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君子不與牛鬥:聰明人的處世之道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論語·為政》)楊伯峻先生解釋說,考查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採用的方式方法;瞭解他的心情,安於什麼,

不安於什麼。那麼,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

​​

孔子告訴我們考察一個人的方法,其中第一條就是看他結交什麼樣的朋友。我們也常說類似的話,看一個人的價值要看他的他的對手。

不管是夥伴還是對手,都是我們生活的深度介入者,

對情緒,對生活,包括對未來,甚至對性命都會有重要影響。畢竟不是浮雲和路人甲,不可等閒視之。

扁鵲是位名醫,更是個聰明人,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怎樣和朋友和對手相處。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在這個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中,蔡桓公不但不理會扁鵲的善意預警還嘲笑他,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從一開始,蔡桓公就給自己的悲劇結局埋下了伏筆。縱然蔡公不信任,在隨後的一個月內,扁鵲還是再三忠告,提醒他關注健康問題。桓公不但不聽從忠告,反而越來越生氣。在桓公疾病暴發之前,扁鵲只好無奈逃走。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場在不對等的認知層面上,是一場“上知”與“下愚”的對話。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

這世上有兩種人意志堅定,

態度堅決,那就是聰明人和傻瓜。對於聰明人來說,任何改變都是讓步,是退步,這是一種痛苦。聰明人明確知道自己的觀點和方案是最優的,所以不會選擇向世俗低頭和讓步,那是對自己智商的侮辱。同樣,傻瓜也不會改變自己的認知,雖然任何改變都是進步,但改變本身於他而言就是痛苦。因為他們剛愎自用,固步自封,完全無視別人觀點的合理性,堅硬的大腦頑固地不肯為外來的知識開一道哪怕最小的縫隙。
傻瓜自己不知改進,甚至認為所有和自己不同的東西都是錯的,應該被縱情嘲笑。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老子·第41章》)

聰明人聽到別人的建議,馬上能認識到其中的合理性並且立刻去執行;普通人看不到建議的合理性,因為懷疑其正確性而猶豫不決,不知該如何是好;而愚蠢的人卻對科學的解決方案哈哈大笑。

老子點睛:不被愚蠢的人嘲笑不能說明自己的高明。正所謂不被人妒是庸才。

被愚蠢的人佩服則是與其混為一談,自降身價。迅速與低層次的對手或夥伴割裂,不與其糾纏在一起,遠離他們,不被其消極情緒,混亂邏輯所影響才是“上士”處世之道。面對蔡桓公的嘲笑,扁鵲或許內心已發出“非於徒也”的感歎,但是出於臣子的義務,再三好心規勸。桓候非但不接受反而多次不悅,於是聰明的扁鵲採取了避而遠之的辦法。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也。”(《論語·顏淵》)

孟子說的更為決絕:“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徒。”

因被多次勸告而不悅的蔡桓公已經變為一個狠對手,對扁鵲有生命危險的對手。面對生命危險,扁鵲選擇了逃亡,而蔡桓公也只有死路一條,他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是蠢死的。

老人常告誡我們,君子不與牛鬥氣。近期網上瘋傳的江歌案也提醒我們,無論選擇對手還是夥伴都不可不慎啊。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桓候非但不接受反而多次不悅,於是聰明的扁鵲採取了避而遠之的辦法。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也。”(《論語·顏淵》)

孟子說的更為決絕:“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徒。”

因被多次勸告而不悅的蔡桓公已經變為一個狠對手,對扁鵲有生命危險的對手。面對生命危險,扁鵲選擇了逃亡,而蔡桓公也只有死路一條,他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是蠢死的。

老人常告誡我們,君子不與牛鬥氣。近期網上瘋傳的江歌案也提醒我們,無論選擇對手還是夥伴都不可不慎啊。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