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還在朋友圈裡曬?別因此“殺”死了你的孩子

1.

朋友娜娜這幾天可算是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某種概率性的、只在朋友圈裡被稱為案例的故事,竟然活久見地發生在了自己身上。

是的,她的孩子差點被綁架!

這時,一個電話打來,對方急迫地讓她下樓挪車。

娜娜離開前,再三交代姐姐照顧好妹妹,在媽媽回來之前,千萬不要離開。

正如我們平時常見的套路,

娜娜前腳剛走,後腳就進來一個中年婦女,自來熟地同兩個女孩套近乎,熟絡地喊出她們的名字,稱自己是她們媽媽的中學同學,剛剛在樓底下碰到,上來接她們一起去遊樂園玩。

為了博得信任,還報出了孩子們的生日、學校、社區、興趣愛好、最近的行程等諸多細節資訊。其中自然是有無數的圈套,最後,兩個孩子歡歡喜喜地跟著她走了。

發現孩子丟了以後的娜娜如瘋了一般,

在商場裡痛哭,幾度暈厥過去,在商場管理人員的幫助下,報警,查看監控,封鎖道路。

最後有驚無險,兩個孩子在一個廢棄的工廠被找回。但這段被擄走的經歷給兩個孩子造成的陰影,估計一生也難以忘記。

案件的偵破也沒有太多的懸念,這就是一個分工細緻的團隊作案,他們從娜娜曬出的照片中,一眼就看中了她的寶馬5系座駕,由此判斷這是一個財務狀況還不錯的家庭。

於是長久地潛伏在了她的朋友圈裡,從她的曬娃照片中,獲取了大量的個人資訊,再根據朋友圈的定位位址,對她們進行跟蹤。犯罪分子蓄謀已久,這才有了之前的驚魂一幕。

娜娜在給我講述這件事情的時候,還處於受創傷後的應激狀態,幾度失控大哭。而後,又如祥林嫂般絮絮叨叨:“我只是想分享下孩子的照片,怎麼就被壞人盯上了呢?我真是沒用,

差點害死了自己的孩子。”

2.

心理學上有個定律叫墨菲定律,意思是說,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曬娃有風險,可這事縱使警方發過再多的提醒,我們自己也知道風險的存在,仍會有人認為這倒楣事兒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一意孤行地曬。

可是,你真的忍心在你的朋友圈,親手殺死你的孩子嗎?

有人會說,還不是因為那些媽媽沒有給自己孩子做好安全教育,我們家娃娃從小被我教導得很好,這種事肯定不會發生。

可笑,你有多高估孩子們的應變能力,就有多低估專業犯罪人員的智商。

每當出現孩子的傷害事件時,我們都會把鍋推給他們教育的不足,認為給予他們足夠的培訓就好了。

可是,一個成年人面對精心設計的騙局,尚且不能識別,更何況是那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孩子們,他們能有多少謀略和膽識?

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的雙手,把我們的孩子一步步推向了罪惡的深淵。

泱波 攝

自從有了孩子以後,我們都成了超級愛曬孩子的好媽媽。

寶寶哭了,睡了,拉了,高了,美了,會走路了,會叫爸爸媽媽了;上學了,上臺了,上光榮榜了,上領獎臺了……

這是一個全民在朋友圈求抱抱,求贊同,求表揚,求認可的時代,不知從何時開始,育兒已經變成了一場全民朋友圈求點贊的狂歡。

一時間,朋友圈裡的好媽媽最多。

讓孩子置身于那風口浪尖之中,成為成人世界無謂的犧牲者,無疑是媽媽的失職。

一個媽媽,拍下孩子堆樂高的背影,放到朋友圈,配上描述:“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無論多忙,只為好好陪你!”這條朋友圈獲得了49個贊和14條回復,她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好媽媽。

然而,在陪孩子的兩個小時裡,她所有的關注點,都在那個紅色小圓圈裡變化的數字上。隨時翻看,誰在點贊,有沒有新的回復,然後忙不迭地同大家熱情答謝。

而也在這兩小時裡,她拒絕了孩子12次一起堆樂高的苦苦哀求,無視了孩子35次渴望的小眼神。

孩子想不通媽媽為什麼總是同手機那麼親,她當然更不會知道,媽媽已經在朋友圈的萬眾矚目中陪過她了。

資料圖 武俊傑 攝

3.

