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袁梅老師用81種育兒智慧告訴我們,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育兒方法

媽媽,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一個職業,媽媽身上有太多的責任,每天清晨睜開眼睛,便自動承載著各種繁複細碎的事務。

家庭勞作領域,要精心製作一日三餐,要保持庭院潔淨整齊,

要對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物件都歸置妥當心中有數。

家庭關係領域,要照顧伴侶,撫養孩子,贍養老人,要經營每一份人情送往與親屬關係,並做到每個人都順心如意。

社會關係領域,要在職場苦心經營掙錢養家,努力成為經濟獨立、人格獨立的白骨精,做到在每一刻都有價值有尊嚴。

自我提升領域,要注重容貌與內在的雙重修養,即便不能美貌如花也要爽心悅目,即便不能德傳四方也要得體優雅。

身兼數職的媽媽

如此多的壓力加身,媽媽稍不留意便會身心俱疲,陷入焦慮的漩渦。媽媽太能幹,對於孩子而言,是一種心靈上的舒適,而這種舒適恰恰會滋生懶惰與自私之心;而媽媽太強勢,更是一種潛在的黴菌,黴菌一旦蔓延,

便是家的災難。

我們向來不缺少能幹的媽媽,也不缺少強勢的媽媽,最缺少的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採用適合教育方法的媽媽。而袁梅老師就是這樣一個媽媽,這在她的新書《聰明的媽媽像傻瓜》一書中體現的淋漓盡致,生活中的81個案例, 81種教養智慧,讓媽媽們在方方面面感悟到育兒中的“秘密武器”,放下焦慮,順其自然,在陪伴與觀察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些方法。

《聰明的媽媽像傻瓜》封面

一、示弱,體現的是育兒中的用心

孩子的思想天馬行空,他們會問各種問題,會提出各種想法,很多時候,媽媽們一定是“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但是,媽媽們也不一定要凡事精通,適當示弱,也能收穫很多驚喜。

袁梅老師說:“我開始向孩子‘示弱’也是由被動到主動逐步發展的。

從兒子會說話起,就開始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天地萬物,我完全沒有招架之功,於是承認自己的無知,然後和孩子一起去探討。我發現,這樣會激發起孩子的好奇心,我們共同尋求一個求知通道,這是一個快樂而有趣的過程。”

“示弱”並不是真的不知道或凡事都要示弱,袁梅說:“示弱”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媽媽必須保持有自己強的一面。

讓孩子知道,一旦面臨具體的困境,媽媽是他堅強的依靠,是幫助他抵禦外來傷害的第一道堤壩。媽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也是強的,具有好人品和好專業……但在很多方面,特別是一些具體的知識點上,可能真的是傻瓜一個呢。這樣其實也告訴孩子,人的認知的確是有局限的,需要不斷學習,需要和孩子一起學習。強弱得當,鬆緊自如,分寸很重要。”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育兒就是媽媽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媽媽示弱

二、言傳身教,是育兒的試金石

袁老師雖然很愛孩子,但她並沒有因為孩子而放棄工作和愛好。她很好地平衡了孩子和工作的關係。

孩子上幼稚園的時候她就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經常工作到很晚才睡覺。她在工作上的認真敬業也讓孩子耳濡目染,以致孩子也常常捨不得睡覺,喜歡某件事就專注地做下去。

她自己和愛人都喜歡聽音樂,家裡經常是把音樂當背景來放,久而久之,孩子也對音樂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她喜歡看書,把閱讀當成樂趣,家裡隨處擺放著書籍。這也讓爾清從小就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並成為他的特長一直保持著。

袁梅老師和兒子王爾清

更重要的,袁梅老師本人的堅強、樂觀也無時不刻在影響著孩子。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袁梅老師對離婚的敘述。離婚對每一女人來說都是一次脫胎換骨、撕心裂肺的過程。但在整本書中,我們看不到作者對於前夫的任何指責之詞,幾乎每一個字都是客觀敘述。

離婚後,她沒有把自己變成一個孤苦無依的棄婦,也沒有怨天尤人地哭天喊地,而是平靜地告訴孩子事實,並用自己的堅強樂觀帶孩子度過那段並不美好的日子,沒讓離婚成為孩子的痛苦,也並沒有讓孩子仇恨父親。她告訴孩子,雖然一家人不住在一起了,但我們對你的愛沒有變。這種情況下,雖然孩子也會難過,也會哭,但很快就振作起來,反而轉過頭來安慰媽媽。乃至後來對父親有了新女友的問題,三個人也達成了一致意見。這種堅強樂觀、笑對生活的態度,給爾清的以後的留學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樂觀的媽媽給孩子積極的示範

三、“以人為本”,是育兒的基本準則

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把孩子當成“人”,而是把他們當成大人的“附屬”、“希望寄託者”,或者是“被控制者”,甚至是“情緒的發洩者”。袁梅老師在很多事上和現在主流的育兒理念不同,比如,所謂的起跑線問題,並不是要讓孩子學多少東西,而是要讓孩子在實際中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他自然就會產生學習的興趣;對孩子的學習不能光看分數,還要看孩子到底懂了沒有,分低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老師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不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用賞識教育更容易見效。

​賞識孩子

孩子不是家長炫耀的工具,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能為了自己的面子,強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正確對待“早戀”問題,不視其為洪水猛獸,提前給孩子指導等等,這種開明、尊重、理解的態度使得孩子和母親無話不說,親密無間,也讓孩子平穩度過叛逆期。

