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校園|在冰冷的解剖台和刺鼻的福馬林間,有一位詩一般的老師教著有溫度的課

醫生與教師

一個挽救生命 一個塑造靈魂

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的張黎聲老師連年被學生推舉為“明星教師”,每年教學品質評估都是A級。在可怕的解剖台、刺鼻的福馬林和冰冷的標本瓶間,

張黎聲將所任教的人體解剖學課程上成有溫度的人生大課,講出了生命哲理與使命擔當。

他的個人魅力更是征服了一眾“粉絲”,田徑、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無所不能,唱歌、演講、辯論、主持、打鼓樣樣都行,校園內的多項文化活動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他用自身的人文素質和人格形象“春風化雨”般影響著學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他們。

使命和擔當,來自“人生大課”的啟示

“人體解剖學”是每個醫學生都必須要學習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這也就意味著,每個醫學生都必須要接觸到遺體標本,也就是業內所敬稱的“大體老師”。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這些“大體老師”現在全部來自於遺體捐獻者。

“遺體捐獻者是值得每一位醫者與患者尊敬的,

他們為醫學事業奉獻了自己,用身軀詮釋了無私的意義。”在張黎聲看來,每一位醫學生不僅能從“大體老師”身上學到醫學知識,還能感受到崇高的品德和人性的光輝。

於是,張黎聲和他的團隊精心設計了“人體解剖學第一課”。

張黎聲和學生向“大體老師”鞠躬告別

在“解剖樓”一樓的實驗室裡,二三十位學生佇立在兩架解剖台四周,他們屏住了呼吸,靜靜聆聽著講臺上張黎聲的深情講述:“你們的學長、2012級研究生徐欣毅,身患白血病。在彌留之際,他跟媽媽說:‘我很想與我的學校一直在一起,我很想在學校當一名老師。’徐欣毅去世後,他的遺體捐贈給學校。欣毅的媽媽說:‘我把唯一的孩子交給學校,

請善待他。’”“還有一位‘大體老師’生前飽受病痛折磨,他留下了這樣的心聲:‘醫學沒有解除我的病痛,甚至未能準確診斷我的疾病,我願意將我的遺體貢獻給醫學研究,幫助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講臺上,張黎聲的聲音哽咽;講臺下,學生的眼眶濕潤。30分鐘的“第一課”結束,學生們肅穆地對著“大體老師”集體默哀,之後,開始解剖操作。當實驗課結束時,大家安靜而有序地向“大體老師”鞠躬告別。

2013級針灸推拿學專業的吳冠錦剛開始對“第一課”的安排並“不以為然”,覺得這樣有些“形式主義”,甚至心裡吐槽過張黎聲“這個老師怎麼這麼矯情,怎麼對課程內容之外的東西反復強調這麼多”。課後他反思道:“可是漸漸地,我真的發現我錯了,而且,我的思想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

在張黎聲的策劃下,解剖樓的一樓被佈置成了“遺體捐獻文化長廊”,吳冠錦和他的同學們相繼參加了“遺體捐獻追思會”,到遺體捐獻自願者家裡訪問,在學校與遺體捐獻登記者面對面交流和座,在整個課程結束時給“大體老師”敬獻鮮花、書寫和敬獻感恩卡等,在一系列的儀式和活動中,學生們體驗和感受到了遺體捐獻者和家屬的大愛與大義,在他們內心深處,“感恩、敬畏、責任”的情感和內在動力被激發了,他們感悟到了生命和對社會應當具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課程結束時,吳冠錦坦率地說,自己眼中“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的精髓,就是張黎聲曾在課上反復強調的一句話:“哪怕知識最終被遺忘,在人文思想方面獲得的正能量卻永遠不會被忽略。”

一門“人體解剖學”的專業課,被張黎聲演繹成了未來醫學工作者的“人生大課”。2015年畢業季,張黎聲鄭重地將這些“准醫生”們在人體解剖學實驗報告中寫下的心得體會集結成冊——《心路》,他告訴記者,這本冊子的最珍貴之處在於“真實”,也許學生的話還略顯幼稚,或許其中還有錯別字,但張黎聲堅持“原汁原味”地呈現。

