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來佛祖對孔聖人的這句評價,就此揭開千百年來人性的秘密

偈子: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

《西遊記》中,如來佛祖一共兩次評價南瞻部洲。

第一次是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下大約500年的時候。書中說,

我處不知年月,料凡間有半千年矣。這時候西方世界開了一次盂蘭盆會。

會上,佛祖對四大部洲各自有一個點評。他這樣說: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凶場,是非惡海。

在佛祖眼中,南瞻部洲的人有幾個特點:好殺,好爭,好淫,貪心。還有一點就是特喜歡逞口舌之能和說是非。那麼這一點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惡口、兩舌、綺語、妄語。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四種口業”。

“四種口業”,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嘴裡沒有好話。於是有人就說啦,我是心直口快、有口無心,但我是一個好人。此言差矣。人之所以嘴裡沒好話,恰恰是因為心中無善念。

1.

說到口業,就有一個故事了。是佛祖與他的二弟子目犍連的。

當時,有一個叫瞿波離的人,

到佛祖面前詆毀目犍連。佛祖勸他不要總誹謗、詛咒他人。因為你最終會遭到你自己的“惡口”反噬。

可是瞿波離不聽佛祖勸告,結果他墜入到地獄當中。每天有1000頭牛來梨他的舌頭。

後來,目犍連知道了這件事。就跟佛祖說,我要去地獄超度他。

佛祖說,不要去。

目犍連結果還是去了。誰知道,瞿波離一見到目犍連,就氣不打一處來。他說:我如今已經下了地獄,你總算稱心了。

說完這話,

梨他舌頭的牛就又增加了1000頭。

目犍連這才明白佛祖不讓他來的原因。

所以說,說話沒有口德的人,不要給自己找任何藉口。其實就是你心地不好。

那麼當一個人心不好的時候,他念什麼經都是沒有用的。

有一首《勸世歌》說道:心不明來點何燈?意不明來頌何經?大鬥小秤吃何素?不孝父母齋何僧?

佛祖在最後給唐僧眾人傳經的時候,專門提到過“大鬥小秤”。可見在南瞻部洲,給小分量是小商販普遍存在的問題。

以上種種,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字:不善。

為了解決南瞻部洲人的“不善”問題,才有了西天取經的計畫。

佛祖說: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取經大業,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2.

唐僧師徒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了靈山了。

可是因為取什麼經的問題,又出現了一個小插曲。那就是到底是傳“白本真經”,還是傳“有字真經”的問題。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卻有著天壤之別。

燃燈古佛是主張傳“有字真經”的。事實上,經過後來的經包調換,唐僧眾人也的確取走了有字真經。

那麼到了現在,我們所知道的、看到的、讀到的經書,都是有字真經。但是--

一個新的問題就出現了。

時間過去了那麼長,到底哪些經書才是唐僧取來的“原版”經書呢?

《西遊記》中說得很清楚。為了保存千辛萬苦取來的“原版”,唐太宗找人進行了“謄錄”。當然,真實的情況其實主要是翻譯。因為取來的真經是梵文版本,所以這個翻譯的工作就很辛苦了。

有字真經有一個好處,只要按照文字修行即可,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但問題是,如何保證你所看到的經書就一定是真經呢?經歷了一千多年,有些偽經混入真經之中,加上有些假和尚披上袈裟偽裝成真和尚,念著偽經來欺瞞世人。

南瞻部洲之人“貪嗔癡”之心甚重,往往對真經、真和尚故意視而不見,但對偽經、偽和尚卻奉若神明。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偽和尚能順應他們的心思呀。

至於說,誰是偽和尚,哪些是偽經,咱們沒有能力去鑒別真偽,所以只擺出這個實事,至於孰是孰非,就憑個人智慧去判別吧。

記得,佛陀住世涅槃之前,曾經與魔王波旬有一段對話非常耐人尋味。

魔王波旬說:“佛經都是死文字,要教化眾生,還是需要人來解釋。我叫我的徒子徒孫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他們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以達到我今天武力不能達到的目的……”佛祖聽了魔王的話,久久無語。

對於波旬的話,佛祖也是無可奈何的。那麼假如當初傳的是“白本真經”,波旬的陰謀還能得逞嗎?

