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諸葛亮自視第一,儘管北伐受挫,別人提出的良策也不採納

“北伐中原,匡扶漢室”,西元228年至234年,諸葛亮七年五次北伐但都接連碰壁,第一次諸葛亮錯用馬謖,丟失街亭,不得已退回漢中;第二次久攻陳倉不下,不得已撤退;第三次漢中被襲擊,

無奈回援;第四次形勢大好,卻因為劉禪聽信讒言,勒令其班師回朝;第五次重疾死于五丈原,自此北伐戰爭結束。

在諸葛亮北伐接連碰壁的時候,大將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一個出兵子午穀的計謀,說白了就是讓諸葛亮從正面吸引曹魏的注意力,

自己率領一支精簡奇兵出其不意的穿越寸步難行的子午穀,直取魏國的都城長安,但是這個妙計並沒有被諸葛亮所採納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之所以拒絕,是因為當時的格局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諸葛亮出山之前,曾經給劉備“進獻”了隆中對,

對天下三分的形勢進行了詳細的規劃,並且制定了“聯吳抗魏”的戰略定位,然而,關羽大意失荊州,徹底打亂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隨後劉備又是一意孤行,發動了討伐吳國的戰役,彝陵戰敗之後,蜀國的精銳損失殆盡,劉備也因此喪命。

而此時的曹魏經過兩代明君的積累,魏國更是如日中天,並且有司馬懿這位超級謀臣的輔佐,以司馬懿等人的戰略眼光,未必不能看到這一條進軍之路,

一旦防範,蜀軍的這支“奇襲”的軍隊必定損失慘重。

另外,我們看看魏延奇襲的難度就知道了,當年十八路諸侯在洛陽門前的虎牢關鏖戰董卓,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之下也沒能把他滅了,如今魏延只是帶著這五千精兵過子午,出斜穀,

怎麼可能打下長安這座堅固的城池,就算是此時諸葛亮在正面吸引大量的軍隊,那麼魏延的五千精兵想攻進去的可能性也不大,一旦失敗,蜀國將承受滅國的打擊。

所以說諸葛亮步步為營的戰略是正確的,目光長遠的考慮問題是後期的姜維、魏延都比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