真實、坦率的心聲最能打動人。學生們在《心路》中充滿了對“大體老師”的敬意和感恩,甚至立志將來要以“仁心仁術”報答“大體老師”的無私奉獻,他們是這樣說的:“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你讓我們知道我們以後為了誰。”“起初曾經懼怕過冰冷的您,但現在我常會想像您生前慈祥的笑臉,是您的無私和豁達為我們鋪平了艱難的醫學之路。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無懼‘死亡’,因為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活’在我們身邊。”“所有的經歷、體會對於我來說都是一種鼓舞、一種力量,讓我時刻牢記要感恩,要努力,要承擔責任,我深知不能辜負捐獻者們的期望,這是我的承諾,對所有大體老師的承諾。”

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每一個醫學生將來從事的是老百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業。“事實上,在醫學生的心中,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一直都在,教師的作用只是‘揭開這層薄紗’,引導他們,激發他們對生命健康和社會責任的擔當意識和使命感。”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張黎聲深深地感到:德育也好,思政也好,關鍵取決於教師在平時的點滴影響。他用質樸的話語解釋:“無論是課上還是課後,你能讓學生心裡‘咯噔’一聲,眼眶一熱,這就足夠了。無論哪個教師都不可能讓一個學生聽完課,就突然變成另一個人,但如果今天讓他觸動一下,明天使他感動一回,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一片心潮澎湃。”

醫學專業人才的“術”與“道”

時間回到2014年,在面向全校教員的“德育創新課題”申報時,上海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張智強收到一項來自專業課教師的課題:張黎聲領銜申報的“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構建人文素質教育平臺的研究與實踐”課題。

這一課題讓全校教師眼前一亮———原來專業課還可以這麼上!確實如此,醫學不僅僅關注人的自然屬性,更不能忽視的是人的社會屬性,如果在醫學生眼中,醫學只剩下冷冰冰的知識,繁複的考試,而忘了這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那麼就失去了“仁術仁心”之道。如果能在專業課中滲透融合思政內涵,那麼,一定能夠開掘出更多的精神養料。

很快,全校教師“課程思政”的熱情和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從“古醫文”“中醫各家學說”到“急救醫學”“護理實踐”,到2015年時,學校共收到了32份申報書,經評審首批10門專業課立項,2016年又有13門課入選“德育實踐專業課程”。

作為最早涉足“德育實踐專業課程”的老教師,張黎聲在評審過程中擔任了評委,他告訴記者,評審的那天他坐在台下,親眼見證著在“中藥飲片識別”專業課上,醫學生們開始走進社區普及藥材鑒定,走進中小學帶學生做標本,培育社會責任感;“方劑學”課程將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納入教學,讓學生在課中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信心……“這一下午的課程展示讓我感觸很深,但更令人驚喜的是,前來現場觀摩學習的教師和學生越來越多,到最後走道裡都站滿了人。”

工作中的張黎聲(薛婷彥 攝)

在上海中醫大,這樣全員、全課程育人的方式,不僅為青年學子打牢了思想根基,也激發了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沒有德育意識,授業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個教書匠、手藝人。”一位參與專案的教師說,“我感覺自己從一名授課教師轉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關注教學,更關注教育;關注學生“術”的精進,更關注他們“道”的昇華。這裡的“道”與人文素質緊緊關聯,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離不開教師的“身正為範”。在張黎聲眼裡,“無論自己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學生的注視下,都會在不同程度上被學生評判、模仿,而教師自身的思想、感情、信仰、習慣、學識等無一不在影響著學生。”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解,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要做好教書育人,必須要自身過硬,既要做學問,又要有品行。

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個人品行,張黎聲無疑是過硬的。他在學科建設上全身心地投入,將教研室的特色課程“腧穴解剖學”打造成了上海市精品課程和全國中醫藥院校的標杆性課程。他先後承擔了三項研究生院的課程建設專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綜合能力、思維狀況進行總體評價。很多學生收到他批改和點評後返還的實驗報告後,感動不已:“張老師給我們點評的文字量,甚至比我們的實驗報告本身還要長!他的話切中要點,針對性強,能看出他本人對醫學的科學性、嚴謹性,他甚至還會注意到包括錯別字在內的小細節。最觸動我們的,是張老師對我們不僅有理性的評價,更有感性的關懷。”

“黎哥”的魅力“潤物細無聲”

