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偷東西,別著急懲罰孩子,2歲到青春期孩子偷東西差別這麼大

孩子偷東西,真的會讓爸媽非常擔心,擔心孩子會不會以後就走上歪路。

記得本人小時候,就曾經偷偷翻媽媽錢包,拿些小零錢去買東西。

這裡請爸媽先放輕鬆,因為年齡不同,孩子“偷”的原因也不一樣。

在兩、三歲時,孩子不是真的「偷」,而是只要看到就想要拿,而不是真正的偷竊;

在五、六歲,孩子常會出現不說,只是拿來用一下的情況,就很容易被認為是「偷」東西。

而真正經常發生的時期,是在十歲到青春期之間,這時常會出現偷錢的情況,

主要是想要討好同學而出現的不適當的行為。

因此,當孩子出現「偷東西」時,爸媽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過度反應,先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的好好處理喔!現在我們來認識,孩子偷東西的五種原因:

一、看到就亂拿。

在兩歲前,

孩子對於「所有權」是模糊的概念,只要眼睛看到的,手上拿到的,就覺得是「我的」。既然東西是「我的」,當然就沒有「偷」,所以完全無法理解為何會被罵。爸媽只需要多加注意,眼睛看好孩子,不要讓孩子隨手亂拿,就可以避免誤會的發生。當兩歲以後,爸媽就要引導孩子學習「所有權」,認識爸爸的書、媽媽的包包、自己的衣服.....等,每一個東西都有人的,通過這樣的練習,孩子漸漸就有所有權的概念。

二、翻別人的包

在四歲時,孩子充滿「好奇心」,但有時也會讓他惹上大麻煩,特別是隨便翻別人的包包。這時孩子半大不小,很多事都想要自己來,所以常常就會自己去拿「媽媽包包」裡的東西,自認為是小幫手,但卻可能變成一種「錯誤模仿」。如果他去碰「別人包包」裡的東西,那是小幫手,還是偷東西呢?這時,請爸媽幫孩子準備一個「小背包」,幫孩子把需要的東西都裝進去,

一來讓孩子自己負責保管,二來也可以避免可能的困擾。記得請不要讓孩子,隨意去拿你的包包,這樣反而會惹出不必要的誤會。

三、拿玩具回家。

在五歲時,孩子開始學習「自我控制」,可以暫時忍耐控制自己的欲望。因為控制技巧尚未成熟,所以孩子很容易會出現偷拿東西的情況,

特別是一些他想要的「小玩具」。跟我們想像的不同,不是玩具少的孩子才會越想要偷拿,反而是玩具越多的更容易出現。也因此,不要孩子要什麼都買給孩子,那只是增強孩子的欲望,又剝奪孩子練習「選擇」的機會,結果當然買越多越糟糕。這時,孩子開始對於數位有概念,可以趁機給孩子零用錢,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才是最好的方式。

四、不會借。

「偷」和「借」在行為上差別不大,都是拿別人的東西,只是一個有先說,另一個直接拿。很多七、八歲的孩子,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還一直認為「我只是用一下,有什麼關係」,而且通常都是「小文具」。嚴格來說,只要孩子有還回去,不能算是偷竊,但是就是很沒有禮貌的小問題。但是,孩子總是玩性重,常常一下課就忘記還人家,結果就變成大麻煩。當孩子在大班以上,就必須要培養孩子「先說再拿」的習慣,即使是對於再熟悉不過的家人也是一樣的。

五、刻意偷東西。

基本上,這種形況比較少見,而且多是出現在十歲以上的孩子,極少發生在六歲以下。通常都是由於想要吸引他人注意,所引起的「行為問題」。一半是因為想要在同學中獲得注目,所以偷拿家裡的錢,買東西送給同學,享受被人前呼後擁的感覺;另一半是「報復心態」,覺得自己受到爸媽的忽略,故意自惹麻煩讓爸媽傷腦筋。如果是前者,爸媽只要多注意,往往就可以漸漸改變;如果是後者,就建議爸媽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改變親子之間的依附關係,才能有所改變。

當孩子出現「偷東西」的情況時,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持冷靜再思考如何處理。基本原則是,五歲以後的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但千萬不要過度強烈的反應,用審問犯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孩子的思考模式是「自我為中心」,也因此對於是非對錯,更需要爸媽的引導才能學會社會規範。這時,引導孩子思考「自己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帶孩子找出方式,然後帶孩子去還給對方,並且為自己的行為道歉,這樣就可以了。

我們不是要處罰孩子,而是讓孩子分辨對錯,那才是最重要的。

「偷」和「借」在行為上差別不大,都是拿別人的東西,只是一個有先說,另一個直接拿。很多七、八歲的孩子,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還一直認為「我只是用一下,有什麼關係」,而且通常都是「小文具」。嚴格來說,只要孩子有還回去,不能算是偷竊,但是就是很沒有禮貌的小問題。但是,孩子總是玩性重,常常一下課就忘記還人家,結果就變成大麻煩。當孩子在大班以上,就必須要培養孩子「先說再拿」的習慣,即使是對於再熟悉不過的家人也是一樣的。

五、刻意偷東西。

基本上,這種形況比較少見,而且多是出現在十歲以上的孩子,極少發生在六歲以下。通常都是由於想要吸引他人注意,所引起的「行為問題」。一半是因為想要在同學中獲得注目,所以偷拿家裡的錢,買東西送給同學,享受被人前呼後擁的感覺;另一半是「報復心態」,覺得自己受到爸媽的忽略,故意自惹麻煩讓爸媽傷腦筋。如果是前者,爸媽只要多注意,往往就可以漸漸改變;如果是後者,就建議爸媽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改變親子之間的依附關係,才能有所改變。

當孩子出現「偷東西」的情況時,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持冷靜再思考如何處理。基本原則是,五歲以後的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但千萬不要過度強烈的反應,用審問犯人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孩子的思考模式是「自我為中心」,也因此對於是非對錯,更需要爸媽的引導才能學會社會規範。這時,引導孩子思考「自己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帶孩子找出方式,然後帶孩子去還給對方,並且為自己的行為道歉,這樣就可以了。

我們不是要處罰孩子,而是讓孩子分辨對錯,那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