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

清代乾隆時期是中國制瓷技藝的巔峰時期,邵蟄民撰《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清瓷至乾隆而極盛,器式之多亦莫與倫比”。 禦窯廠為迎合皇室標新立異的追求,器形屢有新創,

奇巧之物層出不窮,轉心瓶為此一潮流之下的產物。轉心瓶除瓷質外,還有玉質,景泰藍等製品。轉心瓶均為乾隆初期督窯官唐英供奉皇帝觀賞的獨出心裁之作,存世十分稀少。清代文獻記有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禦窯廠曾經先後燒造數件可以旋轉的瓷瓶及瓷碗。

轉心瓶多為粉彩器,為清代瓷器中的名品。邵蟄民撰《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稱其:“其製作之巧妙,

彩色之豔麗,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有轉心瓶“乃內府珍賞殊器也”。 清末民國時期有仿此類乾隆時期的轉心瓶製品,但工藝較粗糙,彩釉不精細。

清乾隆 青釉描金鏤空夔鳳紋內粉彩八仙人物轉心瓶 (一對),請賞析:

尺 寸:高34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拍賣成交價: RMB 4,800,000

此器稱為“轉心瓶”,因在鏤空的瓶內套裝一個可以旋轉的內瓶而得名。“轉心瓶”又稱為“旋轉瓶”、“套環瓶”,流行於清乾隆時期的瓶式之一。“轉心瓶”瓶體由內瓶、外瓶、底座分別燒制組成。內瓶上部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裝飾繪畫,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瓶底有內凹的槽,外瓶形狀似燈籠,內、外瓶套合後放於瓶座上,座上的立軸嵌入凹槽。

外瓶通常鏤空,內瓶可隨之旋轉,瓶體上的圖案如走馬燈般可通過外瓶鏤空處看到。由於轉心瓶工藝複雜,燒造難度極大,不僅要求內外瓶的設計尺寸要適度,同時瓶體各部分若有毫釐之差就會前功盡棄,“轉心瓶”的製作充分體現出其精湛的工藝水準。

吉祥圖案是陶瓷裝飾的主要內容,清代瓷器更具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時代特徵。瓶內瓶所飾八仙人物故事圖,

其中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何仙姑、李鐵拐、鐘離權、曹國舅、藍采八仙散佈其間,其它飾物如松柏、仙鶴象徵長壽;山、水、岩石象徵堅固永生。層次清晰,遠景近景集合,寓意吉祥,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本拍品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以粉彩繪制紋飾。轉心瓶上部口外繪一周粉彩花卉紋。轉心瓶為橢圓形腹部,飾青釉開光鏤空夔鳳紋,轉心瓶下部為托及圈足部分遍飾藍釉描金幾何紋,

圈足外撇。透過景窗可以看到套瓶內白地粉彩八仙人物故事圖。瓶口配木蓋,鏤空花卉做飾。此瓶器型新穎別致,工藝高超,鏤雕、刻花、彩繪等工藝技法相結合,令人稱絕,充分體現出這類器型“新奇精巧”的特點,極為罕見。正如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讚歎有:“……至乾隆則華縟極矣,精巧之至,幾於鬼斧神工……”。此對粉彩轉心瓶彌足珍貴,成雙作對,不可多得。

轉瓶的製作難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製成雞心狀的鈕,把內瓶的底心做成雞心狀的槽,鈕和槽要絕對吻合。尤其是要考慮外瓶和內瓶的乾燥率,以及掌握好燒成後的收縮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鈕和槽不吻合的話,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費。所以,製作轉瓶的代價十分大,往往是“百裡挑一”。不過,“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給宮廷的東西,取悅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計成本的。

轉心瓶是通過子母榫鉚結構把內外瓶結合在一起,且內瓶可以轉動的觀賞用瓶。乾隆時除生產有轉達心瓶外,還生產有轉體瓶,二者的差別是轉達心瓶以內瓶轉動為特徵,而轉體瓶則以套在外面的瓶轉動為特點。一般情況下外瓶或套瓶多有鏤孔,內瓶則繪有各種內容的開光圖案,在轉動時可以透過鏤孔看到內瓶上的內容。有的在以套瓶與外瓶壁上繪製可以搭配成組的分體圖案,也有書干支字相配記月日者。由於內外瓶分體,所以在燒造時採用分體單燒的辦法,內外瓶相接合的地方和榫鉚處為素胎。

要把外瓶的底部製成雞心狀的鈕,把內瓶的底心做成雞心狀的槽,鈕和槽要絕對吻合。尤其是要考慮外瓶和內瓶的乾燥率,以及掌握好燒成後的收縮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鈕和槽不吻合的話,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費。所以,製作轉瓶的代價十分大,往往是“百裡挑一”。不過,“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給宮廷的東西,取悅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計成本的。

轉心瓶是通過子母榫鉚結構把內外瓶結合在一起,且內瓶可以轉動的觀賞用瓶。乾隆時除生產有轉達心瓶外,還生產有轉體瓶,二者的差別是轉達心瓶以內瓶轉動為特徵,而轉體瓶則以套在外面的瓶轉動為特點。一般情況下外瓶或套瓶多有鏤孔,內瓶則繪有各種內容的開光圖案,在轉動時可以透過鏤孔看到內瓶上的內容。有的在以套瓶與外瓶壁上繪製可以搭配成組的分體圖案,也有書干支字相配記月日者。由於內外瓶分體,所以在燒造時採用分體單燒的辦法,內外瓶相接合的地方和榫鉚處為素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