所以說,佛經最關鍵的是“自悟”,而不是他人幫悟。

雖然說,當初傳有字真經是燃燈古佛的主意,但如來佛祖也是認可的。因為即使傳了“白本真經”,南瞻部洲之人也未必都能領悟。這點,從佛祖評價孔子的話中可以看出端倪來。

在傳有字真經之前,佛祖說: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

也就是說,南瞻部洲的人因為“愚昧不明”與“放縱無忌”,所以讓他們“自悟”非常之難。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先採取孔子的“灌輸”式的方式。直接告訴南瞻部洲的人,這樣做或者那樣做。這就是孔氏的“仁義禮智”之教。

其實這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許多人都知道要遵守“仁義禮致信”,卻不知道為何要這樣做。正因為不明白其根本,所以才出現許多荒唐事。因為孔子的仁義之禮,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只能遵守,於是就出現了假裝的遵守。這就是為什麼會有楊廣這樣“講堯舜之言、行桀紂之事”的帝王;也出現了“大詐若直、大奸若忠”的東林黨魁首李三才。

那麼,為什麼要遵守“仁義禮致信”等這樣的社會規則呢?佛祖給出了答案。

3.

之所以說,人一定要行善積德,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關鍵就在於因果。你做好事就有好報,做惡事就有惡報。這個道理在《西遊記》中反復被強調過。

就比如說唐僧吧。為什麼他會得重感冒呢?就是因為以前當金蟬子的時候,聽佛祖講課時候睡覺,結果腳下一滑,踢飛了一粒米。

三天重感冒,就是這“踢飛一粒米”的因果。

鳳仙郡為什麼不下雨呀?就是因為鳳仙郡守推翻了玉帝的供桌。

朱紫國國王為什麼要受“雙鳥離群”之苦呀?就是因為他做太子的時候曾經射殺過孔雀大明王菩薩的一對兒女。

天竺國公主為什麼會受三年離宮之苦呀?就是因為她在月宮做仙子的時候曾經打過玉兔一巴掌。

百花羞公主為什麼會被黃袍怪抓走為妻呀?就是因為她在披香殿的時候曾經與奎木狼私定終身。

所以說,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罪,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病。小小的感冒都是有因果的,何況其他的病呢?

那麼說到這裡呢,我們就逐漸明白,你學什麼不重要,關鍵是怎麼學;說什麼也不重要,關鍵是你的目的。這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修口與修心”的關係。你執著於文字了,那麼你學的就是這文字,而不是文字的內涵和蘊藏的妙義禪理。

說話也是一樣,如果處處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那你所說的話就是利己的。就比如說,一個高僧自己不吃肉不喝酒,就告訴別人也不能吃肉喝酒;如果他自己吃肉喝酒呢,他就會告訴別人一切都可以便宜行事。其實,他講的不是佛家的廣開方便之門,而是他自己的方便之門。

我們看《西遊記》中,唐僧其實就是個話嘮。每次看到高山,准會說一番:徒弟們,前面有高山,大家一定要仔細,小心妖怪。他是真正的肉眼凡胎,許多事情都是懵懵懂懂,可雖然如此,但他意志堅定,他去取經,目的並不是為了自己成佛,這就足夠了。正是因為他心中有這樣“無我”的精神,所以他雖然說錯過話,做錯過事,但絲毫不影響他成為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也是一樣,嫉惡如仇的性格,一路上妖怪、惡人殺了不少,跟唐僧吵吵鬧鬧一路到了西天,他跟唐僧誰對誰錯了啊?其實沒有什麼對錯。因為有一件事他們倆是一樣的,那就是,都不是為了自己。

他們都是善良的,是無私的。所以他們都成佛了。

正如,高玉良所說,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變。只不過--

有些人的出發點是利己,有些人的出發點是利人。

有些人的出發點雖然不利己但更不利人,有些人的出發點是利人也利己。

【風林話古論今 專欄】 每週一更新

歷史堂團隊作品 文:風林秀

我們所知道的、看到的、讀到的經書,都是有字真經。但是--

一個新的問題就出現了。

時間過去了那麼長,到底哪些經書才是唐僧取來的“原版”經書呢?

《西遊記》中說得很清楚。為了保存千辛萬苦取來的“原版”,唐太宗找人進行了“謄錄”。當然,真實的情況其實主要是翻譯。因為取來的真經是梵文版本,所以這個翻譯的工作就很辛苦了。

有字真經有一個好處,只要按照文字修行即可,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但問題是,如何保證你所看到的經書就一定是真經呢?經歷了一千多年,有些偽經混入真經之中,加上有些假和尚披上袈裟偽裝成真和尚,念著偽經來欺瞞世人。

南瞻部洲之人“貪嗔癡”之心甚重,往往對真經、真和尚故意視而不見,但對偽經、偽和尚卻奉若神明。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些偽和尚能順應他們的心思呀。

至於說,誰是偽和尚,哪些是偽經,咱們沒有能力去鑒別真偽,所以只擺出這個實事,至於孰是孰非,就憑個人智慧去判別吧。

記得,佛陀住世涅槃之前,曾經與魔王波旬有一段對話非常耐人尋味。

魔王波旬說:“佛經都是死文字,要教化眾生,還是需要人來解釋。我叫我的徒子徒孫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他們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以達到我今天武力不能達到的目的……”佛祖聽了魔王的話,久久無語。

對於波旬的話,佛祖也是無可奈何的。那麼假如當初傳的是“白本真經”,波旬的陰謀還能得逞嗎?