尊重孩子的喜好

三、“順其自然”,是育兒的不二法則

我們在嘲笑 “揠苗助長”的同時,卻也做著類似的事情,在這個競爭激勵、急速發展的時代,想做到“順其自然”,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比如幾歲要學會拿筷子,幾歲要學會握筆,幾歲要學會口算等等,可是,每個孩子發育早晚不一樣,這樣籠統的標準,常常讓家長們陷入焦慮的泥潭。

​每個孩子都有“花期”

袁梅老師真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她講到她的兒子爾清從小方言味十足,周邊人都提醒她趕緊糾正,但她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不急不躁的等待屬於爾清的語言期。結果是,在上學不到三個月,爾清就成了一個說話標準的北京小孩子。這樣的例子書裡還有很多,如果家長本身太焦慮,建議買來看看,這樣至少可以讓我們在一段時間內,懂得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不攀比、不焦慮、不急躁。而不是總是處在焦慮不安中。

讀一本書,並不是讓我們照著書養孩子,也不是讓我們覺得那都是別人的事,而是讓我們汲取其中的智慧,找到共鳴,激發自己內在的動力和能量,在成長自己的同時,去影響和帶動孩子!

讀袁梅老師的書,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但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去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那些方法,用心陪伴孩子成長中的每個階段。

育兒就是媽媽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

媽媽示弱

二、言傳身教,是育兒的試金石

袁老師雖然很愛孩子,但她並沒有因為孩子而放棄工作和愛好。她很好地平衡了孩子和工作的關係。

孩子上幼稚園的時候她就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經常工作到很晚才睡覺。她在工作上的認真敬業也讓孩子耳濡目染,以致孩子也常常捨不得睡覺,喜歡某件事就專注地做下去。

她自己和愛人都喜歡聽音樂,家裡經常是把音樂當背景來放,久而久之,孩子也對音樂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她喜歡看書,把閱讀當成樂趣,家裡隨處擺放著書籍。這也讓爾清從小就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並成為他的特長一直保持著。

袁梅老師和兒子王爾清

更重要的,袁梅老師本人的堅強、樂觀也無時不刻在影響著孩子。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袁梅老師對離婚的敘述。離婚對每一女人來說都是一次脫胎換骨、撕心裂肺的過程。但在整本書中,我們看不到作者對於前夫的任何指責之詞,幾乎每一個字都是客觀敘述。

離婚後,她沒有把自己變成一個孤苦無依的棄婦,也沒有怨天尤人地哭天喊地,而是平靜地告訴孩子事實,並用自己的堅強樂觀帶孩子度過那段並不美好的日子,沒讓離婚成為孩子的痛苦,也並沒有讓孩子仇恨父親。她告訴孩子,雖然一家人不住在一起了,但我們對你的愛沒有變。這種情況下,雖然孩子也會難過,也會哭,但很快就振作起來,反而轉過頭來安慰媽媽。乃至後來對父親有了新女友的問題,三個人也達成了一致意見。這種堅強樂觀、笑對生活的態度,給爾清的以後的留學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樂觀的媽媽給孩子積極的示範

三、“以人為本”,是育兒的基本準則

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把孩子當成“人”,而是把他們當成大人的“附屬”、“希望寄託者”,或者是“被控制者”,甚至是“情緒的發洩者”。袁梅老師在很多事上和現在主流的育兒理念不同,比如,所謂的起跑線問題,並不是要讓孩子學多少東西,而是要讓孩子在實際中懂得知識的重要性,他自然就會產生學習的興趣;對孩子的學習不能光看分數,還要看孩子到底懂了沒有,分低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老師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不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用賞識教育更容易見效。

​賞識孩子

孩子不是家長炫耀的工具,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能為了自己的面子,強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正確對待“早戀”問題,不視其為洪水猛獸,提前給孩子指導等等,這種開明、尊重、理解的態度使得孩子和母親無話不說,親密無間,也讓孩子平穩度過叛逆期。

尊重孩子的喜好

三、“順其自然”,是育兒的不二法則

我們在嘲笑 “揠苗助長”的同時,卻也做著類似的事情,在這個競爭激勵、急速發展的時代,想做到“順其自然”,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比如幾歲要學會拿筷子,幾歲要學會握筆,幾歲要學會口算等等,可是,每個孩子發育早晚不一樣,這樣籠統的標準,常常讓家長們陷入焦慮的泥潭。

​每個孩子都有“花期”

袁梅老師真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她講到她的兒子爾清從小方言味十足,周邊人都提醒她趕緊糾正,但她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不急不躁的等待屬於爾清的語言期。結果是,在上學不到三個月,爾清就成了一個說話標準的北京小孩子。這樣的例子書裡還有很多,如果家長本身太焦慮,建議買來看看,這樣至少可以讓我們在一段時間內,懂得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不攀比、不焦慮、不急躁。而不是總是處在焦慮不安中。

讀一本書,並不是讓我們照著書養孩子,也不是讓我們覺得那都是別人的事,而是讓我們汲取其中的智慧,找到共鳴,激發自己內在的動力和能量,在成長自己的同時,去影響和帶動孩子!

讀袁梅老師的書,我想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和收穫,但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去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那些方法,用心陪伴孩子成長中的每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