。相比較于高,咱們在意的好像更是平鋪而來的綿延不絕。

“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

覆壓三百餘裡,這才叫氣勢恢宏。

這其實和中西方的思維方式不謀而和。一個是直來直往的直線。一個是婉轉迂回的曲線。

舉個簡單的例子,西方人說我想你,一句I Miss You就可以表達了。而中國,則會說“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所以,看起來高高在上的芭蕾其實並沒有遙不可及。它的美,其實也是根植在文化語境當中的。咱們覺得高高在上,實際上是因為中西方的文化不同而已。

即便你對芭蕾的歷史、體系甚至經典劇碼一竅不通,也沒關係。下一次觀看芭蕾,不妨多體會體會演員的體態動作,順便聯想一下西方的文化。

說不定鄰座的妹紙or漢紙,就折服在你獨特的見解下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