上週末跟一位許久不聯繫的朋友吃飯,我與她的孩子已經有近三年的時間未見面。

記憶中還是頑童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彬彬有禮的儒雅小紳士。尚在上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已會在進門的時候為我扶門,點菜的時候充分照顧我的口味,會貼心地為我推薦八分熟的牛排,還會對上菜的服務員認真地說謝謝……

在我跟朋友聊天的過程中,他會很適宜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詩詞歌賦信手拈來,對時事也有自己獨到而睿智的見解,很讓我刮目相看。

面對我的疑惑,朋友淡淡地說:“這沒什麼好稀奇的,我只是覺得生活是自己的,他們的認可與不認可都與我無關。我們的陪伴,從來就不在朋友圈裡!”

朋友圈大抵就是這麼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各種學習班的同學、點頭之交的朋友、送外賣的小哥、樓下賣燒烤的老闆、沒見過幾面的親戚都擠在好友名單中。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令你放聲高歌的事,也許只會讓別人嗤之以鼻。

朋友圈裡的認同,大抵上都只是在收到別人點贊的時候,生出一絲“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在關注我”的慰藉。

可是人類社會本身就是由各種真實的關係構築而成,我們身處其中,累並享受。

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這場母子相伴,有一粥一飯的煙火氣息,也有著一花一世界的精神交流,我們用我們的陪伴,目送著他們漸行漸遠的身影。

做媽媽這件事情,從來就不需要外人的認可,那一聲“媽”,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可是,一個成年人面對精心設計的騙局,尚且不能識別,更何況是那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孩子們,他們能有多少謀略和膽識?

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的雙手,把我們的孩子一步步推向了罪惡的深淵。

泱波 攝

自從有了孩子以後,我們都成了超級愛曬孩子的好媽媽。

寶寶哭了,睡了,拉了,高了,美了,會走路了,會叫爸爸媽媽了;上學了,上臺了,上光榮榜了,上領獎臺了……

這是一個全民在朋友圈求抱抱,求贊同,求表揚,求認可的時代,不知從何時開始,育兒已經變成了一場全民朋友圈求點贊的狂歡。

一時間,朋友圈裡的好媽媽最多。

讓孩子置身于那風口浪尖之中,成為成人世界無謂的犧牲者,無疑是媽媽的失職。

一個媽媽,拍下孩子堆樂高的背影,放到朋友圈,配上描述:“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無論多忙,只為好好陪你!”這條朋友圈獲得了49個贊和14條回復,她覺得自己真的是個好媽媽。

然而,在陪孩子的兩個小時裡,她所有的關注點,都在那個紅色小圓圈裡變化的數字上。隨時翻看,誰在點贊,有沒有新的回復,然後忙不迭地同大家熱情答謝。

而也在這兩小時裡,她拒絕了孩子12次一起堆樂高的苦苦哀求,無視了孩子35次渴望的小眼神。

孩子想不通媽媽為什麼總是同手機那麼親,她當然更不會知道,媽媽已經在朋友圈的萬眾矚目中陪過她了。

資料圖 武俊傑 攝

3.

上週末跟一位許久不聯繫的朋友吃飯,我與她的孩子已經有近三年的時間未見面。

記憶中還是頑童的小男孩,已經長成彬彬有禮的儒雅小紳士。尚在上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已會在進門的時候為我扶門,點菜的時候充分照顧我的口味,會貼心地為我推薦八分熟的牛排,還會對上菜的服務員認真地說謝謝……

在我跟朋友聊天的過程中,他會很適宜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詩詞歌賦信手拈來,對時事也有自己獨到而睿智的見解,很讓我刮目相看。

面對我的疑惑,朋友淡淡地說:“這沒什麼好稀奇的,我只是覺得生活是自己的,他們的認可與不認可都與我無關。我們的陪伴,從來就不在朋友圈裡!”

朋友圈大抵就是這麼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各種學習班的同學、點頭之交的朋友、送外賣的小哥、樓下賣燒烤的老闆、沒見過幾面的親戚都擠在好友名單中。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令你放聲高歌的事,也許只會讓別人嗤之以鼻。

朋友圈裡的認同,大抵上都只是在收到別人點贊的時候,生出一絲“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人在關注我”的慰藉。

可是人類社會本身就是由各種真實的關係構築而成,我們身處其中,累並享受。

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這場母子相伴,有一粥一飯的煙火氣息,也有著一花一世界的精神交流,我們用我們的陪伴,目送著他們漸行漸遠的身影。

做媽媽這件事情,從來就不需要外人的認可,那一聲“媽”,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認可!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