所以說,佛經最關鍵的是“自悟”,而不是他人幫悟。

雖然說,當初傳有字真經是燃燈古佛的主意,但如來佛祖也是認可的。因為即使傳了“白本真經”,南瞻部洲之人也未必都能領悟。這點,從佛祖評價孔子的話中可以看出端倪來。

在傳有字真經之前,佛祖說: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

也就是說,南瞻部洲的人因為“愚昧不明”與“放縱無忌”,所以讓他們“自悟”非常之難。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先採取孔子的“灌輸”式的方式。直接告訴南瞻部洲的人,這樣做或者那樣做。這就是孔氏的“仁義禮智”之教。

其實這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許多人都知道要遵守“仁義禮致信”,卻不知道為何要這樣做。正因為不明白其根本,所以才出現許多荒唐事。因為孔子的仁義之禮,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只能遵守,於是就出現了假裝的遵守。這就是為什麼會有楊廣這樣“講堯舜之言、行桀紂之事”的帝王;也出現了“大詐若直、大奸若忠”的東林黨魁首李三才。

那麼,為什麼要遵守“仁義禮致信”等這樣的社會規則呢?佛祖給出了答案。

3.

之所以說,人一定要行善積德,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關鍵就在於因果。你做好事就有好報,做惡事就有惡報。這個道理在《西遊記》中反復被強調過。

就比如說唐僧吧。為什麼他會得重感冒呢?就是因為以前當金蟬子的時候,聽佛祖講課時候睡覺,結果腳下一滑,踢飛了一粒米。

三天重感冒,就是這“踢飛一粒米”的因果。

鳳仙郡為什麼不下雨呀?就是因為鳳仙郡守推翻了玉帝的供桌。

朱紫國國王為什麼要受“雙鳥離群”之苦呀?就是因為他做太子的時候曾經射殺過孔雀大明王菩薩的一對兒女。

天竺國公主為什麼會受三年離宮之苦呀?就是因為她在月宮做仙子的時候曾經打過玉兔一巴掌。

百花羞公主為什麼會被黃袍怪抓走為妻呀?就是因為她在披香殿的時候曾經與奎木狼私定終身。

所以說,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罪,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病。小小的感冒都是有因果的,何況其他的病呢?

那麼說到這裡呢,我們就逐漸明白,你學什麼不重要,關鍵是怎麼學;說什麼也不重要,關鍵是你的目的。這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修口與修心”的關係。你執著於文字了,那麼你學的就是這文字,而不是文字的內涵和蘊藏的妙義禪理。

說話也是一樣,如果處處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那你所說的話就是利己的。就比如說,一個高僧自己不吃肉不喝酒,就告訴別人也不能吃肉喝酒;如果他自己吃肉喝酒呢,他就會告訴別人一切都可以便宜行事。其實,他講的不是佛家的廣開方便之門,而是他自己的方便之門。

我們看《西遊記》中,唐僧其實就是個話嘮。每次看到高山,准會說一番:徒弟們,前面有高山,大家一定要仔細,小心妖怪。他是真正的肉眼凡胎,許多事情都是懵懵懂懂,可雖然如此,但他意志堅定,他去取經,目的並不是為了自己成佛,這就足夠了。正是因為他心中有這樣“無我”的精神,所以他雖然說錯過話,做錯過事,但絲毫不影響他成為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也是一樣,嫉惡如仇的性格,一路上妖怪、惡人殺了不少,跟唐僧吵吵鬧鬧一路到了西天,他跟唐僧誰對誰錯了啊?其實沒有什麼對錯。因為有一件事他們倆是一樣的,那就是,都不是為了自己。

他們都是善良的,是無私的。所以他們都成佛了。

正如,高玉良所說,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變。只不過--

有些人的出發點是利己,有些人的出發點是利人。

有些人的出發點雖然不利己但更不利人,有些人的出發點是利人也利己。

【風林話古論今 專欄】 每週一更新

歷史堂團隊作品 文:風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