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國一座深藏在地下的水電站,秘密建設了整整20年!

位於新疆阿勒泰富蘊縣境內、地下136米深處的可哥托海水電站,無疑是工程難度最大的一座——目前深度超過100米的地下水電站大多依託天然地下河建設,而可哥托海水電站卻是在大山腹中完全由人工新建而成。

可哥托海水電

作為可哥托海礦區最重要的配套設施,可哥托海水電站於1958年開工建設,期間兩次停工,終於在1967年2月5日建成。出可哥托海鎮10公里,這裡是額爾齊斯河上游的伊雷木湖的出水口。1956年,這裡開始建設如今聞名中外的、裝機容量2萬千瓦/時的地下水電站。

但在當時,考慮到國防建設、戰爭和保密等因素,這座水電站被隱藏在地下136米處,鮮為人知,很少有人能目睹它“廬山真面目”。從勘探設計到1976投入使用,耗時二十年,數千名建設者為此貢獻了青春甚至生命。這裡被稱為“中國的寒極”——1965年元月,這裡曾測得-57℃的最低氣溫紀錄。

建設人民

三項“之最”,成就獨一無二的水電站

可哥托海水電站原黨支部書記楊勇介紹,這座地下水電站在“同行”中有三個特點。

首先是設計全,具備發電、防洪、灌溉等功能,建有攔河大壩、引水洞、地下機組、洩洪洞、導流洞等。通常水電站依託天然河建設,而可哥托海水電站卻是在大山腹中完全由人工新建而成。

其次是建設時技術含量高,並挑戰了兩個極端——極寒、抗震。可哥托海的冬天寒冷而又漫長,溫度都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有時候甚至會達到零下五十攝氏度,這給建設帶來了極大難度。第二是要抗九級地震,因為在大壩所在地伊雷木湖海子口,曾發生過八級地震,

所以要求水電站必須抗九級地震。

1.8公里隧道

第三是施工條件異常艱苦。曾經在水電站建設期間工作過的工人阿達爾汗˙恰勒哈爾拜對很多事都記憶猶新,“1965年我25歲,那時所有的物資、人員、材料從全國各地調到可哥托海,在上世紀60年代初,

這麼大一個工程是不敢想像的。而且冬天零下20度,甚至30度時還在施工。冬天,人工搬運特別重的建築材料進山,氈筒子穿兩層、皮帽子戴兩個、棉衣皮大衣厚厚的穿上,全身衣服都是白色的霜。有的工友就倒在了進山的路上。”

電站主廠房建于地下136米處,又有地下3層的機房和車間,約200米的深度。這座隱蔽的地下工程,是靠著2.5公里長、洞徑3米的引水洞形成的落差發電。1967年2月5日,第一台水輪機正式投產發電。

150米深

坐著電梯下到150米深的發電機房,記者看到一個角落處的牆壁上,用紅漆書寫著兩行字:1967年2月5日17點正發電——普通一兵……

這是一個參與了電站建設並見證了電站發電的一個士兵留下的字跡,可惜他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當年,從築壩攔水,到打通2.5公里長的地下水道,再到這座罕見的深達200米的水電站的建成,一批又一批年輕的戰士和工程技術人員,將青春的記憶和汗水,揮灑在這裡,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的身影漸漸消失在時間隧道裡。

內部

50年的時光一閃而過,可哥托海地下水電站經受住了多次地震和洪水的考驗,依然屹立於阿爾泰山之中,令前來參觀的人都禁不住發出驚歎。這個耗資巨大的戰備工程,沒有停息地運行了50年。如今,乘坐新安裝的電梯,只用2分14秒的時間,就能迅速下到地下水電站的“心臟”,一睹它的真面目。


150米深

坐著電梯下到150米深的發電機房,記者看到一個角落處的牆壁上,用紅漆書寫著兩行字:1967年2月5日17點正發電——普通一兵……

這是一個參與了電站建設並見證了電站發電的一個士兵留下的字跡,可惜他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當年,從築壩攔水,到打通2.5公里長的地下水道,再到這座罕見的深達200米的水電站的建成,一批又一批年輕的戰士和工程技術人員,將青春的記憶和汗水,揮灑在這裡,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的身影漸漸消失在時間隧道裡。

內部

50年的時光一閃而過,可哥托海地下水電站經受住了多次地震和洪水的考驗,依然屹立於阿爾泰山之中,令前來參觀的人都禁不住發出驚歎。這個耗資巨大的戰備工程,沒有停息地運行了50年。如今,乘坐新安裝的電梯,只用2分14秒的時間,就能迅速下到地下水電站的“心臟”,一睹它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