張黎聲講得仔細,學生聽得認真

35年的教書育人生涯,張黎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科學嚴謹,激情四射,風趣幽默,耐人尋味”。他總是將複雜難懂的內容以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方式,深入淺出地進行比喻和詮釋。同時努力發掘學科上的“能力訓練點”,將德育和科學素養培養融入到課程中。他對自己的講課要求很高:“除了要講出本學科的科學事實和規律外,還要講出藝術,講出哲理,引發學生對正確的‘三觀’進行感悟和思考。”張黎聲的課備受學生們的推崇,有學生在網上這樣評價張黎聲:“上張老師的課不用書,但是都能記得牢,這就是老師的本事!”

由課堂延伸至課外,張黎聲這個人也深受學生喜愛。他特別喜歡和學生們在一起,在學生工作方面更是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只要是學生的事務他都無條件地熱心參加。他特別注重參與學生課堂以外的文化生活,作為學生心目中的“人氣嘉賓”,他經常接受學校黨校學員(學生)的採訪,與他們交流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他自然而然地融入學生們的圈子,融入校園文化裡,他說,這樣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有更多地瞭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來影響學生。

張黎聲和學生交流

不少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會來找張黎聲聊天,傾訴思想,這時候,他總是爽氣地一揮手:“不管什麼時間,不管什麼問題,你儘管問!”學生的事就像是他自己的事,對待學生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在張黎聲看來,傾聽學生的訴說,盡心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和進行疏導工作,花上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的。“學生對我的信任是一種快樂和幸福,每當看到學生有了點滴的成熟和進步,我相當有成就感。”他說。

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青年教師,張黎聲始終耐心、細心對待,富有責任心。他以言傳身教和啟發的方式,對教研室的青年教師嚴格要求,鼓勵他們參加學校各種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從每一個教學環節上仔細準備,發掘和展現他們自己的潛質和特點。

除了每年都要承擔4門課程300多學時的課堂教學外,張黎聲還兼職學校工會副主席、教代會教書育人工作組組長、基礎醫學院黨委委員、部門工會主席等職務。他總是以主人翁的姿態關注著學校的發展,經常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在維護教職工權益、關心教職工生活上,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花費了很多精力。儘管這樣,他依然將教學工作做得很好,兼職工作同樣做得有聲有色。

聲音洪亮,身材高大,一身西裝就能引起學生一片雀躍,“好帥”聲不斷響起;花白的頭髮象徵著睿智和才華,眼神卻始終明亮而溫和,他是校園裡名副其實的“明星教師”;“廣博的知識、睿智的談吐、隨和的性格和個人的藝術修為”,這些形容詞放在張黎聲的身上,再恰當不過。

張黎聲指導學生參加辯論賽

張黎聲的人格魅力不是刻意表演出來的,而是以他自己的文化素養為根基,不斷地“充電”更新而來。他有著眾多的校園粉絲,學生們都親切地稱他為“黎哥”。“黎哥”很忙,他總是會出現在你意想不到的場合。在“校園歌手比賽”“心理情景劇”“主題班會”上,他是受邀嘉賓;在球場上,他與學生進行著對抗性的體育比賽;在舞臺上,他與學生同台演出;在學校“廉政”主題辯論賽上,他又成了辯論指導老師;每年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和創新能力實證訓練項目,學生們總喜歡請他給出意見……

儘管臨近退休,但現在,當看到那輛永不上鎖的老舊自行車再一次停在灰白色“解剖樓”下時,學生們知道,那是張老師來了,綠樹掩映下的小樓顯得越發的溫馨。

到遺體捐獻自願者家裡訪問,在學校與遺體捐獻登記者面對面交流和座,在整個課程結束時給“大體老師”敬獻鮮花、書寫和敬獻感恩卡等,在一系列的儀式和活動中,學生們體驗和感受到了遺體捐獻者和家屬的大愛與大義,在他們內心深處,“感恩、敬畏、責任”的情感和內在動力被激發了,他們感悟到了生命和對社會應當具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在課程結束時,吳冠錦坦率地說,自己眼中“人體解剖學”這門課程的精髓,就是張黎聲曾在課上反復強調的一句話:“哪怕知識最終被遺忘,在人文思想方面獲得的正能量卻永遠不會被忽略。”

