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驕傲!珠港澳大橋通車後,開車去港澳靠左行駛還是靠右行駛?

珠港澳大橋是世界上最大的橋隧結合工程,大橋工程全長49.968公里,採用橋隧組合方案,共設6處通航孔。

大橋建設進入施工設計階段,第一道難題擺在了工程師的面前。橋樑和海底隧道的貫通,首先需要找到一座島嶼,能將它們連接在一起。然而沒有任何島嶼可供使用,唯一的辦法是修建人工島。

2011年5月15日,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首個鋼桶順利振沉至設計位置,標誌著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工程正式實施。這個鋼桶直徑22米,高41米,重達450噸。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東西人工島由120個鋼桶圍成島壁結構。其中西島61個、東島59個、單體重約450噸,其高度根據海床地質情況分別為40至50米不等。

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基礎施工完成後全景。鋼桶全部打下後,在基礎內部抽幹海水,填入200萬立方米的沙子,

夯實壓緊形成人工島的建築基礎。鋼筒週邊還會拋石加固,形成一個斜坡,保護人工島的基礎部分。即使百年之後,鋼桶全部銹蝕,也不會影響人工島的基礎安全。

一條6.7公里長的海底隧道、一條22.9公里長的跨海大橋”,2009年,這一在中國跨海大橋歷史上最具想像力的方案被批准實施。

在深海裡建隧道,工程師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採用盾構技術,中國的盾構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在這裡,工程師們不得不放棄。因為考慮海洋環境的影響,阻水率必須控制在10%。沉管隧道技術成了唯一的選擇。這個技術是在海床上淺挖出溝槽,將預製好的隧道沉放到溝槽中,然後進行水下對接。

除了地震,大橋還不得不面對一位“常客”——颱風。伶仃洋海域是颱風多發地,

每年超過6級以上風速的時間接近200天,韌性強的鋼樑會在風力的作用下自然擺動,一旦造成頻率相同,就會產生共振,後果不堪設想。經過在大橋上加上溢流板以後,可以使得原來在7級風作用之下的振幅一下子降了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