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恨水故居緣何雜草叢生?

近日,筆者到南泉遊玩,無意中發現了著名作家張恨水舊居和重慶金融工商實業家曾子唯舊居。筆者認為,雖然這兩處舊居文物等級不高,但仍有保存價值。

抗戰期間,為廣泛團結抗戰力量,

由文藝界著名人士郭沫若、老舍、茅盾、臧克家、何其芳等參加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得以成立。協會除在渝中區張家花園辦公外,還曾在南泉桃子溝設立辦公室,老舍、艾蕪、楊騷等部分文學藝術家曾在此辦公、生活。1938年-1945年,著名作家張恨水來重慶後棲身至此。因該茅舍受風雨侵蝕四處漏風、漏雨,故取名“待漏齋”。張恨水在此居住的7年時間裡先後創作了《八十一夢》《魍魎世界》等著作和散文,
約800余萬字。

張恨水故居

“待漏齋”不僅是張恨水先生在重慶的居住地,也是抗敵協會在重慶唯一保留至今的舊址(位於張家花園的舊址已毀,僅剩一堵牆)。但由於廢棄已久,房屋破爛不堪,門洞大開,雜草叢生,若不修復,隨時都會垮塌。

位於南泉山莊附近的曾公館是曾子唯抗戰期間的住處。曾子唯(1887年-1945年),自貢人,四川成都速成軍校畢業,曾掛西南行營中將銜。1928年他到渝後致力於商貿實業,先後擔任重慶鹽業銀行行長、四川建設銀行董事長、四川省造幣廠廠長等。他還創辦了重慶燭光電燈公司,投資建設了章華劇場、育德電影院、重慶孤兒院及小學。1930年,曾先生移居南泉,1945年10月病逝。

曾公館

如今的曾公館被一根警戒線隔開,緊閉的大門上“該房危險,請勿靠近”的提示牌格外醒目。筆者從門縫裡打探,土木結構、青磚綠牆的四合院基本完好,旁邊牆上掛著的“重慶市抗戰文物保護點”和“巴南區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表明了其身份。

兩處故人舊居,印證了抗戰時期的艱難歲月,

同時也是廣大愛國人士齊心協力為抗戰服務的歷史見證,體現了喚起民眾抗戰到底的決心和實業救國的精神,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應該採取措施,加大保護力度,更好地發揮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