一門“人體解剖學”的專業課,被張黎聲演繹成了未來醫學工作者的“人生大課”。2015年畢業季,張黎聲鄭重地將這些“准醫生”們在人體解剖學實驗報告中寫下的心得體會集結成冊——《心路》,他告訴記者,這本冊子的最珍貴之處在於“真實”,也許學生的話還略顯幼稚,或許其中還有錯別字,但張黎聲堅持“原汁原味”地呈現。

真實、坦率的心聲最能打動人。學生們在《心路》中充滿了對“大體老師”的敬意和感恩,甚至立志將來要以“仁心仁術”報答“大體老師”的無私奉獻,他們是這樣說的:“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你讓我們知道我們以後為了誰。”“起初曾經懼怕過冰冷的您,但現在我常會想像您生前慈祥的笑臉,是您的無私和豁達為我們鋪平了艱難的醫學之路。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無懼‘死亡’,因為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活’在我們身邊。”“所有的經歷、體會對於我來說都是一種鼓舞、一種力量,讓我時刻牢記要感恩,要努力,要承擔責任,我深知不能辜負捐獻者們的期望,這是我的承諾,對所有大體老師的承諾。”

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每一個醫學生將來從事的是老百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業。“事實上,在醫學生的心中,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一直都在,教師的作用只是‘揭開這層薄紗’,引導他們,激發他們對生命健康和社會責任的擔當意識和使命感。”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張黎聲深深地感到:德育也好,思政也好,關鍵取決於教師在平時的點滴影響。他用質樸的話語解釋:“無論是課上還是課後,你能讓學生心裡‘咯噔’一聲,眼眶一熱,這就足夠了。無論哪個教師都不可能讓一個學生聽完課,就突然變成另一個人,但如果今天讓他觸動一下,明天使他感動一回,久而久之,就可能形成一片心潮澎湃。”

醫學專業人才的“術”與“道”

時間回到2014年,在面向全校教員的“德育創新課題”申報時,上海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張智強收到一項來自專業課教師的課題:張黎聲領銜申報的“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構建人文素質教育平臺的研究與實踐”課題。

這一課題讓全校教師眼前一亮———原來專業課還可以這麼上!確實如此,醫學不僅僅關注人的自然屬性,更不能忽視的是人的社會屬性,如果在醫學生眼中,醫學只剩下冷冰冰的知識,繁複的考試,而忘了這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那麼就失去了“仁術仁心”之道。如果能在專業課中滲透融合思政內涵,那麼,一定能夠開掘出更多的精神養料。

很快,全校教師“課程思政”的熱情和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從“古醫文”“中醫各家學說”到“急救醫學”“護理實踐”,到2015年時,學校共收到了32份申報書,經評審首批10門專業課立項,2016年又有13門課入選“德育實踐專業課程”。

作為最早涉足“德育實踐專業課程”的老教師,張黎聲在評審過程中擔任了評委,他告訴記者,評審的那天他坐在台下,親眼見證著在“中藥飲片識別”專業課上,醫學生們開始走進社區普及藥材鑒定,走進中小學帶學生做標本,培育社會責任感;“方劑學”課程將傳統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納入教學,讓學生在課中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信心……“這一下午的課程展示讓我感觸很深,但更令人驚喜的是,前來現場觀摩學習的教師和學生越來越多,到最後走道裡都站滿了人。”

工作中的張黎聲(薛婷彥 攝)

在上海中醫大,這樣全員、全課程育人的方式,不僅為青年學子打牢了思想根基,也激發了教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沒有德育意識,授業工作做得再好也只是一個教書匠、手藝人。”一位參與專案的教師說,“我感覺自己從一名授課教師轉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一個真正的教育工作者關注教學,更關注教育;關注學生“術”的精進,更關注他們“道”的昇華。這裡的“道”與人文素質緊緊關聯,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離不開教師的“身正為範”。在張黎聲眼裡,“無論自己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在學生的注視下,都會在不同程度上被學生評判、模仿,而教師自身的思想、感情、信仰、習慣、學識等無一不在影響著學生。”也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解,他始終嚴格要求自己:要做好教書育人,必須要自身過硬,既要做學問,又要有品行。

