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淺談歷史之解析司馬遷死因之謎 自然死亡還是外力原因?

司馬遷作為一個偉大的史學家,為我們留下了一部史學巨著,然而他自己卻在歷史上給後人留下了一個難解的謎團。司馬遷死於何年?因何而死?是自然死亡還是人為造成?這其中與武帝是否有關係?

關於司馬遷的死因和時間,歷史上沒有確切的記載,為此後人一直存在著許多爭議。而讓人們對司馬遷的死因耿耿於懷的一個原因就是,班固在《漢書》中為司馬遷立傳,卻沒有在其中交代司馬遷詳細的生卒年,其中有一句,“遷既死後,其書稍出。”

那麼在這裡,班固為什麼沒有交代司馬遷究竟何時死於何故。很大的可能是,司馬遷的死不簡單。

倘若司馬遷完成《史記》後,

自然死亡,那麼班固自然可以在《漢書》中光明正大的記載出來。那麼是什麼原因能夠讓他欲言又止,不敢說出實話呢?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必然是司馬遷的事觸及了最頂層的人的名譽,所以班固有所顧忌,不能言明。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司馬遷這坎坷的一生。


少年時受父親所托,要完成對歷史的整理,但是卻因為李淩一事受牽連,為成偉業不得不選擇忍辱苟活。這樣的人生是人就會有怨言。那麼司馬遷在完成《史記》之前可能會因為理想而閉口不言,那麼在《史記》完成之後呢?

東漢年間學者衛宏在《漢書·舊儀注》中有一段石破天驚的話:“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後坐舉李陵,

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當然對於這種說法還是有很多疑點的,但是卻也為我們提供了兩個重要的線索。

其一,司馬遷很可能是“有怨言,下獄死。”

偉業已成對父親已經可以交代,自己的人生已經可以算得上是圓滿,那麼過去這多年來的委屈自然無法也沒有必要再壓抑。有人說武帝很可能得到司馬遷的《報任安書》繼而知道司馬遷心中有怨。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如果一定要這樣說,也只是武帝從《報任安書》中確定了司馬遷的怨言,因為司馬遷很可能在很多場合都曾直接或間接的表達過自己心中的憤懣。

有人可能覺得司馬遷沒有必要這樣做,但是我們不妨想一下司馬遷的生死觀。在司馬遷的心裡,人活著要有意義,那麼他人生的意義已經得以實現,所以自己完全可以在世人面前對自己的氣節有所表現。自己並非貪生怕死之人,

直抒胸臆既是一種發洩,更是一種證明。如果真的是這樣,恐怕“有怨言,下獄死”也不是不無可能。

其二,衛宏提到,司馬遷在《史記》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古代帝王十分重視自己在後人心裡的偉大形象,所以在《史記》中看到司馬遷毫不遮掩的暴露景帝、武帝的短處,自然大為惱火,直接將其刪去。

我們知道《史記》有正本和副本,班固在《漢書》中說流傳世間的《史記》已經缺失了十卷(《史記》總共有一百三十卷,今本中有十卷是西漢後期的人補入的),而其中恰恰就包括景帝和武帝的兩篇本紀在內。這難道真的只是巧合嗎?只不過衛宏說“武帝怒而削去,後坐舉李淩”這在時間上有顛倒之處。而司馬遷因為《史記》中對景帝、武帝父子的記載而招來殺身之禍,也不是沒有可能。

無論何種原因,司馬遷很有可能死於外力的作用,而這種結果也許正是他所想要的。偷生完成巨作,後赴死表明心跡。“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如此毅然決然的態度,已經是心跡的表明。

這樣一位偉人,為我們整理收集歷史,卻又這樣從歷史中消失,留給後人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團。

喜歡請轉發評論哦。

後續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作者。

自然大為惱火,直接將其刪去。

我們知道《史記》有正本和副本,班固在《漢書》中說流傳世間的《史記》已經缺失了十卷(《史記》總共有一百三十卷,今本中有十卷是西漢後期的人補入的),而其中恰恰就包括景帝和武帝的兩篇本紀在內。這難道真的只是巧合嗎?只不過衛宏說“武帝怒而削去,後坐舉李淩”這在時間上有顛倒之處。而司馬遷因為《史記》中對景帝、武帝父子的記載而招來殺身之禍,也不是沒有可能。

無論何種原因,司馬遷很有可能死於外力的作用,而這種結果也許正是他所想要的。偷生完成巨作,後赴死表明心跡。“要之死日,然後是非乃定。”如此毅然決然的態度,已經是心跡的表明。

這樣一位偉人,為我們整理收集歷史,卻又這樣從歷史中消失,留給後人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團。

喜歡請轉發評論哦。

後續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