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工匠精神:盛田昭夫與《日本製造》(五)

歐美遊歷

1953年8月,盛田昭夫第一次乘波音377客機來到美國,

此行目的是簽訂專利授權協定,順便參觀考察美國及歐洲。在歐洲,他參觀了包括大眾、梅賽德斯、西門子、飛利浦在內的一大批知名企業,獲得了勇氣和啟發。盛田昭夫驚訝地發現,當時看起來貌似農業小國的荷蘭能夠建立起飛利浦這樣擁有世界先進技術實力的企業帝國。他乘興給井深大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寫道:既然飛利浦能做到,我們或許也能行。

當時的索尼公司和盛田昭夫還是默默無聞,

然而在之後的40年裡,SONY和飛利浦在各領域相互合作,共同制定行業標準並且製造出了從小型盒式答錄機到CD唱盤的產品。

由此可以看出廣泛的遊歷對於人生的意義,它可以大大開闊人的視野,增加思考的廣度和深度。親眼看到人類所創造出的偉大奇跡,可以激發自己的信心和決心,這如同閱讀名人傳記可以激發人的奮鬥情懷。先行者們以他們的身體力行所創造的輝煌功業,

證明了人類的奮鬥所能到達的高度,籍此激勵著每一個有志之士前仆後繼,勇往直前。

盛田昭夫從歐洲回來後,公司開始研發晶體管收音機。時任索尼公司工程師的物理學家江崎玲於奈先生當時參與了高頻電晶體的開發,並在此過程中發現了二極體的隧道效應,因此在197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早在1949年,盛田昭夫的母校大阪帝國大學的湯川秀樹就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日本科學家。

到2016年為止,已經有25名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包括兩名美籍日裔),是除歐洲和美國外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

索尼,一家當時規模不大的公司已經納入這樣頗具實力的研發人員,無怪乎其產品在日後的數十年裡獨領風騷。中國目前最具科技實力的公司華為,不知數年後能否出現諾貝爾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