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讓人大開眼界的羊口“三奇”,你都知道嗎?

導語

羊口鎮位於渤海萊州灣南畔,地處北溫帶半濕潤區,其原生態灘塗濕地適宜於各種動植物生長,是野生動植物的天然樂園。

許多野生植物都是名貴的中草藥,如蒼耳、羅布麻等。

不為人知的花子柴,地棗,更被羊口群眾推崇為“奇珍異寶”。

蒼耳

羅布麻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羊口“三奇”:就地攀仙果--地棗,

長生不老花--花子柴,海水上大垛--鹽坨。

就地攀仙果

地棗

在羊口鎮沿清河兩岸荒蕪的重鹽鹼地上,生長著很多種野生不起眼的小灌木。其中地棗棵樹皮黃灰色,淺縱裂帶刺,根系發達,抗寒耐鹽鹼極強,能在含鹽量0.4%~0.8%的土壤中正常生長,是沿海防風固土的優良樹種。

結實的小核果酸甜可食,維生素c含量極高,每百克乾果含313.2毫克,僅次於金絲小棗,含糖量在5.4%左右,與幹棗不相上下。

它一生葡匐常聚成簇呈山壯後生成“地棗”,成為了鹽鹼地上的一奇,羊口人戲稱為“就地盤仙果”。

每值果熟季節,當地居民大量採摘果實,做成“地棗湯”,別有一番風味。

長生不老花

花子柴

花子柴,又名花棒, 土名“堿蔓菁”,其身架四棱屬野生植物,一般的有二尺多高,高的足有一米。在幼苗期深受當地居民的歡迎,因為它的葉子(枇菜)可以加上面蒸菜團吃;根(蔓菁) 可做藥用,也有食用(零食)功能。

花子柴的花是白色的,小而碎且開放密集,一直到初冬才謝。唐代詩人元稹有“三春已暮桃李傷,棠梨花白蔓菁黃。村中女兒爭摘將,插刺頭鬢相誇張。”把花子柴的柔美、靜謐,永恆描寫得生動可見。

堿窪地百花盛開,唯獨”花子柴”花貌永恆,即便是在脫離母土成垛草垛幾年後,也一直保持著原始的花彩、花豔與花榮,故榮獲“長生不老花”之美稱。

海水上大垛

鹽坨

鹽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在中國有一句古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鹽的重要性。

宋朝大文學家蘇軾詩句,有“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吃飯時菜裡如果不放點鹽,即使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蠟。

羊口鎮產鹽歷史悠久,古代羊口人自商周時期就開始制鹽,是羊口人最早發明了用海水制鹽,並創造了“海水上垛”之傳奇。

羊口“三奇”您都知道嗎?

對於羊口您還有什麼印象?

留言一起分享吧!

花子柴的花是白色的,小而碎且開放密集,一直到初冬才謝。唐代詩人元稹有“三春已暮桃李傷,棠梨花白蔓菁黃。村中女兒爭摘將,插刺頭鬢相誇張。”把花子柴的柔美、靜謐,永恆描寫得生動可見。

堿窪地百花盛開,唯獨”花子柴”花貌永恆,即便是在脫離母土成垛草垛幾年後,也一直保持著原始的花彩、花豔與花榮,故榮獲“長生不老花”之美稱。

海水上大垛

鹽坨

鹽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在中國有一句古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鹽的重要性。

宋朝大文學家蘇軾詩句,有“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吃飯時菜裡如果不放點鹽,即使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蠟。

羊口鎮產鹽歷史悠久,古代羊口人自商周時期就開始制鹽,是羊口人最早發明了用海水制鹽,並創造了“海水上垛”之傳奇。

羊口“三奇”您都知道嗎?

對於羊口您還有什麼印象?

留言一起分享吧!