無論是專業能力還是個人品行,張黎聲無疑是過硬的。他在學科建設上全身心地投入,將教研室的特色課程“腧穴解剖學”打造成了上海市精品課程和全國中醫藥院校的標杆性課程。他先後承擔了三項研究生院的課程建設專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學習態度、綜合能力、思維狀況進行總體評價。很多學生收到他批改和點評後返還的實驗報告後,感動不已:“張老師給我們點評的文字量,甚至比我們的實驗報告本身還要長!他的話切中要點,針對性強,能看出他本人對醫學的科學性、嚴謹性,他甚至還會注意到包括錯別字在內的小細節。最觸動我們的,是張老師對我們不僅有理性的評價,更有感性的關懷。”

“黎哥”的魅力“潤物細無聲”

張黎聲講得仔細,學生聽得認真

35年的教書育人生涯,張黎聲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科學嚴謹,激情四射,風趣幽默,耐人尋味”。他總是將複雜難懂的內容以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方式,深入淺出地進行比喻和詮釋。同時努力發掘學科上的“能力訓練點”,將德育和科學素養培養融入到課程中。他對自己的講課要求很高:“除了要講出本學科的科學事實和規律外,還要講出藝術,講出哲理,引發學生對正確的‘三觀’進行感悟和思考。”張黎聲的課備受學生們的推崇,有學生在網上這樣評價張黎聲:“上張老師的課不用書,但是都能記得牢,這就是老師的本事!”

由課堂延伸至課外,張黎聲這個人也深受學生喜愛。他特別喜歡和學生們在一起,在學生工作方面更是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只要是學生的事務他都無條件地熱心參加。他特別注重參與學生課堂以外的文化生活,作為學生心目中的“人氣嘉賓”,他經常接受學校黨校學員(學生)的採訪,與他們交流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他自然而然地融入學生們的圈子,融入校園文化裡,他說,這樣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有更多地瞭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自身的言行來影響學生。

張黎聲和學生交流

不少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會來找張黎聲聊天,傾訴思想,這時候,他總是爽氣地一揮手:“不管什麼時間,不管什麼問題,你儘管問!”學生的事就像是他自己的事,對待學生就像是對待自己的孩子,在張黎聲看來,傾聽學生的訴說,盡心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和進行疏導工作,花上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的。“學生對我的信任是一種快樂和幸福,每當看到學生有了點滴的成熟和進步,我相當有成就感。”他說。

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青年教師,張黎聲始終耐心、細心對待,富有責任心。他以言傳身教和啟發的方式,對教研室的青年教師嚴格要求,鼓勵他們參加學校各種中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比賽,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從每一個教學環節上仔細準備,發掘和展現他們自己的潛質和特點。

除了每年都要承擔4門課程300多學時的課堂教學外,張黎聲還兼職學校工會副主席、教代會教書育人工作組組長、基礎醫學院黨委委員、部門工會主席等職務。他總是以主人翁的姿態關注著學校的發展,經常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在維護教職工權益、關心教職工生活上,他做了大量的工作,花費了很多精力。儘管這樣,他依然將教學工作做得很好,兼職工作同樣做得有聲有色。

聲音洪亮,身材高大,一身西裝就能引起學生一片雀躍,“好帥”聲不斷響起;花白的頭髮象徵著睿智和才華,眼神卻始終明亮而溫和,他是校園裡名副其實的“明星教師”;“廣博的知識、睿智的談吐、隨和的性格和個人的藝術修為”,這些形容詞放在張黎聲的身上,再恰當不過。

張黎聲指導學生參加辯論賽

張黎聲的人格魅力不是刻意表演出來的,而是以他自己的文化素養為根基,不斷地“充電”更新而來。他有著眾多的校園粉絲,學生們都親切地稱他為“黎哥”。“黎哥”很忙,他總是會出現在你意想不到的場合。在“校園歌手比賽”“心理情景劇”“主題班會”上,他是受邀嘉賓;在球場上,他與學生進行著對抗性的體育比賽;在舞臺上,他與學生同台演出;在學校“廉政”主題辯論賽上,他又成了辯論指導老師;每年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項目和創新能力實證訓練項目,學生們總喜歡請他給出意見……

儘管臨近退休,但現在,當看到那輛永不上鎖的老舊自行車再一次停在灰白色“解剖樓”下時,學生們知道,那是張老師來了,綠樹掩映下的小樓顯得越發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